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作业防护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噪声防治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噪声防治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噪声防治管理制度一、作业场所声不得超过85dB(A)。

大于85dB(A)时,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dB(A)时,应当采取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有效措施。

二、操作司机或维护人员现场维修时,必须配戴耳塞等防噪护具。

接噪人员劳动时间不得连续超过8小时。

三、接噪人员应每一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或有与噪声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四、努力推广先进工艺技术,采用低噪声的环保型设施设备,减少噪声污染。

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降噪措施,例如安装消音器、隔音墙或佩戴耳罩、耳塞等。

五、有噪声污染防护设施的区队,必须保持设施的正常运行,并负责设施的使用和维护。

六、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备适当控制噪声的知识,为处在噪声超标场所工作的员工提供适当的听力保护装置,执行《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程序》。

七、每年组织对处在噪声超标场所工作的员工至少进行一次听力测试,测试应执行《医疗服务控制程序》。

对测试结果组织进行评价分析,确认趋势,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对于因工作而导致听力受损的员工,按照《工伤与职业病管理程序》对员工进行认定个管理。

八、安监科负责生活区和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并填写记录和编写噪声监测报告。

噪声监测生活区噪声:每年监测2次;作业场所噪声:每年监测2次;建筑施工噪声:随时监测。

监测应填报噪声监测数据报表,并建档保存。

判断噪声是否超标应根据不同场所要求并依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和《煤矿安全规程》。

八、在生活区、办公区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施工单位,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标准》。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保障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噪声作业管理行为,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进行的一切噪声作业活动,以及涉及噪声作业安全管理的各项环节。

第三条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噪声作业行为,保障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安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绝肥力降低生产环境的噪声水平,提高员工的劳动保护。

第四条管理原则:本制度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噪声危害,确保员工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二章噪声作业安全管理组织与责任第五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安全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负责具体的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是作为委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六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有关部门要保证噪声作业环境安全,并对噪声作业进行不定期的监测、检查,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

第七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停止违章操作,或者报告单位领导。

第三章噪声作业安全管理措施第八条噪声作业前应进行噪声量测定和评价,分析噪声的特性和其产生的原因,确定对策和控制措施。

第九条对于无法靠技术手段降噪的噪声作业,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发放合格的防护用品。

第十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立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警示边界,配备专职看护员,严禁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

第四章噪声作业安全培训第十二条新员工接受岗前培训之后,由培训鉴定合格后,方可上岗进行噪声作业。

第十三条对进行噪声作业的员工,应定期进行噪声作业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噪声作业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噪声的危害及防护知识、噪声作业的规范要求、应急处理措施等。

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制度

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制度

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施工现场噪声的防治工作,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施工现场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

三、责任主体1. 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 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噪声控制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3. 监测单位: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及时评估噪声水平,提供噪声控制的参考依据。

四、施工噪声防治措施1. 施工前应制定施工噪声防治方案,明确噪声控制目标和措施,并报相关部门审批。

2. 选择低噪声设备和材料,减少施工噪声的产生。

3. 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设备噪声。

4.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5. 对施工人员进行噪声防护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6. 设置噪声监测点,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

五、施工噪声管理要求1.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噪声限值要求进行施工,不得超过规定的噪声标准。

2. 施工单位应建立并健全噪声管理档案,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记录并保存一年以上。

3. 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噪声管控验收,确保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 施工单位应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噪声问题,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整改。

5. 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六、施工噪声管理的效果评估1. 对施工噪声控制和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 监测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评估施工噪声管控的有效性。

七、施工噪声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1.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噪声防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噪声防护意识。

2. 施工单位应开展噪声防治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噪声控制技能和知识水平。

八、施工噪声管理的奖惩措施1. 对达到或超过噪声控制标准的施工单位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做好噪声防治工作。

2024年噪音管理制度

2024年噪音管理制度

2024年噪音管理制度2024年噪音管理制度1为维护安宁、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使业主(业户)享受到充分的办公,休息,特制定以下规定:1.1业主(业户)在收听广播、收音机、电视或娱乐、聚会、卡拉ok时,请尽量降低音量,出户音响度以不影响邻里投诉为主。

1.222:00-次日7:00时段内,出户音响度不得大于30分贝,由此造成邻居的投诉,物业服务中心有权予以干涉。

1.312:00-14:00、18:00-次日8:00禁止装修时段内请勿进行装修,由此造成的投诉,按装修管理规定处罚。

1.4各种机动车辆在小区内禁止鸣笛。

1.5各业主(业户)不得带宠物在楼宇内流窜,避免对其它客户造成干扰。

1.6如业主违反规定,对其它业主或环境造成噪音干扰,物业服务中心有权制止,如造成损失的,由发出噪音业主承担相关费用。

2024年噪音管理制度2为了认真贯彻落实____市政府和市建委的关于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全面提高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扬尘、废水、废物和噪声的排放,真正做到施工不扰民,我们一定遵守上级机关的一切规章制度,不超时作业,为使我们工程顺利施工,尽快竣工,我们在防尘,扰民上制定以下管理措施:1.现场路面全面硬化处理,不露黄土、并在大门口处设置清洗轮胎水管和下水道,出场运料汽车必须清洗干净方可出场,设专人负责现场路面无浮沉和洒水压尘、降尘。

2.施工现场要认真执行上级要求,现场围墙、大门、宣传牌、门口标志要规范化、标准化,结构施工期间要到密目网全封闭。

3.施工现场内的细颗粒和易飞材料全部入库或苫盖、最大限度降低扬尘。

4.现场搅拌机严格执行全封闭和安装除尘设备,同时完善排水沉淀后,废水重复利用,现场清洗车轮、洒水压尘一律使用经沉淀后的中水,节约水资源。

5.施工现场内设置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分开并及时清运,结构阶段高层的'施工垃圾集中装袋,用容器吊运送到垃圾站6.强噪声机械设备进行全封闭,人为活动噪声要控制到最低点作业时,材料要轻拿轻放,避免产生噪音扰民,有强噪音的电机具作业时间控制在:早上∶7:00~11:30;下午:14:00~19:007.现场内要整洁卫生,料具和配件码放整齐,建筑物内,外零散碎料和施工垃圾,渣土清理及时,现场大门外实行三包跟踪清扫,浇筑完混凝土及时清洗路面,每天根据天气情况间隔二个小时用水喷洒路面降尘。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5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5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9、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减少噪声对员工的危害,维护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产生噪声的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操作、建筑施工、机动车辆运行等。

第三条公司应根据噪声作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的噪声防护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

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噪音作业事故的发生,提高噪音作业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进行噪音作业的部门、岗位及人员。

三、噪音作业的定义噪音作业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因机器设备、工具或人为因素产生的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噪声,对员工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的作业。

四、噪音作业的分类1. 机器设备噪音:如切割机、磨床、冲压机等设备产生的噪音。

2. 工具噪音:如锤子、钻头、锯子等工具产生的噪音。

3. 人为噪音:如大声喧哗、敲击等产生的噪音。

五、噪音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 作业前的准备(1)对噪音作业区域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噪音作业等级。

(2)对参与噪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了解噪音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3)为噪音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2. 作业过程中的管理(1)严格控制噪音作业时间,尽量安排在噪音较低的时间段进行。

(2)对噪音作业区域进行隔音、降噪处理,如设置隔音墙、安装隔音窗等。

(3)加强现场巡查,发现噪音超标现象,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噪音。

3. 作业后的处理(1)对噪音作业区域进行清理,消除噪音隐患。

(2)对噪音作业人员进行检查,确认其身体健康状况。

(3)对噪音作业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六、噪音作业事故处理1. 发生噪音作业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2.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对事故责任人员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七、监督检查1.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公司旨在提高噪音作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减轻噪声对员工的危害,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操作、维护、清洁等岗位的员工。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噪声防护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控制噪声风险的发生;(二)科学评估,合理设置噪声防护标准;(三)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噪声产生和传播;(四)个体防护与集体防护相结合,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六)监督检查,改进噪声防护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章噪声评估与监测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并进行定期监测。

第六条噪声评估包括噪声源的识别与定位、噪声指标的测定、噪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内容。

第七条噪声监测应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

对于超过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还应进行专项监测。

第八条噪声监测的方法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噪声监测技术标准,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证书。

第九条对于监测结果超过国家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企事业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露点或隔离噪声源。

第三章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噪声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噪声作业防护措施方案。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防护措施应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

第十二条技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二)加装隔振、隔音设备;(三)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噪声产生;(四)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员工的暴露时间;(五)合理布局、隔离噪声源;(六)提供噪声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建立健全噪声作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设立噪声防护专职人员;(二)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三)定期检查、维护噪声防护设备;(四)建立噪声作业台帐,记录噪声作业情况;(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噪声事故的应对措施。

工地噪音管理制度

工地噪音管理制度

工地噪音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工地噪音管理,保障员工健康,防止环境污染,提升工程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建设工地的噪音管理工作,包括建筑施工、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各类工程。

第三条工地噪音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原则,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建设单位负责对工地噪音管理进行组织,具体实施由项目部门负责具体落实。

第五条噪音管理工作应当与其他环保措施和安全措施相配合,确保全面、系统地进行。

第二章噪音源管理第六条在施工前应当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噪音测量,确定噪音源,做好记录。

第七条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环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音源,如选择低噪音机械设备、合理调整施工工艺、采取隔音、降噪措施等。

第八条在施工现场应设立噪音源监测点,定期对噪音进行检测,确保噪音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第九条工程施工高噪音环节应尽量避开夜间或者住宅密集区进行,确保周边环境的安静。

第十条施工现场应合理布局,避免噪音源之间相互干扰,降低噪音产生的峰值。

第三章噪音管控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设置明显的噪音管控区域,对于嘈杂工作环境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分类,区分出高噪音、中噪音、低噪音等不同区域,并采取相应防护。

第十三条在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保护听力,并对员工进行噪音防护培训。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设置定期巡检,对于噪音源环境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噪音管控措施有效执行。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噪音管控档案,对于噪音管控的实施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日后查阅。

第四章隔音措施第十六条对于噪音源无法消除的情况,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对于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等临时建筑,应采取隔音材料对其进行隔音处理。

第十八条对于设备机械等高噪音设备,应进行隔音罩覆盖,有效减少噪音扩散。

第十九条对于施工工程所处环境复杂的情况,应考虑进行隔音墙体、隔音挡板的设置,减少噪音传播。

噪声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噪声作业事故,确保生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噪声作业的部门、岗位及员工。

三、噪声作业定义噪声作业是指在作业过程中,产生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2007)的噪声,对员工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的作业。

四、噪声作业分类1. 机器设备噪声:如压缩机、风机、发电机、切割机等产生的噪声。

2. 工艺噪声:如焊接、切割、磨削等工艺产生的噪声。

3. 人为噪声:如敲打、撞击、高声喧哗等产生的噪声。

五、噪声作业安全管理职责1.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噪声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本部门噪声作业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作业人员负责遵守噪声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防止噪声伤害。

六、噪声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 作业场所噪声监测:公司定期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确保噪声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 噪声防护措施:对噪声作业岗位,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噪声:(1)改进工艺,降低噪声源;(2)采用低噪声设备;(3)设置隔声、吸声、减振等设施;(4)加强作业场所通风,降低空气中噪声污染。

3. 防护用品:为噪声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更换。

4. 作业人员培训:对新员工进行噪声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5. 作业场所警示标志:在噪声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噪声危害。

六、噪声作业事故处理1. 发生噪声作业事故时,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 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3. 及时报告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4. 根据事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八、监督与检查1.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定期对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企业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企业员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等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生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涉及噪声作业的场所、设备、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三、噪声作业分类及控制标准1.噪声作业分类:(1)一般噪声作业:指作业场所噪声级在85分贝以下(含85分贝)的噪声作业;(2)高噪声作业:指作业场所噪声级在85分贝以上至90分贝(含90分贝)的噪声作业;(3)强烈噪声作业:指作业场所噪声级在90分贝以上至95分贝(含95分贝)的噪声作业;(4)极强烈噪声作业:指作业场所噪声级在95分贝以上的噪声作业。

2.噪声控制标准:(1)一般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不得超过85分贝;(2)高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不得超过90分贝;(3)强烈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不得超过95分贝;(4)极强烈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四、噪声作业安全管理职责1.企业应设立噪声作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噪声作业的日常管理工作;2.噪声作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制定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3.企业应定期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确保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符合国家规定标准;4.企业应定期对噪声作业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5.企业应加强对噪声作业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6.企业应设置噪声防护设施,如隔音屏障、隔音罩等,降低噪声作业场所噪声级;7.企业应定期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通风换气,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五、噪声作业操作人员安全要求1.操作人员应遵守噪声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2.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自身噪声暴露情况;3.操作人员应发现噪声作业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4.操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噪声作业安全培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六、噪声作业事故处理1.企业应建立健全噪声作业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2.噪声作业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救治;3.企业应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4.企业应将噪声作业事故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接受监督检查。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噪声作业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噪声作业,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施工、维修、装卸、运输等噪声源作业。

第三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噪声作业安全、有序、高效。

第二章噪声作业管理职责第四条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下设噪声作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噪声作业安全。

第六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噪声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健康检查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

第七条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噪声作业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

第八条安全生产部负责噪声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督和事故调查处理。

第三章噪声作业安全措施第九条噪声作业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告知噪声作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噪声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噪口罩等。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降低噪声。

第十二条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三条严格控制噪声作业时间,合理安排作业班次,避免连续长时间噪声作业。

第十四条加强噪声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第四章噪声作业事故处理第十五条噪声作业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第十六条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明事故责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二十条安全生产部定期对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十一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

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

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工作场所噪音污染日益突出,威胁到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产效率。

为此,为保障员工的健康和权益,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

目的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的目的是:1.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减少噪音对员工的危害;2.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噪音对员工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服务和其他劳动活动的工作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办公室、学校、餐厅、商场和医院等。

活动限值噪声限制标准噪声限制标准是指规定了工作场所内噪声水平的最高值。

在中国,参照国际标准,工作时噪声水平限制应符合以下标准:•办公室:50分贝(dB);•工厂车间:70dB;•设备操作室、检验室、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高噪声产品机组房间等:80dB;•厂内其他噪音危害作业场所:85dB o噪声暴露限值噪声暴露限值是指一个工人连续工作8小时每天应受到的允许噪声平均级。

在中国规定的噪声暴露限值如下:•办公室:85dB;•工厂车间:85dB;•设备操作室、检验室、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高噪声产品机组房间等:87dB;•厂内其他噪音危害作业场所:90dB o防治措施管理措施企业应制定噪声防治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具体措施,建立监测系统,对超标的情况及时处理。

工程措施通过声屏障和隔音墙降低噪音传播;通过声学优化设计,采用吸声、隔声材料等措施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个体防护企业应对员工提供各种个体防护用品,如安全耳塞、耳罩等,保护员工耳朵免受噪声的影响。

处罚措施对于违反噪声限制和噪声暴露限值的,相关部门将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结论工作场所噪音污染防治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企业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员工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的时间和强度,从而实现人机和谐、生产效益和员工身心健康的双赢。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1.1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保护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健康与安全,减少噪声对员工身体和心理所造成的危害。

1.2 所有参与噪声作业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责任与义务2.1 公司管理人员2.1.1 负责制定和实施噪声作业防护措施,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2.1.2 负责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噪声与危害的认识、防护设施的正确使用以及急救知识等。

2.1.3 监督噪声作业现场的情况,并对违反防护措施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1.4 给予员工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噪声作业所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2.1.5 定期评估和改进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2 员工2.2.1 遵守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的要求,正确佩戴防护设备,并妥善保管和维护防护设备。

2.2.2 参与公司提供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按照学到的知识行事。

2.2.3 及时上报噪声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助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和整改。

2.2.4 积极配合公司进行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接受必要的医疗治疗和康复。

2.2.5 提供真实和准确的健康信息,配合公司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

三、防护措施3.1 噪声作业前的准备3.1.1 对噪声工作场所进行测量和评估,确定噪声暴露的程度和频率,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1.2 定期检查和维护噪声控制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3.1.3 训练员工正确使用和佩戴防护设备,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

3.1.4 制定噪声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操作噪声设备,降低噪声暴露的风险。

3.2 防护设备的使用3.2.1 员工必须佩戴指定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确保其正确佩戴并有效减少噪声暴露。

3.2.2 每名员工必须有一套专用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

3.2.3 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的存放区域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和损坏。

3.2.4 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的佩戴方法必须符合标准,员工离开作业场所时必须随身携带防护设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噪声作业的管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线作业人员、机械维修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预防和控制噪声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噪声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条对于已经存在的噪声设备,将采取技术改造或其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辐射。

第五条公司将加强对员工进行相关噪声危害的宣传教育,培养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确保员工能正确使用噪声防护设备。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六条公司将成立噪声作业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七条公司将聘请专业噪声防护顾问,提供科学可行的噪声防护方案,对噪声设备进行检测与评估。

第八条各部门应配备专职的噪声防护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噪声防护工作的组织和执行。

第九条公司将注重员工噪声防护技能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噪声防护设备和工具。

第三章噪声防护设备第十条公司将为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提供个人噪声防护设备,包括耳塞、耳罩等。

第十一条公司将根据各岗位的噪声程度和工作环境,提供适宜的噪声防护设备,确保员工的个人防护水平。

第十二条员工在噪声作业时应佩戴噪声防护设备,并正确使用。

第十三条公司将定期对噪声防护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第四章噪声作业风险评估第十四条公司将对所有噪声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声级测量、工作环境分析等。

第十五条噪声作业的风险评估结果将根据不同等级划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第十六条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制度,以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和卫生。

第五章噪声作业安全管理第十七条噪声作业的操作人员应按照作业规程和操作要求进行作业,确保作业过程中不产生超标噪声。

第十八条噪声作业过程中,应确保通风设备和其他噪声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九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以提醒员工注意噪声防护。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噪声作业卫生管理,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岗位和劳动者。

第三条噪声作业卫生管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噪声作业场所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免受噪声危害。

第二章噪声作业场所管理第五条噪声作业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噪声作业卫生标准。

第六条单位应当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噪声排放不超过法定标准。

第七条噪声作业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劳动者注意防护。

第八条噪声作业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隔音屏障、吸音材料、通风设备等。

第九条单位应当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章噪声作业人员管理第十条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接受噪声危害知识培训,掌握噪声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单位应当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符合从事噪声作业的健康要求。

第十二条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应当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为噪声作业人员提供休息室,并确保休息室内噪声低于法定标准。

第四章噪声监测与评价第十四条单位应当定期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并存档。

第十五条噪声监测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六条单位应当根据噪声监测结果,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整改,确保噪声排放达到法定标准。

第五章职业病防治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明确职业病防治责任。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症状的,应当及时安排职业病诊断。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第二十条对在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023年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2023年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2023年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噪声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噪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工作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工人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噪声作业的概念、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阐述2023年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措施。

一、噪声作业概述噪声作业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工作。

噪声作业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如机械设备运转、施工工地作业、交通运输等。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下会给工人的听觉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噪声作业的影响1.听力损伤: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引起听力损伤甚至失聪。

2.心理健康问题:噪声会引起工人的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3.生产事故风险增加:噪声会干扰工人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增加生产事故的风险。

4.影响工作效率: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三、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旨在通过规范管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污染对工人和公众的危害程度,保障其身体和心理健康。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建立噪声作业防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噪声限值标准和相关责任和处罚措施。

2.科学评估: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噪声风险评估,提前发现噪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手段降低噪声产生、传播和影响,比如通过设备维护保养、隔音和降噪设备的安装等。

4.个体防护: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工人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确保工人的个体防护效果。

5.宣传教育:加强对噪声作业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人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行为和防护意识。

6.监督检查:建立噪声作业防护监督检查体系,定期检查噪声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1. 引言噪声是一种常见的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问题,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可能会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公司需要建立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2. 目的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噪声作业的潜在风险;•保护员工免受噪声损害;•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3. 适用范围该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噪声作业活动。

噪声作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机械设备的运行;•喧哗的生产环境;•需要使用耳机、插头等带有噪声源的设备。

4. 责任与义务4.1 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应负责以下事项:•制定和修订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分配足够的资源和权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组织培训和沟通会议,提高员工对噪声作业防护的意识;•定期评估噪声作业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2 部门主管各部门主管应负责以下事项:•对噪声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提供所需的防护设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监督员工对噪声作业防护制度的遵守;•及时处理员工的噪声作业相关问题和投诉。

4.3 员工员工应具备以下责任和义务:•遵守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规定;•佩戴并正确使用所提供的个人防护设备;•及时报告噪声作业风险和问题;•积极参与噪声作业防护培训和意识提高活动。

5. 风险评估与控制5.1 风险评估公司应对噪声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

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噪声源的强度和频率;•噪声作业的时间和频率;•噪声作业区域的大小和人员密度;•其他可能影响噪声作业风险的因素。

5.2 风险控制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公司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噪声作业的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工程控制:采用隔音设备、改进设备和工作环境等措施来降低噪声;•管理控制:制定工作时间表,减少暴露时间,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人防护措施:提供适当的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6. 培训和教育公司应定期进行噪声作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噪声作业风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员工免受噪声作业的危害,规范和管理相关工作的一套制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员工免受噪声危害,适用于所有存在噪声作业的岗位。

2. 法律法规依据:列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明确公司对噪声作业的管理要求。

3. 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噪声作业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安排噪声作业时要进行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等。

4.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要求对噪声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噪声源的产生和传播途径、员工可能接触到的噪声水平等,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噪声源、降低噪声传播等。

5. 个人防护措施:要求员工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如佩戴耳塞、耳罩等,同时规定了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6. 健康监护管理:对长期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噪声作业相关的职业病。

7. 噪声作业培训:要求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噪声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应急处理等内容。

8. 事故和事件的处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噪声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事件的处理程序,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9. 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人员,对噪声作业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10. 处罚措施:明确违反噪声作业管理制度的员工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或其他纪律处分。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构成要素,具体制度可能还需根据不同公司、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噪声作业的管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噪声最大允许暴露限值》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单位及其员工,要求各单位建立噪声卫生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员工的噪声危害防护和安全教育。

第三条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都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个人防护。

第四条各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五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噪声作业的相关信息,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的噪声作业管理水平。

第六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各单位的噪声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二章噪声卫生管理第七条各单位应建立噪声作业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噪声作业相关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八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噪声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九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噪声监测系统,监测员工的暴露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组织开展员工的健康检查,对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员工的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噪声作业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噪声卫生管理水平,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十三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噪声作业事故应急处理的及时有效。

第三章防护措施第十四条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都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个人防护。

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十六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噪声危害的控制,减轻员工的暴露程度,保护员工的听力和健康。

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

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

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作业场所噪声是指由于机器设备、工艺操作等因素引起的声音。

过高的噪声水平不仅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质量,必须制定有效的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

一、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的必要性噪声对工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会引起耳聋、听力下降、心理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此外,过高的噪声水平还可能引发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等。

因此,制定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是确保工人健康的重要举措。

二、作业场所噪声管控目标与原则1.目标:控制作业场所噪声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工人健康。

2.制度原则:先防治,科学管理,全员参与,综合治理。

三、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的内容1.噪声测量和评估:建立噪声测量和评估体系,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噪声源控制:对噪声源进行技术改造,采用降噪设备,降低噪声产生水平。

比如,对噪声较大的设备进行隔音处理,减少振动和冲击声。

3.个体防护:鼓励工人佩戴个体防护器具,如耳塞、耳罩等。

并确保个体防护器具的质量和合理配戴。

4.工作时间和强度控制:控制噪声较大的作业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

避免在噪声较大的时间进行重要工序,如夜间工作、节假日工作等。

5.健康检查:定期对暴露于噪声环境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疾病。

6.噪声知识培训:针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工人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7.管理制度落实:建立噪声管控责任体系,明确相关管理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加强噪声管理的组织领导,确保噪声管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作业场所噪声管控制度的实施路径1.制定噪声管控制度的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措施。

2.将噪声管控制度纳入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与生产、安全、环保等管理相衔接。

3.针对作业场所的噪声情况,开展科学的噪声监测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规定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9、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