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一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千米的认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拟困难。
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
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拟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一局部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
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
大局部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
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有个别注意力比拟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局部学生来说,到达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编版
2020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编版《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
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一米大概有多长?2 、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 、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换算。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尺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呢?2.探究新知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吗?它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出示一张长度为1千米的纸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千米有多长?1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1千米纸条与1米尺子进行比较,看看1千米里面有几个1米。
学生得出结论:1千米等于1000米。
3.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米与千米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回答,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4.实际应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请用米或千米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今天学的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出示一道拓展题目:已知一段公路长5.4千米,请用米表示这段公路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6.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测量一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并用两种单位表示。
四、教学反思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换算关系。
3.注重练习巩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换算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千米和米的换算-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千米和米的换算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千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千米和米的转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关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和米的概念2. 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3. 千米和米的换算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千米和米的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和米的换算表、千米和米的实物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直尺、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引入千米和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千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通过实例演示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4 千米和米的换算2. 内容:千米和米的概念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千米和米的换算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千米和米换算题目。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 拓展练习: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千米和米的换算的实际例子,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千米和米的转换。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课三、操练在操练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练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篇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
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
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
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
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千米有多长。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
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江南学校李友峰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2.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里程表,等等。
3.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0128.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教学反思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一课时课后反思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2.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里程表,等等。
3.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4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4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篇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
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点想法,暂且记下:1、不可低估孩子。
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
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
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
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
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
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
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
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
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
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
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
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
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
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 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的换算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3.4 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的换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翰皓学校陈阵语
1.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火车一小时的最快行程超过100()。
(2)小红走一步大约是5()。
(3)学校教学楼高约为17()。
2.填一填。
5千米=()米 9000米=()千米 5千米-3000米=()千米
3.王叔叔从家里开车去省城,上午9:00出发,中午12:00到达。
已知这辆小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王叔叔家到省城有多少千米?
答案:
1.(1)千米(2)分米(3)米
2.5000、9、2
3.12:00-9:00=3(小时),3×70=210(千米)
答:王叔叔家到省城有210千米。
.
【素材积累】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千米和米的换算-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千米和米的换算-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千米和米的概念。
2.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千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和米的概念,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绳子、计算器等。
2. 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讲解千米和米的概念。
通过展示尺子、绳子等物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和1千米的长度,进而讲解千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关系。
(3)讲解千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测量路程、计算距离等,让学生了解千米和米的应用。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千米和米的概念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3. 在讲解千米和米的应用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巩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千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换算方法。
《千米和米的换算》 教学反思
千米和米的换算教学反思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输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
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
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
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
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
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
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一米大概有多长?2 、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 、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千米的认识及换算的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及换算
教学反思
学科:三年级数学教师:王朝英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