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教学中。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举例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引发学生对教案设计的思考。
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4. 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某些事物千篇一律,而有时候又有无限变化。
2. 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这两个概念对于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4. 创新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与传统几何图形不同的设计思路,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和展示。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2. 课后练习一。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板书设计见教案
作业布置书后练习、练习册
得
教后反思
失
改进想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的意义;2. 分析和讨论在教学中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效果和影响;3. 创造性地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2. 分析和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3. 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班级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思考;2.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两个短语的含义。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典型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概念理解:1. 通过PPT演示文稿,详细解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列举实际例子。
应用:1.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总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
拓展活动:1. 学生可在其他课程中应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数学、科学等;2. 学生可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的积极程度;2. 学习计划评估:评估学生设计的个人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 反馈评估:学生之间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的质量和深度。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分析经典文本中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2.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1.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个主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种现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吧!二、讲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们来了解一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1.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缺乏变化,单调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2.千变万化:指的是事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在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三、分析文本中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文本中的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1.《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在其中也不乏“千篇一律”的现象。
例如,书中大量描绘了贾府的奢华生活,这些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调重复,但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凸显了贾府的腐朽和衰败。
2.《红楼梦》中的“千变万化”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千变万化”的技巧。
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钗,她的性格、言行举止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讨论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千篇一律”来表现事物的单调、乏味,从而突出主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入课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教研组章节名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授课班级:、、、、、语文组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16周本教案课时:4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研究惯;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理解课文体裁和标题含义,运用多媒体,讲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建筑学知识了解不多,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
主要学法与教法:多媒体、讲谈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
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课前准备】1.学生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
2.学生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理解课文题目和副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XXX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XXX。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XXX、大连女子职业中专XXXXXX【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研究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XXX,然后简介XXX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设置情境,感知文题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修建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课文可分为三局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XXX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XXX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1[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对艺术的影响。
2.把握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的内容,探究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难点:探究论说文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任务:阅读文章二至三遍,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文章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相关资料(要有图片资料)。
活动形式:自读文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
看幻灯,增加感性认识。
任务:了解《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的风貌,或听音乐,舒伯特的《鳟鱼》,让学生体会“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用简要的语言解释题目。
活动形式:放幻灯、看看讲讲。
说明:从艺术作品中直接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为阅读文章创设情景。
二、探究论说文的严谨
任务:探究发现议论文的严谨(思路和语言)。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交流。
说明:注意与上一个学习板块的衔接,从直观地幻灯欣赏到理性的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三、拓展学习,验证特点
任务:阅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宗白华的《空间之美》等文章,体味文章语言、结构的严谨。
活动形式:自读文章,做读书笔记。
说明:文章可以挂到校园网上,也可以提供具体的版本、查找方法等。
作业最好在班级进行交流。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自读导言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自读程序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
2.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教师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雷同的事物或现象,而千变万化则表示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身边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拓展思维(2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呈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如何为千篇一律的事物添加一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步骤五:设计实例(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够既有千篇一律又能有千变万化的实例。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如服装、食物、家具等。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成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事物,并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设计实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梁思成[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_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李宏伟井绪伟【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
1. 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显示)
2. 课后练习一。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板书设计见教案
作业布置书后练习、练习册
得
教后反思
失
改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