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

• 乡村四月闲人少, •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 着,刚结束了桑蚕的事,又要插秧了。
你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农民农活繁忙呢? “才”“又”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 这里体现出作者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 的赞美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一起背诵
• 自由想象这首诗的画面,并尝试把它画下 来 • 根据想象的画面,把这首诗背下来
子绿 规遍 声山 里原 雨白 如满 烟川 。 ,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
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蹄叫,天空中 烟雨蒙蒙。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 又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者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 赞美。
乡 村 四 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巩固练习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 句诗写了——、——、——、——四种景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两个字看出农民的劳动的繁 忙紧张。这句诗的意思是:————————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 —。 我喜欢《乡村四月》中“——————”一 句,因为———————————————。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课文感知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 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 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 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 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 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 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

重难点点拨
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 园杂兴》,说说你的感受。
《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乡 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 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 天真,勤劳,流露出作者对 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 农家耕织的图画。
资料宝袋
张志和(730?-810?),唐代 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金华(今 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自号玄真 子,又自称烟波钓徒。 善歌词、能 书画、击鼓、吹笛。著有《玄真子》, 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朗读指导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试 一 试
朗读指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 江岸桃花盛开,溪水中鳜鱼 肥美.
试 一 试
重难点点拨
“不须归”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渔翁在这优美的景 色中忘情山水,陶醉于自 然的悠然自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是怎样具体写农村田园生活 的?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 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重难点点拨
“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 表现了什么?
一个“学”字,使天真可 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出了农村儿童从小喜 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情趣。
具 体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童 勤劳
板书设计
上
西塞上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景色 优美 山水皆画意
风雨满诗情
渔 歌 子
下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悠闲 自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带着诗中蕴含的情感,再读诗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解诗题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四时”——“一年四季”。 “兴”——“兴致”。 题目意思为——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了许多感想。
初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点我播 放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江南特有的景物?
绿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江南特有的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农村初夏美景
明诗意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①蚕桑又插田。
① 了:结束。
诗意: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 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 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明诗意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不想回家。
悟诗情
请同学们根据配乐朗读课文,找一找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词人主要描写了怎 样的情景?为什么渔父“不须归”?
词中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初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你知道吗?1.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令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3.张志和(公元约730—810年),字子同,唐代诗人。
婺州全华(今浙江金华)人。
肃宗时曾做过小官,后来隐居江湖。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课文简析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课文梳理感悟课文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义插田。
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④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点拨:①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这两句前后照应,静中有动,动静相生,意境浑然。
点拨: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这两句说明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点拨:③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表现出诗人尊重劳动人民。
点拨:④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 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 填词用的曲调名称。
精读感悟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须: 不想。 归: 回去,回家。
明诗意
精读感悟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事……
精读感悟
后两句的诗句描述 了孩子们在干什么?
模仿大人样子, 学着种瓜。
从一个“学”字,我们体会到了 孩子们的天真、勤劳、可爱。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 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里。
初读感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 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 词方法: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乡村四月》和 《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 诗词。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 ,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 着学种瓜呢!
明诗意
精读感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 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古诗词三首》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
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
23课古诗词三首

23课古诗词三首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3课古诗词三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3课古诗词三首篇1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23课古诗词三首篇2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3课古诗词三首篇3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23课古诗词三首篇4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3课古诗词三首篇5 静夜思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23课古诗词三首篇6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3课古诗词三首篇7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课古诗词三首篇8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 书 上一句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返回 解释1 解释2
④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解释
③
④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③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①
②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 田里的水色迎着天空的光辉。只听 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返回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④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返回
翁 卷 [ju什么?
写景的时间和地点
2.说说诗题的意思。
写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忙碌景象。
返回
三部曲:明诗意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 卷
① ②
写 景 写 人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并背 诵 这首诗歌。
谢
谢!
四年级 语文(下)
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乡 村 四 月
[宋] 翁 卷
绿遍 / /山原 / / 白/满川, 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 /四月 / / 闲人少, 才了/ /蚕桑 / /又/插田。
学习古诗四部曲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 子规、烟雨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赞美农民勤劳,喜欢 热爱劳动的农村孩子的思想感情 。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上一位 老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 久不愿回家。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有生活情趣的思想感情 。
作业: 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23.古诗词三首(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二首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分解
对应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
快乐学习单设计
了解诗与词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
1.说说自己家乡四月的田野风光。
2.四月的田野草木茂盛,四月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着的农民,四月的大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描写田野风光的古诗词。
3.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词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是:诗的句式整齐,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可谱曲来唱。今天先来学习两首诗。
了解作者。
丰士小学教学任务单
年级四(3)学科语文设计者顾新峰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一)
学情分析
1.学习材料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这篇精读课文的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附:板书设计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颂读,欣赏。
4.比较阅读:相同之处——田园诗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作业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23、古诗词三首

教师四课型教案课型新授年级四授课人课题2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诵读,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诗人简介,欣赏乡村风光,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谈一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预设: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利用学习《乡村四月》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诗,感受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体会朴实、自然的语言,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

古 诗 词 三 首
渔 歌 子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乡 村 四 月
学习古诗的方法
•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liǎo)蚕桑又插田 。
解诗题 知作者
翁卷
南宋诗人,一生没 有做官。能诗,与徐玑 (jī)、徐照、赵师秀并 称“永嘉(jiā)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 诗风清苦。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 唐 】 张 志 和
渔 歌 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Βιβλιοθήκη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
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的意思是:西塞山 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 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抓字眼 明诗意
多诵读 悟诗情
古诗小擂台
填:
在空白处填一种动物名称:
①月黑( 雁 )飞高,单于夜遁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鸟 )。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 ) 立上头。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 ) 上青天。
联:
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 似剪刀。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 汗青 )。 ④(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 天际流。
我当小诗人: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又 。
范成大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绍兴二 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58岁病 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 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 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 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 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 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 古诗词三首3 PPT课件

渔歌子
作者
词牌名
读诗
体会
研读
图片
写字
渔歌子:
词牌名。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
的乐谱,词牌(如念奴娇、西江月等
等)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借助拼音自读诗歌,初步了解这首诗。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那位渔翁为什么在 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 家?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找一找,读一读更多的古典诗词,
体味古诗词的意味。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返回
白 鹭
返回
鳜
鱼
返回
桃 花Βιβλιοθήκη
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鳜鱼:( ɡuìyú)
即民间所说 桂鱼,细鳞, 淡黄带褐色 斑纹,味道 鲜美。
淡黄色的
鳜鱼
箬:斗笠。
用竹片和 竹叶编制 的帽子, 用来挡雨
蓑衣:
用茅草和棕麻编制 的防雨衣服。
1、归:回去,回家。 2、不须:不想。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4、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译文】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渔歌子
张志和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 称长短句。最早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 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词牌”。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 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作者简介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
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朗读作者简介 Nhomakorabea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思考:诗歌中“斜风 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诗人完全融于大 自然,沉醉于无限的 诗情画意中,悠然自 得,自由自在,因此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23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乡村四月》插图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
谁来说说?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蚕、昼、耘、塞、箬、笠、蓑】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全诗】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店铺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
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3.古诗词三首故乡的山溪课内阅读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描写了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我能从“,”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中的山原指的是,白满川的意思是,子规表示鸟。
3. “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给下列黑体字加拼音。
鳜鱼( ) 箬笠( )5.下面是对以上诗歌的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诗作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流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恬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故乡的山溪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
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崭新的瓦房,清脆的蝉鸣……一下就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
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
”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
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好凉爽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澈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
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
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着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
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肥大的虾。
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
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主动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笔记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笔记
古诗词三首: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将壮美的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的诗。
诗中通过描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诗。
诗中通过描述明月的光亮,与自己思乡的心情相对照,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表达自然万物变化
无常的诗。
诗中通过草木的生长枯萎,以及野火和春风的作用,表达了生死轮回和岁月更迭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古诗词三首执教教师杨清毅授课时间2015年 4 月30 日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2、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重点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乡村四月》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1、交流方法: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蚕、桑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
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1)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2)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3)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小精灵儿童网站]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板书设计:乡景美清新明丽村(宋)翁卷四月人忙勤劳幸福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板书题目)3、指名读古诗。
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2)、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描写了哪些景物。
(3)、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在开课伊始,我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试图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此处整合,意在了解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明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
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对比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小精灵儿童网站]预设: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设计意图:此处整合,目的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
通过对比参读的策略,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
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四时田园杂兴儿女各当家(敬重)童孙学种瓜(赞扬)第三课时《渔歌子》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1、同学们,你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一首词《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渔歌子”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
《渔歌子》不是诗,而是词。
二、初读,读顺词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3.开火车读。
4、练习带着节奏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三、再读,明诗意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分部体会1)“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2)“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4)体会读: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设计意图:由部分用整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
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2、品析“青、绿”“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B,音律不和谐。
(举例说明)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
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学生自主探究。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诗句中的意境。
3、了解作者:(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