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简析(新课标全国Ⅲ卷) (适用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合集下载

2016高考全国卷卷Ⅲ试题及答案

2016高考全国卷卷Ⅲ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新课标卷Ⅲ历史2016高考真题新课标答案

新课标卷Ⅲ历史2016高考真题新课标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3)历史部分答案第Ⅰ卷24.B 25.B 26.C 27.A 28.C 29.D 30.D 31.A 32.D 33.A 34.D 35.A第Ⅱ卷40.(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41.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45.(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分)46.(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5分)(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10分)47.(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分)(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7分)48.(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016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Ⅲ解析

2016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Ⅲ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试题简析(适用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追颂祖先功德,表扬本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周代铭文仅比商代字数多、语句格式化,材料没有显示周代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

C、D均与材料无关。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刘邦无赖出身,治理天下,靠的是文书之功(国家档案文献)——当然是秦朝的一系列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晓得不晓得,秦朝焚书坑儒,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排除A。

材料明明说的是“文书之功”,排除C。

D项曲解了题干的核心意思。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摄影。

P9.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内因(王羲之书法确实了得)+外因(皇帝的提倡,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相结合。

【备注】内因还是很重要滴。

就毛太孙那“一师是个好学校”书法水准,谁提倡,也登不了大雅之堂!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3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3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Ⅲ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B】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B】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C】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分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B)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分析】(1)考点和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涉及的时间是商周,最后问题落脚在西周;考查的角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2)解析选项:①首先可以根据时间“西周时”排除选项C,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挑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时空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不求学生把所有的历史时间记住(事实上也很难记住),但基本的时空概念是英国具备的。

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如果题目中有明确的时间,首先看能否用时间来排除一些选项,从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②剩下A、B、D三个选项则需要根据材料来排除。

何谓铭文?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商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言之,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

据题目可知,材料主要讲了西周和商代相比,青铜器铭文发生的一些变化,包括字数增多、语句格式化以及记述内容。

A项:首先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字体系的变化。

此外,注意选项中文字体系的修饰词“全新的”,这个词也就意味着西周之前没有这种文字体系,是西周才开始出现的。

但从材料可知,材料讲的是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的对比,说明商代已经出现青铜器铭文,自然就不能称为全新的文字体系。

由此排除A项。

B项:文字本身具有记事功能,文字的出现就是因为记事的需要(文字出现前是结绳记事)。

从材料中“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样的信息正好体现文字的记事功能,对个人业绩的记述,是希望子孙保用,恰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从而确定正确选项为B。

D项: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

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

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解析)

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2016高考全国卷3(丙卷)文综历史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3(丙卷)文综历史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3(丙卷)文综历史解析‎新东方在线关也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已‎经结束,新东方在线关‎也老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全国卷丙卷的‎解析。

今年高考在全‎国历史考卷方‎面出了一些调‎整,以前全国卷以‎两套卷子为主‎,今年变成了三‎套,以前全国卷Ⅰ卷,现在变成乙卷‎,以前全国卷Ⅱ卷变成甲卷,今年新增加了‎全国丙卷。

下边我们看看‎新增加的这套‎卷子的风格和‎特点、总体难度评价‎,趋势发展,或者这套卷子‎到底有没有体‎现热点。

本次解析,主要是看看每‎道题答案是什‎么,背后知识点如‎何,讲答案,高三孩子把答‎案定下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做对,哪个地方做错‎,估比较正确的‎分数,讲知识点,方便高二同学‎备考当中着重‎注意哪些东西‎。

【真题】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关也老师解析‎】新课标卷历史‎部分从24题‎开始,这道题大家做‎过吗?知道使用卷子‎范围吗?全国丙卷,新课标3,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同学在使‎用,之后讲甲卷,甲卷应用范围‎多很多了。

为什么把丙卷‎和甲卷合在一‎起讲,因为丙卷和甲‎卷试题结构和‎难度比较相近‎。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上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了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是‎?答案是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综合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史‎,一个是经济史‎,经济史对应手‎工艺、青铜器,文化史对应文‎字,创造一种全新‎文字体系,文字体系学过‎哪些?历史教材里面‎最早学到的文‎字应该是甲骨‎文,甲骨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产生,这句话对吗?错的。

为什么错?甲骨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成熟,已经有成熟的‎研发体系,今天还在使用‎的一些词。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精选【精】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精选【精】
2018-01
10
●举例说明与归类技能 该类技能要求考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 理,能确定概念或原理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 征去选择或举出例证。归类与举例说明是互补 的过程,举例说明提供概念或原理等信息,要 求考生举出实例;归类则是题干提供若干实例, 要求考生发现它们与一般概念或原理间的关系 ,将某一事物归为某一类型。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试题分析及启示
一、近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 二、备考复习经验教训,所用材料 ,方法,统练试题,各阶段作法 三、高考备考建议
2018-01 1
近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
第一,各版块知识考查不均衡
2018-01
2
题号 24 25
考点 小农经济 外戚干政
专题类别 经济史 政治史
通史类别
理解技能的认知过程包括解释、举例说明、分 类、归纳(概括)、推理、比较和阐述等子类 型。
2018-01 7
●解释技能 解释是指将信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换为另一 种表现形式,转换形式可以是文字对文字、文字 对图表、图表对文字、数字对文字、文字对数字 等。
2018-01
8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 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 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 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 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 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2016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述评

2016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述评

2016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述评主要特点如下;1、三套试卷并行,试卷类型多元目前实施新高考命题,开始了有分散向统一发展的趋向,除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还自行命题外,26省市统一采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

在去年基础上,将两套卷调整为平行的三套卷。

此外,还有考试中心命制的海南卷,试题呈现多元并举的局面。

这种多元并举的命题格局,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录取的定位和比较。

这也有利于向将来全国统一为“一张卷”的过渡,有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需要指出的是,三套试卷的难度并不是呈递减的,2、3卷的难度并不低于1卷,如去年考试中心统计的2卷整体难度即高于1卷;今年的预估难度,3卷也不低于1、2卷。

之所以如此,是与命题者的预估偏误有关,在现有条件下,命题者不可能科学控制难度,三卷难度的现状是正常的。

2、较大幅度地调整了试题难度自新高考以来,考试中心命制的历史全国卷难度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0.40左右难度的历史试题,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有损于高考公平性的落实,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制约了将来新高考推行后广大历史教师的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业内历史教师怨声载道,啧有烦言,以至于有的北京名师发出了“历史高考试题祸国殃民”的呐喊,笔者也在《失衡与危言》的专稿中做了深刻阐释。

与以往命题专家对面上反映充耳不闻不同,命题者虚心纳言,认真搜集、吸纳基层的反映,据说,我的那篇专文曾引起命题者的特别关注。

今年的试题较大幅度的调整了试题难度。

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反映,一致认为今年的历史难度明显降低了,与政治、地理的难度基本平衡。

考查的都是主体内容和基础知识,情景和材料呈现平扑,极少有直接引用原典内容,没有晦涩难懂的材料,无阅读障碍。

多数题目不偏不乖,难易适中,即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1卷的24、25、27题,也多是常识知识,学生不太适应,是平时教学不到位所致。

如25题涉及的《论语》汉代时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在经学的的地位是后来在唐朝时才被官方承认的,这是常识,但教学中未交代清楚,导致考生理解困难。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三套试卷解析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三套试卷解析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Ⅱ-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 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1702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缺陷
2016全国Ⅱ 1831~1841英国工业城市人口
33
死亡率上升
2016全国Ⅲ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铁路
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 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 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 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 明在当时英国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罗马法的影响
2016全国Ⅱ 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义务 32
2016全国Ⅲ 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
Ⅰ-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 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 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 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 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2016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卷解析 张亚东
第Ⅰ卷 客观题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论语》非儒家五经
24 2016全国Ⅱ 曹魏三种书体 2016全国Ⅲ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2016高考历史全国卷3套试题及答案

2016高考历史全国卷3套试题及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锋利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说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场丧失 B.商品经济根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公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制止刊载。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

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以下试 题评 析是 本 次 活 动结 果 的呈 现 ,受 限 于 理 论 标 ,向来新 意迭 出.今 年 的 4 1 题“ 制 度构想 与 实践” 又是
及视野 ,不 当之处还请专家赐教. 值 得肯 定 的试题


次华丽的转身 ,延续 了注重考查思维 和论证力度 的一 本题将 “ 材 料作文” 与“ 话题作 文” 结合 ,与 往年相
验结果 的预期.有鉴于此 ,强化语 言表达能力培养应是 体验实验设计的流程并开展实施可行 的探究性实验. 只 平 常教 学 和高三 复 习 的重 点 任 务之 一 .教 师 要 尽 力 营 造 有 这样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思 维 能 力 和 动 手 能 力 才 能
有 利 于学生 表达 的环境 ,把 “ 话 语权 ” 交 给 学 生 ,更 多 地 提 高. 设计 一 些有 利 于学 生思 考 和 表 达 的开 放 性 问 题 ,及 时 纠 正 和 完善 学生不 规 范 、不 严谨 的表 达. 参考 文献

贯 风格 .
( 一) 更加开放 ,彰显个性 ( 全 国 I卷 第 4 1题 ) 阅读 材料 ,完成 下列要 求.
比,在考查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的特点.本题改变
材料

人 民 订 立 契 约 建 立 国 家,他 们 是 国 家 的 主 了设问形式和答题要求 ,调整 了评分标 准,要求学生通
范高 中新 高三 的学 生 进行 了模 拟 测 试. 同时 ,本 刊 特 约 否 则主权 者将被 “ 弄 成是 一 个 支离破 碎拼 凑起 来 的怪物 ” . 历 史试 题评 析 组 还在 安 徽 省 淮 北 市 举 办 了“ 2 0 1 6年 高 考 历史试 题 问卷 调查 活 动” ,邀 请 部 分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简析(新课标全国Ⅲ卷)
(适用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追颂祖先功德,表扬本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周代铭文仅比商代字数多、语句格式化,材料没有显示周代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

C、D均与材料无关。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刘邦无赖出身,治理天下,靠的是文书之功(国家档案文献)——当然是秦朝的一系列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晓得不晓得,秦朝焚书坑儒,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排除A。

材料明明说的是“文书之功”,排除C。

D项曲解了题干的核心意思。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摄影。

P9.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内因(王羲之书法确实了得)+外因(皇帝的提倡,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相结合。

【备注】内因还是很重要滴。

就毛太孙那“一师是个好学校”书法水准,谁提倡,也登不了大雅之堂!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工场增多,古代也有“招工难”!典型的卖家(劳动力出卖者)市场!待我不好,老子不跟你干!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备注】1.“工人阶级”不是好惹滴!2.几年前,考查过“狡猾的佃农”。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甲午战后,“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材料主要讲民族崛起,非追求民主(更非革命)。

救亡压倒启蒙!排除A。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1903年,已经进入清末新政,排除A。

【备注】1.这么耳熟!有木有?2.备考复习时,不要再有全国123 的成见。

全国卷123的是一伙命题人。

2016年全国1、2卷公用了一道选择题。

全国1、3也出现了几近相同的一道试题。

如下: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第30题)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D
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晓得“十九路军”不?(教过大纲版人教课本的老师都知道!)不晓得就从题干中
的“1932年”入手!图片中“抗敌牌火柴”“挽回利权”“振我中华”清晰可见!——认识一些繁体字,也是备考必备哦!
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面积减少,产量增加!包产到户。

从1975到1980,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排除B。

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基本完成,排除C。

国家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的实行与取消,你的教材没有讲?不怕!我们有《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
【备注】《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图文实拍,有图有真相!使用《四合一教程》,轻易排除D选项!
【备注】本题与全国2卷第29题,异曲同工。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2卷第29题)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打土豪,分田地,私有制,热情高。

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人文主义勃兴!直选!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书中图片摄影。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适逢美国南北战争。

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

B项材料不涉及,科技水平与铁道宽窄无关,再低的技术,实现等宽并非难事!排除C。

铁轨宽窄不是战争造成的,战争炮火一响,铁道就变宽或变窄?排除D 【备注】重拾初中课本不现实的话,读读《选修》总可以吧?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书中图片摄影。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选修1234)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解析】掌握几种艺术特点之后,很容易判断图中依次是:1新古典主义(法国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浪漫主义-材料无显示)—2现实主义—3印象主义—4现代主义。

【备注】世界近代以来艺术的发展,全文已在2016年高考前三个月上传到各大QQ群。

如未下载,全文附后。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书中图片摄影。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展示的是法国政体的前后变化。

之前,“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之后,强化总统权力,“有利于政局稳定”。

【备注】年龄大的教师还记得,大纲版人教科本的“意淫”:镇南关大捷,“导致法国如费力内阁倒台”之说?人家倒台一年都会发生好几回,你认为是被你打的?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辅助教程与本题关系】书中图片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