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同学们,这是之前票房大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截取的这段视频中,救援队要点燃木星,拯救地球。

在分配救援任务时,因情况万分紧急,他们在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没有模型演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即将要去完成的任务。

可见,当我们阅读文字时,是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通读全文朗读指导: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三、正音释词契合(qì) 拘泥(nì)苟安(ɡǒu):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chànɡ):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四、整体感知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作者与读者关系:所见所感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1)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1)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艺论文”。

文章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即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文从文艺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入手,讲到了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作为读者的我们该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呢?此时作者向我们讲述了鉴赏文艺的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文章在写作上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对高尔基的《海燕》和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赏析。

生动具体地带领孩子们进行了文本赏析,对于学生文本赏析的学习非常有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有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发挥想象,但是没有掌握具体的方法。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的建构,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通过想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教学策略:自主阅读,欣赏分析;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老师将一部文艺作品交给你们,你们会如何进行赏析呢?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学生谈对赏析文艺作品的角度。

(作品背景、作者经历、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师:同学们所说的都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咱们今天要跟着叶圣陶先生学习一种新的赏析角度,那就是借助我们的想象来欣赏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进行复习导入,一是对学生的检查,二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新方法的热情。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一)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派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局部(8—13):通过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局部(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预习检查1.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读准字音桥堍(tù) 契(qì)合海啸(xiào) 歌谣(yáo)驱遣(qiăn) 苟(gŏu)安旷远(kuàng) 拘泥(nì)三、文本研读任务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得意扬扬:得意,满意。也说扬扬得意。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想象",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等重要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重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后收入《阅读与写作》一书。

原文共有四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文所选的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契(qì)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kuàng)远:空旷辽远。

4.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上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

5.苟(gu )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6.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四】近义词辨析词拘泥局限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还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①她性情古板,对一些生活细节过分拘泥。

②儿童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五】多音字zài(载重)载z i(记载)【六】形近字遣(qi n)(派遣)逸(yì)(安逸)障(zhàng)(保障)谴(qi n)(谴责)堍(tù)(桥堍)嶂(zhàng)(层峦叠嶂)獐(zhng)(獐子)三、课文精读驱遣我们的想象①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4.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2.理解,理清概念间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自学生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美术作品(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舞蹈等)中的无言之美,是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即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那么,我们应怎样来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呢?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怎么说。(出示课题)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导语】想象是⼀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在头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加⼯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理过程。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中意蕴深刻的语⾔。

3.理解⽂章内容,学习欣赏⽂艺作品的⽅法。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它们⼤多都具有很⾼的⽂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下,欣赏这些⽂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家强调的是抓住⽂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起⾛进今天的课⽂内容。

⼆、教学新课 ⽬标导学⼀: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圣陶,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艺术家”之称,终⾝致⼒于出版及语⽂的教学。

⽬标导学⼆:把握⽂章观点,理清⾏⽂思路 1.请你阅读全⽂,在⽂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

明确:(1)⽂字是⼀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他们的⽬的。

他们要通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中想表达的中⼼观点。

明确:欣赏⽂艺作品,要学着驱遣⾃⼰的想象⼒,通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艺作品,⾸先要认识到⽂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艺作品的问题。

以⽂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艺作品的本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华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华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 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堂(部编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堂(部编版)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难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言之美”。

大家知道,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空白”,憧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无言之美是如何感受到的呢?感受这些无言之美,就需要我们“驱遣我们的想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位大教育家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0二. 出示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 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读读写写:歌谣g它yao 契合qi he 旷远kuang yudn 海啸f hdi xiao 苟安gbu an 拘泥 ju ni3.课题解读:我们常说“发挥想象”。

本文标题是“驱遣",你能理解何为“驱遣”吗?明确: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

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四. 课堂活动:活动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瑰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垸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2)

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梳理文章脉络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赏析本文平实的语言,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习“驱遣想象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艺作品。

教学过程入新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驱遣”是调遣、使用的意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欣赏文艺的方法。

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了解下欣赏文艺作品应该注意什么。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2.朗读课文,给下列红字注音。

歌谣(yáo)契合(qÌ)桥堍(tù)掠过(lüè)拘泥(nÌ)驱遣(qi ăn)畏缩(suō)苟安(gŏu)粗犷(guăng)曲折(qū)三.梳理文章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1.全文分成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指出我们所接触的文艺都是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第二部分(5—13段):阐述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像。

第三部分(第14段):总结上文,必须驱遣想像,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

2.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概括作者表达的中心观点。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导语】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பைடு நூலகம்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