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言现象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呼吁社会应该重视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二、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2.对比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马的优秀品质与人才的被埋没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感染力。

3.排比手法: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三、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思想。

2.简练明快:作者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之情。

四、情感表达
1.愤懑之情: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对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无奈。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力量,令人感动。

2.悲哀之情:作者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之情也在文中得以体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悲天悯人。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11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仅仅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仅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通用9篇)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通用9篇)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

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

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8 马说_课文分析

28 马说_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

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

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提出见解、指出原因。

第1自然段: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

第2自然段: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现”,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有时有时有时尽粟尽粟小米小米小米泛指粮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一石一石一石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表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才能本领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zhzhzh骈pipipinn一食shshsh食也外见xixixinnn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111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科学方法设计: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四、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欣赏画面,自古以来,马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你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或俗语吗?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能,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智力、培养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马说》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着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短文所阐明的深入道理。

2.掌控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知道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入道理。

2.掌控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说明。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渐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知道。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知道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进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年龄时期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马说》课文鉴赏

《马说》课文鉴赏

《马说》课文鉴赏1、文章中的五个“也”。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专门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确实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专门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要紧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差不多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显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动身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缘故,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慨声讨的感情进展到高潮。

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比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因此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能够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

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临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能够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明显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看起来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多媒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

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教学建议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

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

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

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

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马也(矣)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有关资料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四、《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江枫)“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

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1984年第11期)五、《马说》赏析(吴小如)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

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

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

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

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

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

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

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