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合集下载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事物自身及其之间关联关系的一种方式,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是实质的,即它贯彻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主观能动性是相对的,即它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相互作用制约事物发展。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律,即确立了客观的规律和条件,将客观规律作为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必须遵从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件是指人的认识和活动被奉行运作的主体,也是自身的主宰者,通过单一的人的活动、思想行为,影响事物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是运用辩证法分析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方式,前者规定了客观规律性,贯彻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后者受到主观因素的控制,受制于客观规律,而主观能动性可以调节事物的发展趋势。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是对事物发展作出规定的规律,主观能动件是改变客观规律的力量。

这种辩证关系形成了一个调节器,显示了事物及其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整体。

客观规律的发展准则决定了主观能动件的行动范围,主观能动件的行动又改变了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不可能一成不变,主观能动件也不可能超越客观的规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它们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彼此发展的基础。

客观规律性构成了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基本联系,因此它是改变已有联系,去创造更多客观规律性必须认真思考的基础;而主观能动性则是改变已有联系,实现客观规律性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志和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力。

它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规律。

它反映了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作的,而客观规律又是由人的主观活动产生的。

这种辩证关系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客观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创造力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探究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注意避免把主观能动性放在客观规律之上,不能固执己见,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自以为是。

要善于从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反思和检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动,使其与客观规律相协调。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善于同他人协作,尊重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合作不仅可以让人们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实现自身目标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

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

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

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

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

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一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因此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只讲意识的能动性,或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会导致主观主义、盲动主义的错误,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离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讲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会导致思想僵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必将一事无成。

那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宿命论观点和消极无为态度是错误的。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

它既是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认识领域中的运用,又是对辩证法的两点论、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的贯彻。

人类的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顺利进行,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确二者的关系。

基于其在哲学和实践中的地位,必须对之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从哲学常识体系范畴来看,这二者关系既属于唯物论范畴,又属于辩证法范畴,还属于认识论范畴。

教材把它归到认识论中,是因为其与“透过理解认为本质”这一问题的逻辑关系较直接、较为接近,也是为了避免各部分叙述的重复。

切不可认为,它只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二、从根本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二者关系源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领域中的运用。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主观能动性在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同时,仍然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变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受益。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无法改变,只能被人们所遵守。

它们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例如,客观规律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证公平正义。

其次,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例如,借助科技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性改善社会环境,改变生活状况,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可以给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他们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规律。

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之外的客观规律和规定,这些规律和规定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行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调整和改变现实。

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二者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断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和规定,是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是客观世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凝聚。

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自然界规律和社会规律两个方面。

自然界规律是指自然规律,例如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规律等,这些规律是纯粹的客观规律,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例如阶级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人口规律等,这些规律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实践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和自我意识,这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物种的独特属性和能力。

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文化智慧,创新性地改造世界,开拓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新天地,促进了人类同自然界物种的较量。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和创造实践成果。

社会实践是通过人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现状的过程,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由之路,是反映主观能动性的最好体现形式。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上下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按照客观规律运作和发展的必然性,而后者则指人的主观加工和发挥其影响力的能动性。

一般来说,它们内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们具有内在的结构特殊性,受不可抗拒的内生性影响,因而以其自身的趋势、速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循环运动和演变。

它也可以指引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出对社会有利的方向。

主观能动性作为构成历史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

没有它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只能实现自动化;有了它的参与,前进的过程以及方向将会变得灵活多变,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导向,把社会发展送向更自由、更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方向。

因此,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只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只是慢慢不停地沿着一条规律的路径前进;如果只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将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辅相成,才能坚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方向,实现宏大的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健。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一、二者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现实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拓展资料:一、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等伟大人物科学思想的基础,对整个社会运动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辩证法学说。

它是以“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为基础,通过两种矛盾的动力以及反复表达这种矛盾,从而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自然的连续的发展进程的理论。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对抗关系的深层次认识,从而把历史上的发展视为一个必须包含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历史发展具有有效性和自负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对立性。

客观规律性体现为客观局势对人的影响,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的行动所起的作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利用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利用客观条件和规律来改变客观境况,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两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它们一方面维系着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维持着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中有着很大的实际价值。

它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人们以更加清楚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的矛盾性,从而采取更合理的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联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一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它也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体现的整体科学认识。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历史过程,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活的质量。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运用辩证法来深入研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可行途径,而且也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在不断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两个重要原则。

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物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而主观能动性则强调人类是有能力和自主性的,能够主动选择和影响客观世界。

一、客观规律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着自身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它是客观世界基本的属性。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对客观世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研究事物的基础上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现象。

客观规律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受人类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也就是说,客观规律性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这一原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进程中保持了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人们所获得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有能力和自主性的,能够主动选择和影响客观世界。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不仅可以被客观世界所支配,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客观世界。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只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支配,而应该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探索和改变客观规律性。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们能够在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事物、开辟新的领域、建立新的理论和发明新的技术。

正是由于人类自身有着强大的能动性,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才有了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客观规律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基于客观规律性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客观规律性,人类也就没有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基于客观规律性而存在的,更是在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既可以受制于客观规律性,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改变和创新来推动客观规律性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我们知道,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性存在的物质实践过程中,宇宙自身诸多复杂因素生成
的客观规律性现象。

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们以主观能动性将这些客观规律发掘、分析、
整合,并努力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性行为。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相
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践关系。

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性存在的复杂现象,不受人的意志和干预,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

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们以思考的能动性去把握和处理这些客观规律性现象的过程。

它不
能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它是改造客观规律性现象的基础。

客观性仅仅是一个实践过程,
而由它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性,如果没有通过人的思考和权衡去处理,就不能正确理解客
观规律的意义。

因此,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

客观规
律只是外部的束缚,而主观能动性是通过认识客观规律来调节束缚,不断缩短主客观矛盾
距离的活动原则。

它是从客观规律中抽象出一个自己、独立于事实的视角,去超越客观规律,改造实践,实现实践意义的过程。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一种理论观念,它认为人的主观能动力使人的行为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改变客观存在的规定和规律。

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强调在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之下,人要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自由思想的内在行动力,体现出一种崇尚积极进取精神,具有很强的推进价值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简介客观规律性是人类行为和活动的规律,它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的形式。

客观规律性取决于物质客观的规律,它把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用来限定、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对人的行为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客观规律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它既可以使人获得成就感,又可以使人学习进而提高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结果。

客观规律作为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立足点,给予了主观能动性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率。

也有人认为,客观规律可以限制主观能动性,使得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发挥,但这样的观点是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搞成了对立。

实际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一种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依靠客观规律性的支持,只有在客观规律的范围之下,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才能起到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的有机关系。

四、总结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源,客观规律性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它们之间具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种有机的结合,人的行为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本质的关系成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肖像)2、规律的类型按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划分,可区别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按其起作用的领域,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规律。

各门具体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为对象的,哲学则是以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规律为对象的。

(规律类型示意图)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在那里起作用。

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和规则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

虽然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实际,可以修改和取消。

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实用主义者认为,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这种“人造规律”的说教是非常荒谬的。

4、规律的特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内部固有】。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1、范畴定义①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内在性和条件性。

②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强制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失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主体条件。

因为规律具有内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规律;规律具有条件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客观实体固有规律性与主观主动性来改变客观现实的关系,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寻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真理关系。

古代智者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宇宙存在的两个基本根据。

相反,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依存的,而非绝对的对立关系。

以下将讨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物的固有规律,始终存在并不变。

它是由客观存在物的性质和内在联系决定的本质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物的内因定律。

客观规律性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律性,使客观存在物和存在关系有序运行。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给主观的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

其次,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的理性行动,即人利用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来改变客观现实,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人的行动是以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的理性行动,而非单纯的主观意志。

主观能动性的实质是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理智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客观规律性和个体发挥来改变客观现实,从而达到自身目标。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法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互为条件,没有一个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必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即从两者之间的联系、抵消和变换的关系来推进客观现实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法的表现形式。

客观规律性定义了客观存在物的固有特征,是客观存在物和存在关系有序运行的基础;而主观能动性则是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性行为,能够改变客观现实,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普遍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变换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1、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见书P46)
2.规律的特征: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

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是指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如:A、四季更替、昼夜的无限循环、生物的生死、古人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可讲拔苗助长的故事。

C、我国有的地方如湖北、福建等省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可以种双季稻。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客观规律,在全国各地都种双季稻,那肯定是不行的。

可是,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地区搞一刀切,强行一律种双季稻。

有人甚至把双季稻说成是“方向稻”、“路线稻”、“革命稻”。

谁要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双季稻的推广,谁就“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
了。

也是在“文革期间”,“四人帮”鼓吹搞一种“永动机”,结果永动机没搞成,白白浪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
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反其道而行之,古人有“拔苗助长”。

文革时期,不尊重客观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搞“大跃进”、“浮夸风”,结果破坏了生产,使老百姓遭殃。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尊重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甚至于很铁不成钢,因成绩差,打死孩子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比如,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我们用水发电;知道热胀冷缩,在修铁路时我们在铁轨接头处留一些空隙;知道一年四季的往返更替,我们可以做好防洪防
寒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在准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历
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