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课后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各类用地比重(%),根据表格完成1~2题。

1.20年间,有关该地区的可能变化是(C)
A.生态退耕导致耕地比重下降
B.毁林开荒严重导致林地草地比重下降
C.工业发展促进城镇化
D.围湖造田导致水域比重下降
解析:根据该地区的各类用地比重在20年间的变化: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陆地水域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城镇用地比重增加。

可以看出是城镇用地取代了各类农业用地。

2.这种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D)
A.水土流失减轻B.荒漠化加剧
C.蒸发加强,降水增多D.雨季城镇内涝时有发生
解析:该地区以水田为主,所以该地位于我国的南方,林地、草地、陆地水域比重的减小,会加重水土流失,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会导致降水减少。

“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交通路段的行驶车速,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调整各路口绿灯,以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顺畅通过,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功能之一。

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建设“绿波带”能(C)
A.解决城市交通拥堵B.增加城市车流量
C.提高道路通行效率D.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解析:建设“绿波带”能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顺畅通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C项对。

可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不能解决,A项错。

不能增加城市车流量,B项错。

交通事故发生有多种原因,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作用不大,D项错。

4.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B)
A.通往飞机场的高速公路B.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
C.老城区中心的主干道路D.小城市郊区的环形道路
解析: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主干道路上车流量大,建设“绿波带”,有利于提高车辆通行速度,提高通行效率,B项对。

高速公路上没有红绿灯,A项错。

老城区中心的主干道路交通状况复杂,是混合交通,不利于建设“绿波带”,C项错。

小城市郊区的车流量小,环形道路交通拥堵少,不是最适宜道路,D项错。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完成5~6题。

5.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B)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解析:“绿色屋顶”“绿色阳台”主要内容是提倡在建筑物屋顶和阳台种植花草发展绿化,其主要作用首先能美化城市环境;其次绿色植物能
大量吸收CO2,放出氧气。

这样一方面能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气温降低。

6.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D)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解析: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会污染地下水,主要是其残留在植物表面的有害成分随着地表水的下渗而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绿化方式中需要经常使用杀虫剂的是人工草地。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务工人员,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7~8题。

7.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解析:根据材料“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说明“城归”的出现是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B正确;城市产业尚未达到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且乡村土地并未出现大面积撂荒现象,C、D错。

8.“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B)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解析:改善环境质量不属于社会效益,A错误;过去由于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回流了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C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而是后期“城归”返乡创业带动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人为热,直接温暖了大气。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说出该城市的近地面风向。

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答案:由郊区吹向市中心。

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多上升气流;城市中凝结核多。

(3)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
A.扩大绿地面积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市中心温度高于郊区,这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热的排放。

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城市近地面的风向。

第(3)题,城市绿地能调节气候,所以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

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B)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解析: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2.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A)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控制城市化进程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D)
A.地下水位上升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解析:读图可知,城市建设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汛期洪峰流量增加,故D正确。

4.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地下径流增多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读图可知,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少,可推断为下渗作用减弱导致,故C正确。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 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读住房3.0(左图)和住房4.0(右图)景观对比图,完成5~6题。

5.建设“住房4.0”可以(B)
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住房 4.0”通过墙体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是在空中的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选B。

6.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C)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乡风强度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住房 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乡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起较弱的减轻作用。

下图为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拥堵所花时间与其忍耐极限时间比较图。

读图,回答7~8题。

7.交通最拥堵及居民对交通拥堵感受最痛苦的分别是(A)
A.北京重庆B.武汉广州
C.北京西安D.南京成都
解析:从图中的图例分析可知北京拥堵所花时间最多,所以交通最为拥堵;重庆忍耐极限时间与拥堵所花时间的差距最大,说明该城市居民对交通拥堵感受最痛苦。

8.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C)
A.发展城市立体交通B.开辟公交专用车道
C.减少主干道红绿灯D.加强城市交通规则
解析:如果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容易增加城市交通拥堵。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推进两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动力是工业化,发达国家平均85%的水平,世界平均55%的水平。

图一表示的是2010~2016年中国城市化率走势图,图二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根据图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特点。

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二简述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水平较低,后阶段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

(2)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和能源紧张。

(3)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⑤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⑥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解析:(1)主要分析发展速度和整体水平,读图可知我国城市化率早期水平较低但近几年增长较快且已经超过55%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2)本题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薄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张等。

(3)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主要措施有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只要言之有理都
可以的。

可以从规划、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来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