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合集下载

实验一 鱼病检查

实验一 鱼病检查

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本实验课的学习,了解常规的肉眼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疾病的方法,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疾病诊断。

二、实验材料活的或刚死的病鱼。

三、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实体镜、载玻片和盖玻片、培养皿、剪刀、镊子、解剖刀、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1.体外检查( 1)肉眼检查:观察鱼有无患病症状,有无大型寄生虫,对出现部位、寄生虫的种类、数量等情况作好记录。

( 2)显微镜检查:对鱼体表主要部位,如鳃、鳍、体侧等刮取少量黏液或用剪刀剪下少量鳃、鳍组织,放在滴有一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并做好记录。

2.体内检查实质器官如肝、肾等组织器官切下一小块,放在干净的两块载玻片之间挤压,组织压碎后移开一块载玻片,在有压碎的组织的载玻片上加一滴水后,加盖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做好记录。

3.检查顺序( 1)体表粘液:肉眼检查鱼体的两侧以及各鳍,除了肉眼可见的病原体及其孢囊外,其中如原虫、吸虫囊蚴等可用解剖刀将体表粘液刮下进行镜检。

( 2)鳍:将各鳍拉开,目检,或将鳍全部剪下置载玻片上逐个进行镜检。

( 3)鼻腔:先用肉眼观察是否有大型寄生虫或患病症状,然后用吸管从鼻孔里吸取少许内含物镜检。

( 4)鳃:包括鳃的外观形态、颜色,刮取鳃粘液或取鳃丝镜检。

鳃的颜色和种种病象,并把详细观察情况记录下来(左右两侧鳃要分别说明),肉眼检查完毕,再用小剪刀取一小块鳃组织(检查左右第一、二两片),放在已滴入有适当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片迅速进行镜检。

检查原生动物后,可把整个鳃放在培养皿里,加入清水,将整个鳃瓣逐片剪下,在解剖镜下观察。

观察时用两根解剖针,把鳃丝逐条挑开,仔细观察。

或用镊子把每片鳃片上的粘液完全刮下检查。

( 5)血液:检查血液可从鳃动脉﹑心脏和尾动脉取血,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从心脏取血:两鳃盖之间的鱼体腹面及狭处的下方为围心腔将此处的鳞片除去,用小剪刀将皮肤剪开一个小口,再用微吸管插入心脏,即可吸取血液。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鱼类疾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鱼类疾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目前 ,很难做到通过检测患病鱼体 的各
项生理指标而对鱼类疾病进行诊 断 ,大多通 过病 鱼的症状和显 微镜检 查的结果 来确诊 。 大致 可 以根 据 以下 几 条原则 进行 鱼病 的诊
断: 1 判断是否由于病原体引起 的疾病 . 有
虽 然多种传 染性疾病均可 以导致 鱼类 出现相 似的外部症状 , 但是 . 不同疾病 的症状也具有 不同之处 。而且 患有不 同疾病 的鱼类也可能 表现出特有的游泳状态。如鳃 部患病的鱼类
5 依 据疾病发 生的地 区特征 . 由于不 同
() 2 某些有 毒物质 引起鱼类 的慢性 中毒 外, 非病原体引起 的鱼类疾病 , 往会在短时 往
问内出现大批 鱼类失 常甚 至死亡 。
地区的水源 、 地理环境 、 气候条件以及微生态 环境均有所不同 ,导致 不同地 区的病原 区系 也有所不 同.对于某一地区特定的饲养条件 而言 , 经常流行的疾病种类并不多 , 甚至 只有 l2 , 一 种 如果是 当地从 未发现过 的疾 病 . 病 患 鱼也不是从外地引进的话 ,一般都可 以不 加
正常 , 鳔壁上有无充血发红 。 腹腔内有无 腹水 等。
二 、 病 的 检 查 与 确 诊 方 法 疾
l检查鱼病的工具 对 鱼类 的疾病 进行 _ 检查时 , 需要用到一些器具 , 据具体情况 可根 购置 。 一般而言 , 养殖规模较大的鱼类养殖场 和专 门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 究与服务的机构 和人员 , 均应配置解剖镜和显微 镜等 . 条件 有 的还应该配置部分常规的分离 、培养病原菌 的设备 , 以便解决准确判断疑难 病症 的问题。 即使个体水产养殖业者 . 应该 准备一些常 也 用 的解剖器具 , 如放大镜 、 解剖剪 刀 、 子 、 镊 解 剖盘 和温度计等 。 2 检查鱼病的方法 用于检查疾病的鱼 . 类 ,最好是既具有典型的病症又尚未死亡的 鱼体 ,死亡时 间太久的鱼体一般不适合用作 疾病诊 断的材料 。 做鱼体检查时 , 可以按从 头到尾 、 先体外 后体 内的顺序进行 , 发现异常的部位后 。 进一 步检查病原体 。 有些病 原体 因为个体较大 。 肉

鱼病诊断流程与常见鱼病诊断技术

鱼病诊断流程与常见鱼病诊断技术
鱼 病 诊断 流 苇 呈 謦常 见 鱼 病诊 断 技术 鱼池水样 ( 水 面下5 0 8 0 c m
处) , 采样后立即滴定检测。 简易检测可 以使用试剂盒, 鱼病 的诊 断是病 害防治 的基 础 , 及 可以粗略检测出氨氮、 亚硝酸盐 、 p H 值、 时发现病 害 、 正确判断病情 是对症 下药 硫化物和溶解氧含量。 的先决条 件。 特别是 早期病 害的发 现与 ( 三) 病原鉴 别 诊断, 是控制病害蔓延 、 减少损失重要手 1 . 肉 眼检查 段。 但 是养殖户对病 害的诊 断往往凭 经 ( 1 ) 肉眼观察患病鱼体及器官 ( 包括 验, 没有按照鱼病诊 断的基本流程进行, 鳃) 的颜色有无变化, 有无炎症 、 充血 、 出 导致误诊误治时有 发生 , 严 重的时候 , 耽 血 、 贫血、 肿胀、 溃疡、 黏 液、 腹 水等, 有 搁了最佳治疗时间, 导致池塘大 量死 鱼, 无异物附着。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 , 本文特整理 ( 2 ) 肉眼观察患病鱼体有无真菌或寄 出鱼病诊断的基本流程, 供大家参考。 生虫寄生等。 鱼病诊断应遵照以下程序: 2 . 显微镜观检 常规 诊断 程序 刮取皮 肤 、 鳍、 鳃等 外部 器 官的黏 ( 一) 现 场调查 液, 或患病组织如鳃丝 、 鳍 条等, 制成水 1 . 水源 、 水质、 水温 、 底质等情况。 浸压片, 于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真菌或寄生 2. 投 喂饲料 的种类 、 来 源、 投饵 方 虫寄 生 。 法、 投饵量等。 3 . 解剖检 查 3 . 养殖 的品种 、 苗种来 源 、 规格 大 解剖新 鲜病 鱼 , 肉眼观察 内脏 器官 小、 健康状况和放养密度等。 组织的颜色和形状有无变化 , 如炎症、 充 4 . 池塘清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措施 、 血、 出血、 肿胀 、 溃疡、 萎缩退化 、 肥大增 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法等。 生、 体腔积水等病理 变化 , 有无寄生虫及 5 . 发 病和未发病养殖池 中鱼的活动 其孢囊等。 情况, 如游动、 摄食等。 二、 特殊 诊 断程序 6 . 发病 过程 以及采取 过的措施 , 包 1 . 病理 切 片检 查 括发 病时间、 患病种类 、 病症与病情 、 死 取一小块患病组织或器官 , 经固定、 亡情况、 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等等。 脱水 、 包埋等程序处理后, 将样品切片, 再 7 . 发病池塘的面积 、 底质 、 水深 、 水 用相应的染色方法染色 , 以显示不同细胞 色、 透明度等。 和细胞的变化, 然后进行光学或电子显微 8 . 养殖过程中的卫生与健 康管理措 镜检查 ( 此法需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 。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淡水鱼养殖中的疾病往往是阻碍鱼类生长和养殖的主要问题,给养殖者带来了很多经济损失。

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淡水鱼养殖中的疾病以及它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淡水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最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此病由原生动物古氏虫引起,它寄生在鱼类体表,造成白色虫卵随后成为白色周围有黑点的白点病初期。

随着发病的进展,白点病会逐渐扩大并伤害鱼类的黏膜和皮肤。

诊断:白点病多见于鱼类体表上随机散布着直径约为1mm的白点。

严重的病情会造成鱼类皮肤干裂,常常伴随呼吸困难和行动缓慢。

治疗方法:可将有药效的溶液直接投放到水池里,这样水中的药物浓度就可以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通常可以使用马锡虫、甲硝唑、多羟甲基喹啉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霉菌病霉菌病在淡水鱼养殖中较为常见,它是由立克次氏菌、白色念珠菌等霉菌引起的疾病。

此病一般发生在水体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养殖场环境不卫生,饲养鱼类的进食和生长福利较差,还会加重病情。

诊断:霉菌感染的鱼类通常会出现机体色泽失去光泽、体表有灰色糊状物、出现糜烂和黑色斑点等症状,同时还伴有不良的食欲和行动缓慢等表现。

治疗方法:治疗霉菌病可以使用新生霉素、盐酸内霉素、磺胺等药品进行治疗。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进行局部浸泡或者口服药物,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伤寒病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水温较高的场所,水温在26度以上时会导致此病的发生。

此病的发病率较高,很容易传染给其他鱼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诊断:感染伤寒病的鱼类表现出显著的厌食症和代谢减缓等症状。

此外,鱼类的耳鳞、侧线和肛门附近还会出现裂口、水肿和脓性分泌物。

以上就是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为了保证鱼类的养殖质量和数量,养殖者应该注意养殖环境、保持卫生、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鱼病是指鱼类遭受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等的感染,引起各种病症的一种疾病。

鱼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病症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等。

针对鱼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措施,如改善水质、饲料管理等。

一、鱼病的诊断方法:1.观察病症和临床表现:鱼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鱼体浮浮沉沉、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鳍部破坏、腹部肿胀等症状。

通过观察鱼的行为、食欲、外观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出鱼是否患病,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

2.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培养、寄生虫鉴定、病毒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将鱼体样本取出,经过处理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寄生虫鉴定是观察鱼体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成虫等。

3.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针对一些具体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对鱼体样本进行分离和鉴定来确诊。

以细菌为例,可将鱼体样本接种到左氧氟沙星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鱼病的用药:1.抗生素类药物: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包括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提高鱼体的抵抗力。

用药的方法包括溶液浴、喂饲添加等。

2.化学治疗剂:常用的化学治疗剂包括驱虫剂、锄沫剂、杀菌剂等。

驱虫剂可以清除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锄沫剂可以消除魚缸、鱼池等容器内所产生的淤泥和有害物质,杀菌剂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3.中草药:中草药治疗鱼病已有很长历史,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杀死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并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典型的中草药有黄连、红薯藤、大蒜等。

4.其他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针灸、光疗和水温调节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激活鱼体的免疫力,光疗可以利用光线的照射来消灭病原体,水温调节可以提高鱼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遵循正确的剂量和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

鱼病诊断“三查”

鱼病诊断“三查”

鱼病诊断“三查”诊断鱼病应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即先检查鱼体外部,再检查鱼体内部;每一部位的检查,都是先用肉眼检查(简称目检),然后用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

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肠道,这就是“三查”。

查体表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是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是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是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是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是水霉病;体表黏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是鱼虱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2小时亮点消失是小瓜虫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是卵甲藻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是锚头鱼蚤病;鱼成群在池水表面或池塘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是车轮虫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是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是白嘴病;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因时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池水有毒所致;鱼体呈弯曲状是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查鳃打开鱼鳃盖,检查鳃有无异样,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

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是烂鳃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很可能是鳃霉病或球虫病;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是中华鱼蚤病;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是指环虫病;鳃丝呈紫红色并伴有大量黏液多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则为经常缺氧浮头所致。

查肠道打开病鱼腹部,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红色。

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是出血病;充血发炎且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是肠炎病;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

根据“三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鱼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诊断鱼病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鱼病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鱼病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鱼病的方法一般有肉眼诊断和显微镜检查。

(1)肉眼诊断。

一般病鱼的症状多数集中在体表、鳃部和肠道,故肉眼可直接看到它的病状和寄生虫情况,但要取刚死或未死的鲜病鱼作检查对象,否则,会误诊鱼病的真象。

1)体表目检。

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鳞片、鳍条等仔细检查。

对一些大型病原体,例如水霉、线虫、锚头鳋、鲺、钩介幼虫等均能见到。

而小型病原体如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车轮虫等,只能根据表现病状来辨别。

如鱼体发黑。

背部肌肉发红,鳍基充血,口腔充血,肛门红肿,剥皮可见肌肉出血,为病毒性出血病或肠炎病。

2)鳃部检查。

一般检查鱼的鳃丝有否异样,如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沾有污泥和牯液,多为烂鳃病。

3)肠道检查。

剖开鱼腹观察是否有线虫、舌状绦虫。

(2)显微镜检查。

对于肉眼不能正确诊断或症状不明显的鱼病,一般需用显微镜作进一步检查。

镜检通常是依据目检所确定的病灶进行。

主要检查体表、鳃、肠道、眼、脑等部位。

检查方法:从病灶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水,如属内脏组织,可用生理盐水(0.6%-0.8%),盖上盖玻片,由低倍到高倍逐步检查,每个病变部位最好检查3个不同点。

体表取其牯液镜检;鳃取少量鳃丝;肠道取前、中、后各段肠壁粘液检查。

鱼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检查与诊断

鱼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检查与诊断

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检查与诊断一、检查病鱼应注意的事项1.作检查诊断的病鱼要采用活鱼或刚死不久的,否则会因鱼死后太久,而使某些症状消失或体表的病原体死亡或病原体离开宿主而无法鉴别,影响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正确性;2.检查过程中要保持鱼体表面的湿润。

因鱼体一经干燥,部分病征就自行消失,病原难于识别。

取样时标本(待检病鱼)应放在盛水的桶中,如路较远,病鱼应用湿布或湿纸包裹,以防干燥;3.检查时,分离器官应力保各器官的完整性,并分别放置,特别要注意,切莫让各器官之病原相互污染,并保持湿润,防止干燥;4.所有用具要洗净,防其相互污染,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会发生忙乱或遗漏。

遇一时不能肯定的病原或病变的材料应留下标本,以备进一步研究。

二、检查方法1.现场观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察看现场,测量池中的水温及pH值,察看水色、水源和塘面及鱼群的活动与死鱼的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详细记录以备作为确诊时参考之用;2.肉眼检查鱼类的寄生虫病有时会在有关部位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呈现出症状,有时症状清楚,可用肉眼作现场初步诊断。

但有时有些病并无特殊明显的症状,或由于病原体细小或隐藏于组织器官中,肉眼难于查看。

因此,凡有条件者应进行镜检,以保诊断之准确;3.镜检即是利用显微镜或解剖镜进行检查。

主要采用水浸片法、压片法和涂片法三种方法。

水浸片是最常用的一种。

取一点受检的组织,如鳃丝、体表溃疡处、消化道的内含物、体表附着物或粘液等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清水(或海水)用镊子将组织分散,加上盖玻片,稍加压平,即可观察。

受检组织不能放置于玻片上太多、太厚和互相重叠。

压片法是用一些柔软组织,如肝胰脏、肌肉、心脏、肠壁等进行检查。

取一点组织一小块于玻片上,轻轻盖上另一载玻片,轻压令受检组织压成一透明薄片,即可观察,无需加水。

亦可用盖玻片加压,做成血片检查。

涂片法适用于粘液性样品的检查,如血液,虾类肝胰细胞中病毒包涵体检查。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转自百度贴吧)前言:诊断鱼病是防治的兽药步骤,只有先确定鱼患的病是什么,然后进行治疗,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治疗的效果。

因此能否正确诊断鱼病,是防治的一个关键问题。

诊断鱼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鱼体检查肉眼检查是检查鱼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从鱼患病部位找出病原体,或由病原体引起的反应或症状而表现的各种现象,即病状,为诊断防治鱼病提供依据。

按照病原体的类别来说,鱼病可分为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两大类。

检查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如蠕虫、甲壳动物、体型较大的原生虫、水霉等〕,用肉眼可以看到。

不过有一些病原体〔如细菌、体型较小的寄生虫〕,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就要根据病状来鉴别。

一般细菌性鱼病,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竖鳞等病症;而寄生虫性鱼病,常表现为粘液过多、出血、有胞囊等病症。

由于各种病原体对鱼体所引起的症状不同,这些不同的病症就为我们诊断鱼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有利的条件。

对鱼体要检查部位,包括体表、鳃等两部分。

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从缸中捞出病鱼或新死的鱼,放在小脸盆或小玻璃缸中。

按顺序从头部、嘴部、眼睛、鳃盖、鳞片、鳍条等仔细观察。

在体表的一些大型病原体〔水霉、线虫、锚头虱、鱼虱、钩介幼虫等〕都很容易看到。

但有些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型病原体,则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病症来鉴别。

如车轮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一般会引起分泌大量粘液,或者头、嘴、鳍条等末端腐烂。

复口吸虫病,则会眼睛浑浊甚至掉落。

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等等。

〔2〕鳃部: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

首先要注意鳃盖是否张开,表皮有无腐烂或透明现象。

鳃片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如是细菌烂鳃,则末端腐烂,粘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颜色比正常鱼颜色要白,略带血红色的小点;如是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碘泡虫等鳃部寄生虫疾病,则鳃片上有粘液或者鳃丝肿大,鳃盖胀开。

二、了解水质变化水的酸碱度和溶氧变化也是造成鱼病原因之一。

快速诊断鱼病方法

快速诊断鱼病方法

快速诊断鱼病方法一是鱼病的发现一般情况下,养殖户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鱼病是否会发生:1.从养殖鱼类的吃食情况来判断。

在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变化不大的条件下,鱼类的吃食量突然下降、甚至停食,这就说明有鱼病发生的可能。

2.从鱼类的活动情况来判断。

若有鱼类在水中或水面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或者停浮岸边;有的鱼类表现为急躁不安,在水中狂游、打转、时常跃出水面或尾巴常翘出水面等,这都是鱼类可能发病的征兆。

3.从鱼类的体色来判断。

生病的鱼类大多会有体色变化。

如体色变黑、体色变淡、体色发红或体色发白等异常状况。

二是现场调查首先是要对养殖水域的水环境和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水环境对鱼类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因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的感染侵袭引发鱼病外,周围环境状况与水体状况的好坏对鱼类的影响也很重要。

在有鱼病发生的水域.要了解底泥、水质、水温和水色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了解是否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水域。

其次是要了解养殖管理情况,如投喂变质的饲料就容易引发鱼类暴发肠炎病: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瘸熟的有机肥或者施肥过量,会导致池水恶化,引发鱼类暴发赤皮病、烂鳃病等。

所以,在调查时要详细了解投饲、施肥等管理情况及放养密度、品种与规格、搭配比例及捕捞操作等具体情况。

对天气变化和各种病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以及该水域多年来的鱼病发生历史等,也要有所了解。

三是鱼体检查鱼体检查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环节。

鱼体检查有目检和镜检等方法。

目检就是用肉眼观察鱼体,鱼体检查的主要部位是体表、鳃、内脏。

1.体表。

将病鱼或刚死不久的鱼放入白色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分析辨别,并将观察到的症状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

鳃检查的重点部位是鳃丝,先对鳃部外观进行检查,看鳃盖是否张开,再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较多,鳃片上有无异物或寄生虫,鳃丝末端是否有肿大或溃烂等现象。

2.内脏。

内脏检查应以肠道为主。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一、鱼病的快速诊断技术鱼病的快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鱼病快速诊断技术:1. 病原学检测:通过对病死鱼体或病变部位采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鱼病的病原体种类。

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原体或病原体产生的抗原结合,通过颜色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3. PCR技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病原体特异性DNA 片段,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诊断鱼病。

4. 快速诊断试纸:将鱼体、鱼鳞或鱼血样本与试纸接触,根据试纸上显示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感染病原体。

这些快速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迅速高效的特点,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发现鱼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二、鱼病的防治技术鱼病的防治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鱼病防治技术:1. 环境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良好的水质,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投喂,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降低病原体滋生的环境风险。

2. 疫苗接种:根据鱼病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鱼类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 药物防治:根据鱼病的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药物抗性。

4. 养殖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类的营养均衡,提高养殖水平,增强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5. 定期监测:定期对养殖鱼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运用上述鱼病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总结:鱼病的快速诊断和防治技术对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快速诊断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鱼病,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而通过合理运用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养殖户应加强对鱼病的学习和了解,掌握相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进展鱼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其产量在国内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是,养殖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鱼病问题,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是解决鱼病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鱼病的诊断技术进展1. 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鱼类病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目前用于鱼病诊断的常用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鱼病诊断实验室常规使用的操作。

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技术有着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可复制和可定量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鱼病的诊断率,减少人工误判。

2. 显微镜检查技术显微镜检查技术是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技术,该技术直接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肉眼或显微镜等设备对鱼体或组织部位进行检测。

虽然该技术较为简单,但有时因显微镜分辨率不够,结果不够准确,因此被逐渐替代。

3. 组织病理学技术鱼类病理学是鱼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和记录鱼体或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以准确诊断和确定风险。

尤其在病原菌构成复杂或难以查明的情况下,该技术表现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二、鱼病的治疗技术进展1. 化学药物治疗技术在治疗鱼病方面,化学药物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给鱼体注射一定的药剂量,使药物通过鱼体的血液循环进入细胞中,起到抑制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化学药物治疗在实际生产操作中表现出了简单、易操作、有效等特点,但长期使用会引起鱼体抗药性、环境污染等副作用,因此要谨慎对待。

2. 免疫治疗技术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鱼病治疗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疫苗接种促使鱼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者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抗体直接阻断病原体的活性。

3. 中草药治疗技术中草药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它在不产生残留物的前提下,有着特效治疗、副作用小等特点,在治疗鱼病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很多种,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将会给淡水鱼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针对常见的淡水鱼养殖疾病,养殖户需要掌握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一、常见疾病的诊断1.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淡水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红瘤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肝炎等。

通常情况下,患病的鱼体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皮肤出现红斑、溃疡、肿胀等,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

可以采用拭子法和细菌培养法,观察病原菌形态,进行种类鉴定,确诊疾病种类。

2.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也是淡水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如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病毒病、病毒性出血性贫血等。

患病鱼体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呼吸急促、游动迟缓、体色暗淡等症状。

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和PCR检测病毒核酸,确诊疾病种类。

1. 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细菌性疾病,首先需要将病鱼隔离出来,避免病原菌传播给其他健康鱼。

然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等。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原菌的抗药性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用药浓度。

要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提高养殖场的通风和环境卫生,增强鱼体抵抗力。

2. 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防治。

在发现病毒性疾病病例时,应该立即对病鱼进行隔离,保持环境卫生,提高养殖场的通风和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饲料的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人员和设备的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还需要加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3. 真菌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真菌性疾病,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氧化锌、硫酸铜、甲氧唑等。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导致鱼体中毒。

也需要加强鱼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真菌的抵抗能力,保持鱼体的健康状态。

实训:鱼类疾病常规检查与诊断

实训:鱼类疾病常规检查与诊断

实训:鱼类疾病常规检查与诊断1、实训目标(1)、初步掌握病鱼的检查方法。

(2)、能初步识别各种病原体。

.2、实训材料与用具活的或刚死的病鱼;解剖盘、解剖器械(解剖刀、大小剪刀、镊子、解剖针等)、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解剖镜、0.7%的生理盐水等。

3、方法与步骤(1)检查方法A、肉眼检查法(目检)。

由于病原体的寄生,往往在病鱼的相应部位呈现出一定的病理变化,有时症状很清楚,用肉眼就可诊断。

但有不少的病原,对鱼体却不表现出明显的病状。

一些病原体及相关症状,又往往因隐藏在寄主的器官组织内,肉眼也难以鉴别。

因此,除用肉眼检查外,还应进行镜检,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完整、可靠、正确。

B、光学显微镜检查法(镜检)。

主要使用载玻片压展法观察,适用于低倍或高倍显微镜检查,方法是用剪刀或镊子取出一小块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一小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地压平后,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寄生虫或可疑现象,再用高倍显微镜仔细检查。

(2)检查步骤一般只着重检查鱼的体表、鳃、肠道这三个部位。

A、体表。

将鱼放在解剖盘里,首先观察其体色及肥瘦等有关情况,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和鳍条等处仔细观察。

注意观察皮肤是否擦伤或腐烂、是否长了水霉、有无发炎充血或出血、鳍条是否蛀烂、有没有锚头蚤、虱等寄生虫及白色小点状的小瓜虫囊泡或白色的黏孢子虫孢囊等。

在鱼类体表除肉眼可能见到的病症和病原体外,往往还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如斜管虫、指环虫、鱼波豆虫、小瓜虫、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三代虫等,这些病原须用镜检才能观察清楚,检查方法是用解剖针或弯头镊子刮取体表黏液,置于载玻片上,加上1~2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

小白点或黑色孢囊经盖玻片压碎后可以看到虫体形态。

B、鳃。

肉眼首先检查,观察鳃丝的色泽,黏液的多少,有无充血、发白、肥肿:有无污泥,是否腐烂,鳃盖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及大型的寄生虫等。

淡水鱼养殖之鱼病诊断技巧

淡水鱼养殖之鱼病诊断技巧

利用微生物学原理进行鱼病诊断,无疑是比较全面、深入、细致、准确的科学方法,但必须具有微生物学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比较完善的实验设备。

研究内容包括病原体的分离、纯培养,病原体的生理、生化试验,病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和疾病防治试验等。

这样做工作量大,花费多,耗时长。

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养鱼者尚无条件完全采用,现从生产实际出发,介绍快速观察与诊断鱼病的技巧,分述如下。

1.观察病鱼的共同特征各种鱼病都有其特殊性,病鱼都有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鱼的行为和体色上。

患病的鱼比较普遍的症状是:早晨巡塘时,可以发现病鱼离群,在塘边浮于水面缓缓独游;亦有的病鱼在塘中拥挤成团或浮在水面游动,显得焦躁不安或间断狂游;有的病鱼头部朝上或朝下,垂直立于水中,木然不动或上下急窜。

病鱼体色一般都发黑,亦有的整体色白或部分体色发白。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表明该鱼可能已患病,应进行以下诊断。

2.肉眼诊断对于大型寄生虫病的诊断可采用此法,当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一般亦依据外表症状进行肉眼诊断。

首先确定鱼的患病部位,根据明显症状和病原作出诊断,即用肉眼观察是皮肤有病,还是鳃、肠道患病。

有很多病变出现在皮肤、鳃、肠道上,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明显的症状或寄生虫,当即可以作出诊断。

例如,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为赤皮病;嘴圈发白,为白头白嘴病;当年草鱼种肌肉出血,则为传染性出血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污泥、粘液多,则为细菌性烂鳃病;体表有许多形状、大小不规则的隆起包囊,则为粘孢子虫病;肉眼看到在鱼体表有锚头鱼蚤寄生,则为锚头鱼蚤病;肉眼看到在鳃丝上挂着蝇蛆状的小虫,则为中华鱼蚤病;肉眼看到在鱼体表丛生着很多旧棉絮状的丝状体,则为水霉病。

在夏花阶段,若鱼种发生死亡,并未发现明显症状,仅病鱼离群缓慢独游,体色发黑,鳃丝粘液增多,颜色与正常鳃丝有所不同,有的呈鲜红色,有的呈淡红色,基本上就可以诊断为原生动物鳃病。

鳃霉病可以根据症状、季节、水质、鱼的种类、鱼体大小进行诊断。

鱼病诊断方法整理

鱼病诊断方法整理

鱼病诊断方法整理(一)现场观察现场了解鱼类现状是正确诊断疾病的首要环节。

鱼类发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色、摄食及活动状况等方面。

因此,现场观察应从鱼类出现的异常现象入手。

1.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疑似:①饲料霉变;②水质差;③原虫类侵袭。

2.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浮于水面。

疑似:①水中溶氧不足(不同种类的鱼均出现同一症状,不耐低氧的鱼虾先出现,且先大鱼后小鱼,鳃苍白);②水中有毒物质(不同种类的鱼出现同一病状,先小鱼后大鱼,鳃部苍白);③水温过高过低;④鱼鳃部有病(待镜检)。

3.鱼游动异常,在水中狂游、乱窜、兴奋、冲撞。

疑似:①被寄生虫寄生(少数鱼出现擦身、乱跳等症状是被寄生虫叮咬;鱼出现乱窜、狂游、旋转是神经系统被寄生虫寄生);②鱼类中毒(所有鱼类出现兴奋跳跃、冲撞,且先死小鱼、后死大鱼);③气泡病(鱼类头朝下、尾朝上,平衡失调、不能下沉,常见于苗种阶段,肉眼可见尾鳍、体表、肠道有大量气泡)。

(二)情况调查调查是采取问诊和检测的方法对鱼病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收集,从中分析鱼病可能发生的原因。

1.发病情况调查主要是对发病季节、时、发病鱼的品种、来源、数量、范围、规格、病程长短、主要症状、发病率、死亡率、本次发病前后的防疫措施,尤其是用药种类、方式、剂量及效果等方面的调查。

2.养殖环境调查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大小、位置、构造、水源、进排水设施,水深、水温、水色、水中溶氧、透明度、pH 值、底质状况,混养鱼种类、密度、水中浮游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调查。

3.饲养管理调查主要是对养殖、起捕时间及方式、饲料种类、质量、来源、投饲量、鱼的生长速度、水体进排方式与消毒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鱼体检查1.目检目检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是以鱼患病部位的症状或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依据,初步诊断鱼患了什么病。

目检的主要部位和顺序为体表、鳃、内脏。

(1)体表①鱼体色变黑,粘液增多。

疑似:a、有小型寄生虫寄生;b、水中有刺激性物质(如石灰、食盐、水处理剂等);c、水温、pH值急剧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一、现场调查(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

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

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

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燥不安。

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

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

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

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

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

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

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

水中腐植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

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

目前网箱养鱼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

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

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

氯化物和硬度含量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敌害动物在渔场内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特别对一些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

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三)了解饲养管理情况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

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背病和死亡。

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容易引起疾病传播。

施肥量过大,在池中直接沤肥,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的大批死亡。

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

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另外,对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各地敌害的发生情况也应一并进行了解。

二、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

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眼也可观察到。

鱼病按其病原体分,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三大类。

病毒、细菌、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根据症状作出大致的辨别。

一些较大的寄生虫和真菌如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幼虫、体型较大的原生动物、水霉等,用肉眼即可识别出来。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生产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用肉眼进行诊断。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的孢囊及寄生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这些就为鱼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 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

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

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

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

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

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

因此,除了根据病鱼症状,还应根据病原体的生活习性和条件、主要选择宿主等综合分析考虑。

2.鳃 检查鳃部,重点是鳃丝。

先看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小心把鳃盖剪掉,观察鳃片上鳃丝是否肿大或腐烂,鳃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

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若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若是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3.内脏 检查内脏时,应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剪腹壁时注意不损伤内脏。

先观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

其次是观察内脏的外表,如肝脏的颜色、胆囊是否肿大以及肠道是否正常。

然后将靠近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后,把肝、肠、鳔、胆等分开,再把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段,轻轻去掉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进行观察。

绦虫、吸虫、线虫等比较大的寄生虫,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

总之,目检可以通过发病部位,初步诊断是何种传染性鱼病或那一类寄生性鱼病。

对于病原体较小的原虫病等,除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孢囊或点状物的虫体外,一般较难目检出来。

如由细菌性引起的白头白嘴病,其症状是头、嘴发白,但又往往与车轮虫病并发,而患车轮虫病的鱼,有时也会有病鱼嘴部或头部出现轻微的灰白现象,容易被误认为是白头白嘴病。

所以,一些较难确诊的病,还必须结合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有的需用显微镜,甚至电镜或通过生物、化学试验的方法才能完全确定。

(二)鱼病的镜检用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对鱼病进行检查,简称镜检。

镜检是在鱼病情况比较复杂,仅凭肉眼检查不能作出正确诊断而作的更进一步的检查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鱼病往往错综复杂,很多病原体又小,除一些较明显、情况又较简单,凭目检可以作出有把握的诊断外,一般都有必要进行镜检。

1.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1)要用活的病鱼或刚死的病鱼进行检查。

由于鱼死亡后,寄生虫很快随之死去,寄生于鱼体的病原体又非常微小,死往往很快改变形状或腐烂分解,因此时间稍长就很难确其病原体。

2)取样时要保持病鱼鱼体湿润。

因鱼体干燥后,寄生在病鱼体表的寄生虫会同时被干掉,甚至连病鱼的症状也会变得不明显或无法辨认。

因此,应将病鱼装在带有原饲养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检查。

2.检查方法1)载玻片法 适用于低倍镜或高倍显微镜检查。

方法是取下一小块病灶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地压平,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用高倍镜检查。

2)玻片压缩法 用两片厚度约为3-4毫米,大小约6×12厘米的玻片,先将要检查的组织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适量的清水或盐水(注意体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体内器官或组织用0.56%的盐水),用另一片玻片将其压成透明的薄层,即可放到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玻片压缩法对于鳃部的检查不太适宜,因为鳃组织经过压缩,当发现寄生虫而把玻片移动后,反而不容易找到或取出里面的寄生虫。

3.应该重点检查的组织器官 鱼的各个组织器官、血液都能有病原体的寄生,但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应该重点检查的部位是:粘液、鳍条、鳃、肠胃、肝脏、肾、眼。

4.各器官的检查1)粘液 在鱼的体表粘液中,除了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和病症外,往往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如颤动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以及吸虫囊蚴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的孢囊肉眼也不易区分。

在检查时,先用解剖刀刮取鱼体表的粘液,然后按照镜检方法将粘液放到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

2)鳃 检查鳃,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入适量的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刮取鳃片上的粘液或可疑物,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查。

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细菌或寄生虫性烂鳃、鳃霉、鳃隐鞭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以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

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每边的鳃至少要检查两片以上,取鳃组织时,最好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寄生虫大多在鳃小片的这两个位置上有寄生。

3)肠胃 检查肠胃,首先应把肠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组织尽量去除干净,不然在检查时,脂肪进入肠道内的检查物,不易进行观察。

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进行肉眼检查,观察肠道外型是否正常,若肠道外壁上有许多小白点,通常是粘孢子虫或微孢子虫的孢囊。

肉眼检查完后,一般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分别进行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