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基础训练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习题(含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习题(含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习题(含答案)23.马说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1)祗辱( ) (2)骈死( ) (((3)槽枥(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或尽粟一石:(2)虽有千里之能:(3)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 3.翻泽下面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2)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

(3)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

(4)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5)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6)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

(7)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5.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6.文章采用写法。

其中“食马者”指,“千里马”指,“伯乐”指。

(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日:“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2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34“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试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试

《马说》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2)是.马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5)执策而临.之()(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安.求其能千里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虽有/名马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二、课内阅读(2013·某某中考)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执.策而临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美文品析(2014·某某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4题。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习题新人教版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习题新人教版

23 马说01 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2)才美..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4)故虽.有名马即使(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6)或.尽粟一石有时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

“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马说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食.马者(sì)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2.解释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2)不以千里称.也称呼(3)虽.有名马即使(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怎么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顿,餐)食.马者不知其能(喂,这个意义后写作“饲”)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2)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3)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大概)(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养它。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7.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大多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综合提升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综合提升 (新版)新人教版

23.马说综合提升1.观察浸画《千里马的遭遇》,写出漫画的寓意及对策。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又称马年。

①随着马年的到来,使“马上有钱”“马上有车”之类的“马上有XX”带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美好愿望扑面而来。

一时间,“马上体”爆红于网络世界.爆红于海峡两岸的华人万姓。

材料二:在现实世界,②人们以马的形象制作各类玩偶,而“马上体”则是这这玩偶在语言世界的表现形式:马背上放一摞百元大钞,就是。

马上有钱”;马背上放一只茄子,就是。

马上有一切(茹)”。

材料三:③各类报纸纷纷以“马上体”制定标题:新茶没上市,茶农也“马上有钱”(《济南时报》2014-1-21)“马上有钱”送给你,红火过大年(《潇湘晨报》2014-1-21) 材料四:④汉代已出现具有“马上体”特点的饰物:“马上封侯”,以猴子骑马的图案寓指即将封官拜爵。

这一主题在明清瓷器中更为常见。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马上”一词的字面意思和常用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以上材料,用两句话归纳人们使用“马上体”的原因。

(不要超过16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的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word版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word版本

23*马说韩愈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zhǐ)骈.死(pián)槽枥.(lì)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3)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A.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B项,“食”,动词,吃/同“饲”,喂。

C项,“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解析】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其真/不知马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食之/不能尽其材【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B)A.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D.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解析】B项,“才美不外见”应翻译为“才能和美好品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_________槽枥.._________ _________粟._________外见._________ 食.马_________祗._________答案: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解析:“骈”字的声母是p不是b;“枥”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槽”“粟”“祗”等字声母的卷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食”通“饲”,要读“饲”音,点评:古文中的字音,要注意与现代汉语中字音的区别,不可读错,本题中的“食”,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学习时要注意记忆课文注释中的生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 ___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答案: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可是解析:“祗”是通假字,通“只”,“骈”从字形上可看出本义是“两马拉车”,在文中意思是“在一起”(千里马与常马),“而”是连词,在此句中是转连,所以是“可是”。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

古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3、理解填空。

a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是“”之一。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

b《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c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答案: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说明道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马说》同步练习班别姓名学号一、总体把握:(一)初步翻译,了解内容。

1、翻译文段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翻译文段二中加点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请把文段三中翻译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文段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用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改错: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

(二)理解课文,深入思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章中心句是。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4、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了的心情。

- 2 -5、有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文中“”这句话。

二、巩固练习。

(24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同步练习题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

前言:该同步练习题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针对当前最新的热点、考点、重点、难点、知识点,精心编辑而成。

以高质量的同步练习题助力考生查漏补缺,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最新精品同步练习题)23.*马说A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策之不以其道.( ) (8)食之不能尽其材.( )(9)其.真无马邪(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2)其①其.真不知马也( ) ②其.真无马邪( )(3)之①奴隶人之.手( ) ②马之.千里者(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 ②执策而.临之( )3.按原文填空。

(1)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虚词“其”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2)其.真不知马也(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5.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基础篇 (新版)新人教版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基础篇 (新版)新人教版

23.马说基础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马(xiāng) 祗辱于(zhǐ) B.骈死(pián) 奴隶(lì)C.槽枥.(1ì) 食.马者(shí) D.外见.(jiàn) 尽粟.(s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5.有“/”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6.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文中体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词语。

三、学法导引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通篇比喻,千里马、伯乐等各有含义,控诉和讽刺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文章矮小精悍,却写得曲折而畅达。

学习时要在质疑解难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注意体味作者犀利、练达的语言特点,仔细品味作者所寄寓的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特别是要学习赏析作者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中的写作特点,即“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特色。

要在反复诵读,把握文旨的同时,辩证地分析文章的社会意义,从文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

这篇文章的文字不算艰深,要注意辨析文中虚词的用法。

四、预习提示[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号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他倡导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

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作《马说》。

有《昌黎先生集》。

2、关于“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听老师讲故事]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训练

23马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奴隶.( ) 外见.( ) 食.马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执策而临.之(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骈死..之间..于槽枥(7)一食或.尽粟一石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意思:(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3)才美不外见“”同“”,意思: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虽有千里之.能D.骈死于槽枥之.间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填空。

(1)《马说》通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2)文中写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 , 。

(3)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

7.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以“马的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2)观察下面的漫画《千里马的遭遇》,写出漫画的寓意及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的对策。

寓意:对策:◆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C.执.策而临之(固执)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断两处)(2)才美不外见(限断一处)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能力篇新版新人教版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能力篇新版新人教版

23.马说能力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于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虽有千里..之能( ) (4)策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马说》托物寓意,“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有关马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有关马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马是画家的爱物,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画,从画面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等方面,为它写一段解说词.(50字左右)参考答案1 (1)只是(2)有时(3)名词作动词,行千里(4)正确的方法2 (1)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关键词:等、得、千里)(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关键词:其、知)3 【答案示例】人才愚昧昏庸的统治者【答案示例】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感慨“伯乐不常有”,讽刺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解题思路】本文托物寓意,表面谈马,但其实以千里马、伯乐为喻,谈论发现人才和尊重人才的问题,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4 【答案示例】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一马当先(其他答案亦可)【解题思路】此类题目考查平时的知识积累,多学习、多积累,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即可.5 【答案示例】画家所画的八匹奔马形态各异,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给人以自由和力量,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解题思路】写解说词时,仔细观察画面,分析画中骏马的形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画家所寄托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基础训练
1.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骈死于槽枥之.间
D.马之.千里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C.食之不能尽其材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几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填空。

(1)课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
“____________”,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作者借此表达的心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列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____ ②白龙马:____________
③的卢马:____________ ④黄骠马:____________
(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刁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
7.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A.其真无马邪?
B.复前行,欲穷其林。

C.亲旧知其如此。

D.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作用是: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主旨。

D.达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以后走上社会,如何才能尽快施展自己的才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例句与B项的“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A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C解析:A才能/能够;B鞭子/鞭打;C喂;D凭借/按照。

3.D解析:与原文意思不符,世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未提及“缺乏人才”。

4.(1)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能识别人才的圣明君主比作“伯乐”。

作者借千里马不被发现来批判当时社会上人才不被重用的现象。

(2)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来考虑作者的心情。

当时作者很不得志,郁郁寡欢,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由此可知他的心情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文章最后两句一问一答,点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在于食马者“真不知马”,可见本文的最后两句就是本文的主旨句。

5.(1)(示例)成语:老马识途马到成功一马平川
谚语: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
古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此题考查平时的积累,写出的成语、谚语、古诗句只要与“马”有关就行。

(2)①吕布(关羽)②唐僧③刘备④秦琼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积累,涉及《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要求我们在阅读名著时既要把握大体情节,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具体的细节。

(3)①起初的汉字是对实物形状的描摹。

②汉字演变由繁琐到简单。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演变的有关常识。

从题目中“马”字字形的演变来看,最早的字外形很像马,笔画较多,后来逐渐简化,笔画逐渐减少。

6.解析:“道”意思是“正确的方法”。

7.c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其”都是代词。

A项的“其”表疑问语气,难道;B项的“其”是指示代词,那;D项的“其”表推测语气,恐怕。

8.B墼堑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不被识别。

9.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解析:“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词“或”译为“有时”。

10.示例: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信赖,暗含着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意思。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才不能被动地等待被人发现,而应该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伯乐尽快发现自己,以便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理解语句可先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

谈具体做法,只要内容积极,语
言通顺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