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A064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4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确保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噪声作业环境中的所有作业人员,包括员工、承包商和访客等。
第三条对于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章作业场所噪声管理第四条作业场所噪声应当定期进行噪声检测,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五条对于噪声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作业场所,应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隔音处理、设立噪声屏障、更换噪声较低的设备等。
第六条作业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噪声防护。
第七条作业场所应提供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耳塞、耳罩等,供作业人员选择和佩戴。
第八条作业场所应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产生噪声的可能性。
第三章作业人员噪声防护第九条所有作业人员应接受噪声防护培训,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作业人员在进行噪声作业前,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并正确使用。
第十一条作业人员在接触噪声作业时,应采取适当的工作姿势,减少噪声的影响。
第十二条对于特殊噪声作业环境,应根据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需求,提供额外的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作业人员在噪声作业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洁和更换个人防护设备。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第十四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建立健全噪声防护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培训计划。
第十五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定期进行噪声检测,核查作业场所噪声水平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六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组织噪声防护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噪声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十七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定期进行噪声防护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十八条监督部门应对噪声防护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十九条作业人员有权提出噪声防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和解决。
第五章紧急情况处理第二十条在突发噪声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员工免受噪声作业的危害,规范和管理相关工作的一套制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员工免受噪声危害,适用于所有存在噪声作业的岗位。
2. 法律法规依据:列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明确公司对噪声作业的管理要求。
3. 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噪声作业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安排噪声作业时要进行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等。
4.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要求对噪声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噪声源的产生和传播途径、员工可能接触到的噪声水平等,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噪声源、降低噪声传播等。
5. 个人防护措施:要求员工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如佩戴耳塞、耳罩等,同时规定了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6. 健康监护管理:对长期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噪声作业相关的职业病。
7. 噪声作业培训:要求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噪声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应急处理等内容。
8. 事故和事件的处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噪声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事件的处理程序,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9. 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人员,对噪声作业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10. 处罚措施:明确违反噪声作业管理制度的员工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或其他纪律处分。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构成要素,具体制度可能还需根据不同公司、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一、引言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因素,对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特别是在工作场所,噪声作业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质量,公司制定了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公司内进行噪声作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实验室、机房等。
三、噪声作业评估与控制1. 噪声作业评估(1) 在进行噪声作业前,相关部门应进行噪声评估,确定噪声源、噪声强度和作业时间等因素,并记录噪声评估结果。
(2) 根据噪声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计划。
2. 噪声作业控制(1) 优先考虑使用低噪声或无噪声设备和工具,降低噪声源的产生。
(2) 对于高噪声作业,应采取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如隔音墙、隔音设备等。
(3) 对于无法降低噪声的情况下,应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如轮换作业、减少噪声暴露时间等。
(4) 配备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对员工的影响。
(5) 在噪声作业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噪声危害。
四、培训与教育1. 新员工入职培训(1) 向新员工提供噪声作业的基本知识,包括噪声产生原理、噪声危害、防护措施等。
(2) 强调噪声作业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并告知相关规章制度。
2. 定期培训(1) 不定期组织噪声作业防护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2) 针对不同部门和工种,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3. 定期检查(1) 通过定期检查,评估相关岗位员工的噪声作业防护情况。
(2)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
五、急救与管理1. 噪声作业事故急救(1) 如果员工在噪声作业中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紧急救护。
(2) 紧急情况下应呼叫急救人员,在等待救护人员到达前,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2. 噪声作业后果处理(1) 对于因噪声作业造成的职业病和健康损害,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赔偿和救济。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保障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噪声作业管理行为,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进行的一切噪声作业活动,以及涉及噪声作业安全管理的各项环节。
第三条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噪声作业行为,保障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安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绝肥力降低生产环境的噪声水平,提高员工的劳动保护。
第四条管理原则:本制度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噪声危害,确保员工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二章噪声作业安全管理组织与责任第五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安全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负责具体的噪声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是作为委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六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有关部门要保证噪声作业环境安全,并对噪声作业进行不定期的监测、检查,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
第七条噪声作业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停止违章操作,或者报告单位领导。
第三章噪声作业安全管理措施第八条噪声作业前应进行噪声量测定和评价,分析噪声的特性和其产生的原因,确定对策和控制措施。
第九条对于无法靠技术手段降噪的噪声作业,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发放合格的防护用品。
第十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立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警示边界,配备专职看护员,严禁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
第四章噪声作业安全培训第十二条新员工接受岗前培训之后,由培训鉴定合格后,方可上岗进行噪声作业。
第十三条对进行噪声作业的员工,应定期进行噪声作业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噪声作业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噪声的危害及防护知识、噪声作业的规范要求、应急处理措施等。
WI-EHS-06 噪音管理规定

5.1.3位于噪声区作业的员工,EHS人员将不定期至现场查核,检查结果告知相关部门,由部门予以纠正。
5.2公司厂界噪声的管理:
5.2.1本公司厂界噪声标准: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第三类标准:
时段
昼间
夜间
音量dB (A)
65
55
1.0目的
确保公司厂区噪声对周界环境影响的法规符合性,及保障员工的听觉的健康。
2.0范围:
全公司
3.0职责
3.1部门负责人负责其管辖区域内防护用品的使用。
3.2进入噪声区的任何员工有责任正确使用护耳器。
4.0定义
无
5.0程序:
5.1公司内噪声作业环境管理:
5.1.1公司规定在作业环境噪声(A声级)超过职业卫生标准85db(A)的区域内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耳塞。
6.0相关文件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0相关记录
无
5.2.2设备部门在设计安装设备时,应充分考虑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消音措施,并选址时选择合适的位置,降低噪声污染。
5.3噪声监测:
5.3.1噪声监测分为厂界噪声监测和工作现场噪声监测,监测点由有环境监测资质的单位布点。
5.3.2测定方式: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不定期的监测,并提供有关的资料。
5.3.3测定结果如超过控制标准,将依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规定改进。
噪音作业防护的规章制度

噪音作业防护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噪音对员工的危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噪音作业的场所和人员。
第三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噪音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第四条公司应当定期开展噪音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公司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有效性。
第六条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其健康权益。
第七条员工应遵守本规章制度,配合公司开展噪音作业防护工作。
第二章噪音作业评估第八条公司应当定期对涉噪音作业的场所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九条噪音作业评估应当包括噪音源、噪音强度、暴露时间等内容。
第十条噪音作业评估应当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噪音作业评估结果应当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员工。
第十二条根据噪音作业评估结果,公司应当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噪音作业防护措施第十三条对于噪音作业场所,公司应当采取控制噪音源、减少噪音传播、个人防护等措施。
第十四条控制噪音源措施包括使用低噪音设备、隔离重要噪音源等。
第十五条减少噪音传播措施包括隔音隔振、增设隔离板等。
第十六条个人防护措施包括配备耳塞、耳罩等防护装备。
第十七条公司应当对员工进行防护措施的培训,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防护装备。
第十八条员工应当按照公司的要求正确佩戴防护装备,确保防护效果。
第十九条员工在进行噪音作业时应当注意控制噪音源,减少噪音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第四章噪音作业监督检查第二十条公司应当定期组织对涉噪音作业的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二十一条监督检查应当包括设备设施的检查、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整改,对于严重问题应当停止相关作业并通知相关部门。
第五章处罚与奖励第二十三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员工,公司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包括批评教育、警告甚至开除。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避开噪声对环境造成污染,订立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从事产生噪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维护等工作的人员。
三、工作要求1.目标本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为了使噪声作业不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达到国家及公司的噪声安全规范和标准。
2.组织要求1.生产、设备管理部门应做好噪声源的管理以及高噪声作业区域的划分及标示工作。
2.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高噪声区进行现场监测,记录安全状态和掌控措施。
3.职业健康部门应当对可能受到噪声影响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跟踪管理。
3.噪声掌控要求1.尽量改进原有的工艺,优化工序,使噪声源在工艺上渐渐减小。
2.选择合适的噪声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来削减噪声对工人的损害。
3.在高噪声的工作场所,规定必需佩戴防护耳塞或防护耳罩,削减工人对噪声的暴露。
4.保持噪声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有效性,检查维护并修理、更换损坏设备。
4.培训要求为了使员工正确且有效地使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员工必需参加噪声防护的工作培训。
1.现场安全培训:噪声掌控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领域的安全操作技能。
2.防护用具使用培训:如耳塞、耳罩等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更换周期等工作使用适应技能。
3.健康基础学问培训:对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面进行科普引导,引导企业员工渐渐提高会提高安全意识。
5.检查评估要求为了使噪声掌控系统能够渐渐健全完善,以达到有效掌控噪声影响,保护工人健康和安全的目的,需要实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
1.噪声源检查:针对生产阶段性的机械检查,发觉异常情况,适时提出处理建议。
2.现场测试:对高噪声工作区域进行专项检测监督,避开保护措施失效。
3.检查:对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防护装备的清理保养与更换。
6.责任要求1.生产、设备管理和职业健康部门应负责监督本企业噪声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情况。
2.终端员工应使用噪声防护装备,并遵守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1. 引言噪声是一种常见的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问题,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可能会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公司需要建立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2. 目的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噪声作业的潜在风险;•保护员工免受噪声损害;•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3. 适用范围该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噪声作业活动。
噪声作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机械设备的运行;•喧哗的生产环境;•需要使用耳机、插头等带有噪声源的设备。
4. 责任与义务4.1 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应负责以下事项:•制定和修订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分配足够的资源和权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组织培训和沟通会议,提高员工对噪声作业防护的意识;•定期评估噪声作业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2 部门主管各部门主管应负责以下事项:•对噪声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提供所需的防护设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监督员工对噪声作业防护制度的遵守;•及时处理员工的噪声作业相关问题和投诉。
4.3 员工员工应具备以下责任和义务:•遵守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规定;•佩戴并正确使用所提供的个人防护设备;•及时报告噪声作业风险和问题;•积极参与噪声作业防护培训和意识提高活动。
5. 风险评估与控制5.1 风险评估公司应对噪声作业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
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噪声源的强度和频率;•噪声作业的时间和频率;•噪声作业区域的大小和人员密度;•其他可能影响噪声作业风险的因素。
5.2 风险控制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公司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噪声作业的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工程控制:采用隔音设备、改进设备和工作环境等措施来降低噪声;•管理控制:制定工作时间表,减少暴露时间,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人防护措施:提供适当的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6. 培训和教育公司应定期进行噪声作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噪声作业风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模版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1.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包括噪声操作、设备维护和噪声监测等岗位。
3.公司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和行业实践,制定并不断完善噪声作业防护措施。
4.所有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执行噪声防护措施,并积极参与噪声管理培训。
二、噪声作业的评估与控制1.噪声作业前,需进行噪声评估,以确定作业环境噪声水平和作业时间,制定合理的噪声防护措施。
2.根据噪声评估结果,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噪声源,如选择低噪声设备、隔离噪声源和改善工艺等。
3.对于工作场所的噪声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员工健康及工作环境的质量。
4.噪声作业期间,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并正确使用和保养。
三、员工健康监测1.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公司将定期进行员工噪声健康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2.对于出现噪声作业相关职业病症状的员工,应及时进行体检和咨询,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四、员工教育和培训1.公司将定期组织员工噪声防护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及防护意识。
2.培训内容包括噪声作业危害、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噪声防护措施等。
五、应急措施1.公司应建立噪声作业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确保员工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处置。
2.员工在发现噪声作业相关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六、监督与检查1.公司将定期对各岗位进行噪声作业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员工对噪声作业存在的问题有权向公司相关部门提出,公司将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
七、违规处理1.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视情况给予纪律处分,并依法进行问责。
2.对于经常违反本制度或对噪声作业安全无意识的员工,公司将进行教育、培训或调整。
八、附则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所有,并在需要时进行修订。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四川旺苍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内各处室、分厂及外来施工人员。
二、职责与分工主管处室:生产处。
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相关处室:各处室、分厂。
为本制度的执行部门。
三、内容与要求1.公司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3.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4.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5.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没有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6.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7.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8.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3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减少噪声对员工的危害,维护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产生噪声的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操作、建筑施工、机动车辆运行等。
第三条公司应根据噪声作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的噪声防护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
第四条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噪声防护培训,提升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二章噪声防护责任第五条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噪声防护管理工作,并明确该人员的具体责任和权限。
第六条噪声作业相关人员应确保噪声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及时报告设备故障,并及时修复。
第七条噪声作业相关人员应对员工进行噪声防护培训,并定期进行噪声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检查和考核。
第三章噪声防护措施第八条公司应通过技术改进、工艺优化等手段,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第九条公司应设置噪声控制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第十条噪声作业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噪声风险,并加强现场管理和监控。
第十一条噪声暴露时间过长的作业,应采取不同的噪声防护措施,如工作轮换、降低噪声源等。
第四章噪声防护培训第十二条公司应定期组织噪声防护培训,包括但不限于噪声的危害、防护原理和方法等。
第十三条噪声作业人员应参加公司组织的噪声防护培训,通过学习和考核后方可上岗。
第五章噪声监测和评估第十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噪声作业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噪声水平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五条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并作为改进噪声防护措施和设备的依据。
第六章处罚与奖励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制度的员工,公司可以视情况采取纪律处分、经济处罚等措施。
第十七条对噪声防护工作优秀的员工,公司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第二十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执行。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1]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1]](https://img.taocdn.com/s3/m/3308b4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14.png)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噪声对员工的危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和相关管理人员。
第二章管理标准第一节噪声作业操作规范1.噪声作业的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识,并且噪声作业区域应与非作业区域有明确的隔离措施。
2.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都应接受相关噪声作业操作规范、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等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
3.在进行噪声作业前,应检查相关噪声设备是否完好,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
4.噪声作业现场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并确保其有效使用。
5.在噪声作业现场,应当设立噪声作业值守人员,负责监督噪声作业的合规操作。
第二节噪声作业设备维护管理1.噪声作业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时的噪声控制达标。
2.对于超过国家标准的噪声设备,应立即停用,并及时汇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以便进行相应处理。
3.对于近期有噪声作业计划的设备,应提前进行维护,以确保其噪声控制达标。
第三节噪声作业环境监测1.噪声作业区域应定期进行噪声监测,确保噪声值符合国家标准。
2.噪声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保存,以备相关部门查阅。
3.若噪声监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第四节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1.针对噪声作业可能引发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
2.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的预防措施、员工的应急处理方法、紧急救援程序等。
3.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应随时保持有效,并在员工培训中进行相关宣讲和演练。
第三章考核标准第一节操作规范考核1.根据员工从事噪声作业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操作规范考核。
2.考核内容包括安全防护设备的佩戴是否正确、设备的使用是否规范、应急处理能力等。
3.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人,并在考核结束后进行整改指导。
第二节设备维护考核1.根据噪声作业设备的运行情况,定期组织设备维护考核。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减轻噪声对员工的危害,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操作、维护、清洁等岗位的员工。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噪声防护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控制噪声风险的发生;(二)科学评估,合理设置噪声防护标准;(三)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噪声产生和传播;(四)个体防护与集体防护相结合,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六)监督检查,改进噪声防护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章噪声评估与监测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并进行定期监测。
第六条噪声评估包括噪声源的识别与定位、噪声指标的测定、噪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内容。
第七条噪声监测应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
对于超过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还应进行专项监测。
第八条噪声监测的方法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噪声监测技术标准,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证书。
第九条对于监测结果超过国家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企事业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露点或隔离噪声源。
第三章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噪声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噪声作业防护措施方案。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防护措施应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
第十二条技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二)加装隔振、隔音设备;(三)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噪声产生;(四)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员工的暴露时间;(五)合理布局、隔离噪声源;(六)提供噪声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建立健全噪声作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设立噪声防护专职人员;(二)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三)定期检查、维护噪声防护设备;(四)建立噪声作业台帐,记录噪声作业情况;(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噪声事故的应对措施。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卫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噪声作业的管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噪声最大允许暴露限值》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单位及其员工,要求各单位建立噪声卫生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员工的噪声危害防护和安全教育。
第三条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都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个人防护。
第四条各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五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噪声作业的相关信息,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的噪声作业管理水平。
第六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各单位的噪声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二章噪声卫生管理第七条各单位应建立噪声作业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噪声作业相关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八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噪声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九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噪声监测系统,监测员工的暴露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组织开展员工的健康检查,对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员工的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噪声作业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噪声卫生管理水平,确保噪声作业的安全。
第十三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噪声作业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噪声作业事故应急处理的及时有效。
第三章防护措施第十四条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都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个人防护。
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第十六条噪声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噪声危害的控制,减轻员工的暴露程度,保护员工的听力和健康。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1.1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保护员工在噪声作业中的健康与安全,减少噪声对员工身体和心理所造成的危害。
1.2 所有参与噪声作业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责任与义务2.1 公司管理人员2.1.1 负责制定和实施噪声作业防护措施,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2.1.2 负责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噪声与危害的认识、防护设施的正确使用以及急救知识等。
2.1.3 监督噪声作业现场的情况,并对违反防护措施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1.4 给予员工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噪声作业所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2.1.5 定期评估和改进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2 员工2.2.1 遵守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的要求,正确佩戴防护设备,并妥善保管和维护防护设备。
2.2.2 参与公司提供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按照学到的知识行事。
2.2.3 及时上报噪声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助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和整改。
2.2.4 积极配合公司进行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接受必要的医疗治疗和康复。
2.2.5 提供真实和准确的健康信息,配合公司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
三、防护措施3.1 噪声作业前的准备3.1.1 对噪声工作场所进行测量和评估,确定噪声暴露的程度和频率,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1.2 定期检查和维护噪声控制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3.1.3 训练员工正确使用和佩戴防护设备,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
3.1.4 制定噪声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操作噪声设备,降低噪声暴露的风险。
3.2 防护设备的使用3.2.1 员工必须佩戴指定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确保其正确佩戴并有效减少噪声暴露。
3.2.2 每名员工必须有一套专用的防噪音耳塞和耳罩,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
3.2.3 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的存放区域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和损坏。
3.2.4 防噪音耳塞和耳罩的佩戴方法必须符合标准,员工离开作业场所时必须随身携带防护设备。
噪音防护管理制度

噪音防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听力健康,提高工作环境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并对相关环境噪声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噪音,是指可以对人员的听觉、健康和工作造成危害的声音。
第四条本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对作业场所的噪音进行防护,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章环境噪声监测和评价第五条本单位应当通过聘请专业机构或配备专业人员,对生产作业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噪音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
第六条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价时,应当包括噪声的频谱、强度、时变特性等要素的测定,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第七条结合监测和评价结果,制定噪声控制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
第三章噪声控制措施第八条根据环境噪声的监测和评价结果,本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噪声控制。
第九条减小源头噪音:本单位应当在设备和机械设施的设计、购置、更新及维护过程中,选择低噪声、高效率的设备,并尽量减小设备运行时的噪音。
第十条合理布局:对于作业场所,应该根据噪音来源,合理布局,尽量减小噪音的传播。
第十一条使用吸音材料:在生产作业场所应用吸音材料,减少声音的反射和传播。
第十二条佩戴防护设备:对于不可避免地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的员工,本单位应当提供合适的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并加强员工的防护培训。
第十三条其他有效措施:本单位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噪音控制措施,如隔音板、隔音罩等。
第四章管理与培训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噪音防护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人负责噪音防护工作,建立噪音防护管理档案。
第十五条对于需要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员工,本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健康监护,注意员工的听力健康情况。
第十六条定期培训:对所有员工进行噪音防护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和考核。
第十七条设立警示标志:在高噪音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防护。
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确保生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事噪音作业的岗位和员工。
第三条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噪音防治的法律法规。
第二章噪音作业管理职责第四条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噪音作业的防治工作。
第五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噪音作业的日常管理,包括噪音监测、防护设施配置、员工培训等。
第六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噪音作业安全负总责,确保噪音作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七条各岗位员工应严格遵守噪音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自觉采取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安全。
第三章噪音作业监测与评价第八条公司应定期对噪音作业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作为评价噪音作业安全状况的依据。
第九条噪音监测应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噪音监测结果应公布于公司内部,并对超标岗位进行整改。
第四章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第十一条公司应根据噪音作业的特点,为员工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如耳塞、耳罩、防噪耳罩等。
第十二条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员工应按照规定使用防护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损坏。
第五章噪音作业培训与教育第十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噪音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新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噪音作业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十六条员工应积极参加噪音作业安全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第六章噪音作业事故处理第十七条噪音作业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第十八条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各单元值日员工负责当天内宿舍的清洁卫生,要做到房间地面、床面无烟头,毛发、纸屑等杂物,保持卫生间无异味。
(一)规范请假批报程序。
局领导、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出勤管理对象。
按照层级管理原则和请假时限,局领导请假由局长审批。
股室负责人请假由分管领导申报,报局长审批。
股室负责人以下干部职工请假由股室负责人申报,报分管领导审批。
全局干部职工1天以上(含1天)由局长审批。
所有请假手续必须坚持事前审批、逐级报告,并及时与局办公室衔接。
因公开会、出差、办事要及时办理请假审批手续,未及时办理手续的交由局办公室复核。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通过这次对消防法规和消防实用知识的学习,对消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把握了一些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物工具。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引言:噪声是现代工作环境中常见的一种环境污染,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份完整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包括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管控措施和监督与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一、目的:1.确保员工在噪声环境下的健康与安全;2.保障噪声环境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不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噪声污染;3.促进工作效率、避免人为因素对生产造成干扰。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噪声作业的公司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其他噪声作业环境。
三、管控措施:1.噪声控制:b.优化工艺流程,减少产生噪声的环节;c.使用低噪声设备和工具,减少噪声产生;d.加装隔音设备或采用隔音材料,减少噪声传播;e.设立禁止进入或限制停留的高噪声区域,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2.个人防护措施:a.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器具,如耳塞、耳罩等;b.鼓励员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器具,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c.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个人防护知识培训。
3.工作管理措施:a.确定噪声监测的频率和点位,定期测量噪声水平;b.制定清晰明确的工作程序和作业规范,确保员工按照规定进行作业;c.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轮班,减少员工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d.建立噪声作业台账,记录噪声源、监测结果和防护措施。
四、监督与培训:1.内部监督:a.由专业人员负责监测噪声环境和个人防护器具的使用情况;b.定期举行噪声作业防护管理例会,对噪声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进行总结和交流;c.随机抽查员工的个人防护器具佩戴情况,并进行记录。
2.培训与宣传:a.新员工入职时进行噪声作业防护知识的培训;b.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c.定期通过企业内部媒体、海报等形式进行噪声作业防护宣传,增强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人员。
3.内容
1、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2、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4、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5、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6、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7、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8、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4.制定与颁布实施
本制度经全体职工讨论,公司与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并经总经理批准后,自2017年01月01日起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