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仅通过口服降糖药(OAD)治疗难以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通常需要启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能发挥降糖作用和心肾保护作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使用广泛,如何将其与胰岛素安全、有效地联合应用呢?近日,《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针对SGLT2i联合胰岛素的使用原则和优势、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提出13条推荐意见,帮助指导广大临床医师规范、合理用药,从而改善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用的原则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或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心衰、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治疗方案应包括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和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临床惰性。
推荐意见:T2DM患者的降糖药物选择应以患者为中心。
有心肾疾病风险的患者,治疗方案应该包含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时也应遵循此原则。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及其特性推荐意见: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启用胰岛素时应注意胰岛素治疗对患者体重和低血糖风险的影响,需合理维持或调整原口服降糖药方案。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重高血糖患者中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疗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
对于不以T2DM缓解为目标的新诊断患者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一般1-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即可起到减轻糖毒性的作用;若以诱导T2DM缓解为目的,则疗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后续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建议如下:(1)对于新诊断或病程较短、年轻、胰岛β细胞功能较好的患者,可根据并发症或合并症、治疗目标等因素考虑转换为口服降糖药方案;(2)对于无明显高血糖诱发因素、既往方案不能维持血糖控制的患者,应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予以优化,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考虑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或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与目的:该共识的背景是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口服降糖药物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制定该共识。
二、降糖药物的分类与机制:该共识明确了降糖药物的分类,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肠腔糖苷酶抑制剂和肾脏葡萄糖再吸收抑制剂等。
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机制,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三联治疗的定义与指征:该共识进一步定义了三联治疗的概念,即在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其他治疗方式,如胰岛素治疗、葡萄糖酮酸血症治疗等。
同时,明确了三联治疗的指征,包括病情严重、血糖控制不理想等。
四、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共识提出了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步骤。
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分级管理、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个人治疗目标的制定。
步骤包括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和糖尿病分级,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进行联合应用,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调整。
五、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该共识还强调了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方面,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病情评估。
教育方面,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如合理膳食和运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研究与评价:该共识要求科学研究和评价三联优化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临床研究获取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以上六个要点的详细阐述,该共识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为成人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InterpretationofChineseSocietyofEndocrinology(2010)— consensusstatementonHbA1 ccontroltarget inadultswithtype2 diabetesinChina. CAOMing-ming, TONGNan-wei.DivisionofEndocrinologyand Metabolism, 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 Chengdu610041, China
因此 , 我国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 , 不容忽视 。 虽然糖
尿病肾病的发生发 展是多 因素共同 参与的 结果 , 但和高 血
糖的关系较为肯定 。 无论从流行病学调 查还是大规模随机
对照临床试验 均证 实 , 随着 HbA1c的 降低 , 糖 尿病 肾病 的 发生风险持续减少 。 2010年欧洲 糖尿病研 究会 (EASD)年
这组人群中有两类患 者应适 当调整 :一类 是口 服降 糖 药物未达标加用 胰岛 素 (口服药 与胰 岛素 合用 )或 改用 胰 岛素 (单用胰岛素 )的患者 , 其 血糖控制目 标值可 适当放 宽 至 HbA1c<7%, 以减少 低血 糖和体 重增 加这两 大副 反应 。 另一类是目前无需使 用降糖 药物的患 者 , 即经过一 定时 间 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 用降糖 药物 , 仅使用 生活方式 干预 血 糖控制 很好 , 其目标 值应该 更严格 (HbA1c<6%), 虽然 仍 存在低血糖风险但其 发生率 较低 , 良好血 糖控制却 能显 著 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发展 , 获益风险比明显增加 。 2.2 已有 CVD或 CVD极 高危 患 者 放 宽目 标 , 平 稳 降 糖 。 糖尿病病 史 长 , 已 患 CVD或 处于 CVD极 高危 , 推 荐 HbA1c≤ 7.5%, 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 CVD风险明 显增 加 , 低血糖 风险 较高 , 目前 还没 有 足够 的证 据 证明 HbA1c 控制在 7%以下对 大血管 的益 处 。 大 规模 随机 对照 试验 , 如 ACCORD、VADT和 ADVANCE的结 果表 明 , 强化 降糖 5 年内并未发现大血 管受益 , ACCORD甚至显 示总死 亡风 险 反而有所增加 , 这种 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的结果 , 可能与 对 病情较重的入 组患者 (病 程大 于 8年 , 其 中 30% ~ 40%已 经患有 CVD)进 行强 化 降糖 有很 大 关系 。 尤 其 , ACCORD 中 3~ 4种降 糖药物同时应 用力求快速 达到控制目 标 (HbA1 c<6.0%), 明显增 加低血 糖的 发生 率 , 体重 也明 显 增加 , 一旦 发生低血 糖更 易诱 发 CVD, 增加 患 者的 死亡 风 险。 2.3 老年 (>65岁 )糖尿病患者 目标放宽程 度依据预 期 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 因人而 异 , 若 患者器 官功能和 认知 能 力良好 、预期 生存 期 >15年 , 应严 格控 制 HbA1 c<7%;若 患者合并其他疾 病 、预期 存活 期 5 ~ 15年 , 可适 当放 宽 到 HbA1c<8%;若患者 既往 有严 重低 血糖 史 、合 并其 他严 重 疾病 、预期 存活期 <5年 , 推荐控制 目标可 放宽到 HbA1c<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类如 ( 表1 )。
响患者 的生 活质量 ,甚 至威胁患者 的生命 ,给社 会、家 庭 以及患者 带来沉重 的经济负担 。 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
显示 ,中国2 0 岁 以上人群 2 型糖尿病 患病 率达9 . 7 % ;且 近2 / 3 的患者 Hb Al c 得不 到有效控 制(Hb Al c ≤7 %) ;
的作J l j 还与其抑制基础肝糖的生成密切_ 卡 } { _ 天 ( 5 级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胰 岛 素促 泌 剂 的 降糖 机 制
促胰 岛素分泌作用 观有胰 岛素促泌剂均通 过 与胰岛 细胞膜 A TP 依赖 钾( KA TP ) 通道 的磺 J j J ] J { 类受体( s uI ) ~ l 结 合 ,促使KA T P 通道 关闭,从而刺激 内源性 胰岛索 分泌。促胰 岛素 分泌 的 异取 决于不 药物的药 代动 力学特性 、  ̄ - S UR 一1 结 合的亲和 力以及解离速度。K A TI ] 通道也存住于其他许多 组织 ,也括大 啮、心肌和 Ⅱ 1 L 管半滑肌细 胞。不 同组织 的 S UR存在差异 ,且各胰岛素促泌 剂会 与 p细胞 不同分 于 量的s U R受体结 合,这些足 产生药效学差异的原因 ( 5
级 )。
胰 岛素 促 泌 剂 的临 床效 果
降糖效果
腆 岛索促泌剂降糖作用 强 ,且降糖 作川 常 规剂最
内‘ t 利堵 依赖性 ,除耶 格列奈外单药治疗 ・ 殿 w 均降
f L  ̄ I l b Al c 2 %左 ,甚 至 降 低2 % 以上 ( 5 级); f { . 患 艇
疗 的一线药物 。英 国糖 尿病前瞻 『 生 研究 ( UKP D S ) 及其后
续研究与糖尿病 和心血管疾病行动( A D V ANC E ) 等多个大
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专家建议解读

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HbA1c达标率提高
24周后连续两次患者血糖检测HbA1c≤6.5%, HbA1c≤7.0%的患者比例
60.00% P=0.001 43.70% 40.00% P=0.043 17.50% 10.10% 甘精胰岛素组 调整OAD组
27.10%
20.00%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空腹血糖值,每周调整2-6U基础 胰岛素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Raskin PR,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07 ,18(1):56-62.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2: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患者自我调整方案
患者自我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 口服药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和调整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1: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医生指导方案
医生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4.4 4.4-6.1 6.2-7.8 7.9-9.9 >10.0
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
-2U 不调整 +2U +4U +6U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初诊T2DM患者
*高血糖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剂量范围 (mg/d)
服药次数 (次/d)
达峰时间 (h)
专搴翌
L11,
代谢产物
排泄途径
15.1 80 2.5.25
8
1.3
2—3
l
4-4 5
1-2
24
无活性 无活性
肝脏 肾脏80%、胆道20%
l一3
1.25.20 1_6 40-320
1.3
1 1.2
~4
20
10 5 9 10—12
有活性 有活性 无活件 无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持全天血药浓度平稳。其活性成分的释放更符合2型糖尿病
患者24 h血糖变化特点,低『f『【糖尤其是严重低帆糖的发生更少
(4级)㈨。
2.格列奈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直接刺激胰岛p细胞
万方数据
史堡凼筮塑岱逝苤查!!!!生!旦箜!!鲞筮!地垦!地』!!i!塑!!!塑!!尘:.垒Pi!;!望:!!!.!乳尘!生j 降糖治疗组,随访5年,全因死亡有降低的趋势(1b级)Fg]。 UKPDS试验后继续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格列本脲和氯磺丙 脲治疗组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3%(P=0.007,1b 级)[“。 安全性 一、低血糖风险 磺脲类促泌剂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但剂型改良后的缓 释、控释制剂、格列奈类及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 低[9瑚矧。GUIDE研究结果显示,在血糖水平控制相似的情况 下,不同磺脲类促泌剂所致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同(1b级)∽“。 ADVANCE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基础的降糖治疗严重低血糖年 发生率仅为UKPDS采用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为基础的降糖治 疗的1/4(1b级)”’9 J。因此,应根据不同胰岛素促泌剂的特点 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谱选择合适的胰岛素促泌剂,从而在保证 降糖疗效的同时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二、对体重的影响 肥胖足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进展的危 一、胰岛素促泌剂总的用药原则 胰岛素促泌剂用药原则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使用药物及注射装置的种类、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剂量调节和检查、胰岛素摇匀方法、部位选择、装针头方式、皮肤消毒等)、注射的操作方式(捏皮方法、进针角度、推注方法、停留时长、拔针方法等)、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皮肤问题的处理、胰岛素的保存方法等。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免遗漏信息。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视患者的年龄、病程、接受情况等而异,避免引起患者的抵触心理,评估的结果需要完整记录并且存档,作为下一次随访及复诊评估的参考。
(二)个性化目标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全面达标,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目标设定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控制目标:
(1)毛细血管血糖:空腹与非空腹;(2)糖化血红蛋白;(3)血压;(4)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体重:体质指数;(6)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一)综合评估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022年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全文

2022年2型糖尿病胰岛P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全文)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升至11.2% ,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z T2DM \尽管T2DM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2% 的速度下降,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更为明显,从胰岛B细胞功能代偿到完全失代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正确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早期干预并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延缓T2DM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及保护策略的指导性文件。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B细胞学组、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围绕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胰岛B细胞功能的评估方法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相关的治疗策略等重要临床问题,检索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 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经过专家组多次深入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旨在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师对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改善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
胰岛B细胞功能的概念及其损伤机制概述要点提示:胰岛B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
2.糖脂毒性、血糖波动、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引发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是导致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
狭义而言,胰岛B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是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
给予刺激物负荷后,胰岛β细胞以双相模式分泌胰岛素,通常称为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
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pdf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是由中国专家委员会编写的,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在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缓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临床诊疗工作,
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共识中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实现缓解,即减药、停药、远离并发症。
这意味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
胖的2型糖尿病缓解,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策略和实践指南,包括建立跨学科综合干预团队,形成配套管理流程,以及通过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来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型糖尿病的缓解可能带来许多好处,如减轻患者心
理负担、增强患者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还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降低终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任何措施改善了导致
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如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IR)、肥胖等,均可减缓
血糖升高的速度或使高血糖逆转到相对低的水平且已被临床研究证实。
总的来说,《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有望帮助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缓解,提高生活质量。
2020版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指南与共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按姓氏笔画排序)冉兴无母义明朱大龙刘铭纪立农李小英李启富李焱李强杨文英杨立勇杨涛肖建中邹大进张俊清陆菊明陈莉明陈璐璐周智广单忠艳赵家军洪天配郭立新郭晓蕙姬秋和彭永德童南伟曾龙驿【提要】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
基础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当前我国基础胰岛素治疗存在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
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我国专家于2017年发布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基于循证证据对基础胰岛素常用临床方案的适用人群、起始方法、剂量调整方法等做出推荐。
本次修订针对基础胰岛素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更新。
【关键词】基础胰岛素;糖尿病,2型doi:10.3969/j.issn.1006⁃6187.2020.10.001Chinese expert recommendations on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adult type2diabetes mellitus【Summary】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ype2diabetes and the decline of beta⁃cell function,insulin iseventually required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Basal insuli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but basal insulin usage in current Chinese clinical practiceis suboptimal,including delayedinitiation,inadequate starting dose,and insufficient titration,etc.To improve and standardize basal insulinusage,Chinese experts developed th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on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2017,provide advice on applicable population,appropriate starting dose and titration scale for common basal insulinregimens.Current recommendations were updated based on new evidence.【Key words】Basal insulin;Diabetes mellitus,type2一、前言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1]。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每日2次起始剂量0.4-0.6u/Kg/d
按l: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27
胰岛素剂量起始与调整方法
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
若FPG不达标,需要增加2~4个单位; 若出现低血糖,需要减少2~4个单位;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 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患者乔某某,女,79岁,2016年03月06号收住入院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糖尿病病程
餐后血糖 血糖 空腹血糖
–10
–5
0
5
10 胰岛素水平
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如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 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25
26
胰岛素剂量起始与调整方法
胰岛素起始剂量:
基础胰岛素:起始剂量0.1-0.2 u/Kg/d
餐时胰岛素:一般起始剂量为4u;
11
已上市胰岛素种类及特点2
12
目录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3
二、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荷,尽快纠正
高血糖状态,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 至逆转残存B细胞功能。
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
14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值在不同的患者究竟是多少还存在分歧。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提出了初步共识,主要建议如下:(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患者:一般将HbA1c 控制于<6.5%;年轻、病程短、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单用生活方式治疗者HbA1c<6%;口服药不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者HbA1c<7%;(二)伴有心血管病(CVD)或CVD 极高危患者:HbA1c≤7.5%。
(三)老年(≥65 岁)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HbA1c≤7%;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HbA1c<8%;特殊情况甚至放宽至HbA1c<9%。
(四)低血糖高危人群:HbA1c 不应超过9%。
(五)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前糖尿病计划妊娠者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HbA1c<7%才宜妊娠;妊期血糖控制(在不发生低血糖等前提下)Hb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超过5.4mmol/L,餐后峰值不超过7.1 mmol/L。
妊娠糖尿病毛细血管血糖餐前5.0-5.5 mmol/L,餐后1小时<7.8 mmol/L 或2 小时<6.7-7.1 mmol/L。
餐后1 小时血糖控制比2 小时更重要。
(六)其他情况:预期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执行治疗方案有困难如智力或精神或视力障碍、独居及社会因素等都是影响设定HbA1c 目标值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其血糖控制应相应放宽,主要是防范低血糖和较高血糖的发生。
HbA1c 的值受检测技术及Hb、红细胞寿命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部分地区尚不能开展HbA1c 的检测,因此推广困难。
HbA1c 不能全面反应血糖控制情况,必须结合血糖监测等情况综合判断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基础+三餐时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按照0.1~0.2U/kg/d剂量给予 根据空腹(早餐前)血糖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用量 根据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血糖的水平调整三餐 前的胰岛素用量 餐时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 的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一般先对最高餐 前血糖值进行调整,每3 ~ 5 d调整一次,每次调 整1 ~ 2 个注射点,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胰岛 素剂量为1 ~ 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其他:妊娠、围手术期、急性并发症或应激 状态(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严重慢性并 发症(如重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胰岛腹血糖升高的患者 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适用于空腹血糖 高或(和)餐后血糖高的患者
对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 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 物。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 型糖尿 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 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于血糖较 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降糖药 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高血糖 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 逆转β 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 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 疗。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有多次皮下注射、 胰岛素泵注射等。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 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的使用共识
我国近年关于胰岛素应用的共识及指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 识 2013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 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2020版)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
临床应用指导建议(2020版)
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基础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当前我国存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特制订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针对基础胰岛素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更新。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对于有能力进行血糖监测、感知低血糖、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医生可指导其进行简便易行的自我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天调整2U直至FPG达标(表4)。对于甘精胰岛素,患者还可采用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的简单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推荐或最大耐受剂量的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而HbA1c仍不达标,尤其是FPG控制不达标者,可加用基础胰岛素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2)临床应用建议: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和剂量调整原则与口服药联合方案的原则相同。
肠内/肠外营养患者
接受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基础血糖>7.8mmol/L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推荐7.8~10.0mmol/L,需严格控制血糖的重症患者目标推荐6.1~7.8mmol/L。持续肠内营养采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每日1~2次基础胰岛素联合每4~6h一次短效/速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按0.15~0.25U/(kg·d)起始。接受肠外营养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7~10U/100g葡萄糖的比例酌情添加胰岛素,皮下胰岛素注射也可作为补充。接受持续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推荐每4~6h进行1次血糖监测。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成人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基础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规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制定了指导建议,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药物使用方针。
一、糖尿病患者选择标准:1. 血糖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超过目标水平,应考虑使用基础胰岛素。
2. 胰岛素维持: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如口服降糖药物)已无明显效果,或者因为服药过程中的低血糖风险而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应转用基础胰岛素。
二、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1. 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以0.1-0.2单位/千克体重/天的剂量开始,分为1-2次注射。
2. 已药物治疗的耐药患者:以替代剂量的形式进行,通常为0.2-0.3单位/千克体重/天,分为1-2次注射。
三、基础胰岛素的调整原则:1. 血糖监测:病人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通常,达到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后,应每周增加2-4单位的剂量,直到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2. 补充胰岛素:如在晚餐后血糖仍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增加晚餐前或睡前基础胰岛素的剂量。
3. 治疗期间其他情况的调整:如发生生病、进行剧烈体力活动、饮食改变等情况,患者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胰岛素的调整。
四、监测与管理:1.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应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2. 培训患者: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有关特定的基础胰岛素使用指导,并确保其正确理解和操作。
3. 定期复诊:医生和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基础胰岛素作为核心治疗药物,在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防治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3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防治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01、前言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1ardisease,CVD)是目前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在2019年分别占城乡居民死因的44.26%和46.74%。
糖尿病是导致CVD发生的重要病因。
随着包括降糖、降压、降脂等糖尿病标准治疗措施在糖尿病管理中的落实。
糖尿病合并CVD患者的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仍有很大的剩余风险和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肠促胰素早在1902年被发现,因具有刺激胰液分泌功能,一度被称为〃促胰液素〃。
1929年开始使用〃肠促胰素〃这一名称,并沿用至今。
肠促胰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占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总量的50%以上。
胰高血糖素样肤-1(g1ucagon-1ikePePtideS,G1P-1)是肠促胰素的重要成员之一,于1983年被发现。
随后研究表明,注射外源性G1P-1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血糖水平和能量摄入,从而开启以G1P-I途径为靶点的降糖药物研发之旅。
艾塞那胀(exenatide)是全球第1个胰高血糖素样-]受体激动剂(G1P-Ireceptoragonists,G1P-IRAS)药物,于200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
之后,更多的G1P-1RAs被开发并被投入到临床使用。
采用G1P-1RAs开展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ardiOVaSCU1aIoUtCOmeStria1s,CVOT)如1EADER x SUSTAIN-6.REWIND等表明,G1P-1RAs可改善T2DM患者CVD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风险。
因此,G1P-IRAs应用从单纯降糖发展到T2DM合并CVD治疗,适应证得到了拓宽。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2 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但近年来随着T2DM 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改变。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在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中,规范开展缓解T2DM 的临床治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T2DM 缓解的定义推荐:T2DM缓解的定义采用2021年ADA“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中对T2DM缓解的定义。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2021年ADA发布“2 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月后,HbA1c<6.5% 作为T2DM 缓解的标准。
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存在血红蛋白变异、疾病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以及HbA1c检测方法不规范等,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FBG<7.0mmol/L 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
在确定处于T2DM缓解后,仍需要每年复查HbA1c。
T2DM 缓解的机制推荐:T2DM缓解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重、脂肪肝、脂肪胰、IR、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并与纠正高糖毒性及胰岛β细胞去分化与转分化相关。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推荐:积极进行体重控制,使BMI达到正常水平。
T2DM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kg(最好>15kg)或减重≥10%。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T2DM 缓解的基本条件推荐:采用“ABCD”法评估T2DM缓解基本条件。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解释➤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些类型糖尿病需针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方可使糖尿病得到缓解。
➤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自身免疫攻击而进行性下降,患者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低。
改善认知

2 0 年 ,中华 医学会 糖 尿 病 学 分 会 提 供 的 数 据 09
陷 早相 胰 岛 素分 泌 减 退 更严 重 .体 质 指 数 ( I BM ) 较 显 示 2 0 年 我 国 用 于糖 尿 病 的直 接 医疗 费 用 占同 04 低 ,餐 后 血糖 升 高 更 为 突 出 , 因此 .亚 洲 人2 糖 尿 年 全 国卫 生 经费 的7 5 %。我 国 用于每 例 糖 尿病 患 者 型 .7 病 的干 预 策略 ,主要 是 针 对 B 胞 功能 缺 陷 和胰 岛 素 的直 接成 本是 非 糖尿 病 患者 的24 倍 。 药物 经济 学 已 细 .7
此 ,合理 选择 胰 岛素 治疗 时机 、制定 初始 胰 岛素 治疗 岛素 类似 物 与人 胰 岛 素控 制 Hb 。 A, 的能 力 相似 ,但 胰
方 案 利 用药 物经 济 学手 段评 估 不 同胰 岛素 的治 疗效 岛 素类 似物 使 用更 方便 .在 减 少低血 糖 发生 的潜 在危
!者血 糖 控 制情 况 并 不容 乐 观 。 中华 医学 会 细胞 的不 良作 用 亦 更显 著 。 因此 , 中国2 . 型糖 尿 病 患 糖 尿 病 分 会 对 全 国2 个 省 市 5 家 医 院5 6 例 病 程 1 者 更 需适 时 启动胰 岛素 治疗 。 9 0 91
年 以上 的2 糖 尿病 患 者 进行 调 查 新近 调 查结 果 显 型 对于 2 型糖 尿 病患 者 以下 情 况 下不 考虑 口服 药
基于 l ROVE 研究 的结 果 和我 国糖尿 病患 者 的 MP
和 国情 ,制定 了 《 人2 糖 尿病 胰 岛 素 临床 应 用 中 成 型 血 糖谱 特点 《 识》 推荐 在胰 岛 素起始 治疗 方 案 中 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来自于:医学论坛报2011-08-11有482次阅读分享 (12) 编辑:原原
近些年,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目前达2.85亿。
糖尿病已成为人们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胰岛素作为其重要治疗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密切结合我国疾病特点和国情,召集多位专家讨论制定了《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其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发布,这也正响应了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
共识摘录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健康与生活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但我国控制状况不容乐观,纵向比较血糖控制情况无显著改善。
2011年公布现状调查显示,85%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未达标(≥7.0%),糖尿病相关治疗费用中约80%用于并发症治疗。
众所周知,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恶化。
因此,为取得血糖良好控制,大部分T2DM患者最终需胰岛素治疗。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胰岛素使用不足和使用过度的情况在我国同时并存。
因此,规范胰岛素治疗对改善糖尿病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应用的胰岛素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其中,人胰岛素具有免疫原性低、长期使用安全可靠、效价比高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在T2DM 血糖管理中作用突出。
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人胰岛素结构从而改变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因作用时间不同,胰岛素类似物有其各自特点,但使用和剂量调整原则与人胰岛素基本相同。
1.合理选择胰岛素治疗时机
对于T2DM患者而言,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尽快纠正高血糖状态,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至逆转残存β细胞功能。
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详见表1)。
表1 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
多项研究表明,亚裔人群不仅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储备能力较西方白种人低,糖脂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对β细胞毒害作用亦更显著。
因此,中国T2DM患者更需适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本共识建议:对于T2DM患者,以下情况不考虑口服药,应给予胰岛素治疗:①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②应激情况(感染、外伤、中等大小以上手术等);③严重合并症,肝肾功能不全;④妊娠期间。
以下情况可给予胰岛素单药治疗,亦可给予口服药
和胰岛素联合应用:①新诊断T2DM患者,HbA1c≥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②在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HbA1c≥7.0%)的患者;③病程中出现无确切诱因的体重下降。
2.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生在制定胰岛素方案、剂量调整和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因此,应根据病理生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和起始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临床评价,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有每天1次或2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每天2次或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
各种方案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能力、生活方式和血糖表现做出选择,详见表2)。
表2 患者选择方案 (点击查看原图)
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何种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更优,各权威学术组织推荐的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不尽相同。
多数国家和地区推荐起始使用基础胰岛素。
若血糖控制不达标,可加用餐时胰岛素。
总体而言,预混胰岛素治疗达标率更高,基础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低。
亚
裔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更常见,餐后血糖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更显著。
《中国T2DM 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指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3.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目前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由于潜在免疫原性等问题,动物胰岛素在大多数地区使用逐渐减少,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使用逐渐增多。
人胰岛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而改变胰岛素药代动力学特性。
短期研究表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HbA1c的能力相似,但使用更方便,在减少低血糖发生的潜在危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
目前尚缺乏胰岛素类似物对患者长期终点事件如死亡率、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的证据。
多项荟萃分析及临床研究显示,在
T2DM患者中,胰岛素类似物在HbA1c达标率、胰岛素剂量、体重、日间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和副作用方面与人胰岛素相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对夜间低血糖的改善优于中性鱼精蛋白锌(NPH)胰岛素。
药物经济学已经成为评价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选择T2DM的治疗方案时,应当综合考虑控制医疗费用、患者病情及其支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相对匮乏,且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增长迅猛,在为T2DM患者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时更应当考虑以上诸多因素。
人胰岛素经济、安全、有效,在T2DM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基于成本效益比的基础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亦对胰岛素的选择做出规定(详见表3)。
表3 保险药品目录相关规定(点击查看原图)
4.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积极使用胰岛素的同时,应合理使用胰岛素,避免过度应用。
对于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2]的患者,应在口服药充分治疗的基础上起始胰岛素治疗。
2. 合理的联合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和叠加。
单独使用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推荐采用胰岛素/口服药联合方案,以增加降糖疗效,同时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发生危险。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用可以减少体重增加,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用量。
α糖苷酶抑制剂与胰岛素联用在有效改善血糖的同时,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低体重增加的幅度和趋势。
因此,在无禁忌证的T2DM患者中均可联用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与胰岛素一致,均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因此,除基础胰岛素之外,不建议其他种类胰岛素和促泌剂联合使用。
3. 对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的T2DM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策略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进而抵消或掩盖其潜在的心血管获益。
由于脑组织代谢的特殊性,卒中患者对于低血糖的耐受性更低,在使用胰岛素时,应当采取相对宽松的降糖治疗策略与目标值,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 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时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明显减少,同时胰岛素排出速率下降,胰岛素可能在体内蓄积,应根据血糖及时减少和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血糖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胰岛素应优先选择短效、速效剂型,也可选择中效或预混剂型。
5. 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多学科的专业合作,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6. 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
[具体可参考《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推荐意见
1. 合理把握胰岛素启动治疗时机。
新诊断T2DM患者HbA1c≥9.0%同时合并明显临床症状,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或两种及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仍不达标者(HbA1c≥7.0%),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2. 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3. 应结合患者病情、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对血糖控制的风险与益处、成本与效益和可行性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
相关阅读
《共识》专家寄语糖尿病管理在实践中前行
宁光解读《共识》:立足胰岛素治疗现状助力糖尿病管理
童南伟解读《共识》:综合考虑客观选择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
分享:豆瓣百度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