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率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
根据调研数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其中大部分毕
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成功找到了工作。
二、就业薪酬
大学生就业薪酬也受到广泛关注。
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差距。
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薪酬普遍较高,而三四线城市的毕业生薪酬相对偏低。
三、就业岗位分布
就业岗位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岗位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包括互联网、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
四、就业面临的挑战
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就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相关经验不足等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但
仍面临一些挑战。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取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潜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潜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潜力不比研究生业务潜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状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到本单位的业务状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期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必须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思考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期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必须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透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必须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潜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其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实效性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1.就业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800万名大学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而就业岗位的数量并不足以满足这一庞大的求职群体。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市场需求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因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竞争力,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包括就业市场的行业分布、就业岗位的需求情况以及薪资水平等;其次是就业技能的培养,包括求职技巧、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再次是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后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际操作的环节。
在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课程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现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
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接着探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 就业压力大随着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许多毕业生会遇到就业难、就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
2. 从业领域局限大学生常常面临从业领域的局限性。
一些传统行业的工作机会有限,而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存在技能短缺现象。
3. 薪资待遇不高许多大学生初入职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往往薪资待遇不高。
这也导致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和岗位不尽如人意。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1. 技能需求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于技能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
大学生要适应这个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 职业规划不清晰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进行详细的职业规划,导致就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
缺乏职业规划会使就业过程中产生迷茫和浪费时间。
3. 竞争激烈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三、应对策略1. 积极学习、提升技能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应对职场的挑战。
2. 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在就业前应进行详细的职业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行动,为自己的就业之路提供指导。
3. 提前准备,积极实习大学生应该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和兼职等方式,提前接触职场,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积极实习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并增加就业竞争力。
4. 建立人脉关系人脉关系在就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合集5篇)

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合集5篇)第一篇: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
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我们还就以下具体内容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1.请问你毕业后希望在本省就业还是外省时,大多数毕业生想出去看看;一些同学想在本省,因为这样更能得到照顾;还有同学无所谓,他们认为在哪更能发展自己就到哪。
2.当问到他们如果得到一个与所学学科相关不大的职业,是否会选择时.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会,这说明了在当今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大家都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
3.当问到是否继续深造时,大家都考虑过,但只有少数人准备先考研,再就业,因为就业压力大。
4.大家普遍认为竞争工作岗位需要真本事,综合素质,自信心;对理想工作考虑过的不多。
通过本次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广大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式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式堪忧的比例增加很多。
据资料统计,在目前就业环境下,对一些青年来说能有一份工作已经不容易了。
那么对已有工作的青年。
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到底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对目前这份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占36.5%,“满意”的占34.7%,“完全不满意”的占5.1%,持“满意”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比例相当。
接近四成对满意这份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对工作满意感来自那些方面呢?调查结果表明:学以致用,对社会有贡献,符合志趣是目前这份工作带给青年最大满足感的前三位原因。
那么据调查,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有“收入低,前途不理想,福利少,假期少。
”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工作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公务员对自己职业满意度最高。
(完整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管理类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截至2009年3月10日,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
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大学生就业率一降再降呢?个人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率一降再降的原因包括:外部客观原因、政策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以及内在主观原因。
关键词就业率经融危机政策对策一、外部客观原因:金融危机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1)经济增长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在逐步缩减。
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为例,当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50万,对应的经济增速为8.8%。
次年新增就业人口达到1037万的高峰,经济增速则回落至7.8%。
2007年GDP同比增长11.4%,当年新增就业人口却下降至590万人。
2008年GDP同比增速较上年回落了2.4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口相应减少了100万人。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现代社会不断呈现出一种以大学生为主导的就业趋势,女大学生则进一步凸显这种趋势的特点。
然而,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1. 性别歧视:虽然女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在就业市场上仍然会遭遇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无论是在招聘、职位晋升还是薪资待遇方面。
例如,在一些企业中,男女应聘者的面试标准存在明显的区别,导致女性难于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
2. 家庭压力:结婚、生育等家庭生活会给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某些企业对女性员工有特定的待遇规定,容易引起女性员工的就业焦虑,需要更多的机会来平衡家庭和职业发展。
3. 缺乏特色: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女生的专业中很多是以照顾人以及文艺方向为主,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导致就业困难。
二、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1. 优化职业教育:应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教育方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工业化教育、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女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 加强举措: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女性员工,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此外应为女性提供更加优越的职业环境,包括良好的办公场所和灵活的工作时间。
同时,在培养人才以后,需要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家庭支持。
3. 强调本身的优势:女性在某些行业和职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医疗、教育、家政等。
在就业过程中,女性应该紧紧捏住有利条件,不是去竞争风雨中的岗位,而是要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去寻找相应的工作。
三、结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现状,积极促进性别平等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应该充分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同时,更加懂得如何做好家庭和事业的充分平衡,实现性别的人类进步,来跟进时代变革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但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开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2、大学生就业时机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时机。
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开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时机。
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
“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阔毕业生所承受。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
另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1、客观原因(1)社会经济的开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充裕劳动力充满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的现状出发,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应对之策。
1. 当前就业形势的挑战1.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难、找工作差的现状。
1.2 技能与需求不匹配部分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1.3 行业结构转型影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部分传统产业就业需求减少,新兴行业的发展反而更吸引大学生就业,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
2. 当前就业形势的机遇2.1 互联网经济崛起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互联网行业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理想选择。
2.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扶持政府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下,大学生创业的环境逐渐优化,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出路。
2.3 人才短缺领域需求增加随着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3. 应对策略3.1 多元化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包括自主创业、外企就业、公务员考试等。
3.2 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3.3 主动拓展人脉在就业过程中,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和人脉关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充满挑战与机遇。
只有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就业形势分析1. 就业总体情况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较为严峻。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供求矛盾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2. 行业领域分析在当前就业市场中,某些行业领域供需关系紧张,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技术类、金融类、互联网等领域对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部分传统行业就业需求减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困难。
3. 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存在差异。
一线城市相对就业机会较多,但竞争激烈,生活成本较高。
二线、三线城市虽然就业压力较小,但发展机会相对较少。
二、应对策略1. 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实习,增加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简历。
2. 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更多的机会。
例如,参与创业、自主创新或者进入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就业领域。
3. 建立职业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注重拓展人脉资源,在校期间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参加各类社团、俱乐部,多与社会精英交流,争取更多的职业机会。
4. 学习新技能大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
掌握一门流行的编程语言、外语或者其他特殊技能,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 继续深造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虑进一步深造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进修学业,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6. 积极心态与持之以恒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努力。
同时,要保持持之以恒的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总结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情况而不断变化,形势严峻的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机会。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为学生找到一份工作 , 表现为使学 生成为善 于思考 的 还
人。
( ) 内学 者对 于 就 业 能力 的相 关 界定 。 2国 郑 晓 明认 为 , 业 能 力 是 指 大学 毕 业 生 在 校期 间 , 就 通 过 知 识 学 习 和综 合 素 质 开 发 获 得 的 能 够 实 现 就 业 理 想 、 满足社会需求 、 在社 会生 活中实现 自身价值 的本 领。就 业 能力 主 要 包 括 学 习能 力 、 想 能 力 、 践 能 力 、 聘 能 思 实 应
我 国 大 学 生 就 业 能 力 的 现 状 分 析 与 对 策 思 考
王 宁 宁
摘 要: 近年来 , 大学生就业难 目益成为社会 关注的焦点 问题。而就业能 力不足是 大学生就 业难 的主要 原因。社会 经济发展处于后危机 时代 , 高校教育培养方 式及 大学生 自身素 质有待提 高是 大学生就业能 力不 足的主要 因素。试分别从社会发展 、 高校教育、 大学生 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 因, 并且找 出相应的对策 , 以期 能
第 1 卷 第 5期 1 2L OF J XIU VE I Y I NI RS T
V0 . 1 No 5 11 .
Ma . 01 y2 1
文章 编 号 :6 2— 7 8 2 1 )5— 0 4— 17 65 (0 10 0 2 4
能 力 解 释 为 获得 和保 持 工 作 的 能 力 , 在 劳 动 力 市 场 内 是
不同的要求 。作为就业 主体 的大学生 , 在校期 间对社会
以及 社会 对 人 才 需 求 状 况 的 了解 是 粗 浅 的 , 乏适 应 社 缺
会的要求 , 而在知识结构 、 能力培养 、 心理 素质 的训练 、 综 合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 自我完善 的意识 , 也直接导 致了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ee56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8.png)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
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
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
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
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实际上,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题一直很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重新配置。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作的步伐,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
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的偏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和大学生对择业的偏好。
经济危机下满街跑的大学生在很多企业看来与普通劳工无别,他们更乐于雇用有经验的往届大学生或者价钱更便宜的普通劳动者,这样能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省下培训费用,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往年应届大学生创造了毕业后频繁跳槽现象,企业在付出培训时间和金钱后,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人才和技术的流失。
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不完善的高等教育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作为中国的一份庞大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本文将从就业现状、趋势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我国的中坚力量,然而他们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74万人,而在就业方面,我国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群体之一。
1.竞争激烈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国家在教育领域积极发展,但是各高校的毕业生数在出入职位增加时却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
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的招聘数量总是严重地小于应聘人数。
2.就业难度大许多就业岗位需要应聘者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毕业生刚刚离校,他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应聘中就会比有经验的人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毕业生也可能因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要求不符,导致就业难度增大。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1.升学率高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每年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并没有相应的跟上。
在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考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将就业日期延后或者放弃就业机会。
2.多元化就业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在过去,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在公务员、国企等单位工作而奋斗,但现在像程序员、金融分析、文化传媒等新兴领域,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应对措施1.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所在,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增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认真打磨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态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在求职中不要单一依赖大型招聘会,应该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
可以将目光放宽到不同的行业中,尝试到处搜索招聘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可以利用互联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参加一些职业网站,利用网络找到招聘信息。
3.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在求职时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除了发掘自身具体的职场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等,亦不能忽视自身形象、穿着等细节。
2024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24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就业难度加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少人只能选择放弃专业或者从事低薪工作。
就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和领域,如金融、教育、医疗等。
而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如互联网、新能源等,却缺乏足够的大学生人才。
这种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地域性就业问题突出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发达城市的大学生则面临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生活成本。
这种地域性就业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存在,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和领域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而新兴行业和领域则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大学生自身素质不足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导致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同时,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中存在的困境,探讨了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结合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措施,并建议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
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分析,试图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实践建议。
希望未来政府、社会和学校能够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机会,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解决方案、政府措施、分析、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各行各业的岗位却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求职人群。
这种就业难的局面不仅给毕业生带来焦虑和困扰,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岗位不稳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找出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突出。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前劳动市场上,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挑战,例如就业岗位匹配不合适、薪资待遇不公平、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5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5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难”具体表现(1)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很多大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很多单位的进人指标仅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有的甚至限制更大,仅仅限定在全国几所重点高校,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2)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较大。
整个社会的总体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明显提高,尽管目前研究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较前几年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比本科生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就业,而本科生又比专科(高职)生容易就业。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就业渠道变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现在女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说性别歧视也好,说用人单位对女生有成见也好,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讲,不要女生或者优先考虑男生,也逐步成为他们选人的标准。
(5)家庭背景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靠家庭背景的“关系”就业成为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攀比心理,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晌。
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能接受到大学毕业生。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研究大学生就业对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高校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1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与现状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产业和基础服务业的用工需求减少,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而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上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前来就业,导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时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自身兴趣和发展潜力,导致就业不稳定和职业发展受限。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状,本文从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该灵活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要勇于自主创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力度。
就业形势就业难职业能力就业观两会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和社会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进口明显下降,我国出口减少,企业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缩减招聘人数,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现状1.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1.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国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估计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1.3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去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辽宁为例,报名11.8万人竞争5721个录取名额,录取比例约为21:1。
今年的报名人数可能达到120万人,其它行业工作岗位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2.1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
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如何看待就业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就业发展现状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发展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看待就业发展现状时,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审视,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就业发展现状的积极一面值得肯定。
近年来,我国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也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诸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为大量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所改善,不少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然而,就业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虽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但人口规模逐年增长,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依然较大。
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问题凸显。
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导致失业人群增加。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人力需求,但求职者的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了“人岗不匹”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也值得关注,农民工回流农村的程度仍然较低。
针对就业发展现状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就业政策的落地实施。
同时,要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提供更多农村就业机会和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回流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就业发展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就业现状,认识到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更好更持久的就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尹荣琪(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
”——这几乎成了大学生、高校以及毕业生家长共同的感受。
仅以北京市为例,1997年到毕业时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有6000多人,而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000多人。
我们应该调整一下我们的择业观,适应一下这个社会。
[关键词]:就业;择业;社会;大学生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显然不是。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大专以上学历者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北京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也只有13%,这与发达国家30%到50%的比例还相去甚远,就是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8 %的比例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并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
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
有关调查表明“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占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
”[1]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注: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高等级的专门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
湖南科技大学2004后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行业来源单位类别比例单位类别比例党政机关 1.2% 国有企业9.8%高等学校 2.2% 三资企业15.4%其他教学单位27% 私营企业17%部队 2.1% 其他16.8%其他事业单位8.5%然而,由于我国就业人口过于庞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就业压力在现阶段突显,其中也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内。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但是,在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是一部分企业和行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甚至是渴求的专业人才,形成社会供需矛盾的另一面,这种总体上的供大于求和某些领域的求大于供,是一种错位。
研究社会专业人才供求错位,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举措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内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就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关系。
然而,应该怎样处理这一关系呢?1.我国社会就业形势1.1、大学生毕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
据统计,20年来我国共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1800多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89.16万提高到1997年的590万,大学生的入学率由1.4 %提高到9.7%。
随着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增长,其稀缺程度也在下降。
而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90万人,而199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6.7万人。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每年的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1.2、社会出台措施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传统的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1998年中央政府人员分流了50%,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即将实施,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毕业生。
在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找到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的问题。
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冗员过多,包袱过重,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选择。
1.3、社会供需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但具体到毕业生的所学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近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国际贸易热、国际金融热、保险热、会计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
如1997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590万,1032所普通高校中有488所设置有会计专业,读此专业的在校生达58万之多,这就是说,每10名在校生中就有1 名是学会计的。
在1998年春季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原本乐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教育部的有关人员透露,一些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汤变了其实药没变,毕业生还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
在北京高校,流行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说法,以医科院校毕业生为例,1998年北京城区所需补充医科毕业生为1465人,而供给却高达2393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郊区的医院需要高级卫生人才却得不到满足。
一些地方急需人才出现了“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局面,而另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人才高消费——让博士去干中专生就能干的活。
2、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学生分配难的问题2.1、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矛盾突出。
从总量上看, 我们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但具体到所学的专业以及学历上结构性不平衡矛盾突出。
以需求形式较好的北京为例, 今年毕业生源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数基本持平, 但其中研究生的需求比去年增加了40%, 本科生的需求减少了7%, 专科生的需求减少了54%。
近年来, 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 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 全国只有40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 而到1996年,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一下增加到400多所, 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0倍, 而到这批金融人才毕业时, 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地增加, 却因为金融体制的变革而有所减少, 人才的过剩使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国际贸易专业也是如此,1993年前后, 国贸专业人才全面走俏, 供不应求, 许多原本没有该专业的学校, 瞄准市场纷纷开设此专业。
应该说, 高校顺应市场没有错, 但仅过了四年, 当这一大批“国贸”人才出炉时, 国贸专业也已人满为患了, 只是到了去年各校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缩减了国贸专业的招生, 市场的这一巨大变化, 不仅仅影响九三级学生, 恐怕要等到2000年, 这种供需矛盾才能缓解。
2.2、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应当承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应聘街道居委会主任和农村村干部的可喜现象。
但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落后于形势, 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盯着大机关, 大城市和富裕地区, 鲜少光顾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结果造成了“有活没人干, 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以丹东市中学为例, 位于市内的几所初中, 英语、语文等教师多到平均一人任课不足一个班级;而位于较偏远的九连城等乡镇中学教师缺乏到无人上课, 甚至聘请当地的代课教师上课。
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过分突出自我, 在择业时, 把个人兴趣放在第一位, 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放在首选, 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2.3、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客观原因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单位是接纳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1998年中央政府分流50%,地方政府改革也在陆续进行,因此不可能大量吸纳毕业生。
许多事业单位为实现职工人数零增长,大都采取了冻结进人的办法,只出不进,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对毕业生接纳能力下降。
90年代后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技术进步推动,这与90年代前期主要靠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的做法不同, 因此在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在吸纳毕业生上盲目追求高学历, 相互攀比。
据调查,今后几年,企业希望进专科生的比例只有12%,机关、事业单位需求仅占1.7%,而对本科生、研究生的需求则达到8%、48%,机关事业单位达到48.3%和53.3%,这一现象造成了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供求矛盾的加剧。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就应该从自身寻找一下原因了。
下面是专业认识给出的一些建议,在求职时,要谨记以下教诲:3、求职就业方法分析3.1、忌“一蹴而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恐怕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有不少一开始认为自己“一步到位”的同学,往往干了不到半年就后悔了,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
有权威专家认为,一个人可能要经过三至四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终身喜欢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
近年来,“骑驴找马”的观念已经在高校毕业生中悄然流行开来。
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56人中有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
3.2忌“好高骛远”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认为一参加工作就要摩拳擦掌干一番事业,而不愿做日常平凡工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不从日常平凡的岗位干起,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计划三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县区工作。
首批就招募了2000名“大学生村官”。
这一喜人景象表明,大学生开始从现实出发,扭转自己的就业观念,踊跃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
3.3、忌“唯利是图”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预期收入被高估的情况。
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将其视为不二法则。
最新调研表明,职业发展已成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
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调整收入第一的观念,转而关注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
3.4、忌“门户之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牵头组织了对全国14所院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户口是影响学生择业的首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户口至上观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尤为突出,在这些大城市的招聘市场上,当“收入”遇到“户口”往往会败下阵来。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对人才的配置作用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日益弱化的趋势。
国家目前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弱户籍制度的能量,放松大城市现存户籍管理制度。
【2】3.5、忌“高人一等”从近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分别进行的对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来看,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三种类型的学生人数超过六成,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干部身份的情结依然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