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_古诗两首_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作业
1、背诵古诗,并把古诗背给在 异乡的亲人听。
2、积累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中秋习俗 吃月饼
赏月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 字摩诘。善长山水田园诗。 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人在十几岁
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 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 在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2
王维
yÌ yÌ jiā bèi chā 异忆 佳 倍 插
fég
yáo
biàn
逢
遥
遍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独 逢在 佳异 节乡 倍为 思异 亲客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说:兄弟们
。
家人说 :王维
如果你就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人 说什么?家人又会对王维说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会写
yī
tū
(惊异 ) (优异)
(记忆) (回忆)
我会写
jī
tū
(佳节) (佳音)
(相逢) (重逢)
我会写
jī
tū
(倍数 ) (倍增)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 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 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 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 到兄弟们干什么?读一第三、 四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解释:在遥远的地 方,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一个个都插上茱萸, 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插上) (插入)
我会写
jī
tū
(遥远 ) (遥望)
(遍地开花) (遍布)
学习古诗,听录音范读。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 家乡就在这一带。 “忆”:思。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 吴 rǔ wēn 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 huán 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 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 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 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 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 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 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pptppt
(张九龄)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1.解释下面诗句的意思。 (1)只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积累一些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
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
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年少时,他就离开家乡。当时,他在 长安谋取功名,虽然长安非常繁华,但是 年少的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是那样孤 单、寂寞。在这样的情况下,又遇到了佳 节重阳节。他才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叶绍 翁,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诗人, 我的诗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 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 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备课教案),以供参考。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教学设计
9 古诗两首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颜宏流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二、初读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一)一、二句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3、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读:江上秋风动客情)4、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1、理解: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
读——知有儿童挑促织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5、情感朗读三四句(三)有感情吟诵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夜书所见》第二课时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课件易元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 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促:促织 深:很深 忆:回忆 异:异乡 逢:每逢
促进 深夜 记忆 异客 相逢
佳:佳节 倍:加倍 遥:遥远 遍:一遍 插:插花
佳人 倍数 遥望 遍地 插班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3、“忆”是什么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有个大诗人, 名叫王维。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 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 两年了。
知:料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 cù )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 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 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 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夜深了,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得泊 听 冷 啦 一 更在 着 起 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 有 寒, 风 。 , 天 远 一 冷诗 吹 看 好 晚 在 年 。人 动 着 像 上 外 秋 怎树一秋,地天 么叶江天风。, 都的秋到吹 叶 睡声水了着 绍 不音,,梧 翁 着,满连桐 离 ,想天树树 开 心到的叶叶 家 里己黑都哗 乡 觉漂云怕啦 , ,
201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人教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诗题1、课件出示几张秋天景色的图片。
学生边欣赏边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2、出示诗题:秋天是美丽的,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无限的愁思,诗人看到这秋日的景色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诗题)3、齐读诗题。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互相补充。
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
(书:写。
所见:看到的。
)3、质疑诗题:看到诗题你有哪些疑问?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诗人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在夜里写这首诗?)4、师:敢于质疑才会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
让我们走进古诗,在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互相评价,教师相机正音。
4、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古典诗歌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古诗的节奏。
(1)给古诗划分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指名读出古诗的节奏。
(3)师生按节奏合作读,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5、学习生字。
(1)出示“促”。
指生读字音(强调平舌音),组词,教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
(2)出示“深”。
指生读(强调翘舌音),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生学写这两个字,随老师书空,师一边写一边强调注意事项。
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素材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1位老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背景描述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10月8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十,在九九重阳节的第二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一方面是进度巧合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有心为之故意安排在重阳节的第二天,为什么呢?学习古诗词,好象只是为了积累,它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我们好象就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只是为了积累而背,我们一直在古诗词之外。
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得更远深一点:古诗词和文化传承休戚相关。
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积累,忽视了它和孩子的现实生活的联结,那古诗词于我们何用之有呢?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
但是过了一二年级古诗简单的积累期,一进入三年级,古诗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呢?怎么教?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下面的课。
案例描绘一、短文引入,介绍写诗背景1、以诗包文巧妙引出课题课始,教师和学生亲切地聊天师:昨天是重阳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自然地带出故事,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乡》短文,自由读,指名读。
)师:文中提到的诗歌就是今天要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课题)2、教师指导书写“忆”:左高右低,弯钩圆润,上密下疏。
忆是什么意思?生:思念,就是很想念他的朋友。
师:“忆”和诗中的哪个词是意思差不多的?生:思。
教师讲解“山东”是指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师:自由读,看准拼音读正确,再根据下方注释想想诗中写了什么?(指名读课文,读出节奏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了解诗歌大意师:诗中写了什么事呢?(用谁干什么或怎么样来说。
)当时王维的心情怎样?生:王维在重阳节里思念家乡和兄弟,心情很是孤独。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这是一个关于第9课古诗两首的教案,接下来为大家推荐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生: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课题与教学内容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时 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 认识促、忆、异、等 7 个生字。
会写促、深等 10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歌情感。
过程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情感情感态度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札记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备择方案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说说我们心中的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1、自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互学,读通古诗,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预设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备择方案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他们在秋天里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呢?二、课堂交流、了解大意。
小结:1 / 3两首古诗都是书写秋天里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三、学习夜书所见 1、分享学会的新字词萧萧梧叶促织、忆异乡逢佳节倍插茱萸 2、分享学会的诗句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指名读, 然后矫正字音:书声情促织篱落明等的读音要提示读准.2、默读, 画出诗人夜书时所见的景物[梧叶秋风]说说景物之间的联系[秋风吹动梧叶] 想象画面, 诗人此时此刻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萧萧 4、指导朗读, 反复吟诵. 前两句语速舒缓后两句较明快一些. 让有的孩子表演, 有的孩子吟诵感受优美的意韵。
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 5、说说这首诗的特点(1) 四句每行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二四句末尾字韵母相同. (2) 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6、说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人教版三第九课上古诗两首
调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练一练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是什么意思? 促织是什么意思?
捉
蟋蟀
作者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家乡和童年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 ——————————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yì féng jiā
王维
bèi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 重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是登上了高处, 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评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诗人开头俩句,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思念家乡 )的思想 感情。
拓展练习:连一连
• • • • •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正月十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课件易元芬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yì乡为异客,
每f逢éng佳jiā节倍bè思i 亲。
遥yáo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iàn ch zhūyú ā
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 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 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 家中的亲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指导书写生字
促 深 忆异 逢 佳 倍 遥遍 插
cù
促织 促进
yì 回忆 追忆
yì 异乡 异地
féng 相逢 重逢
jiā 佳节 佳作
shēn
深夜 深秋
yáo 遥远 遥望
bèi 加倍 百倍
biàn 普遍 遍地
chā 插花 插图
了。
宽带网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 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 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 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 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 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 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 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 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 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 高避灾流传至今。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3、“忆”是什么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年级上册第9课教案
9、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02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教学课件
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寂是境哪里表现了”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寞陌中诗 。生,人
的看处 ,见于 感的陌 到面生 孤孔的 独也环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 想到兄弟们干什么?有 感情朗读。
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5、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感悟 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 心》 的歌碟 五、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 人,你 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 课文吧!《怀念母亲》。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
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 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 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 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 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 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 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 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 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 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 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 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 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 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 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 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讲解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萧、梧”四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哦,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全班一起读课题夜书所见,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2.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4.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5.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6.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二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两首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三、品读体验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5、练习背诵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揭题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
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精读理解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 9、古诗两首梧叶儿童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景物人物秋风灯明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身)表现思念亲人。
10《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依、歇、丧、磨、坊、精、希、却、拼、命、奔、村、抖、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猜字谜:“磨”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两个木匠,坐在石头上。
“丧”“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3.易读错字:丧、坊、圈、4.多音字: bēn( ) fāng( )奔坊Bèn ( ) fǎng( )quān )圈juàn( )5.应会写字:精、希、却、拼、命、奔、村、抖、(1)写正确:歇的右边是“欠”,不是“文”、“丧”“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丧、磨、②指导要点(按规律分类指导):丧:独体字,“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磨:半包围,麻点居中,两木左小右大,并与石对正,石上晒麻。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近义词:精心、憧憬、渐渐、飞舞反义词:精心、希望、快活、紧、松、沉成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 2--5 段。
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和幸福快乐。
(2)概括方法:段意连接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2----5(2)体会方法:阅读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1)重点词句: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攸地便没了踪影。
4、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2)体会方法:反复朗读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二)本课重点问题:1.课后思考题: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文中的“幸福鸟”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三、情感体验:(1)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
(2)体验方法:朗读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抓住描写心里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三年级下册第10课《风筝》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日积月累(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4.趣味识字:(二)词语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精心、憧憬、磨坊、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2--5,感受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二、文本细读:(1)自读2----7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用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
(从旁边作批注)(2)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2)搜集描写心情的词语。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喜欢。
(课件出示:谜面猜猜看,它是什么?)你们了解风筝吗?(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自己放风筝很有趣,但是看别人放风筝也很有趣,刚才大家都说放过风筝,那么有谁做过风筝吗?3.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风筝》二、预习评价。
展示预习情况,评价预习情况、激发预习兴趣。
1.出示读错的生字,点名读:垂头丧气磨坊2.指导出错的生字:奔丧3.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憧憬”的意思。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理解憧憬,并造句)(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