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材分析】本篇教材是高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讨论了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应该追求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掌握让自己与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分析、辩证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充满变化、接受多样性的思想,让学生在与生活人际交往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

2.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归纳总结文章中提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并能活学活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变化”这一词语的深度理解。

2.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探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引导、讨论、归纳总结、情景模拟。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让学生预读全文,了解文章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思考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二)整体控制,完成阅读1.师生共同阅读全文,并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千篇一律”?什么叫“千变万化”?(2)文章第一段内容表达了什么含义?(3)文章第二段对“千篇一律”的态度是什么?(4)阅读文章中,你有哪些共鸣和体会?(三)深化思考1.归纳文章中提到的让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进行讨论。

2.思考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充当一些日常场景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锻炼变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讲述1.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2.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总结文章中提到的让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

(五)课后作业1.总结本课所学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形成自己的观点。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人教版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人教版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人教版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

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

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

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1)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

(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5.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教学中。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举例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引发学生对教案设计的思考。

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4. 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某些事物千篇一律,而有时候又有无限变化。

2. 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这两个概念对于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4. 创新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与传统几何图形不同的设计思路,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和展示。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设计A一、入课.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捅浠 U庖欢问侨 牡母佟?/DIV>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导学新概念]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往往都注重虚和实的结合,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本文谈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这是一篇重在谈建筑设计的文章。

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学习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资料显示屏]“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此。

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

从某种角度讲,造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

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

其中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

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

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

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

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谐趣园简介谐趣园是乾隆于1751年下江南时,看中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在颐和园中仿其意而建造的,它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被称为“园中之园”。

谐趣园由临水的十座亭、台、楼、榭和百间游廊组成。

——《故宫景点介绍》[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入课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的意义;2. 分析和讨论在教学中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效果和影响;3. 创造性地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2. 分析和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3. 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班级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思考;2.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两个短语的含义。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典型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概念理解:1. 通过PPT演示文稿,详细解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列举实际例子。

应用:1.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总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

拓展活动:1. 学生可在其他课程中应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数学、科学等;2. 学生可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的积极程度;2. 学习计划评估:评估学生设计的个人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 反馈评估:学生之间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的质量和深度。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分析经典文本中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2.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1.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个主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种现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吧!二、讲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们来了解一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1.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缺乏变化,单调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2.千变万化:指的是事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在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三、分析文本中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文本中的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1.《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在其中也不乏“千篇一律”的现象。

例如,书中大量描绘了贾府的奢华生活,这些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调重复,但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凸显了贾府的腐朽和衰败。

2.《红楼梦》中的“千变万化”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千变万化”的技巧。

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钗,她的性格、言行举止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讨论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千篇一律”来表现事物的单调、乏味,从而突出主题。

高三语文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设计

高三学生实际,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开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自读思考】1.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

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明确: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

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

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

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

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

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

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

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

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

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

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第1页共1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李宏伟井绪伟【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课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

2、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3、体会随笔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阶段引导学生筛选勾划关键词语、句子,从而把握文意。

拓展延伸阶段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图片、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并进一步从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远见卓识引导学生的人文思考、启发其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简介文题,设置悬念,出示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1、划出文中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总括句)找出与文题有关的关键词。

2、根据划出的关键句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明确。

三、重点研读、体会语言1、作者论述的“千篇一律、千变万化”相统一的规律,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很明确的体现,大家看课后练习题二。

讨论、明确2、在把握文意基础上,体会随笔的特点师提示:举例很多,是不是平均用力呢?语言风格怎样?生讨论师总结:①取材丰富、详略得当。

②语言平实自然。

3、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体会题目中的通感和修辞中的通感的不同。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本文是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建筑方面的问题有感而发的,针对什么问题呢?生根据原文找答案。

师出示PPT。

五、小结全文六、作业。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_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_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李宏伟井绪伟【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自读导言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自读程序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

2.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教师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雷同的事物或现象,而千变万化则表示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身边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拓展思维(2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呈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如何为千篇一律的事物添加一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步骤五:设计实例(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够既有千篇一律又能有千变万化的实例。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如服装、食物、家具等。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成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事物,并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设计实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改变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以下是整理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吸取与参考!《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翻译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书画艺术之美。

2、旨趣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字词。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培养人才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出版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绘画来说明建筑绘画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感悟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门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城池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莫费特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文学作品开始,到非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1)艺术形式以及(2)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千篇一
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篇科技论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
教学重点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 __国徽和人民 __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
明确:
(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
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1)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

(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

5.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6.“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明确: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

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

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

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

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7.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解说:自读程序的设计必须尊崇人的认知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层到深层,由课内到课外,不脱离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有所拓展。

)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晚辈的学习楷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两个“基础”最为关键,故关键要读,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文章开宗明义,一开始便将文章要旨明确提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随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其语言之平实、层次之清晰、结构之完整都使“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并非难事。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解说:点拨的关键,一在文本本身,一在学生实际。

文本的重点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故需着重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考虑到高三学生实际,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开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
1.阅读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

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
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
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明确: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

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

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

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

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

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

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

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

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

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

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正文
2.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第3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阅读答案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