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
中华绒螯蟹感染“颤抖病”病毒后血清免疫因子的变化

◆ 镶鼙鼙感 “ 抖 ’ 毒 血 免 因 的 化 染 颤 瞒’ 后 清 峻 子 变 瞒
杭 中才 , 李天 涛 , 马小荣 3刘丽平 。, .周 -
(. 1 高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 江苏 3江苏省淡水水产研 究所 , . 、 江苏 摘 南京 南京
刚3 , 4
宜兴 24 2 ; 12 1 20 1) 10 7 南京
1 血 淋 巴的 采集 . 4
中华绒螯蟹免疫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关系 , 以期为蟹
病 的免疫 防治 提供 科学 依据 。 1 材 料 和 方 法
11 实验 蟹 .
攻击 病 毒后 每 组 随机 取蟹 1 ,每 隔 2d采 0只
一
次 血 , 采集 5次 。用 一次 性 注射 器从 蟹 的 围心 共
第 3 卷第 7期 3
21 0 2年 7月 1日
水
产
养
殖
Vo _3, . l3 No7
Ju n l fAq a utr o ra u c l e o u
J 1 1 2 1 u. ,02
d i1. 6  ̄i s.04 2 9 . 1. . 1 o:03 9 .sn10 — 0 1 0 20 0 9 s 2 70
13连续 充气 , /, 水温 控制 在 2 8℃。 62
冰箱 过 夜 ,次 E用无 菌 针 头 划 破 血凝 块 ,20 0r t 0 / a rn4o离心 5rn 取上 清液用 于各 项指 标测定 。 i C i, a
凝集活性( A) 酚氧 化酶( O)过氧化酶( O 、 H 、 P 、 P D)超氧化物歧化酶(O 、 S D)酸性磷酸酶( C )碱性磷酸酶( K ) A P、 A P 活性 的变化 , 并 对 实验 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 明, 中华绒螯蟹人工感染颤抖病病毒后 , 在 蟹体 内的免疫 因子发 生 了明显的变化 , 血清 中 U 、 a U 活性先是降低 , 然后上升至高于正常值水平。P 0活性先上升然后下 降至低于正 常值水平 ,O H S D活性逐渐升 P D、 A、O 高 至显著水平 ; C A P及 AK P活性则 显著 下降。 关键词 : 中华绒螯蟹 ; 病毒感染 ; 免疫因子 中图分类号 : 7 Q1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4 2 9 ( 0 20 — 0 1 0 A 10 — 0 12 1 )7 0 0 — 5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对中华绒螯蟹和RAW264.7细胞免疫反应研究

[ 摘要 ]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 中华 绒螯蟹 颤抖病 的新型病 原微生 物 , 中华绒螯 蟹养殖 业造成 了很 对 大的损 失. 虽然很多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研究 已经报道 , 但是螺原体 引起宿主免 疫反应 的研究 目前还未见 报 道.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既可 以感染 中华绒螯蟹 , 也可 以感染乳 鼠. 本文在动物个体水平上研究了中华绒螯蟹 螺原
体 可 以引 起 寄 主 很 广 泛 的 免 疫 反 6 . R W24 7细胞 , 螺原体 , 免疫反应 [ 中图分 类号 ]Q 3 [ 9 6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 号] 0 1 6 6 2 1 ) 2 0 70 10 - 1 ( 02 0 - 7 - 4 0 6
第 3 第 2期 5卷 21 0 2年 6月
南 京 师 大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JN O MA NV R IY( a rl c neE io ) O R A FN N I G N R LU IE ST N t a Si c d i u e tn
Th m m un s ns s i Ch n s it n Cr b Ero h i n n i n eI e Re po e n i e e M te a i c erSi e ss a d RAW 2 4 7 CelLi 6. l ne Chalng d W ih S r pls ic ii l e e t pio a ma Ero hers
V0 _ 5 No 2 l3 .
Jn 2 1 u e, 0 2
中华 绒 螯 蟹 螺 原体 对 中华 绒 螯 蟹 和 R W2 47细胞免疫反应研究 A 6.
孟庆 国 , 黄艳青 靳 明建3顾 伟 王 文 , , 5 ,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诊断和防治技术

l %甲醛溶液 固定 ,滴片 ,Nio 相差 显微镜下观 察 。方 0 kn
( 表1 。 见 )
法详 见文献 。
螺原体 电镜检 测技术 活体 河蟹血淋 巴负染观察 ,用 酸钠 负染 l秒 ~l秒 , E立H 60 O 5 t 一0 型透射 电镜观察 。 螺 原体 P CR检 测 技 术
干池塘水体 ,清 除池塘 中过多淤泥 ,翻耕底泥 ,利用 E光 鱼 ),控 制养殖 池塘 中野杂鱼数量 ,减 少饲 料资源浪费。 t 暴晒池塘 ,利用冬季冷冻 池塘 ,杀灭野杂鱼 、寄生虫和部 同时,在A、B、c 池塘 中均采取益 生菌调 水防病 技术 ,高 分病原微 生物 ,翌 年2 中下旬 ,选择 阴雨天气 ,利用螺 温养殖 季节 ,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硝化 细菌、噬菌蛭 弧菌 月
本试 验在河蟹精养池塘 中采用生态养殖 技术 ,包括养
殖环境 的营造技术 ,即采取 以种草 、投 螺为主的措施 ,种 群 密度 控制 技术 ,即采取稀 密度 抖 病 发 生 的 池 塘 产 品 收 获 后 ,排 物 承 载量 ;动物操 纵 技术 ,即 采用放 养 肉食性 鱼类 ( 2j 鳜
原体病原高度敏感的化学药物 溴氰 菊酯 ( 杀死 )、漂 白 等调控养殖水体理化和微生物指标 。 敌
粉 进 行 清塘 。具 体 方 法 是 : 池 塘 注 水 2 m ~3 m,每 亩 使 c c 6病 害 治 疗 技 术 .
用敌杀死 ( . 25 %乳油 )5 0 0 mL~7 0 5mL,均 匀喷洒 ,浸泡
C L X 10 HE E -0 法快速提 取DNA 作为P R C 扩增模板 ,利 用特 损 伤 扣 蟹 。 异性 引物对 所提 D NA进 行扩增 ,对 扩增产 物进行 琼脂糖
成蟹养殖中“抖抖病”的预防和治疗

、
预 防 措 施
1 严格清螗 , 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 切 微 山湖地 区池塘 因土质 疏松 。 渗水严重 .
无法 晒塘。 普遍采用敌杀死清塘 。 每年河蟹捕 捞结 束后 , 池水加 至最高水位 . 先将 每亩用敌 杀死 ( . 2 %乳油 )0 ~ 5 O L兑水全池 均匀 5 5 0 10 r a
除 清 塘 药 物 的毒 性 , 防止 放 养 的扣 蟹 中 毒 , 并
自 19 94年在 江苏省个 别养蟹 池 中发现 “ 抖抖病 ” 以来 , 、 上海 浙江 、 安徽 、 江苏以至全 国各养蟹地 区陆续发生该病 . 3 1 从 - 1月均有 发生 , 是夏 、 流行最 为严 重。蟹种至 尤其 秋季 成蟹均 可患病 。 成蟹养殖池塘尤 为严 重 , 发病 率 和死 亡率均 高. 特别是养殖管 理不当 . 水环 境差 的池塘 , 发病率高达 9 %以上 , 0 死亡率在
7 % 以上 , 病 最 严 重 的 池 塘 甚 至绝 产 , 当 0 发 是
时危 害成蟹养殖最严 重的疾 病。经过广大水 产科技工作 者和养殖户 的不 断摸索和 总结 . 该病 于 效 益的提高 .不少地 区养 鱼池塘改为养殖
河蟹 , 养鱼观念的影 响 . 受 养殖户普遍缺乏调 水、 改底 意识 。 对水草疏 于管理 , 在成蟹 养殖 中时有“ 抖抖病 ” 的发生。
利于肥水和培菌 。 解毒后次 日, 水 5 lo 用 6 进 - O m( o目网过 滤) .选 晴天上午 9 O ~ 0:0施 “ 温肥水 :0 1 O 低 灵 ” 10 mL用 3亩 ・l (O 0 n 水体 ) 兑水 全池泼洒 ,
23 ~ 天后施 2 5 g ・ - k / m复合 肥肥水 , 亩 同时用 “ M原液 ”5 0 r 用 5 ・ E (0 O L a 亩 m水体 )兑水全 池泼洒培养池水 中有益微 生物 , 立藻 、 建 菌相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其进展,以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系统发生、遗传多样性以及生物入侵等研究内容为重点,阐述了当前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种质Advances in Germplasm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ocheir sinensis Originated from theYangtze RiverAbstract: Germplasm resour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Erocheir sinensis originat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directions of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phylogeny, genetic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invasions, we elaborate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work of Erocheir sinensis. Then we discusse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Keywords:Erocheir sinensis,germplasm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 、十足目(Decapoda) 、方蟹科(Grapsidae) 、绒螯蟹属( Eriocheir) ,俗称河蟹。
中华绒螯蟹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的沿海各省份通海河流中几乎均有它的踪迹,但群体自然分布以长江中下游为主[1-6]。
螃蟹抖抖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

螃蟹抖抖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
在成蟹养殖或商品蟹暂养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螃蟹大量暴发性死亡的现象。
本文谈谈螃蟹抖抖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讲讲螃蟹抖抖病怎么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螃蟹抖抖病是什么原因
主要原因是没有综合考虑河蟹的生态需求,池塘设施差,有些蟹池淤泥深,深积有机物多,池底经常处于厌氧状态,为病原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养殖密度大也是重要发病原因,管理不良使个体体质差、抗病力弱,相互影响也大。
池中缺乏足够的隐蔽地方,河蟹长期处于一种紧迫状态引起抗病力低下、免疫力下降而发病。
再就是蟹种或商品蟹来源于混有带病个体,相互感染,使河蟹暴
发性死亡。
二、螃蟹抖抖病怎么治疗
(1)保持养殖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向水体遍洒生石灰,使pH在7.5左右。
(2)控制合理养殖密度,保证河蟹有充足的隐蔽场所及消除环境及人为造成的紧迫作用因素,使河蟹能正常顺利蜕壳。
(3)经常加换水,保证水中溶氧充足,氨氮和其它有害物浓度在河蟹正常要求之内。
(4)投喂富含维生素,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饵料。
如用多聚磷维生素C拌入饲料。
(5)在高密度养殖池每10天泼洒光合细菌1次。
(6)试用蟹抖灵等100公斤饲料加0.5-1.5公斤。
按40%的投饵率计算,连续用3-5天。
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3,100(16):9128-9133.[62]曹小莉.马铃薯抗晚疫病LRR与氨基酸转运AAT基因的分析与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9-35.[63]王冰林.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诱导表达谱及水平抗性机制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58-64.[64]尹军良.西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抗晚疫病性评价及致病疫霉菌候选核心RXLR效应基因的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60-63.[65]PotatoGenomeSequencingConsortium,XuX,PanS,etal.Genomesequenceandanalysisofthetubercroppotato[J].Nature,2011,475(7355):189-195.[66]SalviS,TuberosaR.TocloneornottocloneplantQTLs:presentandfuturechallenges[J].TrendsinPlantScience,2005,10(6):297-304.[67]KumpKL,BradburyPJ,WisserRJ,etal.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ofquantitativeresistancetosouthernleafblightinthemaizenestedassociationmappingpopulation[J].NatureGenetics,2011,43(2):163-168.[68]PolandJA,BradburyPJ,BucklerES,etal.Genome-widenestedassociationmappingofquantitativeresistancetonorthernleafblightinmaiz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1,108(17):6893-6898.[69]AranzanaMJ,KimS,ZhaoK,etal.Genome-wideassociationmappinginArabidopsisidentifiespreviouslyknownfloweringtimeandpathogenresistance[J].PLoSGenetics,2005,1(5):531-537. [70]王 舰.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60-80.吕孙建,焦锦彪,袁雪梅,等.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0):19-2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10.004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吕孙建1,焦锦彪2,袁雪梅1,于 ?1,张海琪1,杭小英1,施伟达1,吴颖蕾1(1.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2.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发,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对养殖水环境和人类安全都存在巨大威胁。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PPT教学课件

三、人工促产与孵化
1、人工促熟 2、交配
淡水暂养后半咸水促熟 直接咸水促熟
3、抱卵蟹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三、人工促产与孵化
1、人工促熟 2、交配
淡水暂养后半咸水促熟 直接咸水促熟
3、抱卵蟹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适当遮光;逐渐升温,保持水温16~18 ℃ ; D.O为5.5mg/l; 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投饵率为1.5~3%; 换水。
指幼体孵化破膜(Z1)到大眼幼体(M)出池 的阶段。
(1)投饵
(2)水质管理
(3)温度、盐度控制
(4)防病
(5)淡化出苗
蚤状幼体的投饵
分期 Z1
Z2 Z3 Z4 Z5
投饵 单胞藻、轮虫、丰年虫灯笼幼体、光合细 菌;代用饵料蛋黄、螺旋藻粉、豆浆等 同Z1,量适当增加 丰年虫幼体、轮虫,辅以蛋黄和螺旋藻粉
讨论
常规水产品:
使用渔药、农药、化肥、添加剂、激素等人工合成化 学物质生产出来的水产食品。
无公害水产品:
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 品标准及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食品标 识的食品。
绿色水产品:
讨论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符合绿
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 标识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分A级和 AA级。
腹部示意图
♂ 尖脐
♀ 圆脐
附肢
螯足
第一、第二步足
螯足基部 第四步足
不同水系河蟹的主要形态差异
项目
长江水系蟹
头胸甲形状 不规则椭圆形
瓯江水系蟹
辽河水系蟹
近似圆方形 圆方形、体厚
背甲颜色 青绿,淡绿
灰绿、黄绿 青黑,黄黑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作者简介 :张风英 ( 96一 ) 女 , 士研究 生。 1 7 , 硕
维普资讯
第3期
张凤英等: 颤抖病” 患“ 中华绒螯蟹病原 的电镜观察
37 3
12 人工 感染 试验 .
实验 室水族 箱 内人工 感 染试验 分浸 泡 、注 射 和 投 喂 3组 进 行 ,每组 设 4个 水 族 箱 ,
了查 明引起 河蟹 颤抖病 的可能病 原 微 生 物 , 自 19 9 8年颤 抖 病 暴 发 流行 以来 ,科 研 人 员
已对 该病 进行 了较 多 的研究 ,认 为河蟹 颤 抖病 可能 由弧 菌 u 病 毒 0或
感 染 所 致 。 为
了进 一步 确证 引起 河蟹 颤 抖病 的可 能 的病 原微 生 物 ,20 0 0年 7— 9月作 者 在 患 河 蟹 颤抖
各养健康蟹 5 只。 浸泡 感染试 验 在 1 、2、3号水族 箱 内分别 放人 1 、2、3只病 蟹 的 6种 组 织 ,4号
水族 箱 内不投 放病料 ;所有 病料 用密 网包裹 ,杜绝采 食 。 注射感 染试 验 将 4只病 蟹 的 6种 组织 混合 后在 研钵 内加适 量蒸 馏水 研 磨 ,经 纱布 和滤纸 过 滤所得 的滤液倍 比稀 释 为浓 度 依 次递 减 的 A、B、c3种 溶 液 ,对 1 、3号 、2 水族 箱 内试验 蟹 附肢基 部 分别 注射 02m . LA、B 、C溶 液 ;对 4号水 族 箱 内试验 蟹 注射 等量 蒸馏 水 。 投 喂感染试 验 在 1 、3号水 族 箱 内的试 验 蟹 分 别饥 饿 3 、2 、5和 7d后 ,再 各投 入 2只病蟹 的 6种组 织 ;4号水族 箱 内不 投放 病料 。 13 超 薄切 片 的制 作 . 分别 对人 工感 染试 验 中发病 初期 、中期 、后期 的病 蟹 和野 外收 集 的病蟹 及 健康 蟹 的 鳃 、肝胰腺 、步足 肌 肉 、心 脏 、神经 组织 、肠 等组 织 器 官 ,进 行 组 织 超 薄 切 片 的制 作 。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
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引起。
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腮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这是由于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
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茵及拟态弧茵等感染,使病情恶化,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河蟹颤抖病在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自1997年以来日趋严重。
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3克的蟹种至300多克重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不仅侵袭鳃、肠、肝胰腺、肌肉、且侵袭心脏、神经等要害器官,因此治疗必须采用三步曲治疗法,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杀灭蟹体外寄生虫(固着类纤毛虫)。
第二步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相结合。
外泼消毒药可选用溴氯海因、二氯海因、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情轻重及消毒药的药效在池水中的持续时向而定,一般一个疗程为2-4次。
内服药饲为克抖威,或蟹安Ⅲ号(山西省鱼虾安水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拌人饲料中,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续投喂7天;如病情眼严重,内服的药量可以加倍,或增加投喂药饲的天数,在河蟹停止死亡后再投喂2天药饲。
第三步河蟹颤抖病治愈后,全池泼一次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以适合河蟹生长。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在治疗时必须严格按照三步曲治疗法进行,否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

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对患弧菌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从病蟹体内分离到三株病原菌,其生理生化特性、菌株形态及菌落形态均一致,经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2d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并且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实副溶血弧菌为中华绒螯蟹弧菌病的病原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
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离心、(NH<sub>4</sub>)<sub>2</sub>SO<sub>4</sub>沉淀、透析、浓缩及过滤除菌获得的ECP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但不具有脲酶活性,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利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方法,从其胞外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了2种胞外蛋白酶,用SDS-PAGE电泳测得两种蛋白酶的分子量分别为39.6kD和20kD。
39.6kD蛋白酶活性在50℃~60℃范围内热稳定性最好,最适pH为9,而20kD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
EDTA可抑制39.6kD蛋白酶的酶活性,金属离子Cu<sup>2+</sup>、Mg<sup>2+</sup>、Fe<sup>2+</sup>对39.6kD蛋白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sup>2+</sup>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因此39.6kD蛋白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PMSF可抑制20kD蛋白酶的酶活性,说明该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中类立克次体寄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究。 正 常 中华娥 螯 蟹的 血 细 胞 可 分 为三 类 : 无颗 粒 细胞 小颗 粒 细胞 和 大颗 粒 细 胞 而 R O 只 特 异性 地 慢 豪 小 颗 Ls
拉 细 胞 。 R O 以胞 吞 的 方 式 进入 小 颗拉 细 胞 . 在 细 胞 内 大 量 增 殖 彤 成 包 涵 体 , 细 胞 肿 胀 、 粹 、 死 , 而 释 Ls 并 使 瓦 坏 进 放 出 R O , 放 出的 R O 足 继 续懂 染 其 他靶 组 螺和 细胞 L s释 Ls 关键 词 :中 华缄 螫 蟹 ; 抖 病 ; 颤 血细 胞 ; 立 克嵌 体 ; 类 超微 站 构 观 察 中圉 分 类 号 : 9 9 3 Q 5 2 3 Q 3 Q 3 .;9 q236 ; 36 文 献 标识 码 ; A
中 的 颗 粒 较 大 , 径 14~2 0 m, 质 中具 空 泡 , 直 . .p 胞 细 胞表 面也 常见伪足 突起 。
大量 繁殖 , 到发病 中期和 晚期 , L s 在附肢 肌 肉 、 RO 才 心脏 、 消化 道及生殖腺 结缔 组织 中出现 。此外 , 人 在 工 回感 实 验 中 发 现 血 细 胞 是 传播 R O L s的 主 要 途 径 。因此 , 者 针 对 R O 作 L s在 河 蟹 血 细胞 内寄 生 及
中华 绒螯 蟹 ( 以下 简称 河 蟹 ) 是我 国淡 水名 产 . 近年来 , 随着 养殖规模 的不 断扩大 , 病害 问题 也变 得 1益 突 出。 自 19 7 9 6年起 , 江苏 、 江 、 浙 安徽 等地 相 继
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9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5 12O )4 04 — 4 ¥4 . A 1 1 88 (O6 O - 1 1 0 0
Cu r n i a i n a d P o p cs o m mu oo ia r e tS t t n r s e t fI u o n l gc l Re e r h o ic ersn n i s a c fEro h i i e ss
2 i tn stt o C nr l gFs i ae acagC ut, acag30 0 ,hn ) .La agI tue f ot ln i Ds ss nN n hn ony N nhn 32 0 C ia n ni oi h e i
Ab t a t d a c s i mmu oo i a r s ac e h w t a mmu e d fn e f n t n o r c er s e ss sr c :A v n e n i n l gc l e e r h s s o h t i n ee s u ci f E i h i i n i o o n
MAG i ha,H N D o— i Z O GQn LULu— ig,I i u — u C E a y ,H N i ,I i yn L n i n g L g—l
( .J n x V ct nl o eeo ioi l c ne dT cnl y N nhn 32 0 C ia 1 i gi oai a C Hg f o g a Si cs n eho g , acag30 0 , hn ; a o B l c e a o
Ke r y wo ds:Ero hபைடு நூலகம்i ie ss;Celi u i ic ersn n i l m nt y;Hu r li u iy;Pr s e t ;I mo a m nt o p cs m u o o y;Cur n iu to n lg re tst ain
蟹类颤抖病

蟹类颤抖病(picornvirus disease)
【病原】病原一般认为是一种单链RNA病毒。
【症状】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
随着病程发展,指节变红,而且不断向上蔓延。
螯足下垂无力,步足连续颤抖、易脱落,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
【流行及危害】此病主要发生在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皆有发生。
发病时间是5-10月,而在8-9月夏秋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死亡率高。
该病流行期间的水温为23-33℃,水温降至20℃以下该病逐渐减少。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幼蟹养殖起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损害性大的药物应慎用;引进扣蟹时注意检疫;保持虾池水质清洁,经常换水等。
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体外抑菌试验及其抑菌机理

( 1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江苏泰州 2 2 5 3 0 0 ; 2 . 南京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 江苏南京 2 1 0 0 4 6 ; 3 . 江苏省 海洋水 产研究所 , 江苏南通 2 2 6 0 0 7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药物 敏 感 性 试 验
1 . 2 . 1 螺原体菌液选择 1 . 2 . 2 试验方法
选择处于对数 生长期 、 菌体较分 散
且螺旋数适 中( 3—6个) 的 中华 绒螯蟹螺原体菌液用于试验 。 分别取 5 O 各浓度梯度 ( 1 … 2 4 1 0 、 2 0 、 加V  ̄ g / m L )药物与菌液等体积混匀 , 室温 ( 2 0— 2 5℃) 下静置 3 0 m i m; 对照组用 空白溶剂与菌液 混匀 。取 5 滴片, 静 置 几秒 , 待菌体沉降后 于光镜下观察菌体形 态及其螺旋运动性 ,
同时拍照记录 。
1 . 1 . 1 R 2液体 培养 基 的配制 R 2液体 培养基 中含 : P P L O
1 5吕 / L 、 蔗糖 8 O g / L 、 胎 牛血清 1 5 0 m L / L 、 青霉 素 1 0 0万 单位/ L 。
1 . I . 2 抗 生素 母液 的配制
蟹, 为我 国特有 的名 贵水产 品之一。随着 养殖规模 的不断扩
中菌液量达到 1 0 0万 C F U / m L, 3 0℃恒温培养 4 8 h后分别 吸
取5 药菌混 合液 接种至 5 0 0 L灭菌 的 R 2培 养基 中 , 经 3 O℃ 恒温培养 1 6 8 h 。设 3组平行 , 重复试验 3次 , 每次试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快速诊断方法[发明专利]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快速诊断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d6696cf64431b90d6d85c75e.png)
专利名称: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快速诊断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文
申请号:CN200410066028.1
申请日:20041214
公开号:CN1624458A
公开日:
2005060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病害的快速检测方法,尤其是一种针对河蟹重大流行病——颤抖病的活体快速诊断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蟹按常规方法活体采血后将血样放入体积百分比为1%-20%甲醛溶液中混匀;用上述混合液制滴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见血细胞中的空泡内有活动的小微生物体即可确定为颤抖病。
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诊断,便捷、快速,准确,能在5分钟之内对还未表现出典型颤抖病症状的早期感染病蟹作出明确诊断。
此外,该发明还可以用于相同病原体的感染的其它动物病害的快速诊断。
申请人:南京师范大学
地址: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汪旭东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对中华绒螯蟹和RAW264.7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Vo 1 . 3 6 No . 2
J u n . 2 0 l 3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 白 S L P 2 5对中华绒螯蟹
和R A W2 6 4 . 7细 胞 免疫 反应 的研 究
孟庆国 , 陈 静 , 黄艳青 , 靳明建。 , 顾 伟 , 王 文
( 1 .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江苏省生物多实验室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2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 2 0 0 0 9 0 )
( 3 . 江苏 省 如 东 县 渔 业技 术 推 广 站 , 江苏 如东 2 2 6 4 0 0 )
[ 摘要 ]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 中华绒螯 蟹颤抖病 的新型病 原微生物 , 对 中华 绒螯蟹养殖 业造成 了很
大 的损失. 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 白——螺旋蛋 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 和小 鼠 R A W2 6 4 . 7细胞 的免 疫
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 通过本文的研究 表明类螺旋蛋 白 S L P 2 5可 以引起宿 主广泛的免疫 变化 , 进 而证 明其 是重
要 的毒 力 相 关 因 子 .
[ 关键词 ] 螺 原体 , 中华绒螯蟹 , 螺旋蛋 白, 免疫反应 [ 中图分类号 ] Q 9 3 6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4 6 1 6 ( 2 0 1 3 ) 0 2 - 0 0 7 8 — 0 6
I m m un e Re s p o n s e s o f Er i o c h e i r S i n e n s i s a nd RAW 2 6 4. 7 Ce l l s I nd u c e d b y S p i r a l i n- l i ke Pr o t e i n S LP2 5 f r o m S pi r o pl a s ma Er i o c he i r i s
河蟹常见病害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7期畜禽·水产·饲料·兽药河蟹常见病害研究进展钱诗悦1曹梅1*王兴强1于佳辰1罗楚涵1王劲超2(1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2泗洪县文馨水产养殖中心,江苏泗洪223900)摘要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省份,其中以江苏省的养殖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高。
野生河蟹抗病力强,在天然环境中很少发生病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单品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以及种质资源的不断退化导致河蟹养殖中病害频发。
本文综述了河蟹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河蟹;病害;病症;病因中图分类号S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7-0107-06Introduction to the Common Diseases of Eriocheir sinensisQIAN Shiyue1CAO Mei1*WANG Xingqiang1YU Jiachen1LUO Chuhan1WANG Jinchao2(1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Fisheries,Jiangsu Ocean University,Lianyungang Jiangsu222005;2Wenxin Aquaculture Center,Sihong County,Sihong Jiangsu223900)Abstract Eriocheir sinensis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breeding crab in China,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ny provinces in China,among which Jiangsu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breeding scale and the highest brand awareness.The wild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 has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rarely suffers from diseas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breeding scale,the single species,intensive,high-density breeding model and the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have led to frequent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 breeding industr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mptoms,caus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ommon diseases of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Keywords Eriocheir sinensis;disease;malady;aetiology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1],广泛分布在我国通海的几大水系,南至福建,北至辽北,其中尤以长江水系河蟹个体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是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和辽宁等地区的重要特种水产养殖品种。
河蟹“抖抖病”的治疗措施

河蟹“抖抖病”的治疗措施河蟹“抖抖病”目前仍然是困扰养殖业及其广大专业工作者的一块“心病”,养殖户“谈抖色变”,业内人员难以下手,尤其是每年的盛夏高温季节,针对发病塘口,更是束手无策,用药后,往往适得其反,死蟹数量成倍增长,养蟹户怨声载道。
本人自2001年始广泛进行调查跟踪,悉心研究该病的诱因及其预防治疗措施,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分析我市河蟹养殖面积8万亩,2000年该病发病率达到顶峰,全市有近5万亩蟹池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抖抖病”,死蟹数量600万只,直接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近些年该病发生率有些回落,但每年损失依旧数百万元,少数塘口甚至绝收。
今年至目前为止,该病又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一般为4~9月,高峰期7~8月,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苗种带来,发病时间出现在3~4月份,此时塘内水质清新,无外部致病因素;二是老发病塘口容易继发,发病时间一般在当年的6月份,高峰死蟹7~8月;三是水质剧变,6月份时塘内“环爪蟹”较多的塘口,进入高温,一般较易暴发,此时水草腐烂,水质剧变,较难控制。
二、正确预防措施河蟹“抖抖病”一旦发病,进入高峰,目前很难有较好的药物治疗措施。
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根据该病的诱因,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
一是多发病的老塘口,年底药塘一定要重,建议亩用生石灰不少于100千克,全池泼洒,最好的方法是该塘“休闲”一年,可采取以青虾为主,适量搭养河蟹、鱼,在不减少效益的基础上,通过轮养,可有效避免该病的发生。
二是采购优质健壮蟹种,同时放养前采用蛭弧菌生物消毒,尽可能减少因蟹种而带来的危害。
三是全程推行可控生态养蟹技术。
所谓可控生态养蟹,即是在池塘种植好水草、放养好螺蚬的基础上,定期使用生物益菌净水,调控水质,使池塘环境始终保持平衡与稳定,同时定期辅以中草药物饲料,并全程投喂配制的生物益菌饲料,通过提高河蟹的自身免疫及其水质的平衡,从根本上控制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综述R EVlEWS海洋科学/2005年/第29卷/第1期64研究综述R EVlEWS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Approacghes to“appendage shivering disease”in Eriocheir sinensis 方敏1,2,宋林生1,崔朝霞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图分类号:S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96(2005)01-0064-03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中国著名的淡水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从80年代以来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之一。
但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河蟹众多病害中,颤抖病是最为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此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宽爪病、抖脚病等,因发病时病蟹步足呈间歇性痉挛状抖动而得名。
河蟹颤抖病为爆发性疾病,死亡率很高,有的地方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导致绝产,损失惨重[1]。
该病自1994年首次在江苏被发现后,相继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出现,并呈现逐年加剧趋势,目前几乎已蔓延到全国各河蟹养殖区。
目前围绕病因、病原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
作者从发病症状、流行情况、病因病原、致病机理等方面对该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1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病蟹摄食量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进食。
活动能力微弱,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退壳困难,常因退不了壳而死亡。
病蟹离水后,附肢常环绕紧缩,将身体抱作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被称为“环腿病”、“宽爪病”、“弯爪病”。
随着病情发展,步足爪尖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掌节以及指节常出现红色水锈,接着步足僵硬,呈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久便死亡,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
解剖病蟹,可以发现肌肉萎缩,鳃丝肿大,严重时鳃呈铁锈色或微黑色,三角膜肿胀,体腔严重积水,胃肠无食。
血淋巴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节神经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
2流行情况流行区域1994年,最早发生于江苏,但未引起重视。
1995年后,相继在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发作。
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地,疫情严重。
发病季节江浙一带为4~10月,8~9月为高峰期。
温度水温为20~35℃,以25~28℃最为严重,20℃以下的水体极少发病。
易感对象从幼蟹到成蟹均可发病,但以100g以上的2龄蟹为主,死亡率高达100%。
当年繁殖生长的1龄蟹发病率较低。
3病因、病原3.1病毒何介华[2]在病蟹胃组织细胞质内质网中,观察到病毒样颗粒及略小于细胞核大小的病毒包埋体样结构。
后来,陆续有报道[3~5],在病蟹鳃、心脏、腹神经节、肠和肝胰腺等组织中,均发现了大量病毒粒子,形状为球形或圆形;颗粒直径从30nm到80nm不等,颗粒可辨;是否有囊膜,说法不一;一般不形成包涵体;病变组织细胞经PAS和Fuelgen染色后,分布病毒的细胞浆部位均呈阴性反应,表明该病毒的核酸组成为RNA;根据形态、性质确定为小RNA病毒科病毒。
用组织匀浆液进行感染试验,颤抖病成功地得到复制。
另有报道[6,7],直接从发病个体中分离、纯化病原,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状病毒颗粒,直径约50~60nm,通过进一步试验,初步推断为RNA病毒或呼肠弧病毒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用病毒粗提液进行人收稿日期:2002-06-03;修回日期:2002-10-2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2008)作者简介:方敏(1975-),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生,现从事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E-mail fangmin@;宋林生,通讯作者(1966-),男,研究员,博士,E-mail lsh-song@工感染,颤抖病可得到复制。
3.2细菌陆宏达等[8]从腹水病河蟹(其中部分个体有颤抖现象)中分离到2株嗜水气单胞菌和1株拟态弧菌;经人工感染,均可引起大量腹水,心脏肿大,但未出现步足抖动现象;据此认为腹水病河蟹伴有颤抖现象,可能是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结果。
也有人在患颤抖病河蟹体内发现有大量细菌,并分离到一株呼肠弧菌,进行回归感染,颤抖病得到复制,因此提出颤抖病也有可能由细菌引起。
同时在实验中还发现,由呼肠弧病毒和呼肠弧菌引起的河蟹颤抖病,外表上很相似,但后者在发病后期,步足产生卷曲、上翘,因此建议分别叫做河蟹病毒性颤抖病和河蟹细菌性颤抖病[9]。
余为一等[10],从患颤抖病病蟹中分离到一株假单胞菌,进行回归感染,颤抖病得到复制,初步断定该菌为致病性病原。
3.3类立克次体顾志峰等[11~13]报道在患颤抖病河蟹的肌肉、鳃、肠、心脏和性腺等组织中,均存在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该RLOs呈球状或棒状,直径约为0.22~0.35µm,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在细胞中央有类似核区的结构。
用患病河蟹的血液注射进行回归感染,颤抖病得到复制。
3.4环境及其它潘连德等[4]认为基本上可以排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生物致病的可能性,推测主要是因环境中的毒害物质,严重损害肝胰腺等重要器官而导致发病[14]。
另有认为颤抖病为条件致病,即河蟹本身带有病原但不致病,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如突然降大雨等,病原微生物便大量繁殖,刺激机体“应急反应”,造成抵抗力下降,或产生致病因子使河蟹发病[10,15]。
还有报道认为温度是引发颤抖病的主要外部因素,其理由是河蟹春季发病率很低,随水温升高,发病率明显增加,夏季尤为严重[3,4,10,11]。
4致病机理通过超微病理观察,陆宏达等[3]发现病蟹鳃、心脏、腹节神经中病毒颗粒大量成片聚集,并侵入线粒体,造成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扭曲或溶解消失等严重损伤;而线粒体中多种酶类参与细胞内的生化活动,并且提供活动所需能量,所以线粒体的病变,直接影响到机体的生命活动;心肌纤维中线粒体病变,导致供能不足,心力衰竭,血淋巴液循环受阻;鳃组织细胞内线粒体病变,直接影响气体交换;因此与呼吸相关的心脏和鳃功能的丧失可能导致河蟹死亡;腹节神经细胞内线粒体病变以及神经细胞的坏死分解,不仅影响能量供应,而且还影响信息传递,推测它是导致病蟹步足颤抖的主要原因。
也有报道[11~13],通过组织、细胞超微病理研究,河蟹发病初期血细胞中观察到少量RLOs;发病晚期RLOs大量存在于鳃腔、心、附肢肌肉、消化道、消化腺和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推测RLOs可能在血细胞繁殖,主要攻击血细胞中的小颗粒细胞,以它为滋生地和传播体;RLOs成熟后,小颗粒细胞破裂瓦解,大量RLOs释放,进一步感染其它细胞或组织,从而使河蟹致病。
还有人认为河蟹颤抖病是一种严重的器官损害性疾病。
肝胰腺重要功能之一是分解毒物,患病河蟹的肝胰腺发生严重病变,使肝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毒物积累,进一步损害其它组织、器官,如神经系统,导致运动调节紊乱、反应迟钝等临床症状[14]。
5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河蟹颤抖病的爆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从病原、环境和河蟹本身三方面同时入手开展工作。
5.1病原控制养殖水体及河蟹体内存在许多种病原微生物,控制和消灭病原是实现病害控制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发病蟹池及工具进行彻底消毒;不从疫区引入蟹种,并对蟹种消毒;及时杀灭河蟹体外寄生虫;颤抖病流行期间进行药物预防,具体可以采用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控制。
5.2环境治理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河蟹才能健康快速生长,为河蟹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如及时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进行消毒。
因为淤泥中有大量的有机物,其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容易造成蟹池溶氧供应不足;在缺氧时,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
还可以定期外泼生石灰,必要时可泼光合细菌、水质改良剂等,以改善水质。
另外,可在蟹池中适当种植水草。
它可以吸收水体及淤泥中的肥料,减轻富营养化,而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解氧。
5.3养殖技术改善可以引进多元化养殖(混养)技术,即将生态位不同、习性和行为互利或相容的种类,按适当的比例与河蟹搭配养殖在同一水体,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强化水体中物质循环,保持养殖系统稳定,使河蟹健康成长;另外,通过投喂含有免疫增强剂(如多糖、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饵料,可以激活河蟹的非Marine Sciences/Vol.29,No.1/200565特异性免疫体系,改善其免疫能力,从而增强抗病力。
5.4种质改良种质遗传改良,增强抗病能力是预防河蟹颤抖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用不同种或不同种群的个体杂交,也可以用野生的、抗病力强的亲本进行长期反复选育,而获得具有较强抗病性状的品种;研究不同种群或个体之间抗病力的差异,筛选与之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育,培育抗特定抗原(SPR)的养殖品种;克隆筛选抗病功能基因,研究不同种群或个体抗病功能基因结构或表达差异,通过比较抗病功能基因及其表达和个体抗病力的关系建立抗病选育的标准进行有效的选育。
同时还可以利用重组DNA 和转基因技术,对这些重要抗病功能基因进行体外修饰和改造,然后转入河蟹体内,培育出具有抗病力强的转基因河蟹。
6研究展望尽管围绕河蟹颤抖病病因、病原进行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迄今为止,在确定颤抖病的主要病因、病原方面仍未达成共识,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类立克次体疾病、环境毒物疾病等几种观点。
首先,河蟹体内以及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可能是颤抖病病原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其次,也可能与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取样有关,即存在地区局限性。
当然,也有可能是多种病原都可以引起颤抖病的症状,即存在多种类型的颤抖病。
因此,在病因、病原定论之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将开展,并不断深入。
一旦病原确定,就需要对其生物学、遗传学特征及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因此病原分子生物学及分子诊断技术将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包括对病原的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分子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等。
在致病机理方面,众多观点大多从组织、细胞病理学角度出发,即较多运用传统的病理学理论,对病原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大都出于推测,所以对于颤抖病发生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这方面的工作也将继续开展。
运用现代病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研究河蟹颤抖病的致病机理,可望取得重要进展。
在治疗技术方面,迄今很少见有成功的、针对性的报道,大多只是为了应急,临时指导蟹农使用抗生素或杀菌剂之类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不但不显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提高了病原的抗药和耐药性,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