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0+Z1)·し1+(Z1+Z2)·し2+……(Zn-1+Zn)·しn-2Z·L}/L2当Z=0时,上式变为:J = {Z1·し1+(Z1+Z2)·し2+……(Zn-1+Zn)·しn}/L2fa3-1、J1/3;计算3-2、J1/4;计算4、H24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 Cs=2~3. CvCv>0.6的地区: Cs≒3.0 Cv Cv<0.45的地区: Cs≒4.0CvCv24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当Z0 =0时,上式变为: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3-1、J1/3 ;计算3-2、J1/4;计算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雨水流量是研究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和防洪工程中的重要参数。
目前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是基于雨水流量公式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雨水流量公式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一、理论背景雨水流量公式是通过对降雨特点的分析,以及流域面积、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的考虑,推导出的一种计算雨水流量的方法。
雨水流量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有效地评估和设计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洪能力和排水效果。
二、常见的雨水流量公式1. 曼宁公式曼宁公式是计算河流或渠道中雨水流量的一种经验公式,常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该公式的基本形式为:Q = C × A × R^2/3 ×S^1/2,其中Q代表雨水流量,C为曼宁系数,A为截面面积,R为湿周(即水流与湿周长的比值),S为水流的比降。
2. 多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是通过对实测雨水流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拟合得到的一种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
多项式公式的形式为:Q = a × A^b × C^c × R^d × S^e,其中a、b、c、d、e是经验系数,A、C、R、S分别为截面面积、湿周、湿周与截面面积的比值、水流的比降。
3. 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是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的一种计算雨水流量的方法。
通过对流速、水位、涌浪等水力要素的观测,运用数值解法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得到雨水流量的准确计算结果。
三、计算过程以曼宁公式为例,现将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一:确定曼宁系数根据河流或渠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曼宁系数。
曼宁系数的选择需考虑流域的地貌、土壤类型、河床或渠道的形状等因素。
步骤二:测量截面面积和湿周在河流或渠道选取一截面进行测量,测量得到截面的面积A和湿周R。
步骤三:查阅水流比降表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查询水流比降表,得到水流的比降S。
步骤四: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将步骤一至步骤三所得数据代入曼宁公式,即可计算出雨水流量Q 的数值。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在水文学中,雨水流量计算是用于估算暴雨期间径流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雨水流量,可以评估洪水的规模和可能引发的灾害,为防洪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一、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流量指的是洪水期间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水流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作为单位。
计算雨水流量需要考虑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降雨强度的大小与降雨的时间、面积和强度有关。
在雨水流量计算中,一般使用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的暴雨降雨数据进行计算。
2.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流域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反映了降雨径流产生的程度,是衡量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径流系数的大小受到流域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3.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指雨水流量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降雨流域的总面积大小。
流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雨水流量的大小,通常使用平方千米(km²)作为单位。
二、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夏季暴雨频繁,洪水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估算暴雨期间的雨水流量,北京市制定了一套适用的暴雨计算公式。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暴雨历时和暴雨强度计算。
1. 暴雨历时计算暴雨历时是指暴雨开始至结束的总时间。
根据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暴雨历时通常为4小时,既适用于一般暴雨情况下的计算。
2. 暴雨强度计算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小时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的示例:- 1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2.23 * (A/B)^1/3- 2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59 * (A/B)^1/3- 3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39 * (A/B)^1/3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为mm/h;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km²;B表示径流系数。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
一、设计频率确定:
设计频率是暴雨流量计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所在地的降雨资料和工程
的要求来确定,常见的设计频率有2年、5年、10年、20年等。
二、计算降雨量:
根据设计频率和所在地的降雨统计资料,可以推测出相应的设计雨量。
常见的推测方法有平均降雨强度法、杰森定律法和个例法等。
三、确定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是指暴雨流量计算的范围,一般是指水流汇集的区域。
可以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或测算方法来确定。
四、计算时程单位线:
时程单位线是描述雨水径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曲线,可以通过统计
降雨资料和水文资料,使用时程单位线法计算出来。
时程单位线反映的是
单位面积上的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五、单位线法计算:
单位线法是暴雨流量计算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流域面积等分成若干小面积。
2.根据小面积的时程单位线和面积比例,计算每个小面积的单位线。
3.将各个小面积的单位线叠加,得到总的单位线。
4.根据总的单位线和设计雨量,计算出瞬时流量。
5.将瞬时流量积分得到单位时间内的总流量。
六、流量计算:
根据瞬时流量和计算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总流量。
可以使用Simpson法、矩形法等数值计算方法。
以上就是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的汇总。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降雨的时空分布、流域的特性等因素。
同时,暴雨流量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备相关的水文学和水利工程知识。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是用于将总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分配到不同时间段内的一种方法,以模拟和预测暴雨过程中的雨量变化。
它在水文学和水资源领域中用于分析洪水、设计水利工程和进行洪涝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1.均匀分配法:将总降水量均匀分配到整个暴雨事件的各个时
段。
例如,如果总降水量为100毫米,时段为1小时,则每个小时内的降水量为100/1=100毫米。
2.指数分布法:根据暴雨历时和暴雨总降水量的关系,按照指
数函数的形式将降水量逐渐减小。
指数分布法适用于具有较长的暴雨历时的情况。
具体计算公式为:降水量= 总降水量* e^(-t/k),其中t为时间步长,k为指数。
3.双线性分布法:将总降水量根据两个指定的参数,在时间轴
上分配为上升期和下降期降水量。
具体计算公式为:降水量= R * (1 + t/T1) / (1 + t/T2),其中R为总降水量,T1为上升期时长,T2为总时长减去上升期时长。
4.S分段分配法:将暴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降雨开始、
稳定期和降雨结束,根据每个阶段所占总历时的比例来分配降水量。
这些计算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限制,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数据可靠性和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等进行综合
考虑。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引言:暴雨流量是指暴雨期间单位时间内过一定涵容量的断面的径流量,是城市洪水灾害预测和防治中的重要参数。
暴雨流量计算是根据大气环流、降水形态、降水量、地表特征等因素,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
本文将介绍暴雨流量计算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一、暴雨流量计算方法:1.单位线法:即根据不同暴雨频率及其历时,通过单位线方法揭示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径流量的关系,然后通过设计频率的单位线乘以实际暴雨过程历时,即可计算出暴雨流量。
2.单位面积法:即根据暴雨产流过程的特点,将流域划分为一系列面积大小相等的单元,利用每个单元上的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关系,计算得到整个流域的暴雨流量。
3.经验公式法:通过历史洪水事件的统计数据和实测数据,寻找暴雨降雨量与洪水流量之间的经验公式,根据给定的暴雨降雨量,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出暴雨流量。
4.数学模型法:利用物理方程或统计模型等,通过观测数据拟合出洪水流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源。
二、暴雨流量计算步骤:根据上述方法,暴雨流量计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和水文数据等。
包括年降水量、暴雨频率、区域降水特征,流域面积、地形起伏以及土壤类型等信息。
2.预处理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间的关系分析和处理,排除异常数据等。
3.选择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比如单位线法适用于较大流域和流域面积分布均匀的情况,而单位面积法适用于小流域和流域面积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4.暴雨径流计算:根据选择的计算方法,进行暴雨径流计算。
如单位线法中,计算每个历时区间的单位线,再与实际降雨过程相乘得出单位线过程的流量,再将不同历时的单位线流量相加得到总的暴雨流量。
5.结果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暴雨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包括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检验、灵敏性分析、计算误差的评估等。
6.结果应用:根据分析结果,对洪水防治、规划设计等工程提出建议和措施。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炎汇编二OO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 o+ Z i) •b 1+(Z i + Z2)•b 2+ ……(Z n-1 + Zn) •b n —2Z o • L } / L2当Z o =0时,上式变为:J = {Z i •b 1+(Z1 + Z2)•b 2+ ……(Z n-1 + Zn) •b n} /3-1、J1/3;计算3-2、J1/4;计算5、Cv、Cs :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 的地区:Cs= 3.0 Cv Cv<0.45 的地区:Cs= 4.0CvCv24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Kp 查皮尔逊川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 );H24p = Kp • 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 n1 ;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 n2 ;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川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Q是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C是径流系数,表示降雨转化为径流的比例,取决于地表条件和土壤的渗透性等;A是覆盖面积(单位为平方米);i是降雨强度(单位为米/秒);t是时间长度(单位为秒)。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雨水流量公式的计算过程:Step 1: 确定覆盖面积首先,需要确定雨水流经的区域的覆盖面积。
可以通过测量地面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将其相乘来获得覆盖面积。
Step 2: 测量降雨强度接下来,需要测量在特定时间内降雨的强度。
降雨强度可以通过气象站或降雨记录设备来获取。
降雨强度的单位通常是米/秒。
Step 3: 计算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衡量雨水会流失的比例。
它可以根据降雨前的地表条件和土壤的渗透性等因素来确定。
通常,径流系数可以在相应的参考表中找到。
Step 4: 计算流量通过将上述参数代入雨水流量公式中,即可计算出雨水的流量。
最终得出的流量单位是立方米/秒。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整个计算过程。
假设一个矩形区域的长为10米,宽为20米,降雨时长为1小时,降雨强度为0.01米/秒,径流系数为0.8首先,计算覆盖面积:A=10*20=200平方米;其次,确定降雨强度:i=0.01米/秒;接着,计算流量公式中的径流系数:C=0.8;最后,计算流量:Q=C*A*i*t=0.8*200*0.01*3600=5760立方米/秒。
因此,在这个例子中,雨水流量为5760立方米/秒。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公式,实际情况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形、阻力、排水系统等。
总结起来,雨水流量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不同条件下的雨水流量。
通过确定覆盖面积、测量降雨强度、计算径流系数和时间长度,我们可以得出雨水流量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当Z0 =0时,上式变为: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3-1、J1/3 ;计算3-2、J1/4;计算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当Z0 =0时,上式变为: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3-1、J1/3 ;计算3-2、J1/4;计算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领域,雨水流量的计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流量,可以有效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
本文将详解雨水流量的计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公式和实例。
一、雨水流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雨水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径流的体积或质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时间分布、雨水径流曲线、地形、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准确计算雨水流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二、雨水流量公式及计算过程1. 均匀降雨模型均匀降雨模型是计算雨水流量的基础模型,它假设降雨的强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
根据该模型,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 × A × i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径流系数,A为流域面积,i为雨水平均降雨强度。
2. Rational公式Rational公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小流域或城市区域。
根据该公式,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系数(代表径流系数和水文学公式之间的关系),i为设计暴雨强度,A为流域面积。
3. SCS Curve Number法SCS Curve Number法是美国农业部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提出的一种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的流域。
根据该方法,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P - 0.2S)² / (P + 0.8S)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P为降雨深度,S为地表蓄水容量。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述公式,我们以一个示例来进行实际计算。
假设某城市的小流域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计暴雨强度为60毫米/小时,通过Rational公式计算雨水流量如下:Q = 0.8 × 60 × 5000计算得出,雨水流量为240,000立方米/小时。
接下来,我们通过SCS Curve Number法计算雨水流量。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当Z0 =0时,上式变为: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3-1、J1/3 ;计算3-2、J1/4;计算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谭炳炎汇编
二○○八年四月于成都
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 <t c;)
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
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
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
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
J = {(Z0+Z1)·し1+(Z1+Z2)·し2+……(Z n-1+Zn)·しn-2Z0·L}/L2
当Z0 =0时,上式变为:
J = {Z1·し1+(Z1+Z2)·し2+……(Z n-1+Zn)·しn}/L2fa
3-1、J1/3 ;计算
3-2、J1/4;计算
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5、Cv 、Cs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
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
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
台风期:Cs=2~3. Cv
Cv>0.6的地区:Cs≒3.0 Cv Cv<0.45的地区:Cs≒4.0Cv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
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24p=Kp·H24
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
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
求法:(1):查图(!)
(2):采用当地资料;
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
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使用时首先查出所在地的H1/6、H1、H6、H24、Kp后,计算相应的H1/6p、H1p、H6p、H24p、值。
再按需要求算各时段的设计暴雨量。
A、当历时t=1/ 6~1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1/6 = H1p·(t)1—n1/6=H1/ 6p·(t/6)
—1
n
1/6
式中:S p = H1p·1n—1= H1p =H1/ 6p·(1/6)n1/6—1
n1/6=1+1.285 lg(H1/ 6p/H1p)
B、当历时t=1~6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1 = H1p·(t)1—n1=H 6p·(t/6)1—n1
式中:S p = H1p·1n—1= H1p =H 6p·6n1—1
n1=1+1.285 lg(H1p/H6p)
C、当历时t=6~24小时范围内:
H tp= S p·(t)1—n24= H24p·(t/24)1—n24
式中:S p = H24p·24n24—1 =H 6p·6n24—1
n24=1+1.661 lg(H 6p/H24p)
D、长历时(1~7日)暴雨公式:
H tp = H24p·T m·p
m p=a+b lg P
式中:T----设计暴雨的历时(日); a b参数查附图;p ----设计频率(%)9、Sp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mm / h);可用下式计算
Sp = H24p/241-n
也可查表按公式Sp=H24(1+Cv24·Φ)计算
Φ----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离均系数表(据C s~P%查对应的Φp);
C s ---最大24小时暴雨偏差系数,采用当地资料或取:C s=3.5Cv
10、α降雨历时=24小时的径流系数;查表或采用当地资料;
α
11、h R 计算 h R =α H 24p
地区综合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深,一般用24小时降雨的径流深h 24; 12、n R h 计算 13 计算
n R Sp
h
14、μ 产流参数(或称损失参数、入渗率)(mm/h ),随汇水面积减少而增大。
受流域土壤、植被、暴雨特性(大小、历时、有无前期降雨等)有关,代表产流历时内的平均损失率。
反映地表渗水能力而且与降雨。
当t c <24小时可由下式
求出:或根据n R Sp h 、n 查图或按下式计算:
μ=(1-n )n
1n
n
-(n
R Sp h )11n -
当产流历时t c > 24小时:μ=(1-α)H 24 /24 (mm/h )
根据实测资料的对应分析,μ值随集水面积的减小而增大。
在四川其平均变化关系为:μ=K ·F -0.19
K 值变化归纳如下:
15、流域特征系数θ计算:
水科院式:θ=L / J 1/3
四川计算式:θ=L / (J 1/3·F 1/4) ★注意:二式区别,相差△θ = 1 / F 1/4
16、汇流参数ω(或用符号m ): 反映洪水的汇集特性,与河网(支沟)及沟
槽水力特性等有关有资料时用公式计算。
ω=0.278L /1/4p Q· ·J1/3
ω
对于天然滞洪作用(塘、田、岩溶发育地区、森林茂密)较大的流域,汇流系数尚需考虑修正系数。
四川的资料为:θ=30以下是坡面汇流为主,θ=30
2
17、ω·J 1/3/L 计算 18、Sp ·F 计算
19、0τ 径流系数ψ=1时的洪峰流量汇流时间。
一般可根据ω·J 1/3/L
和 Sp ·F 及n 值查相关图,或按下式计算: 0τ=【0.2783
/4
/(ωJ 1/3/L )·(Sp ·F )
1 / 4
】4 /
4-n
=【0.383 / ω/(θ·Sp 1/4)】4/4-n
20、计算n 0τ 21、计算
n
μτSp 计算;
22、ψ 洪峰流量系数。
当径流系数ψ=1时,根据n
μτSp 及n 值查图求出;
(8)、(21)、(22)三者的关系:
23、
0ττ 根据ψ及n 查图求出0
τ
τ=N ; 24、τ 流域汇流时间(小时);τ与ψ之间的理论关系: τ=0
τ
·ψ
-1/(4-n )
根据24步查图则为: τ=0τ·N
或根据实测资料计算。
A 、τ=t c 汇流时间等于产流历时 t c =
ψ=n 0
当n 0μτSp <0.3 或 n
μτSp >0.3且(ψ-n )<0.1的范围内,ψ值的计算
可用下式:
ψ==1-1.1(n
0μτ
Sp )计算。
B 、全面汇流:τ<t c 汇流时间小于产流历时t c : ψ
值变化不大,计算可用下
式:
ψ==1-1.1(n
μτSp )计算,最大误差不超过0.02
必要时也可按下式计算:
ψ=1-(μn τ /Sp )
Q p =0.278h R F /τ
τ=0.278h R F /Q p
C、部分汇流:τ>t c 汇流时间大于产流历时t c:ψ
=n(t c/
τ)1-n
Q p=0.278·ψ·f·Sp /t c n
25、计算nτ计算
26、计算Qp 按公式Qp = 0.278(ψ·Sp /τn)F 计算。
27:产流历时Tc(小时)Tc =【(1-n)Sp /μ】1/n
全面汇流:Tc =【(1-n)(9)/(14)】
1/n≤t
式中t-----降雨历时(小时)
28、大流域面积修正系数(D):参见附表
雨强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大于10km2的流域需进行修正。
(见下表)对于大流域因为降雨的不均匀性需要进行修正;根据我国峨眉、子洲、天水、绥德、丹东、涝山、祁仪等站的实测记录统计其不均匀性平均修正系数:η=1 /(1+0.016·F0.6)
2
推理公式计算设计频率暴雨洪峰流量用表
暴雨衰减指数n参数便查
泥石流沟调查、勘测定性或定量取值综合计算评判表
泥石流沟易发(严重)程度和流域环境动态因素数量化评判分级表
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Array
注:此数量化评判分级方法曾获1989年度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和2006年分别收入国土资源部部颁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0239—2004)》和国土资源部部颁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0—2006)》
表2—3—1 数量化评分(N)与重度、(1+ϕ)关系对照表 (γh=2.65/2.70)
注: ----为泥石流中含沙量的修正好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