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实验大纲(201201)
《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大纲最新版

《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实用计算机技术》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基本原理、常用操作系统及 Office 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的简单原理与应用,为今后学习 其它软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 教学基本要求1. 熟练地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2. 熟练地掌握字、表处理软件及演示文稿的使用方法。
3. 掌握 Internet 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以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基础上,通 过布置实例上机操作,上机前对上机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和操作演示,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教师 辅导为辅的原则。
(四)实践环节实践形式:上机实践的形式 实验目的: 1. 掌握 Windows7 操作系统的使用。
2. 掌握字处理软件 Word 2010 的使用。
3. 掌握表处理软件 Excel 2010 及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Powerpoint 2010 的使用(五)上机时数分配表序号 1 2 3 4 5 6 总计 上机内容 Windows7 操作系统 字处理软件 Word 2010 表处理软件 Excel 2010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Powerpoint 网络 考试 计划学时 4 10 10 4 2 2 32 要求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前导课,也是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课程。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版 张岗亭 韩利凯 海小娟 编 参考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016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二、实验内容纲要第二章 windows 7 操作系统实验一: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实验目的 1.熟悉文件和文件夹的特性。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介绍本文档是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本教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档将详细说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本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主题: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2.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常见算法(排序算法、查找算法)•树结构与图结构3.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常见编程语言(C、Java、Python)•开发环境搭建与使用•基本的编程技巧和调试技巧4.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5. 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网络安全•Web开发技术6.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7.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基础•三维图形学•图形图像算法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2.理解并能够应用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问题,具备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3.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能够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程序开发和调试;4.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5.掌握网络技术与应用,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知识;6.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管理进程和存储资源;7.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图像处理和三维图形绘制。
本教程的课程安排如下:课程内容学时第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 2第二课数据结构与算法 4第三课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4第四课数据库系统 3第五课网络技术与应用 3第六课操作系统 3第七课计算机图形学 4第八课综合实践项目 5结语本文档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详细介绍了本教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希望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大纲一、实验总学时:24学时学分:二、应开实验个数:19个必开实验个数:19个三、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文科类)四、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 交各实验完成的文档、单元测验、上机操作考试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及习题集》六、实验项目:实验一认识和配置你的计算机实验学时数:1(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实验目的:1.认识计算机系统,掌握测试计算机配置的方法。
2.了解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
(四)实验内容:1.了解开机启动过程,学习CMOS设置。
2.在Windows环境下了解计算机系统的配置信息。
3.学习使用3DMARK、PCMARK、Winbench、CrystalMark 等软件来测试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五)要求:必修(六)每组人数:1(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微型计算机,每人一台。
(八)所在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验室实验二文件管理实验学时数:1(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实验目的:1.掌握资源管理工作界面的定制;2.掌握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和文件夹;3.了解资源管理器的其他用途。
4.掌握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递;(四)实验内容1.根据要求设置资源管理工作界面;2.在资源管理器中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新建、复制、移动、修改名称等操作;3.搜索各种特性的文件和文件夹。
4.利用剪贴板将系统对话框作为图片保存;5.将计算器应用程序中的计算结果粘贴到记事本中并保存。
(五)要求:必修(六)每组人数:1人(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微型计算机,每人一台。
(八)所在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验室实验三系统环境优化实验学时数:1(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面板的功能;2.掌握使用控制面板进行系统环境设置的方法;3.掌握【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设置方法;4.掌握任务管理器的用法;5.了解其他系统工具的用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大纲一、实训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要求1、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实训操作,按时完成实训任务。
2、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实验设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静。
3、注意数据的备份和保存,防止数据丢失。
三、实训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系统组成(1)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认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2、操作系统的使用(1)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磁盘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等。
(2)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设置系统环境参数。
(二)文字处理软件1、 Word 软件的使用(1)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和打印。
(2)文本格式的设置,包括字体、字号、颜色、加粗、倾斜、下划线等。
(3)段落格式的设置,如缩进、行距、段间距等。
(4)页面设置,包括纸张大小、页边距、页眉页脚的设置等。
(5)表格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6)图片、图形的插入和编辑。
(三)电子表格软件1、 Excel 软件的使用(1)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编辑和保存。
(2)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3)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如求和、平均值、计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4)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
(5)图表的创建和编辑,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四)演示文稿软件1、 PowerPoint 软件的使用(1)演示文稿的创建、编辑和保存。
(2)幻灯片的布局和设计,包括模板的选择、背景的设置等。
(3)文本、图片、图表等对象的插入和编辑。
(4)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的设置。
(5)演示文稿的放映和演示。
(五)网络应用1、网络基础知识(1)了解网络的概念、分类和拓扑结构。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大纲(文科类专业适用)(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 7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各课程组按教学模块分组,每模块组教师要对各自负责的模块中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以上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要求在配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上课,同时要求机房配备并配备大屏幕、投影仪与麦克风等设备,以便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4)要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30429实验课程名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英文名称:The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s课程总学时:54总学分: 2.5实验学时:36适用对象:全院各专业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与基本操作技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验课共开设12个实验项目,总课时36。
学生应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指定的实验任务,并定时提交一定的磁盘作业。
实验课分班分组进行,每个实验班60人左右,配备一名实验指导教师。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和表格的熟练操作,使用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及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目的。
四、实验项目、内容提要与要求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由任课教师统一安排上机考试。
六、实验指导书(一)教科书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指导与测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二)参考书1.郝兴伟等.计算机文化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刘方爱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3.东箭工作室编著.Office2000中文版最佳专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张昀等.轻松掌握网上冲浪的新技能,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七、其他说明实验项目和内容自编,部分实验内容参考实验指导书。
大纲修订人:邹莹修订日期:年月日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年月日。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分级考试一级大纲及答案

第一部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的定义与度量(1)信息概念与定义香农的定义:信息是对客观事物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一般定义:信息可以理解为消息、情报、知识、见闻、通知、报告、数据等。
(2)信息的主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度量性。
(3)信息的度量:掌握自信息量与信息熵的度量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5)理解数据、消息、信号与信息的区别数据要经过加工处理才有意义,才包含信息量。
消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抽象的量。
信号是消息的载体,是物理量。
2.信息技术与信息科学(1)信息科学的定义及理解(2)信息技术的定义及理解(3)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器官的扩展对应关系感测技术:感觉器官通信技术:神经网络计算机/智能技术:思维器官控制技术:效能器官(4)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四基元及主要支撑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5)了解信息论、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信息论发展:狭义信息论(经典信息论)>一般信息论(获取可靠的消息)>广义信息论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层、基础理论层、信息哲学层3.计算与计算科学(1)理解计算的一般定义(2)图灵机模型及图灵测试图灵机:带子:储存器;控制器图灵理论:凡可计算的函数都可用图灵机来实现。
(3)了解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4.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1)二进制的概念与基本运算0+0=0;0+1=1;1+0=1;1+1=100-0=0;1-0=1;1-1=0;0-1=1(向高位借位)(2)信息的编码(ASCII码和中文信息编码)ASCII码由7位二进制组成。
ASCII码在计算机内存储时占一个字节,最高位为0包括英文大小写字母、阿拉伯数字、控制字符以及各种符号等。
共有128个编码,每个编码对应7个二进制位,也称7位ASCII码,用一个字节表示。
(3)数制及其转换•数基的概念•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整数部分:除2取余,直到商为0;先取的余数在低位,后取的余数在高位。
信息技术应用实习教学大纲综合实践类

信息技术应用实习教学大纲(综合实践类)综合实践名称:信息技术应用实习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课程编号:1400315面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总学时 4周;讲授学时:______;实验学时______;课程学分: 4 ;本大纲主撰人:陈伟达(Tel:83794849,E—mail:chenwd@)一、综合实践作用和具体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习这一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和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认识经济管理实践,获取信息管理的感性认识,增进学生对信管专业的了解,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和明确信管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未来的工作性质。
二、实践内容,学时分配与组织1、实践内容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信息管理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参加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了解项目运作全过程,并能参与部分工作。
3、组织形式(1)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过程、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倾听企业管理人员的介绍、积极提问,通过对具体管理实践的认识,体会管理的真谛,在了解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2)现场教学:认真学习具体的企业管理实务,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在提问阶段积极思考,虚心求教,通过对企业具体管理问题的了解与管理规则、方法的学习,不断积累对某些经济管理问题解决的间接经验,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讨论: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讨论,不断调校思维方法与习惯,寻找正确的决策准则,努力了解经营和企业管理决策的基本程序、原理与方法。
(4)调查: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在了解企业管理,特别是信息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整个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分组(5人左右1组),并由指导老师负责整个实习过程。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实习期间,学生应认真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宁夏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教研室2013-12目录实验一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 - 1 - 实验二Windows XP的管理应用 ......................................................................................... - 13 - 实验三Word 2007 .................................................................................................................. - 25 - 实验四Excel 2007应用......................................................................................................... - 43 - 实验五Powerpoint制作 ........................................................................................................ - 56 - 实验六数据库基本操作........................................................................................................ - 57 - 实验七简单程序设计............................................................................................................ - 59 - 实验八网络的基本应用........................................................................................................ - 60 -实验一Wind ows XP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2)掌握Windows XP的常用定制功能3)掌握“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4)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操作二、实验环境Windows XP操作系统三、实验内容1)Windows XP的模拟安装2)系统桌面设置3)【开始】菜单的设置与应用4)任务栏的设置与应用5)回收站的使用和设置6)“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7)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四、实验步骤1.Windows XP的模拟安装任务要求:模拟安装Windows XP操作提示:1)安装系统:双击安装程序图标,让其运行,如下图所示,按照安装提示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即可安装完成。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推荐下载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大纲(文科类专业适用)(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 7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各课程组按教学模块分组,每模块组教师要对各自负责的模块中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以上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要求在配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上课,同时要求机房配备并配备大屏幕、投影仪与麦克风等设备,以便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4)要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2011培养计划)课程编号:08274课程名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Overview of Computer Science)学时:32(理论)+16(案例教学)+16(上机)学分:3适用学科: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各专业课程类别:学校通识必修课程先修课程:无一、课程教学目标“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课程分为两部分组织教学:1.计算机科学概论部分(32学时)依广度优先原则,通俗易懂地概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计算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算法与算法设计、数据组织,为学生描述计算机学科轮廓,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将来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16+16学时)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快速掌握Windows和Office工具软件的使用。
二、教学组织方式计算机科学概论部分为课堂教学。
计算机概论的教学涉及面广、要求高,采取高水平教师梯队授课方式。
每个梯队由5名教师组成,第1位为学科责任教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深入了解,负责介绍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情况。
后面4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分别负责讲述相关部分。
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分为16个学时的课训式案例教学和16个学时的上机。
课训式案例教学是在交互式教室进行。
围绕各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和演示案例,逐步引出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具体步骤,上机实践。
上机操作是在机房进行。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布置融合本阶段知识点的习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教师和助教的辅导下完成习题。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计算机科学概论部分(32学时)第一部分计算机科学导论(6学时)由学科责任教授从科学的视角、工程和技术的视角、专业教育的视角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描绘出一幅计算机科学的全景图。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2012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2)Fundametals of college computer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于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在一年级新生中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为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服务,也为自己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针对非零起点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除了操作技能外,还应该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设计基础等知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能力要求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学生要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进制转换、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等内容;(2)掌握操作系统、文件概念;掌握文件管理、程序管理和磁盘管理等操作;(3)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4)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应用;(5)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6)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知识;(7)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知识;(8)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知识;(9)掌握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章目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24,具体的教学内容章目和学时分配如下: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要求]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1.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二进制、进制转换、存储单位、ASCII码、汉字编码)。
2.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计算机软件系统。
4.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和语言处理方式。
[重点难点]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教学方法] 电子课件讲解演示[作业] 完成书后的作业[课时] 2学时第2章操作系统[目的要求]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文件的概念,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和文件的概念。
2.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程序管理功能和磁盘管理功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大纲(2012届)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大纲(2012届)第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大纲(2012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实习类别:毕业实习周数:5周学分:5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一、性质和目的本实习是本科第八学期的综合实习。
通过七个学期来的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学完了该专业的所有课程,掌握了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具备了相应的专业技能。
设置本次毕业前的实习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后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实习要求及内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有选择地在实践中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加强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软件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具体实习要求如下:1、联系校内或校外有关单位进行实习,了解现场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2、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3、写出解决问题的总体设计方案,并细化各模块,形成有关文档资料。
4、对具体各细节开展工作,编写程序,上机进行调试。
5、对于数学类研究方向的实习可以采取讨论班的形式,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方向的研讨。
6、数据分析类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熟悉数据采集过程、了解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分析报告等整个数据分析过程。
7、完成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如论文阅读、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等,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5、写实习报告(1)整理并打印源程序代码或其它文档资料。
(2)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要求,书写毕业实习报告,字数在6000左右。
(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对实习内容进行答辩。
(4) 对于数学类、数据分析类的实习报告,要求写出详尽的综合报告,按学术报告格式编写。
2012信息技术学科说明书

信息加工与表达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和图表处理软件等信息加工的工具,会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和较好的表达方式去有效地表达信息,呈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意图。
内容标准: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二、能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三、能熟练地使用图表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四、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例证性试题: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1•小学一年级学生丽丽在做一道数学题:将一组数字8、6、5、9、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
丽丽用了一分钟把题做了出来。
而她哥哥说她做得太慢了,如果用计算机编程解决,能在几秒钟内将这道题解决。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信息加工的方式是唯一的B.所有的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都比人工快C.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D.采用人工方式处理信息一定会优于计算机编程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信息加工的方法很多,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考量因素包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经济效益、自身条件等。
2.某中学1000名同学期末考试后,要进行排序、计算平均分等统计工作,以下最适合该任务的软件是()。
A.写字板 E.计算器 C. Excel D. Word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加工的工具很多,要根据信息的类型和加工的目的加以选择。
如文字类信息一般使用Word、WPS等工具软件,图形图像类信息一般使用画图、Photoshop等工具软件,Excel、数据库等工具软件则适合完成大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检索等任务。
3.某卫星发射升空后,在距地面500千米处需要启动卫星上的小发动机进行变轨。
这一控制过程的算法描述如下:For x=-8 to 8 step 0.01Y=sin(x) Pset(x,y) Next xA. 一B. 二C.三D.四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的编程加工。
实验大纲(2012版)

实验大纲(2012版)—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2.10目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导航原理与系统S课课程名称:导航原理与系统S英文名称:Navigation Principle & Systems课程编号:10441001一、实验学时/课程总学时: 26/100学时学分:5.5二、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及实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三、本实验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DIO)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开设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导航原理的学习以及导航系统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机载导航系统的不同工作原理,系统间的铰链关系,从而掌握机载导航系统的维修技术。
本课程实用性强,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
课程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在毕业设计、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四、实验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标准:理解大气数据测高度与速度的方法。
掌握姿态测量方法。
理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情况,卫星空间布局。
掌握惯性导航的导航计算方法。
掌握卫星导航的导航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导航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导航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级项目四选一五、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平时实验操作结合实验报告综合评定,三级项目根据学生项目参与程度、实现程度及答辩结果综合评定。
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三级项目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5%,无实验成绩和三级项目成绩本课程不予通过。
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5%。
六、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卫星导航技术实验指导书》自编七、实验项目明细注:1)实验类型是指:演示、验证、综合、设计2)实验要求是指:必修、选修执笔人:孙淑光审批人:韩萍审定时间:年月日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课程名称: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Microwave Techniques and Antennas课程编号:10442505一、实验(上机)学时/课程总学时: 6/36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本实验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电磁场与微波测量》是工科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技术实践基础课,是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配套实验课。
大学IT 实验大纲

大学IT实验教学指导书前言一、实验总体目标《大学IT》实验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IT领域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奠定技术实践基础。
《大学IT实验教程》是山东省高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是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实验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文字、图表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通讯及计算机网络的各项操作。
大学IT实验课程是大学生在原来中学信息基础上,进入大学后进行计算机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兼顾理论知识理解来体验IT世界。
在本课程的学习是通过进行若干实验来进行的。
二、适用专业年级把该门课做为公共必修课的所有专业考生一年级三、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五、实验环境计算机实验机房六、实验总体要求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相关内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上机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文字、图表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技能。
每次上机实验前,由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由学生完成实验课的操作内容,教师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指导。
1、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知识;2、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3、了解汉字编码的概念,至少熟练掌握一种Windows2000下的汉字输入方法;4、掌握Word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5、具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的使用;6、基本掌握常用数据库使用;7、掌握多媒体技术;8、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常用程序设计软件(VB)9、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常识;10、基本掌握上网及简单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七、本课程实验的教学方法建议1、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课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毕业实习大纲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毕业实习大纲毕业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及各种课程设计以后,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与计算机有关的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形式,也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通过实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树立和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和专业意识,增强群众观念、组织观念和劳动观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以增强未来参加工作的适应性,也为后续专业教学和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软着陆。
二、毕业实习的要求1、学生在毕业实习开始前应拟定实习提纲,说明实习的内容和实习的具体目标。
2、实习学生应当遵守以下实习纪律:(1)按时到实习接收单位报到,按期完成实习任务。
不得以任何理由逃避实习或者缩短实习时间。
分散实习学生应当将实习接收单位的单位地址、实习单位名称、个人联系电话等,于3月1日前向指导老师(班主任)汇报一次,第一次学生汇报后指导老师汇总交到学院,学院上报到学校。
实习期间和指导教师联系不少于3次,如有实习单位变动,要及时告知指导老师。
(2)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自觉维护学校声誉。
对于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重大紧急情况,实习学生应当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
(3)严格遵守实习接收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工作纪律。
不得泄露案情和案件机密;不得实施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等违法行为;不得旷工、迟到、早退。
因故必须请假者应当向实习接收单位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双方请假,不履行请假手续以及假满不及时归队者,均以旷课论处。
(4)进入实习接收单位后,应当服从实习安排,虚心求教,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公益劳动。
信息技术大纲

信息技术大纲一、引言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1. 信息技术的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例如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可以实现快速而便捷的沟通与协作。
- 促进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了各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 扩大市场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广泛的市场影响,促使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 优化决策: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功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帮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的进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带来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将信息存储和处理从个人设备转移到云端服务器,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
- 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技术连接了各种设备与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 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将帮助机构和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为精准营销、智能决策等提供支持。
三、信息技术学习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的组成和功能。
- 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程序设计与开发- 编程语言: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的基本语法和应用。
- 程序设计基础:流程控制、函数、数组等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软件开发: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等。
3. 数据库管理与数据分析- 数据库基础: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学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并探讨其对学生的意义。
一、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制定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目的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供统一的教学标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制定大纲可以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独立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制定大纲,可以明确这一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
其次,制定大纲可以规范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繁杂。
制定大纲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教学内容过于零散和冗杂,确保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制定大纲可以指导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制定大纲,可以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大纲的制定过程制定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大纲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
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和调研,了解学生和社会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和期望。
其次,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最后,需要进行大纲的评估和修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纲的制定需要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教师是大纲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
学生是大纲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应该参与到大纲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社会是大纲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应该参与到大纲的制定和评估中。
大学计算机基础A--实验教学大纲[4页][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A--实验教学大纲[4页][001]](https://img.taocdn.com/s3/m/b8c9d10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4.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A学分:1 总学时:32 实验学时:16面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目标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初步具备Internet应用能力,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处理及网络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本实验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入门性课程;是后继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其目地是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为非计算专业的本科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理论及计算机应用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使用常规软件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刘欣亮,薛冰冰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8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本实验非独立设课,按平日上机完成的作业及实验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实验成绩按2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
五、实验项目设置六、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实验一系统平台认知(一)实验内容(1)通过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相关常用配置体会计算机的启动过程;(2)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桌面的个性化操作体会操作系统的常用设置;(3)通过安装用户所需的字体、添加和删除输入法、创建新用户账户等操作,熟练掌握控制面板中的常用的操作;(4)通过Windows任务管理器的使用、磁盘的管理和优化;体会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和进程管理;(5)通过虚拟机的安装了解计算机中配件的选择。
(二)实验方式与分组要求上机,每人1组实验二排版设计技术(一)实验内容通过制作求职简历等,掌握WPS文字中的基本操作及表格的使用,掌握图文混排及简单的域操作。
(二)实验方式与分组要求上机,每人1组实验三长文档排版技术(一)实验内容(1)掌握WPS文字中的分栏操作,制表位、脚注、尾注等操作;(2)掌握样式的使用,掌握自动生成目录和图表目录;(3)掌握插入页眉页脚、题注、交叉引用、批注等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10001B
课程名称:大学信息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学时:32
学分:1
适用对象: 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信息技术实验》的重点是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实习或实验课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度进行操作。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今后在专业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信息浏览、操作系统、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页制作与发布、演示文稿制作、ACCESS 数据库等Office2003套件里的这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重点:基本概念、原理
难点:常用软件的综合运用
四、考核方式
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效果等。
五、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程》,施梅芳等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网站:http://10.28.79.20(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网)
六、说明
本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具体步骤进行操作,以实验报告作为书面呈现形式并提交电子文档。
实验报告由任课老师具体布置。
一份实验报告中可以包含多个实验。
根据学生的不同,课时有相应的调整,见附录。
制订人:施梅芳审定人:批准人:
2012 年1 月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