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③层霄,即层云。

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1. B B项,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2.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⑤俯仰结合。

“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艺术手法和鉴赏诗句的能力。

作答时,指出诗词运用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

西江月 苏轼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 苏轼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参考答案14.冰清玉洁天然丽质(2分)(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梅花之美。

(3分)三:1.请结合文本,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

2.有人说这首词“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请结合全词谈谈“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

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是从美的影响着笔来写美本身,是侧面描写。

2.表达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岭南梅花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有着岭南梅花一般风姿神韵的侍妾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蕴含着作者内心郁结不散的怅惘之情。

简析:《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诗歌《西江月》——苏轼

诗歌《西江月》——苏轼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 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 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 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 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 的意思。这一溪风月确实是太迷人了!那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 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暇 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那些珍奇的珠玉书势必被马蹄踏碎, 这怎么能行呢?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春晓。
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天空中隐隐约约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下得马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醉倒在芳草中睡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了那水中的月亮。
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上进入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
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 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 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 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 读来回味无穷。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 ,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 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 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 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 ”,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 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 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 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注】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①“新凉”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

“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

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

“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

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

“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

“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

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

“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奸佞小人。

“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鉴赏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 参考答案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3分)三:1.请结合文本,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

(5分)2.有人说这首词“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请结合全词谈谈“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

(2分)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是从美 * 着笔来写美本身,是侧面描写。

(3分)2.表达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岭南梅花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有着岭南梅花一般风姿神韵的侍妾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蕴含着作者内心郁结不散的怅惘之情。

简析:《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3分)3.《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

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3分)4.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1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

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分)3.“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去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分)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3分)《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二」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①,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①【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③横:广远。

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

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

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⑥欹(qī:歪,斜。

⑦杜宇:杜鹃鸟书杨朴事【宋】苏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③,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④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

②杞:地名。

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及觉已晓()(2)书此语桥柱上()(3)妻子送余出门()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15.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2分)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3分)A.爱惜B.惋惜C .吝惜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

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

(4分)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

(7分)参考答案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

(意思对即可。

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参考答案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

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

(4分)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

(7分)参考答案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

(意思对即可。

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阅读练习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参考答案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

(任意三点得3分)(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分)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1分)赏析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闸。

作者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

照野涨浅浪,I翻翱1;^。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舂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纟5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

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舂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橫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此两句喑写月光。

“章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

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以下是小编这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3、“路转溪头忽见”是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忽”字是哪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后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5、“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参考答案:1、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清风半夜鸣蝉”看出来。

2、是青蛙在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庄特点。

3、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4、写出作者的心理状况。

5、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阅读答案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阅读答案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皎洁的水上月色;水月交辉,有如缀满了 无数晶莹剔透的珠玉,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 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写出空山春晨 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 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下片开头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 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 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 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 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 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 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 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 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 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 ,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 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 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 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 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 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翻译及阅读答案 苏轼
• 西江月 • 【宋】 苏轼 •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 参考译文: • 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
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 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20.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

B.“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

D.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夜的独特感受。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6分)20.(5 分)BC。

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

B.“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错。

更传达出人生的人短促,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凉”字既有喻示人生之“凄凉”,也喻示现实人间之“凄凉”。

C.“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错。

以自我嘲讽的形式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21.(6 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分)“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2分)“月明多被云妨”,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借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2分)(若答:“中秋谁与共孤光”,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也可给2分)。

古代诗歌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宁波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联考)

古代诗歌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宁波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联考)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②。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③。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②障泥未解玉骢骄: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

《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

济曰:此必是惜障泥。

”③琼瑶:美玉。

1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A.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个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上片首句“照野”,突出地点,点明了月色之佳。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在明月朗照之下,这无限的空间,美好的自然,便和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了。

C.下片“解鞍欹枕绿杨桥”一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表现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D.词人在词中不去写小序中“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抓住了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将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15.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脱却苦闷,自我宽慰,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创作背景】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

大致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

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

两书作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

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

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

【名师讲题】苏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苏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②。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③。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②障泥未解玉骢骄: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

《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

济曰:此必是惜障泥。

”③琼瑶:美玉。

1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A.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个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上片首句“照野”,突出地点,点明了月色之佳。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在明月朗照之下,这无限的空间,美好的自然,便和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了。

C.下片“解鞍欹枕绿杨桥”一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表现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D.词人在词中不去写小序中“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抓住了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将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15.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参考答案:14.C15.①使用叠词,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隐隐”形容云层,写出云层隐隐约约地在若有若无之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②侧面烘托,“我欲醉眠芳草”通过词人不胜酒力,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侧面烘托此处芳草之幽美、清新。

③借喻,将月色喻为美玉,突出皎洁月色之下周遭环境的清丽、静谧、纯洁。

④以动衬静,通过杜宇在黎明的一声啼叫,衬托出了野外春晨的静谧、清幽。

名师讲题: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表现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错误,词人在此处并无借酒浇愁,苏轼在这首小词里,反映他在黄州的旷放生活,表达了他乐观而豁达的胸襟。

苏轼《西江月 中秋和子由》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西江月 中秋和子由》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头虽也写人生如梦,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旷达不同,流露出悲切之感。

B.上阙三四句由写景到写人,由季节之秋写到人生之秋,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C.下阕以物喻人,既写中秋佳节却乌云闭月之景,也喻指词人自身的政治遭遇。

D.中秋之夜,词人却无人可以秉烛共饮,一句“谁与”更衬托出“凄然”之感的浓郁。

18.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人心绪系于“凉”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7.D(3分)“中秋谁与共孤光”中的“孤光”指的是月光,而非是烛光。

故选D。

18.①伤秋苍凉,中秋之夜风吹树叶之声,环境苍凉,引出伤秋之情;
②年老悲凉,由秋景写到“眉头鬓上”的秋意,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悲凉;
③世事薄凉,以酒贱客少、乌云遮月喻指词人被贬后无人问津的境况、小人当道的政治环境,体现了世事薄凉;
④孤寂凄凉,中秋与弟弟分隔两地,无人陪伴赏月,只能独自把酒北望,表达了词人孤寂凄凉之情。

[6分。

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

其他答案于文有据、言之成理亦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