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护理常1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心律失常发作时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2.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3.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4.观察活动耐力情况。

5.观察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措施】
1.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特点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心动过速者,应限制活动;心动过缓者,避免兴奋迷走神经的活动,如避免排便时屏气;室性心动过速者,指导患者尝试频繁用力咳嗽,促进心律复律。

2.饮食宜清淡无刺激,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用兴奋性饮料。

戒烟酒。

低钾时,给予含钾高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3.急性心律失常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

对于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时做好急救准备,立即给予复律和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予生命支持疗法。

4.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5.给予患者安抚和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紧张及焦虑。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
结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腹泻、脱水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2.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3.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指导家属学习心肺复苏的知识。

【医学】心律失常及其护理常规PPT课件

【医学】心律失常及其护理常规PPT课件

.
36
房颤
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抗凝剂。 ②电学治疗: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导管射频消融术。 ③外科手术治疗:外科迷宫手术。
治疗要点: ➢积级治疗原发病 ➢阵发性:如持续时短,症状不明显可无需治疗 ➢持续性:主要控制过快的心室率,胺碘酮及地尔硫卓等。可应用同步直流 电复律术。 ➢房颤持续超过2天,复律前后要抗凝治疗 ➢慢性房颤无禁忌应采用抗凝治疗 ➢常用抗凝药:阿斯匹林
ECG特点: 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有间歇性的QRS波脱落,常呈2∶1或3∶2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亦可有形态异常
二度Ⅱ型 疲乏,头晕,心悸,胸闷,抽搐和心功能不 全,常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听诊 时心律整齐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的改变。
.
29
房室传导阻滞
ECG特点: P-P相等,R-R相等,P与QRS无关(房室分离) P波频率大于QRS波频率(P-P间隔<R-R间隔) QRS波群形态 :如阻滞发生在房室交接处,则QRS波正常,频率40~60次/ 分;如果阻滞发生在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心室起搏点源于心室内,则 QRS波宽大畸形,频率20~40次/分。
Ⅲ度: 症状:头晕、乏力、心悸、胸闷,严重者出现心源性昏厥、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或猝 死,心室率缓慢常引起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宽。 听诊:心率慢而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特别响亮,可见颈静脉搏动。由 于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和每搏量增大,病人可有收缩压增高,脉压加大,甚至有水 冲脉。
.
30
治疗方法
(1)适当休息,避免情绪紧张和劳累。 (2)Ⅰ度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如心率在50次/分以上,又 无症状时可不需处理。 (3)如为洋地黄等药物引起者,则应立即停药。 (4)如病人因心率低于40次/分以下而突然出现抽搐、昏迷时, 应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心内科是医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

以下是心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氧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胸闷、压榨样疼痛。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保持患者平稳的情绪状态,避免患者过度劳累;-教育患者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心功能的评估和药物的调整。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稳定;-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提供舒适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由于心脏无法从全身组织提供足够的氧供而导致的疾病,其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重等;-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功能,给予适当的氧疗;-管理患者的液体平衡,保持体液的平衡;-帮助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提高心脏的功能;-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如药物的使用和合理饮食等。

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造成的心跳规律紊乱的疾病。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环境,避免患者的情绪激动;-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如药物的使用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定期复查患者的心电图,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除了以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护理常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位护理: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病人应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可能会使不适感加重。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 饮食护理: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

3. 病情观察:应注意病人的神志变化,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尤其应仔细检查心率和心律,判断是否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不齐发生。

对于房颤病人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

4. 用药护理:应严格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

5.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嘱咐病人穿柔软、宽松的衣物,保持床单位平整、洁净,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按摩骨隆突处,预防压疮的发生。

6. 休息与活动: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需要卧床静养,并且要避免患者卧室的光线过于强烈。

7. 环境: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避免喧哗和嘈杂对病人产生干扰。

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嘈杂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8. 心理护理:避免精神上的过度刺激。

9. 着装:心失常患者的着装不能过紧,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解开衣扣。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并预防心律失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2.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1.对某些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鼓励其维持正常规律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等缺氧者给予氧气(2~4L/min)吸入。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对服利尿剂患者多进食含钾的食物如橘子、香蕉,避免低血钾而诱发心律失常;避免饱餐及饮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而诱发心律失常,保持大便通畅。

3.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有无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注意观察血清钾值。

4.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滴药物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5.对高危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6.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三、健康教育1.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指导患者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因,保持心情舒畅。

3.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督促其服药治疗。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患者及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是否坚持观察脉搏变化,有无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不适,定期复查。

2. 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2、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有无心排出量减少的症状。

二、症状护理:1、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2、心电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性能、使用方法,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变化,要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师,做出紧急处理。

3、阿一斯综合征抢救配合(1)立即采取平卧位,进行心肺复苏,并立即通知医师,备齐各种抢救药物及物品。

(2)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

(3)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或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心脏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1)同阿一斯综合征抢救配合法。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做好气道护理。

(3)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及时的遵医嘱给药。

(4)脑缺氧时间较长者,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5)监测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

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填写特护记录。

5、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1)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3)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秒。

6、护士应做好复律前、中、后护理。

三、一般护理:1、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轻度心律失常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卧床休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安静休息环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满足病人需要。

2.测量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心率、心律(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分钟),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测。

3、合理膳食,少食多餐,每餐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训练每日排便习惯。

4、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止过量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5、备好抢救用品,包括各种抢救药品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各种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起搏器等要处于备用状态。

实用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实用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1.卧床,予床旁遥测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的种类,倾听患者主诉,必要时予吸氧。

2.遵医嘱使用药物复律或配合电复律。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Ⅰ利多卡因:室性心律失常时,予50-100mg静脉注射,纠正心律后以250mg+5%GS250ml,或500mg+5%GS500ml缓慢静滴维持。

使用时严格遵医嘱,静推时间2分钟以上,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窦性停博。

主要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呆滞、视力模糊、言语及吞咽困难。

Ⅱ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可用于对其他药物无反应的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1-2mg/kg,注射时间5-15分钟,维持剂量20-40mg/h。

不良反应:口干、胃肠道反应、头晕等。

Ⅲ胺碘酮:适用于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房扑、房颤及对其他抗心律失常无效的顽固心律失常。

口服:0.2g,tid/qid,有效后0.2g,qd/bid 维持。

静脉注射:3mg/kg缓慢静推,300-450mg/d维持。

不良反应:循环抑制、肺纤维化。

Ⅳ西地兰:可用于房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0.4mg+5%GS稀释后缓慢静推,必要时2-4h后再0.2-0.4mg静推。

Ⅴ普萘洛尔(心得安):各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

口服:5-10mg。

不良反应:嗜睡、头晕、恶心、腹胀、低血压。

Ⅵ阿托品:慢性心律失常适用。

电复律:室颤首选。

3.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重视患者主诉,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出现可能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紧急处理:需立即报告:①患者出现大汗、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②室性期前收缩(RonT型、RonP型、二联律)。

③连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④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⑤室性期前收缩达到或超过5次/分。

⑥室性心动过速。

⑦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⑧心动过缓,心率不超过50次。

紧急处理:①协助平卧,对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心前区叩击后予胸外心脏按压。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第二节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定义: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相差≤0.12秒):②窦P波(其形状表明是由窦房结下传的,在I导联倒置;③P-R间期为0.12~0.20秒。

频率为60~100次/分。

常见心律失临床表现与特点:期前收缩是由于异位起博点过早发放冲动,导致心房和或心室提前激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房性期前收缩(atrialprematurebeats)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

2 2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可能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3 3 、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者可感心悸、胸闷,自觉心脏有停跳感。

4 4 、心电图特征:①房性期前收缩的P 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②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 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 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③下传的QRS 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无QKS 波群发生(称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图:(二)室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房室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使心室肌除极的心搏。

2 2 、病因: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心肌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者。

此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3 3 、临床表现: :病人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病人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一定直接相关。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1、按循环系统一般护理常规。

2、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心律失常者需要卧床休息。

3、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观察有无胸闷、心悸、气促、昏厥、抽搐、心衰等症状,注意有无阿斯综合征的表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4、数脉搏1分钟,记录每分钟早搏的次数,必要时配合心电监护仪或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心房纤颤患者测量脉搏时要同时听心音。

5、熟悉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各种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6、如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连续三个以上(短阵性心动过速)或出现RonT等危险性较大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治疗。

7、对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作颈动脉窦按压、眼球压迫时应配合医生,观察病情,查找引起室上速的原因。

8、必要时做好电复律及电击除颤的准备。

9、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做一份十二导联心电图。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协助医生行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10、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11、对功能性早搏的病人,要耐心解释早搏的无害性,消除其紧张和焦虑。

12、给予易消化食物,少吃多餐,免刺激性,禁烟酒,注意保持大便畅通。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一、护理评估1.病史了解患者的原发病,以及心律失常发作的诱因、发作时的表现及起止方式。

2.辅助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

3.心理社会因素某些心律失常易反复发作,患者可有焦虑、恐惧和烦躁心理。

二、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脑栓塞、猝死。

三、护理措施1.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左侧卧位,给予氧气吸入,注意监测血电解质的变化。

2.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严重心律失常转化,备好抢救药品、物品及设备。

3.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静注时速度宜慢(腺苷除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胺碘酮静脉用药易引起静脉炎,应选择大血管,配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

4.需介入治疗者(射频消融术、起搏器安置术),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5.如发现下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积极处理:①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②室性心动过速;③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④心动过缓,心率小于50 次/分。

6.心理指导:做好疾病知识指导,以减轻焦虑,消除恐惧心理,对治疗树立信心。

四、健康指导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告知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撤换药物,教会患者自测脉搏。

3. 保持良好情绪和健康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4.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五、护理评价1.患者自觉心悸症状缓解,活动耐力增强。

2.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或发生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3.患者无外伤及并发症发生。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被动性异位心律。

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

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

③扑动、颤动(心房、心室)。

(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又称作捷径传导)。

此外,临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后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治疗原则(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自律性异常、触发机制和折返激动达到减慢舒张期除极,提高阈电位,从而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可通过超极化膜电位,抑制因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导致的触发性心律失常。

(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导管消融术、器械植入及直接对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

1.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

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心脏全部或绝大部分心肌纤维在瞬间立即去极化,造成心脏短暂停搏,然后由窦房结或心脏其他自律性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起搏。

2.导管消融治疗。

阻断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消除异位兴奋灶。

3.器械置入。

器械置入包括心脏起搏器治疗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通过发放电脉冲或电击心脏达到治疗目的。

4.外科手术。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异位兴奋灶或心动过速生成、维持与传播的组织,从而根治某些心律失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一、定义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脏的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等电生理发生改变,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是由此产生的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可导致心搏出量的降低,并可能引起晕厥或猝死。

但大多数心律失常并无生命危险,如单纯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可存在于正常儿童中。

二、评估/观察要点
1.健康史评估有无心悸、胸闷不适等。

2.身体状况评估有无精神紧张、疲劳、心律过快或过慢等。

了解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儿是否因疾病影响正常活动、游戏、学习而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护理措施
1.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2.保持环境安全、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3.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预防感冒。

4.保持标准体重,勿贪食,因体重增加可使心脏负荷加重。

5.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避免气候变化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6.给予易消化、清淡、低盐、低脂、高蛋白、维生素丰富食物,少量多餐。

有水肿者,限制饮水量及钠盐的摄入。

四、并发症的护理
1.心衰监测心率、心律变化,保证充分休息,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

防便秘,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猝死按心脏骤停急救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定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1.【护理评估】
1.1、、询问病人的既往史和现病史,有无不适感觉,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发因素
1.2、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1.3、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晕厥等,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循环变化
2.【护理问题】
2.1、活动无耐力
2.2、潜在并发症:猝死
2.3、有受伤的危险
3.【护理措施】
3.1、按ICU一般护理常规。

3.2、严密观察脉搏、心率、心律、血压及呼吸的变化,予以心电监护,并注意全身情况如神志、面色、出汗、紫绀等。

3.3、严重心律失常病人需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

3.4、治疗护理:
3.4.1、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常常选用异搏定、心律平、洋地黄、奎尼丁及乙胺碘呋酮等药;室性早搏则选用慢心律、心律平、利多卡因;缓慢型心律失常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3.4.2、心电方面治疗,有电除颤(或电复律)和电起搏两种。

3.4.3、可采取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经方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3.4.4、采用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等选用射频消融术。

3.4.5、心电监护发现心率高于18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室性早搏呈频发性、多源性联律出现或R-on-T现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或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全身
抽搐、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出等应考虑心室颤动、扑动或心室停顿的可能。

首先,进行有效的胸部按压并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氧、准备抢救药品与器械,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4.【健康指导】
4.1、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继续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擅自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诉病人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哪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4.2、避免诱因: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

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4.3、饮食: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国度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4.4、家庭护理:教给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与自我监测病情;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5.【护理评价】
5.1、病人活动耐力是否增强,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缓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的不适;
5.2、焦虑是否减轻或缓解;
5.3、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未发生猝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