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风筝》课文精讲 北京课改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风筝》优质课课件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风筝》优质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344932192e45361066f521.png)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江泽民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o cuì 憔悴 qiá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 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发生的什么故事?
中年
北京
风筝
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风 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
2、这篇散文 围绕“风筝” 回忆的是什么 事情?
3、“风筝”在课文中起 什么作用?
线索
4、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我”和弟弟对 于放风筝的观 点有何不同?
我 风筝 弟弟 喜爱 嫌恶
4、体会第四段“我”的动作的词语,说说它们 的表达效果。
一连串的动词,十分具 体的表现了我的盛怒和 狂暴。
5、“我”的骄傲是否维持下去呢?当 “我”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 “我”的骄傲没有维持下去。 “我”一向以为管弟弟管得对,现 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 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理之后的“我” 来说,良心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 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这棵树下,就是鲁迅 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1881—1936)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 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word教案 (6).doc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word教案 (6).doc](https://img.taocdn.com/s3/m/9a87d813e45c3b3566ec8b44.png)
《风筝》1、本文作者鲁迅,原名,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2、在文中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划线句的意思写出成语。
3、选文第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5、第三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6、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7、第三段中“只得”一词反映了什么?8、第三段第一句话中“最”字能否去掉?为什么?9、第三段如此写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1、第四段中“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2、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13、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14、“我”得到弟弟的宽恕了吗?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1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16、文中作者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所写的弟弟又是个怎样的人?17、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18、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9、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参考答案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风筝》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c984b4c4b14e852458fb5763.png)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 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 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对比阅读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风
筝
---鲁 迅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 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 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 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作者知多少
?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骨头最硬的人”。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部。
课堂小结:
精神 虐杀
惊异 悲哀
无法 不过
沉重 悲哀
多角度理解文章(感受)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4.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和封建 伦理道德。
第二课时
精读 第四自然段,合作讨论:
1、你觉得本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2、如果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会如何 对待这种“精神的虐杀”?
内容概括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 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 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 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 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 到弟弟的宽恕。
再读课文
1、 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2、 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
文章的感情线索:
弟 弟 惊呼 跳跃 可鄙 气恨 惊慌 绝望 精神 虐杀
忘却
我
悔恨
补过
悲哀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有顺叙、插叙、 倒叙,本文采用的是( 插叙)。
研读课文
思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怎样 理解? 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 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 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 得沉重着”?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de47ef025727a5e9856a614c.png)
风筝课文精讲〖主干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 ____扁了。
(扔踏掷撕毁折断抛)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
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一听。
〖点击思维〗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总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筝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分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总十分悲哀沉重。
〖语言特色〗《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
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
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PPT课件 (2)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3风筝》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646d45ded0d233d4b04e694a.png)
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 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 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 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 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 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 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 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 工了。
9、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 中去吧”?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 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 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10、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 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更指作 者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 观念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 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 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 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江泽民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 (《故乡》《孔乙己》《祝福》 《阿Q正传》《药》《风波》)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 (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 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16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风筝教案1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风筝教案1 北京课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52e37758fb770bf78a556a.png)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风筝》《风筝》学案设计1、2课时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风筝》《风筝》学案设计1、2课时 北京课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0d371da32d7375a417805d.png)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风筝》《风筝》学案设计1、2课时北京课改版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风筝》2.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二、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2)学习作者的精神。
2、难点:三、自学提纲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的词语;2、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3、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第三部分(12)5、研读第一部分(1)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6、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弟弟---- 喜欢“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四、自学测评1、必做题:《同步测练考》1、22、选做题:研讨与练习一、1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圈出其中表示我的动作或神态的字词。
你认为作者当时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解决办法:蛮横无理难点: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解决办法:联系文章主旨分析,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拓展点: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解决办法:回忆所学诗句,正确书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风筝》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2)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风筝》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2)](https://img.taocdn.com/s3/m/a31c195058fafab069dc0245.png)
4.风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
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
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荡漾..(xiánwù)傲.(ào)然..(dànɡyànɡ)嫌恶2词语解释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
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风筝教案2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风筝教案2 北京课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3bd2e8a1c7aa00b52acb69.png)
《背影》
呆看着空中出神,
(二)第三部分(
因为
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
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板书设计
毁
我风筝弟
自责反省
浓浓亲情
教学反思: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于文本,透过学生最为熟悉的“故乡的春天”的温暖与北京严冬的肃杀的景色描写的对比、“风筝事件”中的动作个神态描写以及多年之后的“自责”“愧疚”等情感描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解读。
最好不要进行的那么深入,特别是不要借助各种参考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学生面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风筝》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风筝》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2)](https://img.taocdn.com/s3/m/4360402e83c4bb4cf7ecd1e9.png)
小兄弟:和“我”相反,虽然多病、瘦的不堪,却最喜欢风筝。
2、在买不起,哥哥不许放的情形下,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
3、动作和神态。
4、天真、活泼、可爱。
对小兄弟看人入迷的放风筝这么细致的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对小兄弟入迷情状描写的越细致,对自己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自责越深重,隐含着对瘦弱、多病小兄弟的同情。但在当年儿时鲁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2、由于对待风筝的态度迥然不同,终于激发了我和小兄弟的矛盾。于是便上演了抓获小兄弟偷偷做风筝并将其风筝毁掉的一幕。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并且是鲁迅心灵独语式的富含其生命哲学最难以解读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所以在理解文章的深层情感体验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试图在把握人物刻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鲁迅的心灵独语。
教学媒体:多媒体
时间
授课行为
应掌握的技能要素
学生行为
预设回答
教学意图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谁来说一下《风筝》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很好,我们了解到儿时鲁迅先生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当年不止是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更是对他的精神虐杀,要求得小兄弟的宽恕,却因其忘记而不能,心只得沉重着、悲哀着。这节课我们继续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注意语速、语调,同时要走进文章中读出情感来。
很好,读的很有感情。对于放风筝,“我”和小兄弟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找的很准确,怎么看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呢?还表现在哪里呢?好,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合起来就是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风筝》 (七)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风筝》 (七)](https://img.taocdn.com/s3/m/36ebc51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8.png)
《背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回顾文章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
二、分析文章(一)第二部分(3—4自然段)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入迷情状: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她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二)第三部分(5—11自然段)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一下子意识到当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是错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 .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聆听,思索学生笔记读课文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风筝》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主干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 ____扁了。
(扔踏掷撕毁折断抛)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
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一听。
〖点击思维〗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总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筝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分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总十分悲哀沉重。
〖语言特色〗《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
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
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
“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把握重点〗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攻克难点〗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
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
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
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
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质询疑点〗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主干知识〗1.chā qiáo cuì huáng jué sè sù chéng duò2、缀掇辍湛勘诣谐3、折断掷踏4、野草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5、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0课《明湖居听书》教案上海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用生动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课文提示】1.刘鹗,清代学者,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2.本文节选自《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我国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鲁迅将《老残游记》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正音正字】鹗髻鏦棰羯遽皓熨霍【积累词语】抑扬顿挫入耳动心不绝于耳粗布衣裳毫无分别鸦雀无声暗暗叫绝千回百折轰然雷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说书人出场先后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先介绍一个弹三弦的男人的形态、技巧。
这名男子长相丑陋,但气质沉静;一出台貌不惊人,弹奏三弦也无人留神听,后来用轮指,才看出其功力不凡,叫好声不绝于耳,仍压不下琴声,这的确是很高的境界。
但这才是开场锣鼓。
第2段,写黑妞的出场和演出效果,也是先抑后扬。
黑妞的出场,衣着打扮,并无惊人之处,取琴弹唱,只是一般声响,直到后来,才渐渐显出她的真本事。
从“羯鼓一声” 响起,到“以为观止”,极言黑妞弹唱的美妙,已经不亚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弹唱技艺的描写。
不料黑妞也是陪衬,是为描写白妞再作铺垫,好戏还在后面。
第3段,通过听众的议论,为写白妞的高超技艺设置悬念。
文章先让观众误以为黑妞即白妞,夸赞她的技艺高不可比。
一句“黑妞是白妞教的”,说明白妞远远超过同门学艺的姐妹。
接着再议论黑妞唱是“可学”的歌唱,而白妞则是“不可学”的天籁神韵。
最后说以卖唱为生的人只能学到黑妞的一点儿,而黑妞则是学白妞的,白妞的水平,真是神乎其神。
这段议论层层追加,登峰造极。
第4、5段,是正面写白妞说书,这是文章的重头戏。
先写白妞登台,也是貌不惊人。
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竟然使观众为之倾倒,正是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摄人心魄。
后来写白妞说书时,作者运用大量新颖的、贴切而形象的比喻。
第6段,把对白妞的夸赞再推进一层,即借一个懂得音乐的湖南少年之口,把白妞的高超技艺加以既理性,又十分夸张的总结。
唯有理性的分析,才使夸张可信。
文章极善于运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主要人物,如以琴师衬托黑妞,以黑妞衬托白妞。
而每一个段落里又有铺垫衬托,层层而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作者还善于使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观众的议论,感受演唱者的成功;作者也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写声音。
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写好声音,一般离不开形象。
如用“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写白妞的高音部,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极致,与欧阳修的《秋声赋》、白居易《琵琶行》可谓异曲同工。
【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 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4. 作者把白妞的演唱与登泰山联系起来。
这二者的联系点在哪里?5. 本文以写声音为主,声音看不见摸不着,而读来十分真切。
请你找出例句说明原因。
6. 文章描写白妞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它们有什么作用?7. 观看白妞的表演,台下听众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它们有什么作用?【课外预习】1. 读一遍《可爱的地球》,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