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他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以自由、浪漫、感性的风格著称。
2.创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诗人告别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3.诗歌结构: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采用押韵的形式,节奏明快,韵律优美。
4.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5.艺术特点: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同时,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康桥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3.诗歌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4.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5.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受,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的作文,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
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诗人照片、生平介绍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篇,激发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
4. 艺术特色分析(1)讲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意境:留恋、追忆艺术特色: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七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七篇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七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初中再别康桥 教案
初中再别康桥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教学难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背景。
2. 学生阅读诗歌原文,感受诗歌的氛围。
二、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 学生练习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义。
四、背诵诗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互相交流背诵的心得和方法。
五、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练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表达能力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或口头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或口头表达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七、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完成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诗歌的感受和鉴赏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注重诗歌的背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总10篇
再别康桥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2)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
2.帮助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全文。
2.准备课堂演示材料,如图片和音频。
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于康桥的了解和感受。
2.展示康桥的照片和风景,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文化。
导读:1.让学生回顾《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角度。
3.分享诗人肖发的创作背景和他与康桥的纠结之情。
1.让学生在阅读课本中的《再别康桥》时,以个人为中心,记录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提醒学生留意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集体分析: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以批判性的思维思考和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中隐喻和比喻的运用。
合作探究:1.分组让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批评对方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创作体验:1.让学生以诗人肖发为参照,写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地方,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反思:1.让学生反思并分享他们对于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
2.回顾并总结学生对于诗歌的分析和创作经验,以及他们对于离别主题的理解。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诗人肖发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诗歌作品,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再别康桥 ( 教课方案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目标:一、频频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剖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尝诗歌境界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必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课假想:这首诗语言华美轻快,章法,音韵柔美和睦,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若有条件,可播放相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柔和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气氛中充足感觉境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叙述对他的认识,适合增补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课要点,并指导学生达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朗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宛仔细的感情。
在朗诵时,注意读出轻快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拟。
3、让学生在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发问:依据背景资料,你以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其他深情。
(2)、发问:诗人在分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归纳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发问:诗人辞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挥手、寻梦、放歌、缄默。
三、逐节讲析评论: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辞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怀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慨。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精选15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其诗歌特点。
教学设计:1.学情: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3.教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928年夏天。
伦敦。
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
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
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1、再回广州;
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
忧愁。
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
(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
留恋。
(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
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