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小语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小语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四年级语文教案预设目标:赏析《渔歌子》,体会词中画面的美,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请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课件)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____(省、市、区、县)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个多音字。

“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味道很鲜美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

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

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

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

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教师由前面的集体读引: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秋天的田野上,一群鹅自由自在地游玩。

它们身上的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显得更加耀眼。

鹅们像一个个乐天派,欢快地嬉戏着,还不时发出兴高采烈的歌声。

曲美的脖颈展得高高的,似乎要和天空融为一体。

一只只红色的鹅掌不停地拍打着清波,激起涟漪,给人以愉悦和自由的感觉。

小时候阅读这首诗,我总是被作者将平凡的鹅的形象描绘得如此活灵活现所打动。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小诗人对简单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感,也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别离亲,心情万千。

把酒对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描写人们离别情愁的诗歌。

原野上的草离离和尚,每逢岁岁新旧更迭,经历四季的变迁。

大草原上的野火虽然能烧尽一切,但春风在过去的草地上吹起,又给它们新生命。

离别亲人,让人心情悲伤千万种。

在孤寂的夜晚,人拿起美酒对着明亮的月光独自品味寂寞。

月亮并不真正能饮,但它默默地陪伴,而影子则成了无声的旁观者。

当人醒来时,与霓虹后有笑声相伴舞动,但在醉酒之后,大家各自离散。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永远相伴,无法分散的心情,希望他们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相聚于东方美好的天空。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述四时的变迁,让人们从中体悟到离合悲欢的哲理。

诗人用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整首诗显得朗朗上口。

读这首诗,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思考与感叹。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太阳逐渐落山,山顶的云霞将白日渲染得五彩斑斓。

黄河如一条巨龙,毫不畏惧地径直流向大海。

无边无际的河流和苍山蓝天构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你知道吗?1.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令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3.张志和(公元约730—810年),字子同,唐代诗人。

婺州全华(今浙江金华)人。

肃宗时曾做过小官,后来隐居江湖。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课文简析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课文梳理感悟课文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义插田。

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④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点拨:①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这两句前后照应,静中有动,动静相生,意境浑然。

点拨: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这两句说明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点拨:③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表现出诗人尊重劳动人民。

点拨:④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 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 填词用的曲调名称。
精读感悟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须: 不想。 归: 回去,回家。
明诗意
精读感悟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事……
精读感悟
后两句的诗句描述 了孩子们在干什么?
模仿大人样子, 学着种瓜。
从一个“学”字,我们体会到了 孩子们的天真、勤劳、可爱。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 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里。
初读感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 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 词方法: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乡村四月》和 《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 诗词。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 ,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 着学种瓜呢!
明诗意
精读感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 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古诗词三首》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

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板书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 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 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释题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最后 10年隐居石湖,所以号石湖居士,南宋诗 人。58岁病辞。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 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 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 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 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农家夏忙时热 烈的劳动场面。
儿童天真、勤 劳、可爱。 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 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白天 除草 搓麻线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 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自由读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
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斜风、细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32张PPT)
惊鹊 鸣蝉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注释
③[别枝]横斜的树枝。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 惊 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 鹊
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 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 来阵阵蛙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 溪桥忽见⑥。
注释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了 他们面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时的思考与感悟。其次,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对唐诗、宋词等中国古 代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古诗鉴赏方面的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古诗含义、分析诗 歌主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需要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技巧。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 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诗(词)
景物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孤舟 烟渚 旷野树江月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⑤[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 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 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 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 书 上一句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返回 解释1 解释2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解释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③ 子规 声里雨如烟。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 田里的水色迎着天空的光辉。只听 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返回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④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返回
翁 卷 [ju什么?
写景的时间和地点
2.说说诗题的意思。
写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忙碌景象。
返回
三部曲:明诗意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 卷
① ②
写 景 写 人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并背 诵 这首诗歌。

谢!
四年级 语文(下)
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乡 村 四 月
[宋] 翁 卷
绿遍 / /山原 / / 白/满川, 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 /四月 / / 闲人少, 才了/ /蚕桑 / /又/插田。
学习古诗四部曲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感情朗读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绘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 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 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 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还影响了日本的词创作呢!
• 《渔歌子》写成四十九年后,传到了日本。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非常喜欢,也效仿《渔 歌子》填了几首词。据说,嵯峨天皇的《渔 歌子》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其中一首是: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得,不会 做,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 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 中,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鳜鱼是那样肥美。
【译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上一位老翁头 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 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 了,久久不愿回家。

【词句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图
读过了,学过了,让我们了解一下寓意吧
第一首通过描写劳动的场景表现了农 村的人们个个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 第二首通过描写初夏农村的美景表现了 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唐】张志和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 《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 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 更换,并作《渔歌子》。段的词学术语为 “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 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 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 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 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 异,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 多端。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六组 23 古诗词三首 《 四时田园杂兴》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六组  23 古诗词三首 《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展开想象写一写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田 园生活的_________之情和 对劳动人民的_______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3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ysg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学习步骤:
1.解读诗题,知作者。
2.结合注释,明诗意。 3.诵读想象,悟诗情。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 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 (今江苏苏州)人。他是一个关 心国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忧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 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学小常识
作者简介
张志和
(约730——约810 )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 龟龄,今浙江金华人。 博 学多才,歌、词、诗、画 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是东晋 俱佳。 曾在朝廷做过官, 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有 后隐居。他的作品大多描 《饮酒》、《归园田居》。 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派
在盛唐时代形成了 一个以王维和孟浩然为 代表的影响很大的山水 田园诗派。他们的诗歌 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 光,风格清新自然,意 境悠远闲适,是唐诗艺 苑中的一枝奇葩。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生 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晚年作 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 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四时田园 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 春”“夏日”“秋日”“冬日” 五组。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_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_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_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然后再来交流评价。

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乡村四月》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宋代诗人翁卷从景和人两方面来表现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本课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渔歌子》教案【教材分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

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塞、箬、笠、蓑”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词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乡村风光的美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诗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借助信息技术体会诗中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23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乡村四月》插图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

谁来说说?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蚕、昼、耘、塞、箬、笠、蓑】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全诗】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 sāi 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 ) 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诗人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 西涧的自然风光,包括幽草、黄鹂、 春潮、野渡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 幽静的画面。
诗人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得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西涧的春景,诗人表达了对 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借 景抒情,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归 隐的意愿。
X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 课《古诗词三首》
汇报人:XX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艺术手法鉴赏与实践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XX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三首 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 护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价值 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 的生活境界。
结合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 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
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代诗词讲究格律和韵律,要求诗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符合一定的规则,以形成和谐 的音乐美。
诗词中意象及象征意义探讨
意象的概念和作用
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情感或理念的艺术手法,它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 形象,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田园诗:一般以书写田园生活,自然风光为主,以表现自己不愿投身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范成大。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又插田。

蚕蚕cán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出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昼zhòu 耘耘yún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鱼肥。

青,绿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塞sài 鳜鳜guì蓑蓑suō箬箬ruò笠笠lì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白满,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蚕桑又插田。

山陵和原野。

山原子规杜鹃鸟,即布谷鸟。

川了结束平地【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宋)范成大昼出夜,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耕织,也桑阴学种瓜。

杂兴各种兴致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蚕昼耘塞箬笠蓑桑绩鹭。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
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的古诗词有三首,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夜泊牛渚怀古》。

这些古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美景。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色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常人生的感触。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

这首诗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绘,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亲情的珍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哀愁。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牛渚江边夜宿时,思念过去的故国和美好的往事。

这首诗通过对江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至今仍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3.古诗词三首故乡的山溪课内阅读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描写了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我能从“,”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中的山原指的是,白满川的意思是,子规表示鸟。

3. “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给下列黑体字加拼音。

鳜鱼( ) 箬笠( )5.下面是对以上诗歌的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诗作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流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恬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故乡的山溪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

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崭新的瓦房,清脆的蝉鸣……一下就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

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

”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

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好凉爽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澈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

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

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着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

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肥大的虾。

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

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主动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箬:斗笠。
用竹片和 竹叶编制 的帽子, 用来挡雨
蓑衣:
用茅草和棕麻编制 的防雨衣服。
【词句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图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 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 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 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 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 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渔父的生活 环境。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 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 落落。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晴蜓蛱蝶飞。 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无人走过,四 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来飞去。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 好学 勤劳 可爱 不怕苦 爱劳动
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 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 自己的喜爱之情。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 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 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情趣,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敬重之情。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得,不会 做,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 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 象跃然纸上。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 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词句赏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 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 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 月桃花盛开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 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 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 • •
青春林下渡江桥, 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 往来无定带落潮。
描 王安石 写 茅檐长扫净无苔, 田 花木成畦手自栽。 园 一水护田将绿绕, 风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光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 的 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诗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 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结合想象诵读,注意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张志和
《渔歌子》是词牌,作者写了五首《渔 歌子》,这是第一首。
词,文体名,是一种文学体裁,词又称 “长短句”,常见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 《蝶恋花》《一剪梅》《如梦令》《忆江南》 《卜算子》《浣溪沙》《长相思》《天仙子》 《雨霖铃》等。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野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火, 忽于水底见青山。
释题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最后 10年隐居石湖,所以号石湖居士,南宋诗 人。58岁病辞。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 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 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 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 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词语解释
• 山原:山陵和原野。 •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 平地。 • 子规:杜鹃鸟。 • 了:(读liǎo)结束。

子绿 规遍 声山 里原 雨白 如满 烟川 。,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③ 子规 声里雨如烟。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 稻田里的水色映照着天空的光辉, 只听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 叫着。
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西塞山附
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 中,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鳜鱼是那样肥美。
【译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上一位老翁头 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 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 了,久久不愿回家。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描 写 田 园 风 光 的 诗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俗称“花鱼”或 “桂鱼” 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 回去,回家。
【词人简介】
张志和(730?-810?),唐代诗 人。字子同,本名龟龄,金华(今属 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 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 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 钓徒。著书《玄真子》,今流传《渔 歌子》五首。
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书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 又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④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说明劳动人民的紧张繁 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书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自由读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读《渔歌子》有什么 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 活情趣。
鳜鱼:( ɡuìyú)
即民间所说 桂鱼,细鳞, 淡黄带褐色 斑纹,味道 鲜美。
【译文】
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好一幅江南水乡初夏美景图
2.哪两个字可以看出农民繁忙?
才,又
分析句子用词
• 前两句重在写“景”,绿 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 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 色勾勒了出来,有静有动,优美和 谐。 • 后两句重在写“人”。 “才”“又”平实地用词,充分地 说明了农民劳动的紧张繁忙,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学习古诗的方法
悟诗情
乡村四月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 卷

介 词语义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诗句义2

诗句义1
作者简介:翁卷
生平:翁卷,字续古,一字 灵舒,南宋诗人,一生没做过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 嘉四灵”。
(宋)范成大
理解词语 理解句意
句子赏析 表达感情 补充赏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 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白天 除草 搓麻线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青。
书湖阴先生壁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绘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 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 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 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还影响了日本的词创作呢!
• 《渔歌子》写成四十九年后,传到了日本。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非常喜欢,也模仿《渔 歌子》填了几首词。据说,嵯峨天皇的《渔 歌子》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其中一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