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四时田园杂兴_渔歌子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四时田园杂兴_渔歌子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 活情趣。
景物:
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斜风、细雨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 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注释】
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鳜鱼:俗称“花鱼”“桂 鱼”。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同学们动手给这首词配上一幅彩 色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 又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者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 赞美。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乡 村 四 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巩固练习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 句诗写了——、——、——、——四种景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两个字看出农民的劳动的繁 忙紧张。这句诗的意思是:————————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 —。 我喜欢《乡村四月》中“——————”一 句,因为———————————————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你知道吗?1.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令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3.张志和(公元约730—810年),字子同,唐代诗人。

婺州全华(今浙江金华)人。

肃宗时曾做过小官,后来隐居江湖。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课文简析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课文梳理感悟课文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义插田。

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④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点拨:①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这两句前后照应,静中有动,动静相生,意境浑然。

点拨: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这两句说明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点拨:③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表现出诗人尊重劳动人民。

点拨:④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 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 填词用的曲调名称。
精读感悟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须: 不想。 归: 回去,回家。
明诗意
精读感悟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事……
精读感悟
后两句的诗句描述 了孩子们在干什么?
模仿大人样子, 学着种瓜。
从一个“学”字,我们体会到了 孩子们的天真、勤劳、可爱。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 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里。
初读感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 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 词方法: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乡村四月》和 《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 诗词。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 ,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 着学种瓜呢!
明诗意
精读感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 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古诗词三首》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

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 书 上一句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返回 解释1 解释2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解释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③ 子规 声里雨如烟。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 田里的水色迎着天空的光辉。只听 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返回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④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返回
翁 卷 [ju什么?
写景的时间和地点
2.说说诗题的意思。
写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忙碌景象。
返回
三部曲:明诗意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 卷
① ②
写 景 写 人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并背 诵 这首诗歌。

谢!
四年级 语文(下)
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乡 村 四 月
[宋] 翁 卷
绿遍 / /山原 / / 白/满川, 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 /四月 / / 闲人少, 才了/ /蚕桑 / /又/插田。
学习古诗四部曲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 子规、烟雨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赞美农民勤劳,喜欢 热爱劳动的农村孩子的思想感情 。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上一位 老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 久不愿回家。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有生活情趣的思想感情 。
作业: 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23.古诗词三首(一)

23.古诗词三首(一)
学习总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二首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分解
对应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
快乐学习单设计
了解诗与词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
1.说说自己家乡四月的田野风光。
2.四月的田野草木茂盛,四月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着的农民,四月的大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描写田野风光的古诗词。
3.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词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是:诗的句式整齐,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可谱曲来唱。今天先来学习两首诗。
了解作者。
丰士小学教学任务单
年级四(3)学科语文设计者顾新峰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一)
学情分析
1.学习材料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这篇精读课文的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附:板书设计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颂读,欣赏。
4.比较阅读:相同之处——田园诗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作业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

教师四课型教案课型新授年级四授课人课题2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诵读,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诗人简介,欣赏乡村风光,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谈一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预设: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利用学习《乡村四月》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诗,感受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体会朴实、自然的语言,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古诗词

古诗词

23 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 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 金华)人,自号“烟波钓 徒”,又号“玄真子”。唐 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 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23 古诗词三首
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 些什么活?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23 古诗词三首
翁卷,宋代人,字续古, 一字灵舒。生卒年不详。南 宋诗人。永嘉(今为浙江省温 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 一身没有做过官,与赵师秀. 徐照.等被称为"永嘉四灵", 其中翁卷的年纪最大。 由于 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所以 他只是以布衣终身。
23 古诗词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
范成大(1126-1193),字 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 吴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 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 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 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 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 诗人”。
23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童孙未解供 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
读诗的三、四句,想孩子在干什么?为什么种瓜?心情是怎样的?
23 古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
23
古 诗 词 三 首
渔 歌 子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乡 村 四 月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liǎo)蚕桑又插田 。
解诗题 知作者
翁卷
南宋诗人,一生没 有做官。能诗,与徐玑 (jī)、徐照、赵师秀并 称“永嘉(jiā)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 诗风清苦。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 唐 】 张 志 和
渔 歌 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Βιβλιοθήκη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
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的意思是:西塞山 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 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抓字眼 明诗意
多诵读 悟诗情
古诗小擂台
填:
在空白处填一种动物名称:
①月黑( 雁 )飞高,单于夜遁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鸟 )。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 ) 立上头。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 ) 上青天。
联:
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 似剪刀。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 汗青 )。 ④(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 天际流。
我当小诗人: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又 。
范成大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绍兴二 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58岁病 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 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 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 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 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 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鳜鱼:( ɡuìyú)
即民间所说 桂鱼,细鳞, 淡黄带褐色 斑纹,味道 鲜美。
淡黄色的
鳜鱼
箬:斗笠。
用竹片和 竹叶编制 的帽子, 用来挡雨
蓑衣:
用茅草和棕麻编制 的防雨衣服。
1、归:回去,回家。 2、不须:不想。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4、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译文】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渔歌子
张志和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 称长短句。最早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 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词牌”。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 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作者简介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
青箬笠,绿蓑衣,
● ● ● ●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朗读作者简介 Nhomakorabea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者简介
译文
退出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思考:诗歌中“斜风 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诗人完全融于大 自然,沉醉于无限的 诗情画意中,悠然自 得,自由自在,因此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渔歌子》教案【教材分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

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塞、箬、笠、蓑”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词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乡村风光的美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诗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借助信息技术体会诗中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23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乡村四月》插图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

谁来说说?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蚕、昼、耘、塞、箬、笠、蓑】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全诗】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诗人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 西涧的自然风光,包括幽草、黄鹂、 春潮、野渡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 幽静的画面。
诗人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得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西涧的春景,诗人表达了对 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借 景抒情,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归 隐的意愿。
X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 课《古诗词三首》
汇报人:XX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艺术手法鉴赏与实践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XX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三首 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 护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价值 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 的生活境界。
结合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 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
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代诗词讲究格律和韵律,要求诗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符合一定的规则,以形成和谐 的音乐美。
诗词中意象及象征意义探讨
意象的概念和作用
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情感或理念的艺术手法,它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 形象,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2014渔歌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③白鹭:一种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⑥蓑衣:用草或棕榈叶编制成的雨衣。

⑦须:愿意⑧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

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店铺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

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3.古诗词三首故乡的山溪课内阅读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描写了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我能从“,”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中的山原指的是,白满川的意思是,子规表示鸟。

3. “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给下列黑体字加拼音。

鳜鱼( ) 箬笠( )5.下面是对以上诗歌的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诗作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流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恬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故乡的山溪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

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崭新的瓦房,清脆的蝉鸣……一下就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

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

”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

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好凉爽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澈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

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

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着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

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肥大的虾。

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

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主动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重点导学课
授后反思:
流水、鳜鱼。

然后问:谁能在读了这首词和看了这幅插图,想象一下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景物?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大家议论
纷纷,踊跃发言,经过大家的总结得出最后答案。

这时我话锋一转:其实,老师已经把前两句的大概意思板书了,谁能看着老师的板书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觉得一点都不难,很快举起了小手。

在下课前,孩子都能达到了教学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