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进行务工,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选择携带孩子随迁至城市。
这些随迁子女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对于城市管理者、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整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户籍限制和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等原因,许多随迁子女在城市教育中难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
2. 适应能力差。
由于随迁子女从农村环境转移到城市环境,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导致他们在城市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较差。
3. 教育质量问题。
在城市的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随迁子女可能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4. 心理问题。
由于环境变迁和教育条件的不稳定性,随迁子女可能面临着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相应对策1.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
城市管理者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于随迁子女教育资源的分配,确保他们能够平等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
2. 加强师资力量。
针对随迁子女的需求,应该加强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3. 加强学校管理。
对于随迁子女的学校,应该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设施和条件,以及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确保随迁子女的良好成长。
4. 加强家庭教育。
对于随迁子女的家庭,应该加强对于孩子的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确保孩子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支持。
5. 加强政策保障。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政策,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平等享受教育机会。
6. 拓展教育途径。
对于随迁子女,可以拓展一些非传统的教育途径,比如开办一些面向随迁子女的特殊学校,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7. 增加交流互动。
城市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与随迁子女及其家长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迁往城市进行务工。
这其中,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会携带随迁子女。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是指为了保障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我国,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
此外,也应当加强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策的公正和透明。
其次,随迁子女入学的准入政策和条件。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普遍要求随迁子女具有合法身份、符合城市户籍条件以及年龄要求等基本条件。
同时,也要求随迁子女家庭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能提供合法租赁合同或暂住证明。
这些政策和条件的制定旨在保障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入学环境。
第三,随迁子女入学的优先权。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些优先权政策。
例如,将随迁子女纳入城镇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优先安排由学校统筹划拨教育资源,确保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
同时,加大对乡村学校补助力度,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第四,随迁子女入学的教育保障措施。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还采取了一些教育保障措施。
例如,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补贴力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同时,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农村学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总之,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对于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解释和执行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弱,长时间穿着脏衣服,也没有定期清洁的 意识。在作业习惯方面,由于许多务工人员 由于工作繁忙,很少花时间检查随迁子女 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在一些 要求家长监督完成的读背类的作业有些家 长也不关心孩子是否读过了、会背了,随手 签上字,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导致孩子不重 视作业的完成质量。
(三)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 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许多进 城务工人员无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存在这这样 的想法,他们认为既然交了学费,那孩子的 学习任务就应由学校全权复责。自己把教 育孩子的任务转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也就 没有必要再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孩子在学校中出现问题或者学习成绩不 好的时候,有些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老师没 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 而不会客观地与老师一起沟通分析问题的 原因。当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时,有些家长 不重视甚至反感与老师进行交流,有些家 长以工作繁忙或其他借口拒绝到学校进行 沟通了解。 二、化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 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改进 首先,进城务工人员首先要有耐心花 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内 心想法,掌握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要 给予子女心理上的关爱,用爱灌注孩子成 长,让子女内心充满安全感,确保子女的心 理健康。其次,务工人员要学会反思自己的 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父母在要求孩子 践行某个行为时,也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 自己。再次,务工人员要关注子女各类良好 习惯的养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卫生习惯和作业习惯,监督孩子改掉身 上的坏毛病。最后,务工人员也要积极主动
作者简介: 陆 纪 明 (1980.10-),男 ,汉 族 ,山 东 临 沂 人,中共党员,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教 学管理。 刘 晓 丽 (1984.07-),女 ,汉 族 ,山 东 临 沂 人,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其中许多人员将子女带入城市接受教育。
然而,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义务教育情况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选取了S市五个区的多所中小学进行调研。
问卷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其家长,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0份。
我们还对20位教师和学校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三、调查结果1、教育资源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学校存在班级超员、师资不足等问题。
部分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有限,导致部分孩子无法进入心仪的学校。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与城市户籍学生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部分学校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3、家庭教育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繁忙,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时间较少。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缺乏,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4、心理问题: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部分孩子存在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措施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完善招生政策:教育部门应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招生政策,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保障他们的入学权利。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摘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学校,学校资源分配不公,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问题,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府引导和动员,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教育资助力度。
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才能让这些孩子在城市里获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城市化、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教育不平等、流动人口、融入、资源分配、政策支持、政府引导、衔接机制、教育资助力度1. 引言1.1 现状分析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城务工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所带来的随迁子女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难以融入城市学校、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是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要比农村学校更为完善,这导致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学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很多随迁子女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与城市学生之间的融合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资源分配不公也给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一些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而一些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低,这使得随迁子女在教育资源上处于劣势地位。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严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动员,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加大对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可以帮助这些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随迁到城市。
这些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往往面临着入学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
一、现状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
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后,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条件都难以满足需求。
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人满为患的情况,导致随迁子女的入学难度加大。
2. 学习生活环境不稳定。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多随迁子女居住的条件比较简陋,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够稳定,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学习负担重。
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来说,他们原先的学校教学水平可能较低,但是在城市却要适应较高的学习压力,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条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完善政策措施。
要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体系,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就读。
例如可以针对随迁子女,开设专门的入学通道,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3. 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要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支持,邀请更多的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参与到随迁子女的学习生活中,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
4.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社会组织要共同努力,为随迁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5. 增加师资培训。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应对随迁子女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随迁子女的学习。
6. 健全家庭教育体系。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
三、结语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随着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居住,享受城市户籍待遇的未成年子女。
由于他们的父母在城市中务工,这些随迁子女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教育困难,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需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是为了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平等接受优质的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民教育素质。
二、目标1.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3.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三、主要内容1.完善政策支持(1)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2)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杂费,并制定相关补贴政策,保障其学习的基本需要;(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资助基金,用于资助其教育费用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2.教育资源保障(1)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增设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为有特殊需求的随迁子女提供专门的教育服务;(2)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中,合理划定学校教育用地,保证足够的教育资源;(3)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3.教育管理支持(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其教育信息的完整和流转;(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随迁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四、重点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补助资金;2.加强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合理分配;3.加强与农村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4.建立健全随迁子女的教育信息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5.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随迁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五、督导机制1.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委员会,负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和协调;2.每年对各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3.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设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门机构,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务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随迁子女到城市定居。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教育体系,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实现健康成长和自身发展。
一、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随迁子女不能像城市户籍儿童一样直接入学,他们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和手续,才能在城市学校就读。
这给他们的学籍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解决。
2. 适应问题:由于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交方式等。
3. 成绩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学业上比城市孩子有所落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因此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心理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自卑等。
二、相应对策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放宽对学籍转移的限制,简化相关的手续和流程等。
2.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3. 加强学校管理:在城市学校当中,应设立专门的随迁子女班级或者专班,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教学安排,提供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4. 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在学校和社会当中,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护他们的心灵健康。
5.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应加强与随迁子女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1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但是随着农民工的转移,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
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
是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享有教学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与分析:学习上,在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6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基本技能的水准有待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引导。
生活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居住、食宿、穿着、学习等条件相对较差。
心理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后,60%的学生表现出真诚、善良、朴实的心理品质;但是,仍然有40%的学生往往有三种不良心理倾向:一是孤独、自我封闭。
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没有较好的伙伴;二是自控力差。
表现为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貌似听讲,实则神离,结果是一学就忘,一做就错;三是逆反心强。
体现在心里有话不愿意倾诉,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不接受,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入学门槛高,就读公办学校困难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造成入学门槛高,就读公办学校困难的主要原因。
出于生活成本及就业的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往往集中居住在城郊接合部,相对于市区而言,郊区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短缺现象十分突出。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的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整日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
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一般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
籍人 口的规模 为依 据规 划建设 。进 城务 工人员 随迁 子女 的 大量进 入 . 必然 需 要政府 加 大新 建或 改 扩建 学校 以增 加学额 但 由于进城务 工人员 随迁子 女流 动 性 较 大 . 流动 无 规律 可 循 , 且 给政 府 做 教 育投 入 预算 决 策 的有效 性增 加 了危 机 , 易使 做好 的计划 容
省 厦 门市 湖 里 区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随迁 子 女 教 育 问 题 . 为
2公 办学校 管理 与发展 等 工作受 到诸 多影 响 .
进 城务 工人 员大 多工作 不稳 定 .其子 女 随父母 工作 情况 而变 动 . 动性很 大 . 流 部分 学校进 城务 工 人 员 随迁子女转 学率 达 41% 不 仅 中间转学 、 . 6 中途 返
2建 立随迁子 女义 务教育 财政转移 支 付制度 .
二、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 子女教 育存在 的问题
1就学 难 问题 日益 呈现 .
随着 进城 务_ 员 随迁子 女入 学政策 和 条件 的 T人 不 断完 善 .希 望进 入公 办学 校就读 的进城 务 工人员
・
2资源 供给增 长偏 缓 .
据 现行 教 育 体制 . 办学 校 的设 置 是 以本地 户 公
应 对 不 了 变 化 的 现 实 . 往 导 致 在 应 对 进 城 务 工 人 往
之中, 纳入到 高标 准 、 高质 量发展 基础教 育工作 的全 局 要加强对 1 周岁 以下流动人 口的登记管理 . 6 以便 科学实施教育上 的统筹 规划 .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同 时 .农 民工 流出地政府 应科学预测人 口流 出规模 . 为 输入地提供准确 、 及时的学生流动信息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方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方法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问题,我提出了以下方法:第一,制定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针对该群体的入学政策,明确学生的录取标准和程序,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
政策制定应该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的特殊情况,例如他们的户籍不在城市、父母工作时间不规律等,尽量简化入学手续,降低门槛,提高他们的入学机会。
第二,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资源。
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和需求,政府应该相应增加随迁子女所需的学校资源,包括建设新的学校、增加教师和教室等。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学校资源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容纳一定数量的随迁子女,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第三,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培训。
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可能存在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环境,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班,提供学习指导和辅导,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同时,也应该鼓励城市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专门的补习、辅导和支持。
第四,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正确有效的解决。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入学信息管理平台,规范录取流程和透明度,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录取机会。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监督,确保学校不歧视随迁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学校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建立管理机制;学校应该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随迁子女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索篇誗课题荟萃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猛增,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某种程度上讲,与城市原住居民子女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差,受教育权益也更不易得到保障,这都不利于其学习成长。
城乡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教育制度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不同,将会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学习困难情况,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导致教育危机,不利于人才培养。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1.教育管理体制冲突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进行分级管理,学校的教育经费来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较于中央财政经费,地方财政经费在当地学校教育经费中占比较大,中央财政拨款仅起到辅助作用。
基于该教育经费运行模式,各地的教育系统优先满足本地区学龄儿童的受教育需求,教育规划以及学校布局均满足本地居民教育需求,九年义务教育拨款根据本地区户籍中适龄儿童人数决定,当地政府根据学龄儿童户口划分学区,按照就近入学的方式分派入学名额。
由此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无权享受城市教育资源的。
《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平等接受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资源,但是受限于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没有根据法案做出相应调整,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2.课程制度差异较大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历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和鉴别,知识的选择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联系密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下流行的价值观文化。
只有持续保持与主流优势文化一致,才有利于教育学习。
当地城市适龄儿童占据教育优势,属于优势学习团体,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与城市固有主流文化存在偏差,属于外来群体,加上随迁子女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限制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有限,见闻面较为狭窄,囿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时,其生活经验与倾向和城市化的课程内容相冲突。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实施方案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城市,却常常感觉像个“局外人”。
这些孩子面临着很多挑战,教育、心理、社交,这些都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的实施方案,就是要为他们铺平道路,让他们在城市中茁壮成长。
1.1 教育支持首先,教育是重中之重。
要确保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很多时候,家长为了生计辛苦奔波,孩子们却因为户籍问题而无法上学。
咱们要积极协调,让这些孩子能够入学。
比如,学校可以开放部分名额,给他们提供一些优惠。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玩耍,彼此之间也能增进了解。
1.2 师资培训当然,教育不仅仅是让他们上学。
我们还得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那些教导随迁子女的老师。
专业的师资培训非常重要。
老师们要懂得如何关心这些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而不是压力。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心理关怀2.1 心理辅导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随迁子女常常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通过倾诉、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就像那句老话,心病还需心药医。
心理健康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础。
2.2 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是孩子们锻炼自我的好机会。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交到朋友,增强自信心。
人际交往的能力,关乎他们未来的发展。
2.3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也不可忽视。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互相分享经验。
亲子活动同样重要,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参与游戏、学习,拉近彼此的距离。
家庭的温暖,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社区参与3.1 社区服务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二个家。
要通过社区服务,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
1.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聚居在城市的一些偏远地区,当地的义务教育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2. 学业压力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往往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提供很好的学术支持。
此外,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及转换也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了困难。
3. 交流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当地学生相差较大,导致相互间的理解、交流难度增加。
解决对策:
1.增加教育资源:政府应该增加在城市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师供应,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需求。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能够提供合适的课程和学科支持,同时也要在学习、社交和健康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
3.拓宽参与途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与父母共同合作,创造助学场所,提供家长教育,以便他们更好地参与子女的学习。
此外还要加强与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其父母的沟通。
4.改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出适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校园学习氛围,包括提供多样化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志愿服务机会,以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其中不乏一大部分家庭会带着孩子一起迁往城市。
这些孩子被称为随迁子女,他们通常面临着入学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1. 教育资源短缺: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后,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导致学校数量不足,给随迁子女入学带来了困难。
2. 入学条件限制:随迁子女由于户口、学籍等方面的限制,常常难以顺利入学,需要面临着各种入学条件的限制和审核。
3. 教育质量不均衡:部分城市的教育资源较为稀缺,导致随迁子女面临着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有的孩子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融入问题:由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中往往面临融入困难,面对着同学、老师、课程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二、随迁子女入学的对策1. 增加教育资源:政府部门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学校数量,增加教师配备,改善教育硬件设施,给更多的随迁子女提供入学机会。
2. 放宽入学限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适度放宽学籍、户口等方面的限制,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3. 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化改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加强社会支持: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适应帮助,改善他们的融入问题。
5. 多元化教育体系:政府应当推动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采取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模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融合,加强交流互动。
6. 完善政策措施:政府应出台更多针对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政策,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并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
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而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也是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随迁子女也相继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市学校就读。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等方面与城市里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学校里如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教育,是当前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好在校就读的每一名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理应教育好他们的子女,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辜负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期望。
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
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养成教育
1.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
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提供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让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养成教育。
2.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课堂及在学校的表现。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互相沟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只有家长、学校合力,才能
提高学生养成教育的效率。
3.开展好学校养成教育活动
一是学校利用日常的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科特点渗透养成教育;二是教师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最崇拜的人,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无意识地去模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三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赞赏、多鼓励,把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关爱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1.多加关爱,增进了解
罗素曾经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发展。
”这说明了关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新的生存环境,他们会因乡音、外貌衣着、卫生习惯等而成为同学的笑柄。
教师的关爱,有时会成为孩子唯一的依靠。
初二(1)班刘x同学是从湖北农村来到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说着浓重的湖北方言,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讥讽。
在课堂上不管会不会他都不举手发言,下课后也不与同学玩耍,晚上回到宿舍也不与同学交流,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
班主任王老师就主动接近他,与他谈心交流、聊天,了解他原来的生活,倾听他的心声,和他交朋友,帮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疏导他的心理障碍。
同时班干部从生活上关心他,为刘x同学购买了他爱吃的家乡菜,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还为他
开了主题班会“欢迎你,新同学”,在班会上向他介绍新学校、新同学,让他尽快认识新的同学、了解新的生活,使他迅速融入新的学校和班级。
让他感受学校的温暖。
同时在班级上树立良好的风气,让班级城市里的孩子们学会宽容、接受、容纳。
从而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处于充满正气、平等的良好班级氛围之中,逐渐淡化内心的胆怯、害怕、自卑,逐渐培养他们勇敢、上进等优良心理品质,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以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
2.成功教育,增强自信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环境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着自卑、害怕、胆怯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鼓励和帮助。
教师要多留心、多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并让同学们了解这一优点、长处和闪光点。
比如,在课堂上多提问,给他们创设发言机会,无论在什么方面有了进步,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表扬他们,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激励的话语,鼓励他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初一(1)班的王x同学来自农村,父母平时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顾及他的学习生活。
由于小学英语知识基础薄弱,导致初中的英语成绩较差,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
但是经过老师细心地观察,发现他的数学成绩比较棒,于是便以数学学习为切入点,委任他为数学课代表,对其进步及时鼓励、表扬,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通过一学期的赏识教育,王x同学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在不断地进步、提高。
3.建立“学习小对子”,共同进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能力教育子女,导致其子女成绩不太理想。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开展“学习小队子”活动,用一帮一的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
在编排座位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班干部坐在一起,让班干部从生活、学习上一对一给予帮助,不但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总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通过爱心浇灌,让这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