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思维导图(一到五单元)
2020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15课思维导图
作用
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争
与
变
制作
历史老师任俊
法
运
动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核心观念 仁,仁者爱人
孔子
政治理念
仁政,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克己复礼
苛政猛于虎
孔子和老子
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 文献整理
创办私学 《论语》
统
中央体制 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多
太尉
民 族
地方体制 推行郡县制 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封 建 国
巩固统一措施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 编制户籍,迁豪强贵族,整顿社会风气
家
疆域
的
初
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步
建
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立
统一意义
学术下移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老子
哲学主张
核心理念 道
天地万物本原
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理念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
背景——大变革时代
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无义战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吞并华夏认同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战国之后华夏族吸收大量戎狄蛮夷新鲜血液成为更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成就逐步建立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郡县制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作用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孔子和老子孔子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政治理念仁政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文献整理论语老子政治理念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背景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各自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铁器时代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中原地区桔槔都江堰郑国渠公孙敖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不少私营业主富比王侯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学术下移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哲学主张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核心理念天地万物本原诸子百家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消极保守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下层民众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争鸣问题荀子人性善提倡仁政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依法治国君主独裁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0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11张PPT)
隋 炀 帝
开通大运河 沟通南北
暴政亡国 618年
创立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李 渊
建立唐朝
618年
长安
从 贞 观 之 治 到 开 元 盛 世
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勤政任贤;完善三省六 “贞观之治” 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完善科举 严格考查官吏政绩;减轻人民负担。
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金 与 南 宋 的 对 峙
女真族 崛起
1115年 阿骨打 建立金
金灭辽 1125年
金灭北宋 1127年
1127年
赵构建立南宋
定都
临安
南宋的 偏安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宋高宗秦桧 杀害岳飞
宋金和议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宋 代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的 发展
(1)传入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 (4)南方各普遍种植茶 (5)南宋后期棉花种植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 画家:阎立本、吴道子
玄奘西 游天竺 《大唐 西域记》
西
唐朝对 外友好 往来
东
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 文化传播到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
文化 发达 国力 强盛
对外 政策 开明
交通 便利
开元盛世
承 上 启 下
贞 观 之 治
唐朝建 立618
李
渊
李 世 民
武 则 天
唐 玄 宗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唐朝灭亡
(1)北宋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 (2)定窑、汝窑瓷器别致;景德镇兴起于北宋,后来成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 (2)都市繁荣的表现:店铺增加; 早市夜市出现;草市出现;商品琳琅满目。 (3)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南宋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作业03 走向整体的世界-2021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下)
作业02 走向整体的世界【思维导图】【阶段特征】【知识深化】一、新航路的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要注意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1、原因:(必要性):(1)经济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迅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15世纪,随着封建庄园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②社会因素:《马可·波罗行记》的鼓动和“寻金热”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本,西欧各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掀起前往东方实现黄金梦的“寻金热”)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原有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商路不通。
西欧人迫切需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2)政治原因:强化王权,对外扩张,摆脱动乱的需要。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严重的动乱之中。
各国君主迫切希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因此,可以总结一条)(3)精神动力:(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为了传播基督教,他们不惜进行“圣战”,这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2、条件:(可能性)(1)客观条件:①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在欧洲得到广泛使用。
地图的准确性提高)②造船技术的进步:(具有较强抗风力的海船的建造,不仅可以顺风行驶,而且也能逆风行进。
多桅杆帆船的出现,加快了航行的速度)③地理知识的完善:(地圆学说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他们地理位置优越和航海传统先不说。
这时的西、葡刚刚完成了统一,急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聚敛财富,强化王权。
相反,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暇顾及对外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前提、资本、市场、原料、劳动力、技术) 1.政治: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稳定 2.市场、资本、原料: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原料 3.自由劳动力: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 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技术改进。
主要集中轻工业部门
生产组织 形成工厂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英德美法等几个工业 发达国家同时出现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主要集中重工业部门
形成垄断组织
三、工业革命影响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
(1)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进入蒸汽/电气时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由工场至工厂;第二次工 业革命产生——垄断组织。科学化管理受重视 (3)阶级结构变化: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产生,技 术管理等中间阶层也兴起 (4)社会生活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明显;人们生活有所改善;人 们的文化素质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 (5)世界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2.消极影响 (1)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疾病与犯罪;在工人运动冲击 下,各国加强立法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拉建立起殖民统治,逐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 制与应用——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的兴起;传统产业的进步 (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不同
发源地 技术水平
工业部门
第一次工业革命
首先从英国开始,然 后扩展到其他国家 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 的实践经验,科学和 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发
展
(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 (2)都市繁荣的表现:店铺增加;
商业贸易 的繁荣
早市夜市出现;草市出现;商品琳琅满目。 (3)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南宋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宋 的 政
宋太祖 强化中央 集权
措施
削弱相权; 文臣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制度,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治
重文轻武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注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扭转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金 与
女真族 崛起
1115年 阿骨打 建立金
元
朝 的
行省 制度
统
治
中央
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下设六部;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 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 置路、府、州、县。
元朝对边
疆地区的 管辖
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 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从此西藏成为中央直接 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21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2020/5/29
建立与 统一
建立:581年 杨坚 长 安 统一全国:589年 灭 陈
隋隋
朝 的
文 帝
繁荣 强盛
统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度 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兴亡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隋朝重建统一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统一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隋朝建设与征伐广设仓库,积储丰富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经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征伐高丽有些措施有利国利民的一面,但也有措施是穷奢极欲的表现,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隋朝国作短暂唐朝盛世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完成统一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商,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武周政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李隆基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武力征服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设立管理机构设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册封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开明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边境节度使权力过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怠于政事概况755年开始,历时八年。
安禄山、史思明藩镇割据影响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背景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朝统治衰败875年开始黄巢领导横扫大半个中国动摇了唐朝统治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吴越、南唐等十个政权多数在南方后周柴荣革除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未能做到藏富于民农民起义618年隋文帝被部将刺杀,隋朝灭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高一历史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 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在这些地区,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艺术和科学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城市国家之间混战不止苏美尔人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3)古巴比伦王国时期①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下第四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第四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图解】【时空定位】第9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自主复习】【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一战的爆发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4.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秩序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双重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各种矛盾与隐患,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认知深化】一、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1.协约国内部矛盾重重: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英美存在着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存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之间存在着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协约国内部很难协调一致,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严重,这种情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巴黎和会后,德国一直试图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采取了敌视苏俄的政策,将苏俄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
苏俄组建共产国际(又名第三国际),号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的权益,引起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维护和平的尝试及评价1.尝试(1)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
(2)苏俄颁布《和平法令》,推行和平外交,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思维导图】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辽夏金元的文化(
【思维导图】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程标准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认识其背景和影响二、学习目标1、理解宋朝儒学复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2、了解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主要表现及特色3、掌握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4、了解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5、程朱理学;词、曲和话本;山水画;三大发明;少数民族文字三、文化特征1、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如三大发明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宋词、元曲、世俗文学、绘画颇有成就等等2、雅俗共存的文学艺术、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并存3、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4、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为祖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四、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1.含义: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2.目的:重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维护封建制度与儒家的独尊地位3.背景:隋唐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受佛教和道教冲击,儒学出现危机。
儒学家的努力,希望儒学发挥道德教化功能4.观点:(1)宇宙观(世界):“理”先于物质,是世界的本源(2)人生观(社会):“理”在社会上即为三纲五常(3)认识论(个人):“理”与欲望矛盾时,“存天理,灭人欲”(4)方法论(方法):“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思考点】(教材第66页)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提示1: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继承了以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当今我们应当在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别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示2:(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