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目标任务一览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5-P87“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自然界物质循环⎩⎨⎧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循环目的: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循环结果: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①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过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③各组成要素提供的物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填字母)(3)根据自然要素关系图,说明哪些自然要素导致黄河含沙量大?提示(1)整体性生物(植被)(2)C A B D(3)黄河含沙量属水文要素,由图可知,气候、植被(生物)、地貌可能导致水文的变化。

因此,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地貌、土壤),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气候)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故黄河含沙量大。

第②步:名师精讲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③步:实战演练1.(2018·淮南高一检测)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2)改变的化学成分,改善的水分状况;(3)加快了的分化,促成了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功能和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作用,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5、平衡功能是指,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及的改变,即“”。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球表面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3、山地垂直带是在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带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数目越,垂直带谱越。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地域差异,这是因为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地理环境实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地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二、三、四章分别学习了大气、水、地貌等相关内容。

而本节重在向学生揭示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在案例中的应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砍伐森林的图片,思考乱砍乱伐会出现什么后果?【设计意图】用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引入,实用性强,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说一说:根据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说图中都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思考: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思考学科素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探究:根据课本P86图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探究: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地理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综合体。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原因:地球表层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

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形成:受地球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4.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例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表现和原因;2. 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3. 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表现,解释整体性的原因;3.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性形成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差异性的原因;4.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以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六、教学实践与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分析所考察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概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应用实例中的表现;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破坏等。
2.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绘制地理要素关系图、制作地域分异规律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从地理信息中提取、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设计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环境的规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介绍自然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地球运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
5.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地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以下活动: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具体பைடு நூலகம்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规律。
-利用多媒体和GIS技术,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
-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利用模拟实验,如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
4.教学评价: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3.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4.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5.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重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2.教学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3.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测试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给予评价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3.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4.实践与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反思。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我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环境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如:“请分析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我还将通过讲述地理人物故事、展示地理现象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课时教案学科:高一地理授课教师:吕亚东单位:济军生产基地中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时】1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能力目标: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环境的整体观及科学、正确的环保观。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重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难点】1、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方法】讲议结合法【教具】多媒体材料【教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外部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内部环境)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地理环境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讲授新课>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复习>同学们回忆地理环境的四大循环过程。

<教师强调>(1、过程。

2、参与者。

3、意义。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四大循环的相关问题。

<提问>:四大圈层的关系怎么样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相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并自然推导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应用>1、环境保护: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举例说明)<总结>“牵”一发而“动”全身。

2、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要从题干给定的有限信息通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分析出这一区域的总体的自然环境特点。

即从表象信息———→隐含信息。

而往往隐含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播放媒体材料>由该景观图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补充。

<总结>“给”一发而“知”全身。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理环境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力能(降水、径流)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

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经典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用图表分析、简化地理问题
【投影图片】
【投影小结】
出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说明他们不仅是物质在循环,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动,通过这三大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理 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
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
【板 书】
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整体感知本节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
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P93活动题。讨论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是如何转换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高中必修〔地理1〕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分析【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局部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根底。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开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1?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各圈层之后的最后章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地理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也是地理学科最根本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 A
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2.D 3.A
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
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

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4.C 5.B 6.D
解析材料中的“发”指的是水文状况,人工湖泊使水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使地方气候更加湿润。

三峡库区由于水位上升,水流缓慢,使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现象增加。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物循环过程中()
A.食物链的关系B.物质循环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D.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 B
解析题中诗句反映了物质循环关系。

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环境的变化速度比以前加快了。

回答8~11题。

8.一定不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是()
A.原始大气和现今大气成分的不同
B.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变化
C.土壤的形成
D.大理岩的形成
9.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提供()
A.叶绿素B.热量和CO2
C.水分和无机盐D.有机质
10.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什么功能起作用()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平衡功能D.分解功能
11.主要来自光合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A.CO2B.N2
C.O2D.CH4
答案8.D9.B10.A11.C
解析大理岩的形成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提供热量和CO2,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界的生产功能,来自光合作用的大气成份是O2。

森林号称“地球之肺”、“环境的卫士”,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其在环境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回答12~14题。

12.东北地区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引起的后果,错误的是() A.便于修路B.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C.旱涝加剧D.沟谷纵横
13.从东北林区分布来看,该区适宜林木生长的条件错误的是()
A.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D.土壤肥沃
14.地球上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吸收人类排放的大量CO2的能力减弱,温室效应增强,这就破坏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生物功能
C.化学功能D.平衡功能
答案12.A13.B14.D
解析东北林区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可导致水土流失,旱涝加剧,沟谷纵横。

东北林区分布在山区,地势平坦不是该区适宜林木生长的条件。

森林大量被砍伐,破坏了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草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等
药用植物,据此完成15~16题。

15.国务院作出上述决策的原因是()
A.上述植物属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
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对人体健康有害
C.甘草、麻黄草属淘汰使用的药材
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沙尘暴的产生
16.下列规定中,与国务院通告目的不同的是()
A.鄱阳湖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休渔
B.禁止捕杀藏羚羊
C.南方农田禁止捕食青蛙
D.上海市限制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
答案15.D16.D
解析国务院作出的决策是为了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

上海市限制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主要是防止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答17~18题。

17.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18.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
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答案17.B18.D
解析“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人工草场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二、综合题
19.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应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______的分解作用。

(2)B、C表示______,D表示______,若D______,碳循环就无法进行。

(3)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

(4)当今自然环境中的“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________增加造
成的。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________和________,它破坏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功能。

(5)人类向池塘中排放的污水使水质变坏,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导致鱼类因缺氧大量死亡,这是干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 功能,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____________甚至整个____________的改变。

(6)简述生物出现后显著的地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微生物(2)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一旦停止(3)二氧化碳和碳酸盐(4)二氧化碳对植被的破坏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整体性(5)平衡其他要素地理环境(6)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20.自然地理环境是个系统的整体,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

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地理要素有_______________等。

(2)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试分析主要原因。

(3)到d阶段后,湖泊周围大气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案(1)气候、水、土壤、生物、地形
(2)鱼类死亡,植物增多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3)降水减少,气候干旱,降水变化大且多暴雨等天气。

解析本题通过湖泊演变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 阶段,湖泊中的鱼类消失,而水草等植物增多,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随着湖泊消失,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得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