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命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人文关怀、演绎着生命的色彩。初中语文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还是阅读的绝好材料。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学科德育渗透最大的“面”,同时也是重要的隐性德育。它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德育资源。语文学科无不洋溢着一种思想教育、一种生命的关怀。
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的德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准确把握,找到知识传承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无缝焊接”,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被感染,从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在七年级《夏感》
一文中,芊芊的细草、烦人的蝉儿、轻舞的蜂蝶、烘烤的太阳、翻滚的麦浪、铺匐的瓜秧无不盛赞着生命力的顽强。
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无不渗透着大自然的恩泽与美好,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的丰富与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有说不尽的人生话题都无不是德育教育的上佳题材,初中语文正是青少年转型与塑造时期的教材,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挖掘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关爱生命的真正意义上来。
2、初中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的点化与润泽。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春》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二、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
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三、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
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是一篇哲理散文,其中的三个片段:①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幼苗;③“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笔者让学生作深入的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作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从这些寻常小亭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文后还附了两则材料,一则是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生命》,写的是一只再三受到残害的小蜜蜂,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的精神;另一则是刘再复《奔驰的生命》(片段),奏响了“呼啸著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教材中就选了许多表现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生命力的文章。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
地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唤醒与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