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经济特区”)
②1980年,正式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了一批港口城市并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开放区。
2、沿海城市及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意义: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
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
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
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
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
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