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止时间: 1914.7——1918.11
交战双方: 同盟国 VS 协约国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第 一
爆发: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次 主要战役(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
世 结束:德国战败投降
界 大
结果: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战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比洛表达了德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争夺世界霸权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 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 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中体现德国外交大臣的什么主张,为什么有此主张? 主张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 德国经济实力上升,需要海外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等。
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是什么?
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 ”
1.位置: 战略地位重要。 2.民族: 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独立意识强烈。 3.干预: 欧洲列强势力介入。 4.统治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
——巴尔干半岛
意大利; 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 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直接原因) 开始标志: _1_9_1_4年_7_月底,_奥__匈__帝__国_向_塞__尔_维__亚__宣战。
交战双方
同盟国: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协约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塞尔维亚
从一战的学习中,
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种形势会带来什么后果?其中矛盾最激烈的是哪两个国家?
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②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殖民地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战争会............ 后起的实力强国与所占殖民地极不协调。
战费2084亿美元。
战争影响: (1)性质: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影响:
①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 世界优势地位; ③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在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是什么?
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同盟国 VS 协约国
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 ”
……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独立意识强烈。
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 ”
英德矛盾表现为:
第 新式武器的使用:飞机、毒气、坦克。
一战中德军的重炮
我们应该运用科技 造福于人类!
一战中德军的飞机
规模扩大:
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_非__洲__、__亚_洲__和 _太_平__洋__地区,先后有_三__十_几_个国家卷入战争。1917年, 美国对德国宣战,参加协约国(达到最大规模);中国 也加入_协__约_国__方面作战。俄源自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果你是德皇威廉二世,你打算与哪 些邻邦结盟?简要说明理由。
德 皇 威 廉 二 世
三国同盟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三国同盟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1907年
1882年
至此,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三国协约
英国 法国 俄国
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是什么?
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 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说一说你对这两幅画的理解
国家
第一第次一工业次革世命后界大时战间爆 工业产值排位
(19世纪发70的年代根前本) 原因
殖民地排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工业产值排位
(19世纪70年代后) 殖民地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英国
1 1 3 3350
德国
3 4 2 290
法国
2 2 4 1800
美国
4 5 1 30
英、德、美、法所占殖民地与其经济实力是否成正比?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 殖民地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独立意识强烈。
8
课
第一次世界大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00年,德国总理比洛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放弃使自己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我们不会迫使自己否认像他们在世界上所拥有的那样的权利。 至此,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启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意大利 比利时 日本
主要战场: 欧洲(分为西线、东线、南线)
东线 俄 德、奥匈
西线 英法 德
南线 塞尔维亚 奥匈
英法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
多万人死亡,被称为“_凡__尔___登__绞__肉__机”。
新式武器的使用:飞机、毒气、坦克。
一战英军的坦克
大战结束的时间及标识: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 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战争影响:
(1)性质: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影响:
时间长—— 历时4年零3个月。
范围广—— 参加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
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洲。
损失惨重—
双方共有840万人阵亡,有2100 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
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民族反抗情绪。
国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果你是德皇威廉二世,你打算与哪些邻邦结盟?简要说明理由。
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同盟国 VS 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在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 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来参加的军事集团?怎么评价这一行为?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从一战的学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欧洲(分为西线、东线、南线) 参加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洲。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国也加入______方面作战。 从一战的学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欧洲(分为西线、东线、南线)
萨拉热窝事件 德国经济实力上升,需要海外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等。
这种形势会带来什么后果?其中矛盾最激烈的是哪两个国家? 英德矛盾表现为: 比洛表达了德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德国经济实力上升,需要海外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至此,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1900年,德国总理比洛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放弃使自己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我们不会迫使自己否认像他们在世界上所拥有的那样的权利。 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这种形势会带来什么后果?其中矛盾最激烈的是哪两个国家? 1900年,德国总理比洛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放弃使自己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我们不会迫使自己否认像他们在世界上所拥有的那样的权利。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
发生的原因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
检阅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的军事 演习。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这引起 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民族反抗情绪。
主要过程: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
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
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
迪南大公夫妇。
影响:
导火线 成为一战爆发的
。
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 了原来参加的军事集团?怎么评价这一行为?
后起的实力强国与所占殖民地极不协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种形势会带来什么后果?其中矛盾最激烈的是哪两个国家?
为争夺殖民地冲突不断
英德矛盾
说
一
说
你
对
这
两
德
幅
国
画向
的
英
理 解
国 挑 战
英德矛盾表现为: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1900年,德国总理比洛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放弃使自己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我 们不会迫使自己否认像他们在世界上所拥有的那样的权利。有一段时间,德国只是个地 理名词,她不被视为一个大国。此后,我们已成为一个大国;在上帝帮助下,我们希望始 终如此。
国家 德国经济实力上升,需要海外殖民地、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等。 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 ” 我们应该运用科技造福于人类! 中国也加入______方面作战。 从一战的学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殖民地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参加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洲。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