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十五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及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增强古诗文修养。
3.感悟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①《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②《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③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④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
他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教案
一、揭题。
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二、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
4、理解诗意。
1、看注解〔1〕了解。
〔1〕读诗。
2、自渎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2〕读通诗句。
〔2〕读注释 2-4。
3 理解诗意。〔1〕读诗。〔2〕读注解 2-6。〔3〕指名逐条讲注解。
〔3〕提出不懂的字词,商量它的意思。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1、2 句诗的意思,集体评议,补充或矫正。〔5〕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1、2 句意思。评议,矫正。
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进行指教。〈这两举诗写的是诗人春游时看到
〔5〕教师有针对性的指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也许是园主人疼
的景色: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沿着泗水河边去查找秀丽的景色, 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人家进去时木鞋把它踩坏,尽管诗人轻轻地敲那
目,读题目。
第一课时: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 4 个生字;能借助注释
1、看注释〔1〕了解。
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感受这两首诗所
2、自渎课文,要求:〔1〕自学 3 个生字。〔2〕读通诗句。
描绘的自然美第一课时
3、释题。借助注释〔1〕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名试讲题目的意思。〔去
看那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下子都换上了新装。〉〔6〕在理解的基础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柴门,敲了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3、4 句的意思,评议、矫正。〔8〕教师有
针对性地指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 的杏花正伸出墙来。这两句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妙春 色,形象的反映了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并蕴涵着一个道理:一切富于生 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禁止不了的,它能冲破束缚,健壮成长。这一句因 此成为千古名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课件
诗意解读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
点拨: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白,随君/直到/夜郎/西。
也可这样朗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教意学解目读
标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点拨: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 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之心寄托给明亮的月光, 希望它能陪伴你一路到达夜郎以西。
课教堂学练目习
标
1、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是围绕 “__观____”这个字写___登___山__所__见______。
课教堂学练目习
标
1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这一句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课堂教练学目习
标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 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 ,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整教体学感目知
标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点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揭示人 物的心情;二是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三是渲染气氛。
整体感知
这句诗中描写了“杨花”“子规”,点明了时令是 在暮春时节,暗含伤感之意,揭示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又因“杨花”是漂泊不定的,因而又暗示了王昌龄的 漂零之意。“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因其 叫声悲哀凄凉而借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诗的开头一 句写景,不着一个“悲”字,却处处含“悲”。
拓展延伸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点拨: 《秋浦歌》《月下独酌》《静夜思》等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临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初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诗人残冬腊月乘船沿长江东行,经东口(今江苏镇江)前往江南。
船抵达北固山时,天一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还有低平的江岸和高悬的风帆,一一映入眼帘。
此时诗人诗兴大作,挥笔写下这首无言律诗。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读前两首诗,参考课下注释与资料,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然后交流、展示,完成自学检测。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
诗四首(第一课时)
1、说出下面词句的含义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带:作“戴”、披。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长:丛生。沾:沾湿。
⑤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首诗 的画面。
学习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说出 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2、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修辞,赏析诗中名 句。
• 3、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 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习方式: 先自主学习,一分钟后小组内四人合作 交流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如有疑问,教师 点拨。 展示方式:
小组长主动站起抢答,有疑问的其他小组长补 充。
:
作 者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 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 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
按节奏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目标: 1、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2、找出文章的重点字词说出用法。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 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天净沙.秋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华丽、浮华)之音___ 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 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 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特点+作者情感倾向
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闲适恬淡 苍茫辽远 清幽明净 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高远深邃
深邃沉郁
恬静优美 淡雅幽远
幽僻冷寂 萧瑟凄凉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夕古 阳道 西西 下风 ,瘦 马 。
诗歌艺术审美对象
意 象
柳 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 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芭 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 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 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 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如: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 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 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 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 如: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 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诗歌赏析
观沧海“观”字统领全篇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地点,直陈其事,质朴自然。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实景
海水荡漾,动态;山岛耸立,静态动静结合,
树草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大海的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拓展延伸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此开阔。此句写的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中“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仅“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感悟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储备
流程设计
一字词
碣(jié)石澹(dàn)澹
竦(sǒng)峙(zhì)丰茂(mào)
萧瑟(sè)归雁(yàn)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课件(校级公开课)
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大海的辽阔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借景抒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诗人借: 秋的勃勃生机 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物的壮丽 景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抒:统一天下的 雄伟抱负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
诗人的雄心伟业 犹如这树木百草 一样,生机勃发, 也像这洪波涌起 的大海,充满生 命的活力,充满 希望。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者亲眼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所见吗?
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
虚写,是诗人“观沧 海”产生的联想
• 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象从大海
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
• ——互文。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 府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 3、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 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 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诗和闺怨诗 、爱情 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 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主题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 象,抒发作者的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课件
12/8/2021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 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 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2/8/2021
结构图示
课件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 飘泊无定
课件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 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 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 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 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 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 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 给远方的友人。
12/8/2021
12/8/2021
课件PPT
生难字词
碣(jié)石 澹 澹(dàn dàn) 竦 峙(sǒng zhì)
12/8/2021
课件PPT
词语解释
课件PPT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以:连词,来。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何:副词,多么。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 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 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12/8/2021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诗四首第一课时》课件5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 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 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 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 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 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 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 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 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 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 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 一起来。
自学完成: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划 分节奏;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反复诵 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 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著 名的隐士,不满于官 场的黑暗,“不为五 斗米折腰”,隐居农 村。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 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 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 称道,请说出这一句 的妙处。 这一 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 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 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满足。
揣摸诗中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田家炳中学教学设计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授课人
时间
课题名称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情
分析
二、学习目标及依据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
内 容
突破方法
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流程)
六、目标检测设计(当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曹操及其《观沧海》的时代背景;识记李白的文学常识,了解《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前面两首诗。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体会曹操博大的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感悟李白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积累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古诗,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曹操博大的胸怀,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的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散文,通过学习,我们已懂得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描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还要表达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诗歌又是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苍海》,看看作者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观沧海》二、了解作者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
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三、知背景《观沧海》是曹操在北征乌本来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在大患,东汉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袭扰,以致曹操不得不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秋风萧瑟,他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的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