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提升作业四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
(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
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
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
4m,则s1=0.9m—0。
4m=0。
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 s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梳理本节的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通过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客观评价结果是本节考查的主要方向,通常以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知识点有长度、时间的测量及读数,速度的计算,误差的分析等,难度一般不大。
一、怎样测量速度实验原理:s vt =。
实验测量器材:刻度尺、机械停表。
我们只需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运动的时间即可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果要探究一段路程中速度的变化,只需将经历的路程分为若干段,再分别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大致测量出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1.实验原理:s vt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过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和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b.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和所用的时间t2,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c.根据记录数据算出两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分析1.注意事项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测时间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更长,误差更小。
2.误差分析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s分得不等、计时不准、测量估读。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平均速度的理解典例在线一辆雪橇沿山坡滑下,第1 s内通过3 m,第2 s内通过6 m,第3 s内通过9 m…,则有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 m/sB.雪橇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 m/sC.雪橇前2 m/sm/s【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由题意可知,雪橇每秒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故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第一秒内【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应注意跟据物体的速度公式判断物体的运动,每秒内雪橇通过的路程都不同,找出每段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测量平均速度练基础达标检测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练基础达标检测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到达地面【解析】选B。
本题考查计算平均速度。
航模飞行器的平均速度为11m/s;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km/h=13.9m/s;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m/s;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为=12m/s。
可见,平均速度最大的是汽车的平均速度。
故选B。
2.天佑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量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解析】选A。
平均速度最好选择范围较大的物理量进行测量,误差会较小。
如果选定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有可能会超过桌面的长度,所以应该在桌面长度范围内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再测定时间较好,故应选A。
3.(xx·恩施中考)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10cm/sB.9cm/sC.8cm/sD.7cm/s【解析】选B。
由题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故选B。
4.(xx·郴州中考)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m/s。
(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m。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来验证某个观点或猜测是否正确【答案】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是否正确,还需要证据来证明。
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纠正错误。
【答案】不可以;原因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原因,纠正错误。
不可以,原因。
实验中,;;。
)。
;(大;)用刻度尺测斜面上不同位置的距离,用秒表(停表)测量对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大。
13.5=13.5m/s13.5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位小数)。
_________m/s。
,≈3.13m/s;,≈4.76m/s;s,≈5.13m/s;≈4.35m/s。
100=;=;=;=;=;。
100)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C平均速度。
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故B错;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C8.(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答案】AD【分析】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公式v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错误;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公式v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选项D正确.故选AD.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答案】B【分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 cm+5 cm=45 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 s,滑块的平均速度v9 cm/s.故选B10.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 m/s B.2 m/sC.1 m/sD.2.5 m/s【答案】C【分析】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 的平均速度是:v1.5m/s;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 m/s,因此选项A,B,D 都不正确.故选C11.一艘快艇以90km/h 的速度去追赶离它120km 远处的军舰,快艇实际航行了270km 才追上军舰,军舰的速度多大?【答案】50km/h 【分析】快艇所用时间:t 13h,军舰通过的路程:s 2=270km-120km=150km,军舰和快艇所用时间相同: t 2=t 1=3 h,军舰的速度:v 250 km/h.【能力提升】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 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v 1≠v 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则( )A.甲先到达B 点 B.乙先到达B 点C.两人同时到达B 点D.不知道v 1,v 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 点【答案】A【分析】设A,B 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v 1×t 甲+v 2×t 甲=s,t 甲;乙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t 乙,,∵v 1≠v 2,∴(v 1-v 2)2>0,∴-2v 1v 2>0,2v 1v 2-4v 1v 2>0,2v 1v 2>4v 1v 2,∴(v 1+v 2)2>4v 1v 2,<1,即<1,∴t 甲<t 乙,甲先到达B 地.故选Am/s.0.2v20 cm/s=0.2 m/s.0.2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问题:。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课时练《1.4 测量平均速度》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一、单选题1.一著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起跑时速度是9m/s,中途的速度是7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1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7m/s B.9m/s C.10m/s D.11m/s2.某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在0~2s内比在5s~7s内运动得快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D.2s~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3.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4.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前15min行驶10km,中间充电用了10min,后15min行驶了10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A.40km/h B.40m/s C.1.5m/h D.30km/h5.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A.速度B.时间C.路程D.质量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7.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8.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讲解附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3.知道声速及其应用.4.了解回声及回声测距的原理.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完成“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学生讨论、交流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反馈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 )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B.扬声器发声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C.将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花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A.向暖瓶灌水发声B.敲钟发声C.吹箫发声D.吹笛子发声知识点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1)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请另一位同学敲击桌面的另一端.(2)阅读:教材P28演示实验,获取相关信息.(3)思考:为什么钓鱼的人不允许周围的人大声说话?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反馈练习】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可以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5.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左边的泡沫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右边音叉通过将声波传给了左边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音叉响,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6.阅读教材P30“小资料”获取以下信息:(1)将表中的介质分类,发现可分为、、三类.(2)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速对应数据,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气体中最.(3)当空气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也不同.(4)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课堂检测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2.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次敲击声.3.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不能传声.4.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5.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质中传播7.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B.车铃就不会振动C.没有铃声传出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的介质8.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振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9.将电铃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参考答案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振动停止【反馈练习】1.D2.B知识点二介质不能【反馈练习】3.C4.D5.会空气不不会介质6.(1)固体液体气体(2)大小(3)速度(4)340 (5)种类温度课堂检测1.快快3402.两3.真空4.C 解析: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用一层真空网就可以挡住声音,C项正确.5.D 解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D项正确.6.D 解析:在教室中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的墙壁与讲话者之间的距离较小,回声传到人耳中的时间小于0.1 s,人耳无法辨清,A项错误;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应在看到发令枪的光和烟时计时,而不能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因为声音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B项错误;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C项错误.7.A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手按在车铃上时,会影响车铃的正常振动,从而造成铃声的不清脆,A项正确.8.A 解析:发声的音叉能让人感受到振动,用手按住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A项正确.9.C 解析:电铃振动时,人听到铃声,说明物体振动发声,A项正确;空气被抽走时,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B项正确;看到电铃振动,说明光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D项正确.。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含答案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B.t AB=t BCC.v AB>v BCD.v AB<v BC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 10cm/sB. 9cm/sC. 8cm/sD. 7cm/s4.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多选题5.(多选)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获得如下表格,其中M 为AB的中点,则关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物体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m/sB.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C. AB段的平均速度是AM段平均速度与MB段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实验中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这运用了组合法三、填空题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从上到下苹果的运动的快慢是逐渐(变快/变慢),判断依据是.照片上B与A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6.6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7.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左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右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球的运动.8.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m/s.(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m/s.9.下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______.(3)在进一步探究“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滑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怎样变化”的过程中:① 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A 点_________cm的C点位置.② 测出小车滑过斜面上半段所用时间t1=6s,下半段所用时间t2=4s.由此可以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_________的(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③ 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时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 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根据活动: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请你回答:(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原理是,纸锥下落做运动.(匀速/变速)(2)你选用的器材是:纸锥、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小华准备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设计了如上的表格,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小华这样做能减小实验误差吗?答:_________,理由.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6.40 cm,则 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A与B选项,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只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选项错误;C选项,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D选项,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选项错误.2.【答案】D【解析】(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故AB 错误;(2)由题意知s AB=s BC=s 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正确.3.【答案】B【解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4.【答案】A【解析】测平均速度,肯定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另一方面,时间终止时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A较好,一到所选路程终点就掐秒表,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多次测量,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5.【答案】BD【解析】A选项,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每秒内平均通过的路程为3m,故该选项错误;B选项,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该选项正确;C选项,AB段的平均速度是AB段路程与AB段所用的时间之比,故该选项错误;D选项,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把刻度尺、停表组合起来使用,应用了组合法,故该选项正确.6.【答案】变快相等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变大 2.22【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苹果下落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苹果的运动逐渐变快;(2)可以根据相同时间比路程进行判断,由于相同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所以做变速直线运动;(3)BA段的平均速度v=st=0.666m0.3s=2.22m/s7.【答案】乙甲【解析】观察左图可知,甲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而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甲做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因为相邻两个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通过观察发现,甲乙两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用的时间少,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右图的路程—时间图像,反应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所以能够描述甲的运动情况.8.【答案】(1)v=st;(2)较小、长;(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大、变速;(5)0.15;(6)0.18【解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顶端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5)由图示可知s1=90cm=0.9m,s2是全程的一半,则s2=0.45m,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2=3s,平均速度v AB=0.15m/s;(6)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0.18m/s;9.【答案】(1);(2)平行;(3)①70;②增大;③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不为0.【解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故该实验原理为;(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平行,这样读数才准确;(3)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中点的位置,故是70cm的C点;小车滑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时间不等,说明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增大的;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大于0m/s.10.【答案】(1)刻度尺(2)0.1(3)v AB<v BC【解析】(1)实验中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滑块运动的距离;(2)由图可以看出A到C的总路程是40cm=0.4m,总时间是4s,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3)由图可以看出,AB段的路程小于BC段的路程,AB段的时间等于BC段的时间,所以v AB<v BC.11.【答案】时间;0.2;小于【解析】斜面坡度较小时,小车下滑得较慢,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全程的路程为s=0.5m+0.5m=1m,时间为5s,因此平均速度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但下半程用时较小,因此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答案】(1)变速(2)秒表刻度尺(3)不能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解析】(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纸锥下落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求解;纸锥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是逐渐发生改变的,所以在做变速直线运动;(2)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高度,分别需要秒表和刻度尺;(3)准确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与高低可以减小误差.在用卷尺和秒表测量纸锥下落的高低和时间较难测量,可采取增加下落高度、换用锥尖较大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由实验记录表格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时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因此存在实验错误,不能减小实验误差. 13.【答案】(1)一直增大、0.16;(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C【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纸锥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速度一直增大;纸锥AC段的平均速度;(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纸锥做加速运动,所以速度—时间图像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第1.4课时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s 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课时练习(含答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在课外活动中,小明对水滴下落的规律进行了探究,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拍摄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
由图可知()A.以水龙头为参照物,水滴是静止的B.水滴做加速直线运动C.水滴做匀速直线运动D.水滴先做加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2.关于“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B.用刻度尺和停表间接测量小车的速度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平均速度D.用svt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3.成成同学测量了四个小球的运动情况,把四个小球运动的距离s和所用时间t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点,这四个小球中平均速度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4.甲、乙两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向东行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A.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20mB.乙同学的运动速度为3m/sC.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D.图中的a点表示两位同学相遇时,运动的路程均为25m5.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0~6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B.0~2s内,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C .2s~7s 内,小车在处于静止状态D .7s~10s 内,小车以1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6.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 处相遇C .在10~20s 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 .在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7.下列是在平直路上的一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速度-时间的图像,则可能表示同一物体运动的图像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 、BC 和A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AB v 、BC v 和AC v ,由图可知A .AB v 最大 B .BC v 最大C .AC v 最大D .AB v 、BC v 和AC v 一样大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 .在前25s 内,甲车的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小D .在0〜40s 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0.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速度比2:1,甲、乙通过的路程比4: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A .8:1B .1:8C .1:2D .2:111.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 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知A.0~5s甲车匀速运动B.0~5s乙车速度为2.0m/sC.5s~6s甲车匀速运动D.5s~6s乙车静止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是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1km/h大于lm/sC.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由v=st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二、多选题13.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C.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14.如图所示为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即通过频繁开启闪光灯在同一张照相底片上得到小车运动到不同位置的照片,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间隔时间均为0.1s,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的前轮恰好从A点开始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分)1.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2.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3.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4.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
69m/s; 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
74m/s 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2s 内,小明跑得较快;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6。
百练百胜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时提升作业(四)(1.4)(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课时提升作业(四)测量平均速度(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2014·某某中考)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B<t BCAB=t BCAB>v BCAB<v BC【解析】选D。
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 s,t BC=3 s,所以t AB>t BC,故A、B错误;由题意知s AB=s BC,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 AB==,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BC===;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小车的速度时而变大,时而变小【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
由题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路程在减小,由v=可知,小车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
小车的运动时间为7t,图中有8个点,是8个时刻,7个时间间隔。
3.(2015·某某一中期末)某物体用v1的速度运行了t秒钟,接下来又用v2的速度运动了t秒钟,那么该物体在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解析】选A。
物体在前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1=v1t,在后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2=v2t,则在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8分)4.(2015·某某实验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 位置与A 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 到B 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 ;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s m smt S V /4.02800.0===;故答案为:80.0、0.4。
【答案】80.0、0.4。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考点二: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探究问题◆典例一:(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

2022-2022初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一、单选题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2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3小明家距学校,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胎后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5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6刘老师和孟老师分别从石家庄和邢台沿着同一条公路同时开车出发,且从他们出发到他们相遇需要的时间为.已知两位老师所选公路的长度约为115m,刘老师行驶的平均速度为45m/h,则孟老师的平均速度为()h二、多选题7一个重物从某高处自由下落,在落地前的1s内,正好通过10m的路程,则这个重物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8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9(多选)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10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开始,v A>v B,第5s时A、B相遇内A的平均速度大于B的平均速度三、填空题11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的过程中,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时,则在全程内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12某同学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他先以4m/s的速度骑行,当驶完一半路程后改用6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则该同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四)
测量平均速度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解析】选C。
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速度时大时小,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一定就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故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
2.(2013·宜宾中考)2013年4月20日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
105 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 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 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 min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
A.126 km/h
B.70 km/h
C.52.5 km/h
D.30 km/h
【解析】选D。
总时间t=50 min+40 min+2 h=3.5 h,v===30 km/h,故选D。
3.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
过的路径中取AE并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
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得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于s AB=s BC,t AB>t BC,由v1=,v2=,所以,v1<v2;s BE=3s BC,t BE<3t BC,>,
则v==>=v2;所以v1<v2<v。
故选A。
4.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
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的速度时而变大,时而变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
由题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路
程在减小,由v=可知,小车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
小车的运动时间为7t,图中有8个点,是8个时刻、7个时间间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5.如图所示是甲、乙在相隔相同时间内运动的不同位置,则(选填“甲”或“乙”)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2 s,则该物体的速度为m/s。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物体的路程相等,因此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则乙物体做变速运动。
甲物体起始位置到最终位置间的距离s=6 cm=0.06 m,甲物体的运动
时间t=0.02 s×4=0.08 s,则甲物体的速度v===0.75 m/s。
答案:甲0.75
6.某班同学用皮尺和停表记录了小红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时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下列问题。
(1)从起跑点至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2)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3)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解析】(1)v1===4 m/s
(2)v2====5 m/s
(3)v3====5 m/s
答案:(1)4 (2)5 (3)5
三、实验探究题(8分)
7.(2014·河南双语月考)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选填“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
(1)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将沿斜面做变速运动,分别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不同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算出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2)测出路程s和对应的时间t,
用v=计算速度。
(3)小车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做加速运动。
(4)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故速度的大小关系为v3>v1>v2。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使小车下滑时间较长,方便测出运动的时间。
答案:(1)刻度尺停表(2)v=(3)变速
(4)v3>v1>v2很小时间
四、计算题(10分)
8.(2014·襄阳襄州期末)“五一”假日,爸爸驾车带小明一家外出郊游。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
(1)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速度值为80 km/h; (2)汽车行驶半小时:t=0.5 h
汽车通过的路程:s=13 596 km-13 561 km=35 km
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70 km/h
答案:80 km/h 70 km/h
【培优训练】
(2012·潍坊中考)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解析】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知,要测量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需测量蚊香燃烧的长度及相应的燃烧时间;由于蚊香呈螺旋盘绕状,其长度的测量需采用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
答案:实验器材:蚊香、细线、刻度尺、停表、火柴;
实验步骤:取一段弧形蚊香,让细线与蚊香重合,用刻度尺测出重合部分细线的长度L,用火柴点燃该段蚊香,
测出其燃烧完毕所用时间t,则蚊香燃烧速度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