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监测要点及指标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一)AFP病例报告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病例报告人员: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1)[1]
水痘皮疹
发热3~4天后出疹, 出疹期为发热的高峰期
风疹
风疹病毒
发热半天至1天后出疹
幼儿 人疱疹病 急疹 毒6型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 有惊厥,耳后淋巴结可 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 峡炎,杨梅舌,环口苍 白圈,扁桃体炎 发热、口咽痛、流涎、 拒食,疱疹性咽峡炎, 重症有脑炎、神经源性 肺水肿 原发病症状,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要点
病原 全身症状与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关系
麻疹
麻疹病毒
呼吸道卡他症状,结 膜炎,发热第2~3天 口腔黏膜斑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 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至颈、躯 干、四肢,疹退后有色素沉着 及细小脱屑
面部至躯干、四肢,斑丘疹,疹 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 着及脱屑 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部颈 及躯干多见,四肢少, 一天出 齐,次日开始消退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 小丘疹,持续2~3天后退疹,疹 退后伴大片状脱皮 手心、足底、殿部疱疹,不痛、 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发热1~2天后出疹,出 疹时高热
手足 口病
肠道病毒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药物疹
皮疹痒感,发热多为原发病引起, 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与用药有关, 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 荨麻疹
服史
麻疹黏膜斑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猩红热(杨梅舌)
手足口
手足口
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法(2014年版)
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综合征,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 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大多数患者病例,⑵增加地市级哨点监测,提高监测质量;⑶开发“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国监测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自本监测方案执行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关于监测部分内容同时废止,但《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继续执行。
一、目的(一)阐明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和临床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阐明我国各省、市、县手足口病中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病原构成的动态变化,为预测预警严重程度较重的地市或区县提供依据。
(三)掌握EV71和CV-A16的基因型和基因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非EV71非CV-A16其他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别和变化规律。
(四)掌握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规模、特点和处置情况。
二、监测病例定义断标准。
1.(1(2(3(42.(1(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4)急性期血清EV71或CV-A16IgM检测阳性。
(二)重症手足口病定义为出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并伴有以下任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包括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
上述并发症的定义分别为:1.无菌性脑膜炎:发热,伴头痛、呕吐和/或脑膜刺激征,不伴有意识改变,脑脊液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性感染的表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麻疹监测方案
斗门镇中心卫生院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二)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1.实验室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2.临床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三、监测内容(一)病例报告。
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
麻疹制度 (2)
麻疹和风疹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北京市麻疹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麻疹和风疹的监测:1、麻疹和风疹联合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得病例。
2、监测病例分类⑴、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⑵、临床诊断病例:A、流行病学联系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或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B、临床符合病例: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定义:1、临床诊断病例:小于1周岁婴儿,同时具备下列两项表现:⑴白内障和/或先天性青光眼;⑵先天性心脏病;⑶听力损失;⑷色素视网膜病;或伴上述表现之一,且伴下列之一者:⑴紫癜;⑵脾大;⑶小头畸形;⑷智力缺陷;⑸脑膜脑炎;⑹放射性骨病;⑺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2、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三、科室职责(一)防感控办职责:1、作为麻疹、风疹主动监测科室,每旬对内科门急诊、专家门诊、胃肠疾病康复中心、神经疾病康复中心、心肺疾病康复中心、老年疾病康复中心、肾内科、中医诊疗康复中心、五官科、儿童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检查。
2、防感控办负责进行麻疹、风疹的全员培训工作。
3、每旬通过门急诊医生工作站查阅门急诊日志并通过与医务人员沟通进行麻疹、风疹主动搜索监测;4、每旬至少一次到病案室对住院病历进行麻疹、风疹的主动搜索监测;5、每旬与相关科室主任联系,核实麻疹搜索监测结果,各临床科室设传染病报告监督员。
麻疹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
麻疹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2.1 用于监测的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2.2 监测内容2.2.1 将麻疹疫情报告纳入AFP病例专报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2.2.2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提高报告敏感性、完整性与及时性。
2.2.3 开展暴发调查。
2.2.4 分析人群免疫状况,及时发现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预测并预防麻疹暴发。
2.2.5 建立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监测网络。
2.2.6 有条件的地区和麻疹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对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2.2.7 开展麻疹病毒学、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
2.3 疫情监测2.3.1 病例报告(1)常规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快速报告:发现首例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方式将疫情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专报系统: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执行麻疹疑似病例旬报制度(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疫情旬报完成情况月报制度。
旬报时间为:乡级→县级每旬逢9日,县级→市级每旬逢3日,市级→省级每旬逢6日;月报在每月上旬进行报告。
旬报和月报表格各省可根据目前工作情况自拟。
2.3.2 病例调查对麻疹疑似病例按照《附件五》中表2-1-3、表2-1-4的要求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
病例调查工作由乡级防保单位或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并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
调查结束后,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立即报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7天内上报市级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15日前通过联网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各级分别完成原始调查资料的复印件和备份。
2.3.3 主动监测(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对麻疹病例进行主动监测,在向上一级进行麻疹“零”病例和非“零”病例报告时,必须是在对辖区内医疗单位进行主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旬报。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乡村医生培训)
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间歇性发热,皮肤剧烈瘙痒是本病3大表现,皮损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结 节斑块、溃疡见于晚期患者,非特异性皮损多见:红斑苔癣性变,麻疹样、结节红斑、荨麻 疹样、鳞屑病样损害,红皮病性皮肤体细胞淋巴瘤也往往有发热,全身发红,脱屑,血中有 sezarg细胞。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大多见于成年人,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进行性衰竭,貧血,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肝脾 淋巴结肿大,特殊皮损:红斑、丘疹、水疱、结节肿块、溃疡、红皮病。皮损局限某一部位 或全身分布,若患者发热,顽固不退伴皮疹,血细胞下降,淋巴结肿大,及时骨穿、组织活 检。
幼儿急 人疱疹病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
疹
毒6型 耳后、枕后淋巴结亦可肿大 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猩红热 乙型溶血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 性链球菌 扁桃体炎,杨梅舌,环口苍白 圈,帕氏线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 丘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 身大片脱皮
肠道病 埃可病毒、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
毒感染 柯萨奇病 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
毒
肿大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 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 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药物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 红热样皮疹、寻麻疹
发热与皮疹关系 发热3-4天,出疹 期热更高(发热高 峰) 发热后半天至1天 出疹
药物性皮炎
药疹,为药物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药疹形态多种多样,其中荨麻疹样型, 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表皮松解型,泛发性脓疱型,药疹分布广泛,可有发热, 头痛等全身症状,临床应与发热性皮疹性传染病相鉴别。特点:明确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 初次用药7-10天后发病,再次用药数小时或1-2天发病,皮疹突发,除固定性药疹外,多呈 全身对称性分布,色鲜红,剧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诊断需根据病史,特别 是用药史与皮疹关系综合分析,判断,若感染性病用药后病情未能控制,又发生了药疹,治 疗非常棘手,需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
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 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
然而,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出血或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表现,部分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死亡。
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2009年以来,手足口病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排位均位列前5,给我国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随着对手足口病疾病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及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疾病监测需求日益提升,为促进手足口病科学防控,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病原学监测和法定报告内容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在全国11个省份开展手足口病监测试点工作。
一、监测目的(一)阐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时间、地点、人群分布、临床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
(二)阐明手足口病病例中EV-A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病原构成,EV-A71和CV-A16的基因特征及其他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别。
(三)掌握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规模、特点和处置情况。
二、监测病例定义根据实验室诊断依据,将手足口病病例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相关病例定义具体如下。
(一)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季节高发,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急性起病,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麻疹疫苗接种后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生情况监测分析
2 — 5 . 51 2 5
E 2 张晋 听 , 5 王琳 娜. 对应 分 析 的三维 图示 E ] 中 国卫 生统 计 , J.
1 9 3 1 :95 . 9 8, ( 5) 4 0
[ ] 陈峰 , 6 杨树勤 , 吴艳乔. 出生缺陷地 区聚集性 的相应分析[ ] 现 J.
代 预 防 医 学 ,9 5 3 2 ) 1 113 1 9 ,( 2 :6 —6 .
【 摘
2 4 0 ; . 江 市人 民 医院 , 江 苏 靖 江 1 502 靖
2 40 1 5 0)
要1 目的: 调查接 种麻疹疫苗( MV) 后发生发热 出疹性 疾病 ( F s 的情况 。方法 : R I) 对靖 江
市 20 年  ̄2 0 年 3 05 06 2例 R I 随访报告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和分 析 。结果 : F s Fs R I 的发 生多呈 散发状
维普资讯
・
8・
江苏预防医学 20 年 9 07 月第 l 8卷第 3期
J n s rvMe , e ,0 7 V0.1 , . i g uJP e d S p 20 , _ 8 No 3 a 1
版 社 ,0 4 2 0 2 0 :9 .
[ ] 胡 良平. 7 现代统计学 与 S AS应用[ .北京 : M] 军事医学出版社,
【 中图 分 类 号 1 R1 6 【 献标 识 码 】 A 【 8 文 文章 编 号 】 1O —9 7 (0 7 0 _O O —0 O 6 0 0 20 ) 3 O 8 3
发热伴皮疹,常见疾病对比看
文/ 郭永宁(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急诊科)
皮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体征,发热伴皮
疹是急诊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近100多
种疾病发热伴有皮疹,如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
病等。
本文将常见3种发热伴出疹性疾病作
简要汇总分析,以兹参考。
患者男性,25岁,发热伴皮疹3天来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小儿,尤其以5~15岁居多。
临床上亦可分为4期(潜伏期、
潜伏期多为
多突然高热恶寒,伴头痛、咽痛、不欲饮食、全身不适。
出疹期典型皮疹为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基础上散布针尖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常伴有瘙痒,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逐渐累及胸、背上肢,最后累及下肢。
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呈线状。
麻疹病例监测
麻疹病例监测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现阶段各医疗单位发现无明确病因的发热、出疹性病例,均要按照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疑似麻疹病例监测开展发热、出疹病例监测)。
卡片的报告填写要求:病例分类必须报疑似病例,在乙类传染病中选麻疹。
同时要注意:在临床大夫诊断为疑似麻疹的同时要电话报告防保科,并将病人留下,防保科大夫立即电话通知疾控中心及时调查,并在就诊时及时采集咽拭子。
传染病卡片的报告在备注栏中要注明3个诊断:麻疹?风疹?其他怀疑出疹性疾病病名?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要求:对所有出疹发热病例(报告为疑似麻疹的病例)就诊时,医疗机构立即负责采集病原学标本咽拭子—就诊时就要立即采集,(在没使用药物治疗前)采集标本。
采集后冷藏运送至疾控中心。
在出疹3天后(出疹当日不算)采集血标本。
采样基本要求:采血量为2~3ml,采集最佳时间为出疹后4~28天内。
无溶血,无污染;注意采集后不要立即放入冷藏室,以防溶血,及时冷藏运送至疾控中心;标本送检表填写完整;血标本或分离血清(>0.5ml)应放置4℃冷藏,并送达辖区县级CDC。
医疗机构职责:按要求认真做好主动搜索工作,及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按要求采集病原学标本-咽拭子和血清学样本,冷藏运送县级CDC。
协助疾控人员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麻疹造成医源性传播;防止医院成为助推麻疹病毒传播的场所;做好预检分诊,尤其防止门诊治疗、集中输液等环节造成的交叉感染。
做好住院病例的隔离;做好宣传教育。
工作指标1以县为单位: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15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全年累计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在95%以上。
托幼机构、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到95%以上。
发热出疹性疾病(正式)
鉴别诊断
• 幼儿急疹
1)仅见于婴幼儿,尤以1岁内多见 2)发病急,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皮疹色鲜红,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 4)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鉴别诊断
猩红热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2)前驱期短,发热、咽痛、呕吐 3)前驱期及发疹初期发现“草莓舌” 4)皮肤呈猩红色,皮疹如针尖大小,疹间无 正常皮肤,退疹后皮肤大片脱皮
病原学
• 麻疹病毒有6个主要结构蛋白 • 膜上三种蛋白 1、血凝糖蛋白(H) 2、融合蛋白(F) 3、膜蛋白(M) • 核内有三种蛋白 1、核衣壳蛋白(N) 2、多聚酶(L) 3、磷蛋白(P)
病毒的稳定性
• • • • • • 对热敏感 对光照敏感 对湿度敏感 对酸敏感 对脂溶剂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
幼儿 急疹 猩红 热 肠道 病毒 感染 药物 疹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 发热1-2天出疹, 炎,扁桃体炎,杨梅舌, 尖大丘疹,持续3-5天退疹, 出疹时高热 环口苍白圈,帕氏线 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 炎,腹泻,全身或颈、枕 合,1-3天消退,不脱屑, 后淋巴结肿大 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 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 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 疱疹,猩红热样皮疹、寻麻 疹 发热时或热退 后出疹
治疗原则
4. 疗效标准 • 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症状消失可 予出院,有并发症应待症状基本消失,方可出 院。
预
•
•
防
• •
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6日,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延长至出疹后10日; 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到公共场所或探 亲访友。无并发症儿童在家中隔离,以 减少传播和继发院内感染。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 3ml。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小儿发热伴皮疹病的诊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麻疹病人 2、接触过的物品 3、易感者
七、预防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疫苗接种 (7点)
(1)8-12个月接种麻疹疫苗 (2)初种年龄不宜过早,否则降低疫苗 免疫效价 (3)7岁时应复种,疫苗免疫期4-6年 (4)可应急接种,接触患者后两天内补 种 (5)疫苗副作用:少数人可有低热、散在皮疹,数日内自 愈 (6)疫苗禁忌症:孕妇、免疫缺陷病、活动性肺结核、正 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或免疫抑制剂 (7)暂缓接种疫苗情况:一个月内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糖丸 或8周内注射过丙球和免疫抑制剂者
概述 2
• 发病以1-5岁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 • 风疹的临床症状较轻,以发热、皮疹及耳 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皮疹一般三 天即退,故又称“三日麻疹”,且退后不留 色素沉着 • 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认 为本病无关紧要,但是近年来风疹暴发流 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导。如果孕妇感染风 疹,将全严重损害胎儿
流行病与形态学 2
•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 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 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56℃30分钟, 37℃1.5小时均可将其杀死,4℃保存不稳 定,最好保存在-60~-70℃可保持活力3个 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流行病与形态学 3
•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 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实际数目比发病者 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 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 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病人口、鼻、 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 离出病毒。
幼 儿 急 疹
诊断
病史:发病年龄2岁以内 体征:骤起高热,热退疹出 血象:白细胞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监测指标
(一)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以县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 (二)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 监测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完整调查率达到80%以上,血标本 采集后3日内送达网络实验室的比例达到80%以上,实验室 收到标本后麻疹风疹IgM检测结果4日内报告率达到80%以 上。 (三)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 监测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实验室 确诊率达到9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达到 80%以上。
监测病例定义: 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 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 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 风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分类
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 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 病毒者; 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 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监 测病例,应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二)病例监测。 1.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调查,每例监测病例都应进行流行病学 个案调查。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应在接到报告后48 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麻疹监测病 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监测内容
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一)信息的录入和个案管理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调查完成 后48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流行病学调查 原始资料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实验室检测原始记 录由检测单位保存。 (二)信息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适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 析麻疹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当地人群免疫状况,发现 免疫接种薄弱地区和人群,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并及时将信 息反馈至下级单位,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发热、皮疹待查
发热、皮疹待查:患儿以发热9天,皮疹4天为主要表现,故本诊断明确,病因分析大致如下:1.川崎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皴裂,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片状脱皮,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及心脏损害等,本患儿为4岁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临床以发热9天,皮疹4天为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达38.8℃,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外院查体见多发皮疹,入院查体:左颈部可及一枚直径约1cm的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欠佳,触痛(-),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充血明显,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大,手足指(趾)端硬肿,双手指沿甲缘可见少许脱皮,结合其于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分类以中性为主,C反应蛋白、血沉显著升高,故目前首先考虑本病,待入院后继观病情变化,进一步查心脏彩超等协诊。
2.败血症:患儿为4岁学龄前儿童,病史9天,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分类以中性为主,血沉、CRP明显增高,故要注意本病,但本患儿一般情况可,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查体肝脾不大,未发现明确感染灶,且经规律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故不支持,进一步行血培养等检查协诊。
3.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抗感染治疗无效,激素有效,伴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小于4×109/L,为主要特征,本患儿发热为主要症状,入院查体颈部可触及一枚直径约1cm的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欠佳,触痛(-),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注意本病可能,但为不支持点,待入院后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协诊。
4.麻疹:本病为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本患儿为84岁学龄前儿童,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临床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热第5天出疹,查体有双眼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充血,应注意与本病鉴别,但其无麻疹患儿接触史,皮疹首先出现于颜面部,逐渐波及躯干及四肢近端,无畏光、流泪及呼吸道卡他症状,查体未见卡他粘膜斑,结合其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分类以中性为主,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考虑本病可能性不大,待入院后完善麻疹病毒抗体等检查协诊。
山东省水痘监测方案范文(试行)2022-04-2022
山东省水痘监测方案范文(试行)2022-04-2022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terviru,VZV)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空气飞沫、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粘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
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易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或流行,呈现感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
目前水痘是卫生部规定报告的其它类传染病,并按照法定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信息报告和管理。
水痘患者若无并发症,一般病情较轻,大部分不需就诊或只到村(社区)卫生室或个体诊所等没有连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较低级别医疗机构就诊,因此,目前网络直报病例尚不能全面反映水痘发病的实际情况及其危害程度。
为逐步建立完善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为依托的水痘常规监测系统,更好地掌握我省水痘发病实际情况,探索流行因素,分析流行规律,预测疫情动态,科学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㈠及时发现和控制水痘暴发疫情;㈡掌握我省水痘发病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我省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价,为制定和调整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㈢不断丰富、完善和拓展全省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系统,为免疫规划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监测内容㈠利用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监测系统,开展水痘病例专病报告;㈡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为依托,对医疗机构诊断为水痘的病例开展监测,对易感人群聚集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开展主动监测,并将未纳入疫情网络直报管理的水痘病例补充录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㈢采集部分病例血清标本和病原学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水痘暴发进行实验室确诊并对水痘病毒开展分子生物学监测;㈣开展水痘暴发调查,控制疫情蔓延。
三、监测要求㈠监测病例1、临床表现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第7版)关于水痘的临床表现为:2⑴潜伏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情报告要求
常规疫情报告要求
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 的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 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 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不得隐瞒、谎 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 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 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于2小时、 农村于6小时内报告。
➢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 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于6 小时、农村于12小时内报告。
➢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
疾病监测专报系统报告程序和要求
按各疾病监测系统要求进行报告
麻疹疑似病例监测
——《全国麻疹监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使用新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麻 疹个案病例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专病/ 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定制平台
传染病防治法中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
免疫针对疾病多为乙类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及AFP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或者多年未
有的免疫针对疾病要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丙类传染病(11种)
2008年新增手足口病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针对疾病有2种属于丙类
1.县CDC要及时收集个 案调查表; 2.并在完成调查后的48 小时内录入专病/单病 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 国疾控。
核实与订正
县级CDC对传染病报告 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 使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 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
流行病学监测
主动监测
县级CDC和乡镇级预防保健单位,按照《预防 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每旬到辖区内相关医 疗单位进行麻疹疑似病例的主动监测,并记录 主动监测完成情况。
(腮腺炎、风疹)
疫情责任报告人和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 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疫情报告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 条规定: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实验室网络
国家级—承担麻疹病毒基因定型 省级—麻疹病毒分离 州市级—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
收到血清标本后,应于3天内完成麻疹IgM抗体检测, 麻疹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应在1周内完成风疹IgM抗体检 测。
病原学检测
省级在接到标本后28天内完成病毒分离工作,分离到 的毒株在14天内送国家麻疹实验室,国家14天内完成 基因定型,并将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
采集要求
1.出疹后28天内采 集;血清量0.5ml 2.出疹后3天内检 测麻疹IgM抗体阴 性或可疑病例,出 疹后4-28天采集 第2份血标本。 3.暴发疫情采咽拭 及尿液。
送检时限
1.县疾控应在24 小时内收集标本, 收到后48小时内 送达州市级麻疹 网络实验室。 2.发现暴发疫情 时,要快速送检。
监测内容—暴发疫情监测
重新修订《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 防和控制疫情。
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 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 播轨迹。
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 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 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病例分类
实验室诊断病例
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临床诊断病例
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 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 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者。
排除病例
监测内容—病例监测
流行病学监测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病例调查和个案管理 主动监测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实验室网络 血清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 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控
流行病学监测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采集单位
1.医疗单位采集 就诊的疑似病例 血标本; 2.县疾控采集未 就诊的疑似病例 血标本
疫情报告程序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 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 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三十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析、 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 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 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运送要求
1.血清标本2~ 8℃条件下保存、 运送。 2.血清和标本送 检表一起上送。
流行病学监测
病例调查和个案管理
调查时限
1.县疾控应在接到报告 后48小时内对病例开展 个案调查。 2.跨县就诊病例因返回 其现住址等原因无法完 成调查、采样的,由病 例现住址所在地县CDC 负责完成。
个案调查表录入
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
内容
概述 麻疹疑似病例监测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9年)简介
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我国主要的疾病监测系统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 七条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 麻疹监测系统 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系统 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