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分析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及其效果分析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及其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财政体制也在不断优化和改革。
那么,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如何,以及其中的亮点和问题又有哪些呢?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1.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增强中央财政权力为核心,重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和职责分工。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财政监管的力度加强,对地方财政进行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监管。
同时,设立了新的监管机构,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国务院金融委员会等,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管体系,提高了整个财政体制的监管水平。
2.加强了财政调控的能力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效果是加强了财政调控的能力。
中国政府在预算编制、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力,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影响经济发展。
同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得到了优化,市场化财政调节工具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帮助财政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财政调控工作,稳定了国民经济运行、促进了经济发展。
3.提高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还加强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规范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行为。
为了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政府实施了“债券管理法”,对部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减少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亮点1.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平衡的机制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平衡的机制,推动了政府的分级财政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沉重的问题,政府提出了“中央与地方权责明确,分税制税制度完善”的政策,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及税收收入分配的方式,并不断完善和调整财政分配制度,实现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合理分配。
这一举措使得财政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推动了财政体制改革和财务招标制度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亮点是推动了财政招标制度的实施。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引言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挑战。
因此,分析和调整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取向的建议。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的特点财政政策的总体取向稳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一直以稳健为主要特点。
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投资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随后,为了应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财政政策逐渐转向稳健。
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是否需要调整,亟待讨论和研究。
财政政策的偏向于支出当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偏向于支出。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相对较大。
财政政策的支出导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比如,财政支出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预算赤字的增加、债务问题的加剧等。
因此,需要对财政政策的支出取向进行适当调整。
财政政策的重点领域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重点领域发生了变化。
过去,财政政策主要关注基础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
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财政政策的重点逐渐向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转移。
新兴领域的财政投入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也需要注意在重点领域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问题。
调整中国财政政策的取向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稳健度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稳健度需要灵活调整。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适度放宽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可以适度收紧财政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和债务风险。
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稳健度,有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效率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化其结构和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情况分析
中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情况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中国需要采取长期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情况。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现状中国财政政策的总体方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以控制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财政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可能会带来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短期内,刺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可能会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影响。
在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
此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可能会下降,这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如果政府继续采取刺激性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增加,从而影响财政可持续性。
三、解决中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中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继续加大税收改革力度。
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通过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鼓励消费和投资,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2. 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益。
政府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财政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增加投资回报率,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3. 推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相互依存的,政府需要通过协调发展,合理规划财政和金融政策,保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4. 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财政债务的可持续性,并防范财政风险。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处于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
本文从财政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调整效果分析、重点领域和措施、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分析。
近五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不断调整政策方向,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中国财政政策在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源配置不够灵活、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未来中国财政政策需要加强改进,更加精准地支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财政政策在近五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中国、财政政策、近五年、分析、制定、调整、效果、重点领域、措施、作用、经济发展、发展前景、总体趋势、贡献、不足、改进方向1. 引言1.1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状态。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推动财政政策的改革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
在财政政策的调整过程中,中国政府还积极采取了适时的财政去杠杆措施,加强财政风险防控,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政府还通过改革和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国家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率,推动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正文2.1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制定与调整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制定与调整主要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目标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一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总量规模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
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1649.29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25倍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
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
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1978 —2005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33930.28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5.7%。
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中国财政政策的计量分析及优化策略
中国财政政策的计量分析及优化策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
那么这些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计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政策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总体现状中国的财政政策由一系列政策组成,包括财政支出、税收、债务等,而这些政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
具体来说,中国的财政支出越高,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等制度改革就会推进得更快。
同时,税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
最后,债务的增加或减少更是关乎到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2018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为29.4万亿元,其中基建投资达到了6.38万亿元。
同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中国还实施了数次减税政策。
例如2018年的增值税降低税率、社保费率下调等政策,为企业解决了一定困境。
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的财政政策也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负担的增加和债务的积累,短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投资方向和资金规模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状况。
然而,财政支出的增加是否总是对经济有利呢?在短期内,一定程度的财政支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比如,政府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等方式来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到过度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并不利。
一次性的过度支出,不仅会导致政府的债务压力加大,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化等问题。
同时,财政支出的提供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关。
即,如何使用财政支出减少开支,节约成本,使纳税人得到更多福利,来达到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税收政策的分析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用到比较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一、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状况中国目前处在中低收入的国家的阶段,需求的无限性和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中国政府对财政这种经济资源的使用的取舍十分艰难。
目前的中国,财政支出总是偏好城市,并且一直以来未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却主要用于公务人员的新增工资分配和投资城市建设,包括用于消除城市贫困现象,使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
这时财政分配仍然严重的向城市倾斜。
显然,上述财政支出状况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在一方面上促进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与美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当,现在我国也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怎样能像美国一样实现成功的转变呢?以下不妨从从财政支农方面探讨一下美国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1.美国实行对农业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农业补贴制度。
美国对农业实行关税保护以及各种增值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在生产、限产和各种农业设施上给予农民的补贴有的甚至超过了自身种植的收入。
这些都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给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
2.美国极其重视对农业科研的进行。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建立起来了以农干部为主干的、融教科产三位一体的“农业科学、教育和推广体系”。
我国在农业的科技发展和推广上有极大的欠缺。
3.美国的社会福利普遍比较高,在农村也不例外。
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显然还没有覆盖到农村来,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三、一些建议和解决的方案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对于中国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支出,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1.提高对农村农业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出。
我国面对如此庞大的农业体系很农村人口,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十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从总体俩说,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有巨大的不足,尤其是财政在农村和城市的分配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
2.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推广中国现行的科研教育经费存在明显欠缺的问题。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迫在眉睫,这要求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手段及其效果,来深入探讨我国财政政策的优势和问题。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1.经济增长: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创新等方式,旨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就业增加: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基建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努力实现就业增加。
3.收入分配:财政政策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稳定。
4.稳定物价:财政政策通过控制财政支出、调节货币供给等手段,维持物价稳定。
5.环境保护:财政政策通过绿色税收、环保企业补贴等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财政支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2.税收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等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3.债务管理:通过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等手段,维护国家债务安全。
4.政府购买和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控制性企业提供补贴等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5.公共财政管理:通过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管理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公共资源的利用。
四、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1.经济增长效果: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加大了投资力度,拉动了内需,推动了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2.就业增加效果:财政政策的实施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基建投资对于吸纳劳动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收入分配效果:财政政策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稳定,减小了贫富差距。
4.稳定物价效果:通过控制财政支出、调节货币供给等手段,财政政策对于维持物价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环境保护效果:财政政策倡导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五、我国财政政策面临的问题1.财政结构问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仍然过于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
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spss分析
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spss分析背景介绍财政支出结构是指政府财政预算中各个支出项目的比重和结构,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各项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进行SPSS分析,可以了解各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和特点,为政府提出更加有效的财政政策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的各省份2019年财政支出结构数据。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各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了解各地财政支出的差异和特点,并探讨各项支出项目在各地的重要程度,为政府提出更加有效的财政政策提供参考。
数据处理首先,将各省份的2019年财政支出数据进行导入和整理,按照各项支出项目分别计算各省份该支出项目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终得到各省份各项支出占比数据。
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
结果分析各地区总体财政支出占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国各地区总体财政支出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在政府各项财政支出中,各省份最重要的支出项目是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其次是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体来看,自然资源类和环境保护类支出在各省份中占比较低,其中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支出比例较高,但均未超过总支出的5%。
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支出在各省份中占比较高,其中教育支出最高的省份为北京市,达到了30.86%;科学技术支出最高的省份为广东省,达到了10.66%;文化体育支出最高的省份为贵州省,达到了7.83%。
各省份财政支出占比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省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以教育支出为例,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等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占比较高,分别为30.86%、21.11%、16.86%、15.37%;而青海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等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占比较低,分别为5.92%、5.25%、4.08%、4.03%。
再以医疗卫生支出为例,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的医疗卫生支出占比较高,分别为16.75%、13.96%、13.93%、13.62%、13.16%,而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支出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6.85%、7.97%、8.23%、5.75%、6.77%。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财政情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通过统计分析中国财政情况,探讨中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特点、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国防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
财政支出在过去几年也保持了稳定增长。
例如,在2024年,财政支出达到了2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
这表明中国政府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改善社会福利条件和加强国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中国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国内外的经济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
例如,通过减税和降费来促进企业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政府还提高了财政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为中国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撑。
然而,中国财政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随着国内外贸易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行业的税收收入可能会减少,给中国财政收入带来压力。
其次,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需要加大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的支出。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也需要更多财政支持。
另外,财政管理和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投资审批、财政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的能力和机制建设,对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非常重要。
总之,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了其稳定增长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其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大财政力度,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提高财政收入的多样性和财政支出的效益,以适应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分析
中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偏向地方,地方财政运作以及可持续性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中国地方财政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深度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财政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就地方财力收支状况、债务风险、财政管理体系和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就当前中国地方财政进行分析。
一、地方财力收支状况地方收入是地方财政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地方财政状况总体趋势是稳健的。
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都在逐步增加。
除少数财政收入减少的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收入逐渐稳定提高。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占比超过70%,其中最大比重的是民生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事业。
近年来,民生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反映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态度。
另外,地方债务规模也是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和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地方财政仍保持基本平衡,总体来讲,中国地方财力状况良好,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也在逐年提升。
二、债务风险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和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当前,地方政府平均债务占GDP比例已经高达20%,负债总额已达到24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占到了很大比例。
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债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首先,强化法制建设是管理地方债务风险的关键。
中国应对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还是依靠“上级监管”来防范,而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债务。
因此,就必须加强法律框架建设,明确权责,及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债务风险应急管理和综合治理。
其次,在基础设施投资和PPP模式中,应对债务风险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只管“跑马圈地”,更要做好“放长线”工作。
即使在高潮期,也不能放任不管。
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债务和其他“渠道”资金的使用,将投资效果与财务回报相结合,这将确保地方债务规模的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分析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动荡,国际贸易争端持续加剧,不稳定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在2024年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稳定国内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进行详细分析,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2024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消费等举措,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在减税降费方面,政府将减少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拓展就业。
此外,对小微企业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政府还将继续推动消费扩大计划,通过支持消费品升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仍将以稳健中性为主导,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首先,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避免通胀压力过大。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控金融乱象。
另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例如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等,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结构性改革2024年,中国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推进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产权保护机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其次,继续推动国企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推进地方政府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另外,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加强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
中国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中国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其财政收支有利于维持社会经济的发展、调节全
局经济状况、完善物质资本投资项目、缩减有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产生等等。
有效的收支
管理可以有助于振兴经济、改善居民生活。
首先,财政收支的行政形式通常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总和。
按照国家财政部门要求,
财政收支应全面制定和执行收入计划和支出预算,确保财政收支资金的有效投入账户和合
理的使用。
按照财政收支的规定,政府应收税收和其他各种财政收入,以及还有国家储备,包括外国货币储备金、贷款和国外援助等。
其次,按照财政收支要求,政府除了执行计划性支出,还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国家经
济发展情况,安排一些灵活的支出,以促进全局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经济均衡。
其中,主
要支出包括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计划支出、公共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
业支出等。
最后,按照财政收支原则,政府还应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以满足有效使用资金
的关键要求。
政府应把一部分资金分配给新开发的经济体,为传统产业改善技术提供资助;还有一部分资金分配给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业,以改善他们的竞争力和提高生产水平,同时
还要加强节税政策的执行,促进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中国财政收支的特点有:依法税收,增强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和政府预算执
行效率;深化改革,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规范支出,满足合理的资金配置要求。
只有
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支的安全有效,使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发展。
[审核]通过。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人们对财政赤字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害怕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
其实,财政赤字只有在赤字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时,才会最终引致通货膨胀。
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
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man,1971)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
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
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强,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
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中国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中国财政收支情况分析一、定义财政收支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国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收支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
二、收支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一般预算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回升。
根据财政部2020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82895亿元,较2019年减少了74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45588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6714亿元。
2020年中国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2771亿元,占总收入的45.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为100124亿元,占总收入的54.74%。
随着减税降费和新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带动6月份以后全国财政收入当月增幅连续正增长。
2020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出现下降,收入为154310亿元,较2019年的157992亿元同比下降2.33%;2020年全国非税收入为28585亿元,较2019年的32390亿元同比下降11.75%。
中国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等;2020年中国国内增值税收入为56791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为36424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收入为14535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是国家对集中的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
2019年中国中央本级支出为3511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203759亿元;2020年中国中央本级支出为3509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210492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有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及卫生健康支出;2020年中国教育支出为3633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32581亿元,农林水支出为23904亿元。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近五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对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并就其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财政政策致力于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和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提高产能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
此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提高消费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为内需的增长提供动力。
二、社会保障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政策着重于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一方面,加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养老、教育和医疗保障,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另一方面,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产业升级中国的财政政策旨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通过减税、减费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环境保护中国的财政政策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减少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中国政府通过提高环保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治理的支持,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
此外,财政政策还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壮大。
总结起来,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紧密围绕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引导,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然而,财政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平衡财政收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
因此,未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仍需持续创新和完善,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一、引言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税收、财政支出和借款等手段。
财政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调节经济波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
二、中国财政政策概述中国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收负担、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
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各种挑战。
其主要措施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加强财政监管等。
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加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支出是政府融资和投资的主要方式。
近五年来,中国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环保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一直保持着高位运行。
据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财政支出达到了2.825万亿元,同比增长8.1%。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是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建设、5G技术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逐渐加大。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支出也明显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四、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中国自2018年起先后出台了多项减税降费政策。
政策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居民,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减免社保费用等方面。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全口径税收收入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减税规模的高位运行。
五、加强财政监管加强财政监管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不是不限制财政支出,而是要在高效地计划、执行和管理财政支出,并平衡各方面之间的利益。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定财政预算方案和经济政策时,更加谨慎,保证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六、结论中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众多的经济和财政数据表明,近五年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符合总体层面的要求,支持了区域发展和推动了经济增长。
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进行调节和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和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在中国,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教育等领域的投资,促进了需求的增长。
这些投资不仅刺激了各行业的生产,还带动了就业和消费,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其次,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和提供补贴等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
中国政府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提供研发和创新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另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以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风险,维护经济稳定发展。
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虽然中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效果和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和关注。
首先,财政政策的效果在不同时间和形势下会有所变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并推动了经济迅速复苏。
然而,长期过度依赖财政政策会导致经济过热和金融风险等问题。
因此,调整和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财政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滞后效应。
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的实施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因此,政府需要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时滞性和延迟性,以避免对经济增长产生过大或过小的影响。
最后,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1981年财政收入与企业收入和 税收收入情况表
从上表可知,中国该时段财政收入变化不大,增幅保持在1%左右波动。而财政收入中 的企业收入下降明显,相对比重也由1978年的51.0%锐减至1981年的30.1%,比1978年 减少20.9个百分点,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1981年仅比1978年提高了 7.7个百 分点。虽然市场作用的发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的提高,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 观调控能力锐减。在这种财政出现困境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及时调整财政管理体制。
1999-2011年我国民生类支出状况
财政民生支出规模的总量分析
(1)在民生支出总量方面,全国财政民生支出总量绝对值一直呈增长趋 势且增长幅度明显,总体上说明民生领域已成为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重 要领域。具体而言,国家财政民生支出从 1999 年的 3277.3 亿元增长至 2011 年的 37856.93 亿元,涨幅超过 10 倍。从增长率方面看,年均增 长率为 21.07%,其中 2007 年增长率达到历年最高值 34.18%。 (2)在国家财政民生支出总量占 GDP 比重方面,主要呈现出稳中趋升。 整体较为稳定,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说明国家财政民生支出 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并小幅上升,尤其是最近 5 年,增长幅 度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反映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民生支出政策的明确性 与稳定性,同时也表明财政对民生投入的稳步增长。
中国政府1987年推进的新经济发展战略,突出了经济运 行要在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下发挥要素的比较优势,提出政府应 该从计划经济的直接经营管理与对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干预转 变为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指导和调控。该政 策作为新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尝试对原有制度安排 所形成路径依赖的突破,赋予地方和企业较大的自主权,是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一种大胆尝试。 中国政府推动改革首先通过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极大调动 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和提升企业活力等方 面成效显著,但同时,出现的消极影响是极大降低了财政收入 中的企业收入项。
中东西区域经济差异
东部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浙江、 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 11 个省份(直 辖市)的地区; 中部是指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 西、河南、湖北、湖南等 9 个省份(自治区); 西部是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等 11 个省份(自 治区)。
中国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主要内容
•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 •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 中国民生类财政支出规模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与变迁
改革背景:
为了逐渐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发展的束缚,自1978 年以来,中国在农村和城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 济、政治体制变革。 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包括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和财政分权改革,中央和 地方政府分权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市场化改革 是在资源配臵手段方面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财政分权改 革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对财政收支权力进行配臵,确保相 应的财权和事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分配。
1998年“公共财政”的提出,是财税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的标志,重点逐渐向财政支出领域转移,内容涵盖了改革收入 方面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两大类。分税制虽然总体上实现了 预先设计的目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分税制没有解决税制不平等的问题,企业所得税按照隶属 关系划分助长了当地政府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不利于平衡各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差距。这些分税 制改革内生存在的缺陷,再加上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相关制度建 设的滞后,对财政经济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逐渐导致了 地方财政赤字增加。
2012年中东西部地区人口及GDP比重
2012年人均GDP的差异
2012年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4.地方政府硬化预算约束不足 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会改善地方政府 的管理水平,提升产出效率,有利于硬化预算约束。 但中国的财政分权由于存在财权与事权归属不相 匹配的情况,很不完善和规范。不断上收的财权导 致地方政府使用预算内收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受限,层层下压的事权诱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谋求预 算外收入、甚至是体制外收入的支持。
中国1978—1993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财政也干体制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中国财政分权制度的探索有积极作用,但山于 其存在的内生缺陷,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后来。在财政包干体制的利益分配机制诱导下, 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促使地方通过隐匿财政收入来达到获取更多 财政收入的H的,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出 现双双下降。 同时,地方政府从短期经济效 益考虑,鼓励大量短期行为和 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各地投 资超比例谓加,大而全、小而 全重复建设,造成了要素资源 的极大浪费和产业结构同质 化严重。这种过渡性财政符 现体制必然会被更规范的体 制取代。
1978-1992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1994-2001
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体,是对 计划经济的一种局部性调整和完善,并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的地位性质。进 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包干体制进一步暴露出它的弊端,越来越不能 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 1993年年底,分税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 体制的决定》颁布,决定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标志着分税制改革的 正式启动。分税制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按照对应关系进行划 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二者因为责权利关系不清晰所产生的成本,缓解了政 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紧张局面。 1994年的税制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新的流转税制;同时辅之以 消费税和资源税,对刺激消费行为、纠正扭曲的要素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中国财政分权制度的不足
1.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关系缺乏稳定性 世界各国都存在要妥善处理本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 系的利益博弈,要么是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基础上的,如美 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要么是在法律和制度不尽完善基础 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弃,就像中国。在我国,中央和地方 两级财政关系的划分和调整没有通过严格写入宪法来加以保 障,缺乏法律依据,大多是通过中央文件的形式来进行落实,缺 乏制度上的稳定性。
2003-2013年权口径支出结构
在全口径财政支出中,公共财政支出仅占全口径财政支出的 60%左右,且自2003 年以来比重较为稳定。预算外支出在 2003 年时比重较高,随着财政部门逐步将其纳入预算内, 比重逐步降低,到2011 年已完全合并到公共财政支出之内。 五项社保基金支出占全口径财政支出的比重略有上升,从 2003 年的8.14%上升到2013 年的11.17%,尤其是在2013 年升幅明显。土地出让金对应的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地 方政府性债务增量对应的支出,三部分加总起来占全口径财 政支出的比重也较高,2003 年为24%,2013 年为28%。这 部分资金所占比重在2003 年—2013 年间波动较大,如2008 年为22%,而2009 年突然上升到33%,这也是全口径财政 支出占GDP 比重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
1980年,《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的暂行规定》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 “划分收支,分级 包干”的新体制,总的思路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的界 定采取行政隶属关系的原则,对地方的财政收支管理给予较大 的自主权。 1985年,在实行两步“利改税”后,国家以征税税种作为划分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依据实行了新的财税管理体 制,调整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1988年,国家对地方财政包干的形式进行完善和丰富,采用 “多种形式包干”的体制,逐步完善财政包干制度。 1978—1993年期间,虽然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频繁的 调整,但始终做到了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和财政包干。因此, 该阶段的财政管理体制又被统称为财政包干体制。
1994-2001年地方财政赤字规模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2002—
2002年以来,财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全面取消农 业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包含政府收 支分类、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收支两条线”改 革等多项内容的公共财政体系。另外,有效推进了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强县乡财 政管理等方式积极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 2002年全国大多数地区对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调 整。从2002年年初开始,釆取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山中央 和地方共享,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各占一半,2003 年及以后的中央和地方按照六四比例进行分成。在税收制度 方面,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彻底合并 内外资不同企业的所得税,强化了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秩序。
财政分权体制改的过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 1978-1993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 1994-2001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2002-2012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 1978-199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的 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对重工业的补贴率高达37.57%,且持续时间长达25年 (1954—1978),造成了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消费产品品 种单一。因此,及时改变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被提到议 事日程。 1987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应用 而生,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以 市场机制来刺激经济增长,极大削弱了以往以重工业为核心赶 超战略的消极影响,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从闭关 自守到对外幵放,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更新。
2.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 财政分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行政事权相匹配的基础上,中央和 地方按照本级相应的财权与事权相协调的原则各司其职,才能 保证分权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中国的国情是行政集权与财政分权并存。1994年以来, 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徘徊在44一51%之间, 但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却达到了 70%左右,收支不 平衡现象十分严重。按照财政分权理论的观点,提高中央财政 收入的适当比例有利于屮央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 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没有相应地将对等的事权进行匹配, 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