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复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高考诗歌复习宋词专项练习(共九首,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高考诗歌复习宋词专项练习(共九首,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宋词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观词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宋〕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①。

(注)①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抗击匈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起首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

风声一响而过,戛然而止。

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

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

D.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4.词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四⼗六、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点风⾊。

⽟鉴琼⽥三万顷,著我扁⾈⼀叶。

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

悠然⼼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何⼣!【注】①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

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年。

1、下⾯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秋草⽆⾊,秋⽔⽆波,画⾯的空灵使中天的⼀轮皓⽉、湖上的⼀叶扁⾈分外突出。

B.“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的景与“孤光⾃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独以⼀颗⼼⾯对浩瀚⽔天,欣然领受⼤⾃然的慰藉,⾃信⼼怀坦荡,⽆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了模糊表达的⽅式。

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3、这⾸词和我们学过的《前⾚壁赋》写的都是⽉下泛⾈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阐释。

(10分)参考答案1、D(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①扩⼤词句的内涵。

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两点4分,⼀点2分。

)3、明确喜欢哪⼀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具体阐释。

四⼗七、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①⼭⽔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风券,累奏留云借⽉章。

诗万⾸,酒千觞,⼏曾着眼看侯王?⽟楼⾦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

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

⾼宗绍兴⼆年(1132),始应召⼊朝,赐进⼠出⾝,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宋词赏析练习题

宋词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2)【答案】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这样表述也可以: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哪位词人的哪首词?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A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煜D. 李清照答案:A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哪位词人的作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首词?A.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B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李煜C. 辛弃疾D. 李清照答案:B6.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出自哪位词人的词?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D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出自哪首词?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B9.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哪位词人的词?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词人属于豪放派?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 B2.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苏轼的作品?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A B D3.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辛弃疾的作品?A.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答案:A D4.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李清照的作品?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C.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D.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柳永的作品?A.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题目一:理解词意
请阅读以下宋词,回答问题。

题目:《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请简述这首词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题目二:词牌知识
请根据以下词牌提示,填写相应的宋词。

词牌:《水调歌头》
提示:描写春天景色的词句。

{content}
题目三:作者背景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词人?他的词风特点是什么?题目四:词句解析
请分析以下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目五:词歌演唱
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宋词,进行演唱。

要求:准确、富有感情。

题目六:创作宋词
请根据以下主题,创作一首宋词。

主题:春天的傍晚
要求:使用宋词的写作手法和格式,描绘春天的傍晚景色和氛围。

---
希望这份题库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词,提高你的鉴赏
能力。

祝你竞赛取得好成绩!。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10.《如梦令》李清照宋词人号易安居士主题: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11.《诉衷情》陆游宋诗人放翁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宋词人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1.本词的作者是宋代苏轼(人名),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

2.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西北的人都看着我射下天狼星。

B.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向西北看过地区,射下天狼星。

C.学会拉圆月般的雕花的弓箭,在西北地区,射杀敌人。

D.将要把好弓拉得同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侵略者,射杀打败他们。

.二1.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太守出猎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妥当...的项是( B )A.“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作者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乃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冯唐持节出使云中郡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信任,为国献身,效力边疆的愿望。

宋词鉴赏100题(1)(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有题有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3分)3.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梅。

(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

(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2.用对比的手法。

(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

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2分)3.梅花。

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4.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四犯令侯寘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莫听《阳关》牵离绪。

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词的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分析其中原因。

(4分)2.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手法,以虚写实。

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

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

2.这首词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莫听《阳关》牵离绪”句点出“无语”的原因,表达深重的离愁。

“拚酩酊花深处”句,“酩酊”已是大醉不已,更着一“拚”字,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拚命痛饮的狂态,透露诗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1-2023高考语文宋词鉴赏真题汇编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1-2023高考语文宋词鉴赏真题汇编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宋词中“柳永”被誉为“词中之龙”,下列哪首词不是柳永的作品?A. 《雨霖铃》B. 《蝶恋花》C. 《念奴娇》D. 《满江红》答案:D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哪位词人之手?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晏殊答案:A3.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李煜B. 秦观C. 陆游D. 柳永答案:C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宋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如梦令》D. 《青玉案》答案:A5.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辛弃疾B. 李清照C. 苏轼D. 晏殊答案:D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哪首宋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如梦令》D. 《青玉案》答案:A7.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D8.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自哪首宋词?A. 《虞美人》B. 《蝶恋花》C. 《念奴娇》D. 《青玉案》答案:A9.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李煜B. 秦观C. 陆游D. 柳永答案:A10.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哪首宋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如梦令》D. 《青玉案》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宋词中的“豪放派”代表人物有______和______。

答案:苏轼、辛弃疾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______的《满江红》。

答案:岳飞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______的名句。

答案:李清照4.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______的《山园小梅》。

答案:林逋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______的名句。

(完整版)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完整版)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完整版)宋词研究复习资料宋词研究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表明词体确立的最重要标志是()A,选词以配乐B.依曲拍为句C.泛声转为实字D.和声的消失2.双调词前后段首句不同,后段的首句或首韵一般称为()A.叠头B.拽头C.换头D.过头3.将词谓在音乐上节短乐句或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从而推出新调,这种做法一般称为()A,摊声B,添声C.转调D.偷声4.被称为“《花间》鼻祖”的词人是()A.欧阳炯B.温庭筠C.孙光宪D.韦庄5.下列題材中中,由苏轼新开辟的领域是()A.咏物词B.怀古词C.登临词D.农村词6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是A,张元干《贺新郎》B,赵鼎《满江红》C.朱敦儒《水龙吟D.同子湮《点绛唇》7姜夔词向来被评价为(A.缠绵悱恻B.清空骚雅C.雅俗并陈D.刚柔相济8.下列词集中,被看看作是南宋遗民词人咏物词专集的是(A.《乐府补题》B.《绝妙好词》C.《中州乐府》D.《阳春白雪》9.下列词中,主要抒发思乡之情的是()A,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B.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C.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D.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10.下列列词作中,有涉及刘备典故的是()A.苏軾《念奴娇》(大江东去)B.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C.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D.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二、填空题1.唐_______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

2.在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中,曲调繁衍,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的是_______时期。

3.李煜《虞美人》词结句“问君能有几多,____________,既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的陈情,是抒情词中的上品之作。

4.柳永词多用北宋都市新声,开创了________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

5.秦观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殡和___________的妍丽俊逸。

6.向子湮的的《酒边词》,以南渡为分界线,分为“__________”和“江北旧词”7.南宋时期的词坛上,有专门作应制词的康与之一派,也有潇洒飘逸而又颓唐自放的__________派,但无疑应以代表民族正气的词派为主流。

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

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

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_5ccca3dd0102y6qy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

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更频斟。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

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

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感皇恩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许:赞赏、信任。

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

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宋词鉴赏备考训练

宋词鉴赏备考训练

宋词鉴赏备考训练[考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解析](1)送别诗的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挚爱深情,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感,有期待等,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但也例外)。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对照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从这两句诗中可读出一种"不舍"之情,从"水送无穷树""云埋一半山"又可看出朋友此去是山长水远,作者的情感已从这两句写景中流露出来,即寓情于景。

(2)题干中已暗示,这首词在下片写出了两层"新意",既是新意,就意味着不流俗于一般的送别诗只是抒发离愁别绪,这里只要读懂下片中的两句,就不难看出两层新意分别是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和嘱咐。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命题分析]近年来高考对宋词是关爱有加,2007年,除了上面例子中的江苏卷外,全国Ⅰ卷(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及上海卷(苏轼《阮郎归·初夏》)都考查了宋词。

因此,加强对宋词的备考十分有必要。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

王国维曾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鉴赏复习题

宋词鉴赏复习题

高二语文必修四期中宋词鉴赏复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4分)(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父子、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1分)(2)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分析“逐”、“拍”的艺术效果。

(3分)(3)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3分)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宋词赏析的专项训练

宋词赏析的专项训练

宋词赏析的专项训练
宋词赏析的专项训练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试从不同角度作简要赏
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全词伤春更是伤己(感伤2分);寄寓了诗人漂泊之感(1 bcooco.组卷d
分),思乡之愁(1分),自怜(惆怅)之意(1分),牵挂之情(1分)。

(解说: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

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

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2)从听觉、视觉上写春雨和烟柳,(1分)来烘托凄凉心境。

(1分)
寓情于景。

(1分)借空的景色表达不舍的离情。

(1分)。

初中宋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初中宋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初中宋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下一句是“浓睡不消残酒”。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把酒问青天”。

3.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下一句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选择题
1. 以下哪首词是李清照的作品?
A. 《念奴娇·赤壁怀古》
B. 《如梦令》
C. 《水调歌头》
D. 《青玉案·元夕》
答案:B
2.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亲人的思念
B. 对友人的祝愿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A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在热闹的元宵夜市中,对心爱之人的深切思
念和寻觅。

词人通过“千百度”的反复寻觅,展现了对情感的执着和
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 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答案:这句词蕴含的哲理是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苏轼通
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与亲人共
度美好时光的渴望。

四、赏析题
请赏析李清照《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

答案:这句词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通过“雨疏风骤”形象地
表现了风雨的猛烈和无情。

词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孤独和
凄凉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无奈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有意者自己打印:高考宋词鉴赏题

有意者自己打印:高考宋词鉴赏题

有意提高者试一试: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点拨】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词人曾经在这个古代名城洛阳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1)描述“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所写的景色,“暗换年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2)简要赏析“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的妙处。

答:(3)这首词有什么艺术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阑意。

【点拨】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

在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

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

”(1)词中“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答:(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盛情?答: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春暮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点拨】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

宋词鉴赏练习

宋词鉴赏练习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选出错误的选项()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情怀。

B柳永借用春草表明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明了对亲爱的人的思念。

C“无言谁会凭阑意”,作者因为春愁太深,不想让人了解,所以默默无闻。

D柳永,宋朝词人,号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

张良燕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是为了抒发作者()A希望能成为好猎人。

B希望能成为有钱人。

C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D锻炼身体。

袁迪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哪项正确?A“村南村北响缫车”写出村里热闹。

B“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出作者怀才不遇,对朝廷不满。

C“射天狼”写出作者很爱国,即使没做官也要抗击匈奴。

D“敲门试问野人家”写出作者平易近人,又害怕村民怕他,所以“试问”。

孔祥赟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选项中哪个是正确的()A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是苏轼,他是婉约派代表诗人。

B江城子是此诗的题目。

C词中“射天狼”,“天狼”是星名,又称犬星,主侵掠。

词中隐指西夏。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与鄙视,不希望自己身居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四期中宋词鉴赏复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4分)(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父子、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1分)
(2)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分析“逐”、“拍”的艺术效果。

(3分)
(3)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3分)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3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苏轼,字子瞻,号,宋代著名文学家。

“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名。

(2分)
(2)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3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

(4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李清照是(朝代)婉约派词人。

(2分)
⑵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3分)
⑶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

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3分)
9.阅读下列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8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

②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

愁予:使我发愁。

①本词作者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的代表作家;另一大流派是。

代表作家有、(填两个)(3分)
②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人们称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5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流派),这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2分)(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2分)
答: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