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五百姓生活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含解析

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传统文化的年轮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促其生长.毕竟传统不是单纯的枝干.它有意识.是存在于参天巨树中的魂魄。
这个时代.它正默默地将其年轮交错融合。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浇灌传统文化的大树.它会因你的浇灌而开出新花。
一、(2018·南昌七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旧戏台胡容尔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含解析推荐

群文通练七传统文化主题解说传统文化的年轮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促其生长,毕竟传统不是单纯的枝干,它有意识,是存在于参天巨树中的魂魄。
这个时代,它正默默地将其年轮交错融合。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浇灌传统文化的大树,它会因你的浇灌而开出新花。
一、(2018·南昌七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旧戏台胡容尔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2020版江苏高考语文加练第四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三乡土情结含解析

群文通练三乡土情结主题解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长的岁月,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得意时你想让她分享你的荣光,失意时你想让她抚慰你的创伤。
这方土地就是故土。
故土家园是每一个游子心底永远的眷恋,洛阳秋风日,巴山夜雨时,不知多少游子心为之苦、情为之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
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
“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
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时代镜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织补人聂鑫森当下的城里人,还有穿打补丁衣服的吗?没有!人们生活普遍富足,衣食无忧,衣服稍旧、款式稍过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扔了。
但也有舍不得扔的,比如高档的毛料西装、手工刺绣的旗袍,还有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上了年岁的衫、裙、裤、褂,或被烟头烧了个洞,或不小心被锐物剐出裂痕,或出现几个虫眼,这就得去找织补人修破如新或修旧如旧。
织补人不需要开店设铺,只需摆一个小摊,或在百货商场的大门旁,或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广场边。
在旧时代,这个行当叫“缝穷”,干此营生的是穷人家的中老年妇女,为那些没有家眷的老少光棍儿缝补破衣烂裤,也就是打补丁,赚一点儿可怜钱。
而现在的织补人,小洞细眼,是用与原衣物同色同型号的线织上去,不留任何痕迹;破损处大的,要用同色同型号的布料,剪出适当的面块嵌入,然后再在接缝处合经合纬地织补,一如原物。
在株洲百货商场大门内侧的右边,就有这么一位织补人甄法嘉。
他不是女性而是男人,他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个未成家的小伙子!小平头,瘦高个,眉淡目俊,十指细长柔软。
他是服饰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去任职,却偏偏选择当自由的织补人。
他的父母是乡下的裁缝,甄法嘉自小就喜欢穿针引线。
父亲问他:“你怎么喜欢当织补人?”他说:“学校有这门课,我学得也很用心。
”父亲又问:“碰到老同学你不难堪吗?”他一笑:“凭手艺吃饭,不丢人!”甄法嘉的行头很简单,一条小板凳,一个手提工具包(里面放着针、线、布块、木绷子),一个可折叠的纸板广告牌。
广告牌上端写着“织补人甄法嘉”,两边各写一句话,右边是“织补小漏洞”,左边是“不留大遗憾”;中间是根据布料纹理所定的价目表,每织补一处,平纹三十元,斜纹四十元,反纹五十五元,特殊布料和工艺的另议,并承诺凡他经手织补的地方,一年内保证不破。
一眨眼,他当织补人三年了。
他不仅手艺好,而且待人有礼貌,收费公道,生意一直不错。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二山光湖色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山光湖色主题解说在对山峰与湖泊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除了蕴含着自己纯洁无瑕的深挚情感外,还洋溢着与邻里乡亲的如春风般温暖的友情,将爱人之真、爱物之美、爱世之善的天地间的真、善、美水乳交融般化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万物和谐的“宇宙美妙的乐章”。
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就必须重寻精神家园,重塑自然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人谐,桃源青睐,湖泊开颜。
一、(2018·日照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
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加练半小时】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四章 专题二 群文通练二 Word版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向上荐己主题解说读书做官,是古代文人人生最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做官,这是文人们梦寐以求的。
然而,在黑暗的吏制之下又是何其难也!于是,不少自恃有才之人直接向上级推荐自己,表达要求上级提携自己的愿望,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要官”。
但是,这种要求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这种欲吐还咽的表达艺术在下面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韩荆州①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此畴曩②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③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
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
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白谟猷④筹画,安能自矜。
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
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李太白全集》,有删改)注①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
②畴曩(chóu nǎnɡ):往日,过去。
2021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22、散文阅读任务4归纳概括题——群文通练含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2 2、散文阅读任务4归纳概括题——群文通练含解析(限时30分钟)导读作家汪曾祺曾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烟火气是炉上的烟,灶里的火,是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幸福时刻,更是人世间无数美好的梦想与期盼。
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平平淡淡,就像是夜幕里的繁星点点,无论经历过多少的波澜壮阔,映到我们眼中的,只是一颗颗平凡的星星。
普通人有对信仰的追求,有对生活的激情,有对职业道德的坚守,有对平淡生活的守望。
人间烟火气,更暖凡人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错误!错误!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魆魆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
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
散文阅读4高三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4期)(解析版)

一、(2014届安徽安庆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于耿立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群文通练五底层百姓含解析

群文通练五底层百姓主题解说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
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地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地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这还是刚起头哪.才二更哩。
复2024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习任务群二 散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二散文阅读——在形神意境与语言中感受万千世界(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放猖废名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
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
“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
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
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
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
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
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
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
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
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四章 专题二 群文通练四含解析

群文通练四家教之道主题解说古往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教,尤其是成功人士,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书信往,都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传统美德教化子女、警诫同辈,教人求真,育人为善,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
《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四章文学类散文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一历史追思含解析

群文通练一历史追思主题解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历史负上了那沧桑的大气与厚重的沉淀。
它拥有了太多的沧桑,秦砖汉瓦披上了黄昏最后一抹残阳。
历史毕竟是历史,谁也无法去破解它的深沉,拾掇起那散在大江南北的历史文明。
于是岁月的血发出了低凝的呼唤,像编钟响起的声音,幽怨无痕。
那忧愁的声音在夕阳的余晖中洒下阴暗的音符。
历史的艰辛,在不停地延伸。
一、(·新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月出龙门山王飞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
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汽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
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
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
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
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
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①那极具魅力的微笑,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五百姓生活主题解说社会底层百姓的严酷恶劣的生活境遇、命若悬丝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的深切关注。
那些与底层百姓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作家们,以饱蘸血泪的文字,直面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在或理性冷静或激情难抑的真切叙写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无酸楚、凄切的生活画面,具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省世意义。
一、(2018·哈三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地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地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这还是刚起头哪,才二更哩。
奶奶说她当年也曾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但是母亲不是这种类型的,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
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子里装。
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
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得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为了传宗接代,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
管着纺锤子的那个六片竹片子绷起的空心轮子,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的铁轴子已被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四平八稳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
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薄薄地落满一头,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
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刚从浸在水里的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
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用衣袖子擦眼睛。
姑姑和母亲的姑嫂感情很好,特地把父亲的一条破围巾拆了,为母亲打了一双毛袜和半双手套,因为麻皮肮脏,毛线只打了手背的一面,指头上是一根线头套着。
母亲姓沈,娘家在南陵县白箬坑。
那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闭塞的山村。
母亲是兔年生的,讳兔娘。
她不识字,却能背几句女孝经。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是穿着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齐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缎子夹袄,推断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酣适的”,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艰辛的。
B.文中“绷起的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从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和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忍让的性格特点。
2.本文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
答: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二、(2018·安徽50所名校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蜜蜂李娟多时候纯粹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的人,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
她有一绝招,把人家的职业与称谓挂钩。
这样,永远不用费心记人家的姓名,也不怕搞错。
挖煤的,她管人家叫煤老板;烧砖的,叫人家砖老板;养獭兔的,则是獭老板……獭老板无可奈何,只得装没听到。
隔壁那几家种地的,则统统都是“地老板”。
至于养蜂的,当然就是蜂老板咯。
雇蜜蜂授粉是葵花开花时节的一项重大工作。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相邻的土地都会联合起来雇蜂。
可今年的葵花收成的惨淡已成定局。
地老板们损失惨重,加上前段时间雇工和化肥的价格大涨,病虫害严重,每家每户的农药钱也花了不少。
很多地老板一时都拿不出钱来。
虽说雇蜜蜂比人工授粉便宜多了,一亩地才二十块钱。
可几百亩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
我家就这么一点地,也得花好几千块钱呢。
不知出于什么规矩,化肥农药都可以赊账,但蜜蜂绝不事后给钱。
一时间,大家都急上了火。
我妈一看到蜂老板上门收账就想溜之大吉。
在这件事上,我妈还曾幻想,到时候悄悄赖过去……她说:“大家的地一块挨着一块连在一起,又没拉网,也没挂牌子,蜜蜂怎么知道哪块地付过钱哪块地没付过?它们给我们隔壁授粉的时候肯定会顺便飞到我家干点活的!”虽然觉得她很无赖,但又觉得她说得有理。
后来才知,人家蜂老板才没那么笨呢!授粉之前,这一大片地得统一收齐了钱才开箱放蜂。
哪怕只有一家的钱没到位,他都死活不会放蜂。
就算蜂老板不催你,其他种地的邻居也会车轮战碾死你。
花期紧张,如果拖拖拉拉不交钱,错过花期再授粉就来不及了,到时候结出的葵花子全都空壳。
可随着花期一天天到来,不但地老板们急了,蜂老板也急了。
他四处催账,步行走遍这片万亩土地,挨家挨户喝茶、聊天、诉苦。
他可能终于意识到这一次大家是真穷,真的和他赌上了。
蜂老板赌的是花期,是万亩向日葵的收成。
而地老板赌的是蜜蜂的命。
——就这一点而言,蜂老板的焦虑不下于所有的地老板吧?蜂箱已经到了地头,一直关着。
蜜蜂们一天天只能靠吃白糖吊命。
可白糖只能管一时的饥,蜜蜂吃多了无异于毒药。
我不知道最后谁先妥协了。
总之蜜蜂放出来了。
我妈说得没错——“满天都是”!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嗡嗡”声都亮得灼灼蜇眼。
对此,我妈只能形容到“满天都是”的份上。
但似乎也只有这么说才最最合适:“满天都是”!满天都是啊……我突然想起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那边不但停了水,这下连蜜蜂也没了,肯定得彻底绝收。
我妈说:“不管它了。
唉,也管不了了。
”又神秘地说:“放心,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有蜜蜂。
何况我们种的是油葵,油葵比食葵香。
再远的路,蜜蜂也能找到。
”然后她说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损失惨重,种子补种了一茬又一茬,然后缺水,接下来又闹“老头斑”——所有有经验的农人都预言这种病治不好……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
去年几乎所有地老板都种赔了。
才开始我妈以为自己也赔了。
好在我家只种了两百亩,还赔得起。
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
最后那点侥幸成活,又顺利开花的葵花,产量再低,也能留下种子。
这样,等到第二年再种地,至少就不用再花钱买种子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妈又发现,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由于葵花全面歉收,当年的葵花子供不应求。
前来收葵花的老板出价越来越高,比头一年的价格翻了一倍……葵花价格出来那几天,我妈喜滋滋的。
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边刨饭边算账。
越算越美:一亩能收多少公斤,估价多少,卖多少,成本多少,投入了多少……况且和最开始的估算相比,好像还有一笔重要费用省下了。
这一省下,就成了赚到的……可到底是什么费用呢?她想啊想啊……突然一个激灵跳起来!——蜜蜂!忘了雇蜜蜂!……据说每年每块地都有种地大户带头组织这件事,然后陪着蜂老板挨家通知、收钱。
可这一年大家赔的赔,撤的撤,再无人想到这件事。
我妈大痛!完了完了,好容易撑到最后,熬得只剩最后一口气,结果还是赔在蜜蜂上了!她扔了碗就冲向大地……然而又大叫起来。
她说:“我看到了蜜蜂。
”当然,并非“满天都是”,但已经足够了。
这些金色的精灵,连种地的人都放弃了土地啊,它们却还惦记着丰收。
我妈站在地窝子前转身遥望。
仍然四面茫茫。
永远四面茫茫。
谁家的蜂?它们从何得知花的消息?它们怎样找到了这里?怎样越过这千里大地,茫茫旷野……至今是个谜。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妈”的“绝招”起笔,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很自然地切入了对“雇蜂授粉”事件的叙述,匠心可鉴。
B.“我妈”赖账的道理虽然无赖,却有坚实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儿地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据。
C.从轻松诙谐如话家常的语言中,读者不难体会在北疆大地上讨生活的人们“家常”艰辛以及他们能被轻易满足的“家常”喜悦。
D.田户、蜂农本属两个阵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些田户却帮蜂农向同行催账,作物歉收本应大亏,但随即葵花涨价,种地能保本甚至有赚,这些转化别有趣味。
5.请概括分析“忘了雇蜂”这段叙事中“我妈”的心路历程。
答:6.“雇蜂授粉”和“忘了雇蜂”两段情节,叙事文学要素的侧重多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答:答案精析1.C [“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错,从原文“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来看,母亲去世时,奶奶早已去世。
] 2.(1)纺车;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2)散文围绕“纺车”展开,而“纺车”又是作者感情的载体,通过对“纺车”的描写来记叙母亲的一生,由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就将两条线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