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思维导图)素材 川教版
七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思维导图)素材川教版
影响
分裂割据 局面的结
束
人物
宋太祖和他的 后继者
方针 先南后北
结果
陆续消灭了南方 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 来的武将专横
跋扈的弊端
重文轻 武政策
表现 影响
形成文官统兵 的格局
注重发展文教 事业,改革和
发展科举制
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 气,有利于 政权稳固和 社会安定。
北宋的政治
思维导图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 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控制军队 的调动, 经常调换 军队将领
加强 兵权
采取分 加强行 化事权 政权
的办法
措施
税收由中 央掌控, 在地方设 置转运使
加强 财权
北宋的 建立
宋太祖 强化中 央集权
北宋 的政 治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积极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 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
宋对外战争屡败。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 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七年级历史下册目录思维导图知识点结构图都在一张纸上2018年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目录思维导图知识点结构图都在一张纸上2018年最新人教版,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 盛唐气象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 6北宋的政治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8金与南宋的对峙9宋代经济的发展1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元朝的统治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4明朝的统治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7明朝的灭亡 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与北宋南宋的偏安农业的发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清朝的疆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隋文帝(杨坚)581年夺北周建隋朝长安为都,废除门第,用考试选人才。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炀帝:1开通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的统治。
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隋朝的灭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36张PPT
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
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 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北宋灭南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被后人评为“中国第一词帝”。他的词,语言明快、 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 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 影响深远。他的多篇著作都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了 学生们朗读并背诵全文的重点篇目。 961年六月,南唐中主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为帝。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历史事件从背景原因、内容 过程、意义影响三个方面去掌握。)
1、背景原因
材料:
强化中央集权
观察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宋太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导致政局动荡不止,政 权寿命短暂,更替频繁。
北宋军队编制
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 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 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以使兵不识将, 将无专兵。 厢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 役兵。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2)改革发展科举制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七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9张)
后梁 907-923
吴国 892-937
后唐 923-936
南唐 937-975
后晋 936-946
前蜀 891-925
后汉 947-950
后蜀 925-965
后周 950-960
闽国 893-945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政 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 961年),七杯月酒初释九兵日权晚
北的统一
北
方针,陆
宋
续消灭了
地
南方割据
政权。
图
影响: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3、中央集权的加强
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4)建国方式:
武将夺权 (陈桥兵变)
太祖轶事
太祖长拳应源于赵 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 法真传,综合士卒在 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 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 势长拳。赵匡胤登基 后成为一代帝王,昔 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 贵,乃名之为“宋太 祖三十二势长拳”。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33张PPT)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小组讨论·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二:国内外学者对宋朝的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 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 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 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皇 帝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
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2.措施
①重用文官
文 臣 统 兵 的 代 表 : 欧 阳 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具 体 措 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 内容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天下尚未统一; 武将篡位。 ……
2016新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 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挂帅 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相关史料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 想一想: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
重点强化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 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调 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 地方的联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 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 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②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 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 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 方,主要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③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 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 归了中央。
③出现“冗官”现象,官俸的增加给国家财政和百姓带
来了很大的负担。
相关史料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 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 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 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 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 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 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 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 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 代的欧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2张PPT)
宋太宗亲手绘制的《平戎万全阵》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六男
经儿
苏轼
勤 若 苏辙
向遂
窗平
前生
读志
曾巩
程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作用):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经济 均方影①税田积响法极:核 平:实均变土征法地税收,到按一土些地的成多效少,、增好加坏了政府使 隐 增的加官 瞒财国僚 土家和 地政赋大 ,收税地 逃入主 避收。不 赋入能 税 水②最农利后消田法以极鼓失:励败触垦告犯荒终了和。大兴官修僚水利大地主的利益,遭促到进强农业烈发反展对,
镇太盛,加君强弱臣中强。 爱卿可有良策?央集权
宋太祖
臣认为惟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天下自安。
宰相赵普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收其兵)
1、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 杯酒释 兵权 ); 2、控制对军队
的 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 军队 将领,定期 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中央
分化 ,削弱相权: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
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夺其权1) 2、设立多重
,分割宰相的军政、 大权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知识点总结(隋_清)
七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知识点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宋太祖赵 匡胤
太祖轶事
太祖长拳应 源于赵匡胤祖 训练士卒的遗 法真传,综合 士卒在战场上 真拼实杀的格 斗经验编制成 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登基后 成为一代帝王, 昔日士卒犹觉 此拳的珍贵,
宋太祖赵 匡胤
北 宋 地 图
2.北宋 建 立的 历史 影响?
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 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 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 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 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 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 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 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 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 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 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
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 极。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 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 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
(2)宋太祖重 文轻 武的目的是什 防止武将对中 么? 央集 (3)重文轻武的 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 导致国家军队 战斗力削弱, 政府行政效率 下降,人民负 担加重。 权造成威胁。
五 代 十 国 北 宋 有大 军指 挥调 有拥 度权 兵之 重, 无调 兵之 权
拥有辖 区的财 拥有辖 政权力 区的民 政处理 权力 取消节 下派文 转运使 度使收 官做知 税的权 州和通 力,设 判,掌
度 可以自 主任命 下面官 员
人事调 度权, 全部归 属中央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 哪些影响?
学习目 标 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 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 武等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 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 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 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 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兵权
采取分 加强行 化事权 政权
的办法
措施
税收由中 央掌控, 在地方设 置转运使
加强 财权
北宋的 建立
宋太祖 强化中 央集权
北宋 的政 治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分裂割据
局面的结 束
人物
宋太祖和他的 后继者
方针 先南后北
结果
陆续消灭了南方 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 来的武将专横
跋扈的弊端
重文轻 武政策
表现 影响
形成文官统兵 的格局
注重发展文教 事业,改革和
发展科举制
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 气,有利于 政权稳固和 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