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商业模式演变
名人演讲:董辅—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名人演讲:董辅—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董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篇董辅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演讲:董辅—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温州模式在中共十五大以后,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各个地方都在推崇的模式。
应该说温州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温州模式它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的。
首先我想发表一下温州模式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时,全国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温州模式主要是在温州、台州这些地方;而苏南模式则主要在江苏的南部、浙江的北部这些地方,如苏州、常州,宁波等。
当时在全国从上到下都推崇苏南模式,反对温州模式。
温州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非常难得。
最后苏南模式终结了。
温州模式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模式。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实际上是坚持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这是争论的焦点。
在温州经济发展起来时没人敢讲市场经济,那是犯忌的,最多只能谈商品经济。
在温州经济发展起来时全国只能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而温州经济走的是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早期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模式。
温州经济为什么取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不行。
经过很多人的争论之后,尤其是在邓小平南巡之后,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模式。
正因为温州符合了我们后来确立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以在我们抛弃了计划经济选择了市场经济时才被大家所接受。
而苏南模式则是坚持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它失败的原因是它走了计划经济的路子。
温州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活力的模式,效力高。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业也解决了,政府的财政也有了。
其实,凡是市场经济发展了,那里的就业就好解决;凡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方,那里的就业就不好解决。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
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
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
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
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
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
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从温州模式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点
从温州模式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创立了有名的温州模式,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
本文即从温州模式出发,通过搜集数据资料,研究温州模式对温州经济发展有何意义,进而由点及面,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关键词民营经济温州模式中国经济发展三、前言民营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
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兴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可观的总量规模,出现了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
“20年来我国约50%的出口交货值是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创造的”。
多年来,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正文为了研究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我们以温州为例,改革开放以后,温州民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创立了有名的“温州模式”。
据统计,2011年温州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中,个体户为77%,民营工业企业为22%,国有、集体及三资企业仅占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温州民营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潮下兴起的基础。
1990年,温州市工业总产值95.0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5.67亿元,占16.5%;集体经济48.33亿元,占50.8%;城乡个体7.85亿元,占8.3%;其他经济23.22亿元,占24.4%。
据测算,1990年温州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已达到82.8%,比1978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在商业、建筑业等领域,民营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段时期,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1978年温州市民间资金投资163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4.3%;1990年民间资金投资11.7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66.5%,12年间提高了62.2个百分点。
从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年黄金时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
论温州的经济发展
论温州的经济发展温州是中国浙江省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温州以其强大的私营经济和创新精神而闻名,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典范。
本文将探讨温州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温州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初。
当时,中国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家创业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温州的私营企业家们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纷纷投资经商,开设小微企业。
这个时期,温州出现了大量的家族手工业企业,涵盖了小商品生产、鞋业、服装业等行业。
这些小微企业通常是由家族成员组成,采取小规模生产的方式。
温州的私营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私营经济的典范。
温州的经济特点之一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温州企业家们具有敢于冒险、积极创新的特点。
他们善于发现商机,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
这种精神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商业文化。
另一个温州经济的特点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在温州的私营企业中,涵盖了各行各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传统产业到现代科技产业。
这种多样性为温州的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除此之外,温州还在金融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建立了一系列金融机构,如民间借贷、私人投资公司等。
这些机构为温州的企业家提供了灵活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然而,温州的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温州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行业泡沫的产生。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温州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温州正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温州也在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
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
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
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
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
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2.1温州模式的特征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
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
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
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第 19 卷 第 3 期
杨效泉“: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51
河——“温州模式”。所谓“温州模式”,是指改革 开放初期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 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 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 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 网络[1]。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模式”与 广东湛江的“吴川模式”齐名,“北有温州,南有 吴川”的美誉在当时便名震全国,引起社会和公众 的广泛关注。
第 19 卷第 3 期 2019 年 09 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9.03.012
Vol.19 No.3 Sep.2019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一、“温州模式”的历程回顾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开创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先
收稿日期:2019-08-13 基金项目:2019 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基因视域下的温州模式研究”(19wsk036) 作者简介:杨效泉 (1989—),男,福建福清人,硕士,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性人文社科、大学生思
在经历长达十年的放任式管理后温州市委市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行为等手段来引导温州模式健康发展于是在1994年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大会启动二次创业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制订的质量立市法规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不惜付出上亿元损失的代价重金重拳治理区域性行业性的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触及温州商人灵魂的改革从此温州迎来温州模式发展的第二春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4)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4)模式六:联合创业模式联合创业的主要形式是合伙制和股份制,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
这种模式在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和成长阶段是比较少见的,但在某些行业则是比较普遍的,如管理咨询行业等人力资本突出的行业。
在许多行业中,有一大批创业企业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最后往往走向分裂,能够存活较久的公司不是很多,而在服饰行业非常知名的庄吉服饰公司在家族企业林立的温州地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庄吉一开始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治理结构,是社会自然人股东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
如此现象在温州并不多见,有些企业尽管一开始试图建立这样的结构,因合作者之间的矛盾而夭折了。
庄吉的股东陈敏、郑元中、吴邦东三人组合在温州被成为“黄金三角”。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老板冯仑曾说:民营企业跟水浒的组织机构很像,大家目标一致后,事业一开始就是“排座次,分经营,论荣辱”三关。
庄吉虽未能免俗,却很顺利地过了这三关。
熟悉庄吉的人在谈到庄吉时,都称道陈、郑、吴三人组合是“黄金三角”。
“黄金三角”这一美誉,就意味着对这三关的超越。
高度一致的共同创业愿景让三人走到了一起,并铸成了专长和性格都强强互补的“黄金三角”。
“谁当董事长”,这样一个在资本联合的民营企业中惯常要闹得鸡飞狗跳的问题,被这样的“黄金三角”很快地高姿态搞掂。
当时若论股份,郑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
但就像他日后所说的一样:“服装该由懂服装的人来做,陈敏当时是温州服装界数得着的少帅,又是服装商会副会长,3个人里边,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轻”。
吴也有颇有同感。
于是,温州便有了一段“庄吉让贤”的佳话。
其实,在“黄金三角”看来,他们不是在分权力,而是在分责任,庄吉的权力在董事会。
庄吉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
民主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是庄吉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它体现出一个优秀团队的高度凝聚力和战斗活力。
随庄吉集团的组建成功而来的是庄吉品牌的大拓展。
可以说,以上品牌荣誉就是庄吉人打造品牌的心血和汗水付出的结果。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临的困境及对策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临的困境及对策王汉军经过近30年的改⾰开放,经过市场洗礼后的⼀批民营企业,累积了巨⼤的财富和市场能量,成为市场上举⾜轻重的企业,如联想、新希望、奥康、正泰等企业都是民营经济的杰出代表。
据资料统计显⽰,民营经济已占中国国内⽣产总值的65%,中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民营经济。
浙江省民营企业总量达到了68.4万户,注册资⾦总额达到1.9万亿元,成为浙江省内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温州⼀直被视为中国创业活⼒和激情最强的地⽅,是中国的实业聚集地,从⽪⾰、眼镜、鞋服、电器、阀门、打⽕机等⾏业兴起,后来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纽扣之都”。
1978年⾄2000年,温州国内⽣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5.6%,⽐全国的9.5%⾼出6.1个百分点,⽐浙江省的13.2%⾼出2.4个百分点。
然⽽,从90年代末开始,温州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增长缓慢,在浙江的增长中已不再具有领先的地位。
2003年温州市虽然经济增幅为14.4%,但这个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仅排列第九位。
今天的温州,处在⼀个⾮进即退的抉择关⼝,正⾯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民营企业⾯临着多重考验和困境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温州不少企业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成长的烦恼”。
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温州企业⾯临着资⾦成本、⼈民币升值、环境成本、⼟地资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困境。
据统计,今年温州仅劳动⼒成本⼀项就上升15%—20%之多。
使企业进⼊“⾼成本时代”,企业出现市场疲软、资⾦困难、⼈才难留、企业难管的现象。
在这⼀系列问题出现的时候,充分暴露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基础薄弱和应变能⼒不强。
分析当前民营企业所⾯临的困境主要有七个⽅⾯。
困境⼀成本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成本上升。
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产成本影响较⼤。
这⼏年,国内外市场⼤宗原材料价格⼤幅振荡,与企业休戚相关的资⾦、环境、⼟地、⼈民币升值和各种原材料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企业利润空间持续缩减,⽣产经营和盈利能⼒受到重创,企业全⾯进⼊⾼成本时代,致使很多企业对做制造型实业缺乏必要的耐⼼和信⼼,企业发展趋于缓慢,迫使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向短期项⽬和其它赚钱⾏业。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民营经济形成了“五个结合”的鲜明特点:一是与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结合在一起。
温州的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经济。
不小市场本身就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的,市场的经营者主要也是民营企业,而每一个市场的背后,又是成千上万的民营生产企业。
早在改革开放初的家庭工业发展时期,温州就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十大专业市场。
当时为家庭企业采购原料和推销产品的农民购销员有10多万人,把温州的商品推向全国各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专业市场与市场网络并举、本地市场与在外市场并存、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重的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
二是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
温州经济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区域经济。
改革初期,温州10万推销大军架通了温州产品与各地市场的桥梁,现在160多万在全国各地、10多万在港澳台地区、30多万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大部分从事营销活动。
全国县以上的地方几乎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
温州市场网络的“节点”多,覆盖面广,运作迅速,触角敏锐,成本低廉,竞争力非常强。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温州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和下岗再就业问题。
三是与“块状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温州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
目前,柳市电器、桥头纽扣、永中阀门、塘下汽车配件以及市区服装、打火机、灯具、鞋革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形成了块状经济。
这种区域性规模经济,使温州民营企业下仅具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是与温州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
温州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温州农村小城镇的崛.1978年温州只有18个建造镇,目前已发展到140多个。
1984年苍南县农民在鳌江口几个渔村的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被誉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奇迹。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兴起的民营经济发展地区之一。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小作坊到规模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
温州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的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涉足更多的产业领域,如轻工业、纺织、制造业等。
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以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迅速积累财富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温州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同时,温州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实现了从私人企业到集体企业再到大规模企业的转变,民营企业成为了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经涉及多个领域。
温州在轻纺、服装、鞋业、眼镜、电器、汽摩配件、化学纤维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传统产业,温州的民营经济还在不断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温州的民营企业逐渐涉足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
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通过创办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等方式,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另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也还不够充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温州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以其创业精神和勤劳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前世今生——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国家投入少,发展长期任其自流;交通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城市的工业辐射。
因此,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滞缓,仅具有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优势,它的工业化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繁荣发展。
温州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温州模式又称为“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作坊场景。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了“无为”的角色,让许多不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发展和存在,使得温州的私营经济、家庭经济空前繁荣。
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资本主要流入家庭与自发经济,也使得资本自由的进行跨区域流动,企业发展国际化。
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而由于温州交通不便,距离大城市较远,难以受到工业辐射,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在这样的模式运营之下,推行了企业的自律,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一些温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伪劣产品,欺骗市场,结果失去了市场。
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表现出不适应性,使得弊端日益凸显同时。
温州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温州作为著名的水乡,许多河道都受到了致命性大污染。
温州商人和浙商独有的经营手段
温 州 人 的攻 伐 之 术 的 特 点 是 :集 中 强 大 “ 力 ” 攻 下 一 座 “ 堡 ” ,而 后 从 家 乡搬 来 很 多愿 意 经 商 兵 城
的 “ 勇 ” ,安 营扎 寨 ,守 住 阵 地 , 除 非 是 市 场 衰 落 ,否 则 绝 不 后 撤 。 可 以 说 ,这 是 运 动 战 和 阵地 战 的 兵
场 ,有几 万个 品种 ,销 售量 可 以 占全 国市 场 的7 %以上 , 5 占世 界 的4 % 以上 ,而 一个 小 小 的 钮扣 的利 润 ,几 厘 钱不 0
标 章 , 每 人 两 套
就 是 1 0 万 。你 3多
们 可 不 可 以
到 ,却可以做到这个地步。现在 ,浙江形成了门类齐全的
曩
地 南 来 北 往 。后 来 ,他 们 发 现 各 地 时 常 会 出 台 一 些 扶 持 政 策 ,纷 纷 开 辟 新 的 商 场 或 商 品集 散 地 。 每 到 这
也 因 此 ,在 全 国 很 多 城 乡 都 有 以温 州 人 为 主 的 商 场 或 商 品一 条街 。 有 的一 个 企 业 就 在全 国 各 地设 立 了 很 多 分 公 司 、分 销 点 、办 事 处 ,将 温 州 人 的 商 品 意 识 传 达 给 当地 ,辐 射 到 周 边 。 目前 , 在 巴 西 、南 非 、欧 洲 、美 洲 都 出现 了 新 的 温 州 人 经商 的 网点 。
商 儒入 弱 圈 车
温 州 人 和 浙 商 商
独 有 的 经 营 手 段
浙 商 勇 闯 伊 拉 克 战 后 宝 地
精 湛 的攻伐 略
/ 豳
州人多 地少, 决定了他们只 能向 外拓 展, 不断寻找一个个新的生 存空间。也因此, 温州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温州模式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当时,温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济相对滞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是改革初期的探索和积累阶段。
在这个阶段,温州开始解放思想,鼓励民间投资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温州商人开始涌入各个行业,尤其是轻工业和制造业,并通过承包、租赁和招租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勤劳肯干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
当中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后,温州迅速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
温州商人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并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温州还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温州模式逐渐形成的阶段。
温州商人在与市场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
温州企业家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阶段是温州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升级阶段。
随着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温州商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业务,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
同时,温州模式也开始涉及到金融、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商业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他们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商业发展史
温州商业发展史
温州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温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和渔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的商业发展逐渐壮大。
在宋代,温州成为当时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
它的商队和商人走向全国各地,开展贸易活动。
同时,温州也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如纺织业、染料业和造船业。
到了明清时期,温州的商业更加繁荣。
温州的商人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与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
温州的商人也在金融领域取得了重要地位,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近代以来,温州商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温州的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许多温州商人利用商业机会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商业活动,涉足各种行业,如房地产、建筑、纺织、电子等。
温州商人以其敢于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私营经济的代表。
温州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温州的城市化进程。
温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不断出现,成为了城市的地标。
温州商人也积极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港口等,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总体来说,温州商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唐代到近代,温州商业不断壮大并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温州商人以其勤劳、勇敢和创新的精神,为温州的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商业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的swot分析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的swot分析摘要:温州是我国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地区,探求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对于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由于温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又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变迁做一分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金融;温州;变迁;swot民间金融在温州有悠久的历史,《宋会要辑稿》以及明、清《温州府志》有多处温州民间借贷的记载。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不仅有民间直接借贷,还包括机构化的民间金融如钱庄、票号、私营银行以及组织化的民间金融如合会等。
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对温州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变迁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显现出自己的特点。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76年温州开埠到1949年建国;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今。
这三大阶段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
Swot即态势分析,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本文以swot分析为基础,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温州地处浙南山区,面海背山。
独特的地理条件,养成了温州人爱冒险、敢为人先的性格。
自古温州交通不便,受重农抑商主流意识影响不大。
而且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又无其它资源优势,因而温州自古商业发达。
被后人称之为"事功之学"的永嘉学派就诞生于温州。
永嘉学派大胆的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重视理财、富民。
这是更接近于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历史文化上的"一无一有",使温州成为我国少有的拥有金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沪、宁等地相继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的唯一口岸。
南部各省货物运输均集于温州,温州钱庄业迅速发展。
解读温州模式的发展特色
解读溫州模式的发展特色作者:郑旭旦来源:《澳门月刊》2011年第08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溫州经济模式到二十一世纪初溫州民间资本投资热潮,溫州这朵商业奇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直处於风头浪尖的地位。
但近几年来由於溫州民间资本缺乏有效规范管理,致使投资方向混乱无章,存在著投资隐患与风险,且使当地实体经济大量“失血”,给溫州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溫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2010年6月26日,由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联合溫州经济师协会、溫州市企业家协会等共同发起组建的溫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创“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的民间资本服务机构,它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溫州民间金融和地方资本市场的新模式,实现资本与项目、资本与高科技、资本与企业、资本与市场、资本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和转換,进一步促进溫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是为民间资本的有效整合管理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民资正规化发展领航者:溫州民资服务中心地处东海之滨的溫州人傑地灵,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其迅速崛起的私营经济模式而受到多方关注,多年来,以轻工业小商品、家庭作坊式企业等为主衍生的“溫州模式”蜚声海内外。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良好氛围的积极推动下,作为私营经济的代表——溫州模式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由此带来溫州民间资本的大量聚积。
时至今日,溫州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资本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更被誉为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风向标。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溫州流动民间资本已经达到6000亿元之巨,且每年以14%的速度快速增长,但部分溫州商人的投资“短平快”心理,致使以炒楼、炒房、炒煤、炒矿等为主的民间资金流动毁誉参半。
因此如何规范民间投资,防范风险,促进民间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是资本的持有者,更是溫州各级政府部门亟需研究解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於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佈,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虽然到目前为止一些领域的开放还未尽如人意,但鼓励民间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強大动力,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商
我眼中的温商群体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自古温州人便背井离乡、走南闯北,外出经商。
温商即温州商人,是与徽商,晋商,申商,粤商齐名的中国地方性商人团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温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温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温商的特点群体活跃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表明,共有40多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87个国家和地区。
许多国家的各大城市都有所谓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区。
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温州人。
从上海繁华的南京街大部分店铺的主人到去西藏经商的一半是温州人。
可以说,温商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极具创业精神在温州人眼里,到处都是钱,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钱。
温商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出市场。
他们通过“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人才是挖掘不尽的宝藏,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外部人才的引入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能力。
温商的创业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
可以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和“四处出击,八面埋伏”来形容温商的创业精神。
精明而不吝啬他们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于经营成本,他们锱铢必较,住最廉价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
另一方面,他们看准一个项目之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量的钞票“砸”下去。
另外,温商十分热衷慈善事业,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他们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敢于冒险对于新兴产业,人们往往畏手畏脚,没有先例借鉴不敢下手。
而温州人认为:头道汤的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生意最赚钱。
他们“敢为天下先”。
群体概念很强这不是简单的利用人脉,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信奉有义就有利,互相帮助。
温州人不但是老百姓一起炒房,产业的外迁也往往是“集体行动”。
奥康去重庆壁山建立西部鞋都,众多配套企业跟着走;打火机,整个产业链往慈溪市迁移;合成革产业则整体迁往丽水;应对宏观调控,9家民企一联合就搞出个中国第一民间财团来。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天花板
中国民营企业四大天花板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曾经总结过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四大天花板”:1、人民币升值;2、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3、员工成本上升加速;4、管理层与员工层冲突加剧,导致管理成本持续上升。
我当时的评价是,如果民营企业不突破这四大天花板,那么,大约在五到八年,中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将会进入无利润时代。
几年过去了,这“四大天花板”的预言似乎正在应验,比如温州最近传出的近20起民企老板“跑路”事件,表面上看是所谓的民间金融借贷问题,但这类事件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温州地区,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效果。
道理很简单,在作为“改革先锋”的温州企业出现“投机化倾向”的背后,说明的是中国民营企业阵营正在发生两极分化:要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新的赢利方式走向新生,要么选择“投机化赢利”最终走向死亡。
其实,民营企业的危机已经不是才发生的事情了。
2006年开始出现第一次整体性危机,遗憾的是这一次危机并没有引起企业家足够的重视,相反现实的危机倒是触发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进入“房地产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应当是一个分水岭,在我看来,这次危机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结束,中国民营企业正好借助金融危机的力量,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完成产业升级与赢利模式的转型,从而奠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再次麻木了企业家的进取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如果说这次宏观调控是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一次补救,那么,2011年所出现的中小企业困局便是金融危机的延续。
或者说,如果我们真正懂得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上帝对中国民营企业转型的一次暗示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似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敬畏规律,“替天行道”,把缺少的后劲补回来,从而赢得新的增长;要么是沉湎在繁荣的表象中,继续到处寻找“好日子”,最后是“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走向“自废武功”的道路。
我觉得民营企业是到认真思考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温州民营企业商业模式演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敢为天下先”,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发展状况,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温州模式”。
得益于“小商品、大市场”的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温州民企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则源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针对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在整合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蓝海战略下“商业模式画布”的理论来剖析温州民营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以时间发展,发展中的亮点来解读温州民企商业模式的演变,并以特点突出的商业模式作为个案,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得出不同时期商业模式的比较、差异及其一般性结论,望对相关性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营企业商业模式产业集群如“现代著名管理学之父”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说过,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伴随着互联网创业潮,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全面、系统的创新商业模式,以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凭借其模式的差异化、多样化,来获得竞争优势,正是当下商业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温州民营企业一步先行,“温州模式”代表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形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区域性专业市场、家族企业,再到品牌多元化企业,温州民企商业模式的演变常变常新。
后经济危机时代,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正处在发展瓶颈和整合产业结构的风口浪尖之上,而以“温州试验”探路的金融体制改革在温试点,“振兴实体经济”的呼声不绝于耳。
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商业模式的选择与调整已成为摆在温州民营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政策调整、民营企业发展急需深化转型等背景下,对“温州样本”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深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相关研究回顾、温州民企商业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商业模式的比较、差异及其规律。
一、相关研究回顾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在学界已有人提起。
早在1939年,美国知名1经济学家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就曾指出,“价格和产出的优势已经逐步转向是新的交易方式、新方法、新能源和企业新的商业模式竞争”。
即使这一词汇在今天出现频率极高,但是对“商业模式”这个词的定义,学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Michael Morris 等(2003)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研究大体上是从运营类、经济类、战略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国内学者原磊(2007)在此基础上,指出商业模式定义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演进和继承关系,即从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到整合类。
Osterwalder, Pigneur and Tucci (2005)在一系列定义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剔除少许不确切的要素,认为商业模型作为一个理论性的工具,其构成要素和模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特定公司的商业模式有着不同的特征。
它能显示一个公司在下列方面传送价值:公司结构、客户,以及以营利为目标,用以销售,生产,传递价值及关系资源的客户网。
当前在对其的众多研究理论中,一个最为全面和贴切的定义是: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提炼并整合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构建出一个效率、完整且具有独特核心价值的运行体系,能同时实现客户价值,实现活动创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和使系统达成可持续性收益目标的全面解决方案。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是由商业模式的定义决定的。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归根结底要细分到各个构成要素身上。
于是,对商业模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商业模式基本框架之上,这是极其重要的。
在梳理和总结多个版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更为认可,Osterwalder & Pigneur等(2010)提出的版本商业模式新生代,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客户、基础设施、产品、服务和财务生存能力①。
对此几个方面加以细分,可以分成以下9个部分:1.客户细分CS:企业或机构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分类提供相应的服务;2.价值主张VP:满足客户需要和解决客户的问题时需要通过价值主张来实现。
3.渠道通路CH:向客户传递价值主张可以通过沟通、分销、和销售渠道来完成;4.客户关系CR:建立和维系客户关系要在每个客户细分市场上;5.收入来源R$:成功提供给客户的价值主张是主要的收入来源;6.核心资源KR:核心资源是提供和交付先前描述要素所必备的重要资产…7.关键业务KA:商业模式的运行是通过实行一些中心业务活动来实现;8.重要合作KP:少许资源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取,还有一些则需要外包;9.成本结构C$:商业模式成本是由上述结构构成;(二)商业模式研究的意义当今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每一个强大的企业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而又高效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最终还是企业怎样创建价值、传送价值和获得价值的问题。
商业运营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模式的影响。
1.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从企业整体价值链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了描述,而成功运用商业模式对于整合核心资源、培养核心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企业创立初期,商业模式的创建对企业的定位、企业文化的熏染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前导性的方向。
2.构建企业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市场定位,通过细分市场来确定目标人群。
特别是对潜在消费群体的开发和对原有消费群体的粘性保持,不断延伸企业的服务价值,通过剔除、削减、增加和创造,来实现产品和服务体系的重构,保持企业持续性盈利。
3.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价值和效率是商业模式追求的两大目标。
一个企业要高效地运作,需要契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和愿景,亦需要科学可行的组织协调体系以及其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
4.快捷融资能力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保证、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换而言之,是否能快速融资并且合理分配资金是商业模式能否起到实效的应有之义。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加之政策门槛、融资难的现象更为普遍。
这也成为部分中小企业破产歇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合理避税和政策扶持合理避税即指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利用当地有关扶持政策,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
此举,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譬如大学生创业型项目、归侨侨眷投资兴办企业鼓励规定等等。
6.增强投资者信心投资主体可以从企业的商业模式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掌握企业发展命脉。
投资人可凭借对商业模式的评价,对企业注资。
这对企业高效运行、发展壮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商业模式分析工具本文拟以Osterwalder & Pigneur的“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①理论结合蓝海战略作为分析工具并以(二)所列举的商业模式构成要图2-1 “商业模式画布”构成要素商业模式画布是一种分析商业模式的工具,它能清晰直观的描述出企业运用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分别从商业模式的5个方面9个部分来分析。
呈现出企业怎样缔造价值、传送价值、获得价值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该分析工具由左右两侧组成,左侧要素偏向效率,即成本与基础设施项,右侧偏向价值。
举个例子,当对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或者客户细分等方面施加变化,那么偏向效率一侧的成本要素,诸如重要合作等即会马上受到影响。
但在本文中,作者拟引入蓝海战略作为分析工具和框架加以诠释。
价值创新②与“四步动作框架”的结合,可以用来检测一个行业的战略逻辑和主流的商业模式该采取哪项动作框架(剔除、增加、减少、创造)③。
同时,企业的自身成本和卖方价值均产生积极影响时,其交汇区域即产生价值创新。
企业机制通过提出和减少追求低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造带来差异化,提升买方价值。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高附加值的价值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即促进了规模经济,又使得成本进一步降低。
而蓝海战略是非常创新的战略分析工具,改变了传统竞争的方式,将价值创新摆在了首位,它不是一味的去强调细分市场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潜在客户来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需求。
这就使得对商业模式的分析、管理一步到位,并能明晰地洞见预期实施效果,便于做好商业模式初期动员准备工作,利于内部成员研究和分析各个构成要素,也便于企业结合市场动态,及时、有效地调整商业模式架构,优化商业模式。
①【瑞】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Alexander Osterwalder),伊夫•皮尼厄 (YvesPigneur)著.商业模式新生代(Business ModelGeneration)[M].王帅,毛心宇,严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2-34②详见【韩】W.钱 金,【美】勒妮·莫博涅著.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第19,34页③同上二、温州民企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从社队企业到家庭作坊温州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耕地资源不足,又很少有政策特别扶持。
为了生计,经商或者劳务输出一直比较繁盛。
1964年6月,原瑞安县塘下区成为社队企业试验点。
全区17个公社兴办了一批造船厂、农械厂等,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社队供销员和一些生产者的细分,社队企业逐步成为了现成的原料供应商,家庭作坊开始出现。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作坊成为温州当时主要的商业模式。
早在1970年,乐清柳市就已经开始生产低压电器,到1980已经有成千上万家家庭作坊。
瑞安的塘下,也形成了一大片以汽车配件和塑料产品的家庭作坊。
可以说,当时温州家庭作坊已经占有主体地位,也是温州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从社队企业到家庭作坊1.历史背景“日昼无米,黄昏无被;日昼靠天光,黄昏靠月光。
”20 世纪70年代,这一民谣广为流传。
温州耕地资源严重不足,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成分比例又相当之低。
1949-1978年,国家在温基础建设投资仅5.59亿①。
面临耕地资源的严重不足,温州人民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的民营企业的日益兴盛,很好地解决了当时耕地不足和大多数青年的就业问题。
2.家庭作坊商业模式的分析任乐清居委会负责人为了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成立了一家社队企业——柳市电器厂。
电器厂由31个门市部组成,从事各种业务,门市部独立经营,仅需每月向电器厂缴纳30块管理费。
柳市电器厂主要负责销售和账目的核对。
实际上,两者只是挂靠关系。
而轰动一时的“八大王”即在此诞生。
得益于五金产品渠道的不顺畅,支边青年们开始从事低压电器为主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业务,或做五金配件,或从事目录生意,或干贸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