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HPLC测定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合集下载

211116240_Ag_纳米线

211116240_Ag_纳米线

科学研究创Ag纳米线/壳聚糖柔性复合膜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陈蓉蓉1,2张小娟1,2*张思源1,2潘禧凯1,2荆雨阳1,2施俊杰1,2季嘉豪1,2张紫涵1,2汪佳凝1,2(1.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2.南京市视光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1169)摘 要:本课题采用匀胶法,将Ag纳米线溶液涂覆在壳聚糖膜表面,烘干成纳米银线薄层,再于纳米银线薄层上生长一层壳聚糖膜,最终制备成三明治结构的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万能拉力机对其官能团、微观结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Ag纳米线柔性复合材料兼顾了柔韧性和优异的导电性,大大拓展了材料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A g纳米线壳聚糖膜柔性复合材料复合膜匀胶法柔性导电复合材料中图分类号:T P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10(b)-0009-04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Ag Nanowires/Chitosan FlexibleComposite MembraneCHEN Rongrong1,2ZHANG Xiaojuan1,2*ZHANG Siyuan1,2PAN Xikai1,2JING Yuyang1,2SHI Junjie1,2JI Jiahao1,2ZHANG Zihan1,2WANG Jianing1,2( 1.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169 China;2.Nanjing Key Laboratory of Optometr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211169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g nanowire solution is coated on the surface of chitosan film by the homogenization method, dried into a thin layer of silver nanowires, and then a layer of chitosan film is grown on the thin layer of silver nanowires. Finally, a flexible conductive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sandwich structure was prepared. The func‐tional groups,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SEM and universal tensile mach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 nanowire flexible composite materials take into account both flexibility and ex‐cellent conductivity, which greatly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material.Key Words: Ag nanowires; Chitosan membrane; Flexible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ite membrane; Homogeni-zation method; Flexible conductive composite materials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智能机械设备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抗弯曲、抗拉伸及灵敏度方面还不能达到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AG玻璃标准

AG玻璃标准
对组装不能有影响 Film 边部 5mm 以上不能脱落
(Breakage)
Film 脱落
※ 检查除外区域 -.Glass 最外边离 13mm为止,外观检查除外. -. Chip , Crack(在不影响使用的限度内)的 Glass 缺陷及FILM缺陷包括.
▣ 产品规格
2.1 外观规格
Size 宽(mm) 0.5≤ W < 1.5 0.05≤ W < 0.1 W < 0.05 W < 0.05 75“以下 长(mm) 10< L ≤ 20 L < 10 10< L ≤ 20 L < 10 允许个数 5 10 20 80" 以上的情况, 允许个数有变更 允许个数 7 15 25
条件及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日光灯) 1000LUX ~ 1500LUX下 一般检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线上缺陷 (Scratch)
区分 点上缺陷 (Spotted Defec ts) Glass缺陷 黑点 (异物) Film缺陷
Size区分(mm) 允许个数 1.0< X ≤ 2.0 X ≤ 1.0 1.0< X ≤ 2.0 X ≤ 1.0 1.0< X ≤ 2.0 0.5< X ≤ 1.0 X ≤ 0.5 5 20 3 10 3 9 20
允许个数 10 25 5 13 5 12 25
-缺点大小 (X) : (长边 + 短边) / 2 -10倍率 Scale Lupe测定.
污染(污渍) Crack
用绒能擦掉就允许 / BLACK 印刷部分 PIN HOLE 发生的部分,用粉刷修 理后在前面没有色差及 PIN HOLE 看不到 就OK/ 可视认的话按规格NG

Ag硫化钾标准

Ag硫化钾标准

Preventing Tarnish of Silver Platingon Strip Material for Connection Terminals防止镀银连接器端子带材变色Further applicable standarts91/155/EWG Definition of the details of a speci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angerous preparing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0 of the guideline 88/379/EWG of the advice LK 0151 Galvanic layer - designation, structure, examinations, procedures1 Application and PurposeThis standard applies to the prevention of tarnish (passivation) of silver plating on strip material for connection terminals. Passivation is used to prevent attack from sulphur or sulphurous atmospheres. All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measurements made by KOSTAL. Because of this, no claims under guarantee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information given.本标准用于防止镀银连接器端子带材变色(钝化)。

钝化用于防止大气中的硫或硫化物侵袭。

所有提供的信息基于KOSTAL进行的实验和测量。

AGHG美国库拉索芦荟

AGHG美国库拉索芦荟
AGHG立志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芦荟美容保健专家”的No.1芦 荟品牌,实现品牌国际化市场战略—— 全球5大营销中心:美国西雅图、印度孟买、俄罗斯莫斯科、中国 广州、迪拜。 产品市场:俄罗斯、印度、波兰、匈牙利、菲律宾、罗马尼亚等 众多国家和地区。
AGHG发展历程
1999 AGHG集团在美国西北海岸城市西雅图市成立,集团由世界顶尖芦荟技术专 家和 投资者共同创办。 2000 AGHG开始了在中国这片热土的投资历程。在中国海南和广东兴建了总面积 超过 3000亩的有机美国库拉索芦荟种植基地。这是目前中国最专业的芦荟种植 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经过欧盟有机认证的芦荟农场。 2003 美国AGHG集团在中国广东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先进的专业芦荟加工厂,并获 得保健食品GMP认证。 2004 美国AGHG集团开始将芦荟健康饮品以及护肤品出口到俄罗斯以及美国,产 品广受消费者喜欢和爱戴。 2007 “Aloe Cure”系列芦荟健康饮品以及“Aloe Cure”特纯芦荟修复凝胶产 品全面打开美国市场。全美有超过20000家商店销售“Aloe Cure”产品,其中包 括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Walgreen的6400家药店;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店CVS的6000家 药店;美国著名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商GNC的6000家门店;全球最大零售企业 Walmart(沃尔玛)的3200家门店。 2008 “Aloe Cure” 以及“Aloe Derma”产品进入到更多亚洲以及欧洲国家。 2009 “Aloe Derma”瑷露德玛系列护肤品以及 “Aloe Pure”、“Aloe Cure” 荟之纯健康饮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销售。
芦荟肽成分针对青春痘发挥了最优势的功效全面祛痘同时不留疤痕瑷露德玛控油祛痘系列明星产品瑷露德玛控油祛痘系列明星产品60ml富含88有机芦荟凝胶汁微生素b5微生素b6有效平衡水油消炎镇静肌肤收敛毛孔调节油脂分泌调节ph值消痘修护菁华30ml富含91有机芦荟凝胶汁金缕梅提取物甘油丁二醇维生素b5有效的祛痘杀菌消炎修护受损肌肤有效解决痘痘痘印修护损伤肌肤让肌肤恢复健康专门针对消痘后的肌肤

Ag_AgBr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_聂龙辉

Ag_AgBr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_聂龙辉

2012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Vol. 33 No. 7文章编号: 0253-9837(2012)07-1209-08 DOI: 10.3724/SP.J.1088.2012.20320 研究论文: 1209~1216Ag@AgBr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聂龙辉*, 黄征青, 徐洪涛, 张旺喜, 杨柏蕊, 方磊, 李帅华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摘要: 采用沉积-沉淀及光还原法制备了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利用 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考察了该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在可见光 (λ> 420 nm) 下的催化性能, 探讨了催化剂用量、pH 值、亚甲基蓝初始浓度、H2O2 添加量、循环使用及捕获剂对 Ag@AgBr 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为 10 mg/L, 催化剂用量为 1 g/L, pH = 9.8 时, 光照 12 min 后, 亚甲基蓝的降解率高达 96%, 且样品经 5 次循环使用后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而少量H2O2 的添加对光催化活性影响不大, 过量的 H2O2 会降低光催化活性; 乙二胺四乙酸捕获空穴后比异丙醇捕获·OH 后的光催化活性降得更低. 同时, 对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可见光降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银; 溴化银; 等离子体共振; 光催化; 可见光活性; 亚甲基蓝中图分类号: O643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12-03-12. 接受日期: 2012-04-06.*通讯联系人. 电话: (027)88032316; 电子信箱: nielonghui@基金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BSQD082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DB079).Synthesis of Ag@AgBr Photocatalyst and Its Performance for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under Visible-Light IrridiationNIE Longhui*, HUANG Zhengqing, XU Hongtao, ZHANG Wangxi, YANG Borui, FANG Lei, LI Shuaihua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Hubei, ChinaAbstract: Ag@AgBr plasmon photo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the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and photo-reduction method. The synthesiz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UV-Vis diffuse spectroscopy.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prepared samples were evaluated by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MB) under the visible light (λ > 420 nm) irradiation.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as catalyst concentration, pH value, initial MB concentration, H2O2 content, recycling runs, and scav-enger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Ag@AgBr reached 96% in MB aqueous solution (10 mg/L) con-taining 1 g/L catalyst at pH = 9.8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and it almost kept unchanged after five-cycle photocatalytic test.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MB had little var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mall amount of H2O2 but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excessive H2O2. MB photodegradation was greatly suppressed by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while slightly decreased by isopropanol. 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for MB degradation by Ag/AgBr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as also presented.Key words: silver; silver bromide; plasmon resonance; photocatalysis; visible-light activity; methylene blueReceived 12 March 2012. Accepted 6 April 2012.*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27-88032316; E-mail: nielonghui@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Doctoral Foundation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SQD0826)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 (2011CDB079).印染废水是世界公认的严重工业污染源之一, 它常含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 其中偶氮化合物和芳香胺等还具有致癌、致畸变作用. 因此, 印染废水对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构成了极大危害. 亚甲基蓝(MB) 为印染废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对其进行降解和脱色是印染废水治理的重要对象. 采用光催化氧化法利用太阳能来降解染料是解决印染污染问题的发展方向之一[1]. 目前, 人们大多利用 TiO21210 催化学报Chin. J. Catal., 2012, 33: 1209–1216进行紫外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2~6]. 但是, 紫外光仅占太阳光的 3%~5%, 而可见光约占太阳光能的43%. 因此, 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贵金属纳米粒子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具有对可见光吸收的特性[7]; 由此相继研发出贵金属Ag[8~19], Au[20]和 Pt[21,22]等等离子体型光催化剂. 其中以 Ag 或 Ag/AgX (X = Cl, Br, I) 纳米材料作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较多. Ag/AgX 光催化剂克服了 TiO2 对太阳光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它不但因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吸收, 并且其特殊的电荷分布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果. Wang 等[14]以 AgMoO4 和 HCl 为原料, 通过离子交换和光还原法合成了 Ag@AgCl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此催化剂表现出非常强的可见光吸收及可见光催化活性, 并且稳定性很好. 他们认为, Ag 纳米粒子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产生了强烈的可见光吸收; 另一方面, 在 Ag@AgCl 光催化剂中, AgCl 表面主要以 Cl−离子为主, 带负电, 因而在静电力的作用下纳米银粒子会形成极化电场. 在此电场的作用下, 光生电子-空穴对能得到有效的分离, 同时阻止了光生电子与 Ag+的复合, 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光生空穴会与界面上的 Cl−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 Cl0 自由基, 从而具有强氧化能力. 此后, Wang 等[15]又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发现它的光催化活性比 Ag@AgCl 更高. 此外, Ag@AgBr 等离子体催化剂相继应用于光催化领域[9~13,17~19,23]. 本课题组[16]也采用 Ag@AgCl 修饰 TiO2-x C x, 并用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和苯酚反应中. 结果表明, 表面修饰后的TiO2-x C x 光催化效率明显提高. Zhang 等[24]通过水热及沉积-沉淀法合成了三组分的 AgBr-Ag-Bi2WO6 纳米光催化剂, 并应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反应中,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 Ag 介于两个光催化组分之间, 主要起分离电子-空穴对的作用.本文以 AgNO3 和 HBr 为反应物, 采用沉积-沉淀法及固相光还原法合成了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详细考察了催化剂用量、pH 值、MB 初始浓度、H2O2 用量、循环使用和捕获剂等条件对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反应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1.1 催化剂的制备在强烈搅拌下将 80 ml AgNO3溶液 (0.1 mol/L) 逐滴加到 80 ml HBr 溶液 (0.1 mol/L) 中, 产生淡黄色的乳浊液, 继续搅拌 30 min, 再缓慢加入 4.5 ml 浓氨水, 形成淡黄绿色沉淀, 继续搅拌 10 min, 过滤, 洗涤, 于 80 o C 干燥 6 h. 然后, 采用光还原法将表面AgBr 还原成 Ag0. 具体步骤为, 将样品研磨并平铺于表面皿上, 用 150 W 的金卤灯光照 2 h, 灯距为 12 cm, 期间每隔 10 min 将样品翻转一次, 即得到Ag@AgBr 催化剂, 颜色为深褐色.为了比较, 同时在暗处制备了 AgBr 样品. 其制备过程除未进行后续光还原步骤外, 其它步骤同上, 此样品的颜色为黄色.1.2样品的表征采用 D&X 型 X 射线衍射仪 (XRD, 德国Bruker) 分析样品的晶相. Ag 含量由 RIR 法[25]得到: X Ag = I Ag/(I Ag + I AgBr RIR Ag/RIR AgBr). 其中, I Ag 和I AgBr 分别代表 Ag(111) 和 AgBr(200) 的峰强度. RIR 值从 JCPDS 卡上获得 (RIR Ag = 17.99; RIR AgBr = 14.21).通过扫描电镜 (SEM, JEOL, JSM-6510 型) 观察样品的形貌和粒径大小, 加速电压 200 kV.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Vis, Hitachi, U-3900 型) 对催化剂进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扫描范围300~800 nm, 以 BaSO4 为参照. ζ电位通过ζ电位仪 (Zetaplus, 美国, Brookhave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进行测定, 以乙醇为分散剂, 样品加入量为0.005% (质量分数), 通过滴加稀硝酸和浓氨水来调节 pH 值.1.3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不同 pH 值 (pH = 2.6, 3.3, 7.16 和 9.8, 由上海精科雷磁 PHS-2F 型 pH 计测定) 下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如下. 室温下, 将 20 mg Ag@AgBr 样品分散在20 ml 亚甲基蓝溶液 (10 mg/L) 中, 置于暗处, 搅拌, 吸附 30 min 后, 经离心分离, 用分光光度计在 664 nm 处测得亚甲基蓝的浓度. 吸附亚甲基蓝的质量由下式算得: m(ads) (mg/g) = ΔC x V/m. 式中, ΔC 表示初始浓度C0 与吸附后浓度C t的差值 (mg/L), V 表示溶液的体积 (20 ml), m 表示催化剂质量 (g). 聂龙辉 等: Ag@AgBr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 12111.4 羟基自由基 (·OH) 分析可见光辐照下, Ag@AgBr 表面产生的·OH 通过以对苯二甲酸为探针分子的荧光光谱法测定[26,27].将 70 mg 样品加入到 70 ml 的对苯二甲酸溶液 (0.5 mmol/L) 中 (含 2 mmol/L 的 NaOH). 以 150 W 金卤灯 (上海亚明) 为光源, 光源距液面 12 cm, 经滤光片把波长小于 420 nm 的光滤掉. 在光源开启光照后, 每隔 10 min 取样. 经离心分离后, 溶液的荧光强度经荧光光度计 (Hitachi F-7000 型) 测定. 激发λ = 315 nm 的紫外光, 检测荧光强度在 425 nm 处的变化.1.5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将一定量的催化剂样品 (0.25~2 g/L) 分散到 70 ml 亚甲基蓝水溶液 (5~40 mg/L) 中. 在黑暗处吸附 30 min 以确保达平衡. 静置, 把亚甲基蓝清液去掉, 重新加入相同浓度的亚甲基蓝. 然后, 用 HNO 3 或 NH 4OH 调节 pH = 2.60~9.80, 在自制光催化反应器中恒温磁力搅拌下, 开启光源 (150 W 金卤灯, 上海亚明, 光源距液面 12 cm), 经滤光片把波长小于 420 nm 的光滤掉, 每隔一定时间取样离心分离 (3000 r/min), 取其清液, 采用分光光度法在 664 nm 处测定亚甲基蓝的浓度.2 结果与讨论2.1 样品的表征结果图 1 为使用前后 Ag@AgBr 样品的 XRD 谱. 由图可见, 使用前样品中 AgBr 立方晶体 (JCPDS06-0438) 和 Ag 立方晶型 (JCPDS 65-2871) 共存. 其中前者衍射峰位于 2θ = 26.84°, 31.04°, 44.42°, 52.6°, 55.12°, 64.56°和 73.32°, 后者位于 38.20°. 由 RIR 法算得样品 Ag 含量约为 0.56%. 经使用 5 次后, 样品中 Ag 的特征峰明显增强 (2θ = 38.20°和 77.59°), 而 AgBr 的峰有所减弱, Ag 含量也增至 11.80%. 这说明在使用过程中约有 11.24% 的 AgBr 分解生成 Ag. Wang 等[25] 也发现, 在两只 36 W 荧光灯的照射下 (滤掉 λ < 400 nm 的光), Ag@AgBr 循环使用 11 次后, 约有 6% 的 AgBr 分解.图 2 为 Ag@AgBr 新鲜样品的 TEM 照片. 可以看出, 样品的粒径为 0.5~2 μm.图 2 Ag@AgBr 样品的 SEM 照片Fig. 2. SEM image of Ag@AgBr sample.图 3 为 AgBr 和使用前后 Ag@AgBr 样品的 UV-Vis 谱. 由图可见, AgBr 样品在 λ = 300~480 nm 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 而在 λ > 480 nm 范围内, 几乎没有吸收. 经光照后, 在 AgBr 表面产生 Ag 纳米颗粒, Ag@AgBr 样品不仅在 400 nm 以下紫外区有I n t e n s i t y2θ/( o )图 1 使用前后 Ag@AgBr 样品的 XRD 谱Fig. 1. XRD patterns of fresh (1) and recycled (2) Ag@AgBr sam-ples.3004005006007008000.00.20.40.60.81.01.21.4A b s o r b a n c e (a .u .)Wavelength (nm)(1)(2)(3)图 3 AgBr 和使用前后 Ag@AgBr 样品的 UV-Vis 谱Fig. 3. UV-Vis spectra of AgBr (1) and fresh (2) and recycled (3) Ag@AgBr samples.1212 催 化 学 报 Chin . J . Catal ., 2012, 33: 1209–1216 吸收, 而且在 400~800 nm 的可见光区也有比较强的吸收. 其中后者主要是由于 Ag 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产生的共振吸收带[7,15~17,25].Ag@AgBr 样品循环使用 5 次后, 由于部分 AgBr 分解产生 Ag 纳米颗粒, Ag 含量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带略有增强.2.2 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 2.2.1 催化剂用量图 4 为在 pH = 7.16 及 MB 初始浓度为 10 mg/L 的条件下, 不同催化剂用量下亚甲基蓝的降解曲线. 由图可见, 随着 Ag@AgBr 加入量的增加, MB 降解速率先逐渐增加后减小; 至 1 g/L 时, 反应 80 min MB 降解率达 93%, 催化剂活性达最高. 这与文献[28,29]结果一致. 当催化剂用量继续增至 2 g/L 时, MB 降解速率开始下降. 这是由于催化剂用量过高时, 溶液中粒子浓度过大, 影响了光的利用效率, 从而导致光催化活性下降. 可见, Ag@AgBr 催化剂用量以 1 g/L 为宜.0.00.20.40.60.81.0 C (M B )/C 0(M B )t /min图 4 不同催化剂用量时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曲线Fig. 4. Degradation curves of methylene blue (MB) solution using different amount of Ag@AgBr catalyst. Reaction conditions: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 mg/L, pH = 7.16.2.2.2 溶液 pH 值研究表明, 溶液 pH 值对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的影响很大[24,28~30]. 图 5 给出了不同 pH 值下 Ag@AgBr 催化剂对 MB 的吸附量及其表面的 ζ 电位. 由图可见, 随着 pH 值的升高, ζ 电位逐渐下降. 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 Ag@AgBr 表面的 ζ 电位都为负值. 而 Xiao 等[29]发现, 掺杂 C 的 TiO 2 表面的 ζ 电位在酸性条件下为正值, 中性条件下接近为零, 而在碱性条件下为负值. 这可能是由于Ag@AgBr 表面可能以 Br −离子为主, 因而带负电荷, 也与文献[24]结果类似. 由于 MB 属于阳离子构型的染料, 因此不同 pH 值下对 MB 的吸附量不同. 如图 5 所示, MB 的吸附量随 pH 值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由于光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表面, 表面产生的 Br 0, x OH 和 O 2−· 等自由基更容易氧化这部分 MB 分子, 因而有利于光催化反应.不同 pH 值下 MB 的降解活性示于图 6. 可以看出, 在碱性条件下, MB 的降解速率远大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 当 pH = 9.80 时, 反应 12 min 时 MB 降解率高达 96%. 这是因为: (1) 碱性条件有利于 MB 的吸附, 从而有利于表面反应进行, 但不利于羟基的吸附; (2) 碱性溶液中因存在更多的 OH −离子而更有利于x OH 自由基的形成.246810-60-50-40-30-20-10pHZ e t a p o t e n t i a l (m V )1234M B a d s o r p t i o n a m o u n t (m g /g )图 5 不同 pH 值下 Ag@AgBr 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及其 ζ 电位Fig. 5. MB adsorption amount at different pH values for Ag@AgBr catalyst and its Zeta potential.0.00.20.40.60.81.0 C (M B )/C 0(M B )t /min图 6 不同 pH 值下 MB 溶液降解曲线Fig. 6. Degradation curves of MB solution at different pH values.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 mg/L,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聂龙辉 等: Ag@AgBr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 12132.2.3 MB 初始浓度图 7 为 pH = 9.8, 催化剂浓度为 1 g/L 时, MB 初始浓度对其降解性能的影响. 由图可见, 当 MB 溶液初始浓度由 5 mg/L 增至 40 mg/L 时, 反应 6 min 内 MB 降解率逐渐下降; 但当反应时间大于 9 min 时, 初始浓度为 10 与 5 mg/L 时 MB 的降解率相当. 其原因有二[28,31]: (1) MB 浓度的增加, 使其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增加, 从而有利于表面催化反应; 但因占据更多的催化剂活性位而可能减少催化剂表面形成 x OH 自由基的量, 不利于氧化反应进行; (2) MB 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 因此, 能到达催化剂表面光子的数量减少.0246810120.00.20.40.60.81.0 C (M B )/C 0(M B )t /min图 7 不同 MB 初始浓度时的降解曲线Fig. 7. Degradation curves of MB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pH = 9.8.以 ln C 0/C 对 t 作图, 结果示于图 8. 可以看出, 所得曲线为直线说明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32].由此算得光催化降解不同 MB 浓度时的初始消耗速率v 0、反应速率常数 k app 及半衰期 t 1/2, 结果如表 1 所列. MB 初始浓度为 10 mg/L 时初始反应速率最大, 随着 MB 初始浓度增大, 速率常数 k app 逐渐减小, 半衰期逐渐增大. 与文献[28]结果一致.表 1 光催化降解不同 MB 浓度时的初始消耗速率v 0, 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k app 及半衰期 t 1/2Table. 1 Initial reactive rates (v 0), pseudo first order rate constants (k app ), and half-lives (t 1/2) for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B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mg/L)v 0/(mg/(L x min))k app /min –1t 1/2/min 52.460.4931.4110 3.35 0.335 2.07 20 2.80 0.140 4.95 40 1.71 0.043 16.232.2.4 H 2O 2 的影响在催化剂用量 1 g/L, MB 初始浓度 10 mg/L, pH = 7.16 的条件下, 考察了 H 2O 2 添加量对 MB 降解性能的影响, 结果示于图 9. 可以看出, 随着 H 2O 2 的添加及其用量增至 63 mmol/L 时, MB 降解速率相当, 至 124 mmol/L 时降解速率下降. Pouretedal 等[28]发现, 在 CeO 2 催化 MB 降解过程中, 0.1~0.5 mol/L H 2O 2 的加入有利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 Xiao 等[33]也发现类似现象. 一般认为, H 2O 2 是电子受体, 能降低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 同时产生强氧化能力的x OH 自由基 (H 2O 2 + e − → ·OH+ OH −), 因此能促进光催化反应的进行. 但本文中这种促进效果不明显, 这可能与 Ag/AgX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特性l n C 0(M B )/C (M B )t /min图 8 不同 MB 初始浓度时降解的动力学研究Fig. 8. Kinetics study for degradation of MB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pH = 9.8.0204060800.00.20.40.60.81.0 C (M B )/C 0(M B )t /min图 9 不同 H 2O 2 添加量条件下 MB 的降解曲线Fig. 9. Degradation curves of MB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H 2O 2 amounts.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 mg/L;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pH = 7.16.1214 催 化 学 报 Chin . J . Catal ., 2012, 33: 1209–1216有关: (1) AgX 表面以带负电荷的卤素离子为主[14], 从而使 Ag 纳米粒子形成一个极化的电场, 极大地提高了纳米 Ag 颗粒在光照下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2) 与·OH 自由基是 TiO 2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主要活性物种[34]不同的是,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降解污染的主要活性物种可能是 Br 0, O 2−·, ·OH 和 h +等[15,25,35], 且测定·OH 自由基荧光光谱结果显示, Ag@AgBr 在λ > 420 nm 可见光辐照下无明显信号, 说明产生的·OH 的量少. 因此, ·OH 自由基在此光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如它在其他光催化剂中的大. 所以, 加入少量 H 2O 2 对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而当 H 2O 2 添加过量时, 可能会出现: (1) 消耗掉大量的电子, 减少了电子与 O 2 生成 O 2−·的量[36]; (2) 消耗掉·OH (H 2O 2 + ·OH →HO 2· + H 2O; HO 2· +·OH → H 2O + O 2)[37]; (3) 与空穴反应 (H 2O 2 + h +→O 2 + 2H +)[33]. 由此可见, 过量的 H 2O 2 会消耗掉多种活性物种, 因而光催化效率降低. 2.2.5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图 10 为 Ag@AgBr 光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反应结束后, 催化剂经简单的分离即可用于下一次反应. 由图可见, Ag@AgBr 催化剂使用 5 次后, 其光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 表明催化剂稳定性较高.通常, 单一的 AgBr 作光催化剂是不稳定的, 而 Ag@ AgBr 催化剂因表面 Ag 纳米粒子的出现而阻止可见光对 AgBr 的分解[10]. 经 5 次循环使用后, Ag@ AgBr 中 11.24% 的 AgBr 被分解, 但样品在可见光区仍保持较强的吸收, 因而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2.2.6 捕获剂的影响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是空穴的良好捕获剂[38]; 异丙醇与·OH 的反应速率常数可高达1.9×109 L/(mol·s) [39], 因此异丙醇是·OH 的良好捕获剂. 本文在 pH = 9.8, 光照时间 12 min, 催化剂用量 1 g/L 及 MB 初始浓度 10 mg/L 的条件下, 分别加入 0.1 mol/L 的 EDTA 或异丙醇, 考察了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反应, 结果示于图 11. 由图可见, 不加捕获剂时 MB 降解率为 96%, 而捕获剂 EDTA 和异丙醇的加入使 MB 降解率分别降至 54% 和 73%. 这表明在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的过程中, 空穴的作用比·OH 的更大. 这可能是由于 EDTA 捕获空穴后, 空穴数量减少, 使得空穴与 AgBr 和 OH −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 Br 0 [25]和·OH 活性物种 (空穴+ AgBr/OH −→( Ag + + Br 0)/OH) 数量减少, 所以光催化活性降低; 加入异丙醇会捕获·OH, 使其数量下降, 但体系中还有空穴和 Br 0 等活性物种, 因此活性虽然有所降低, 但降幅没有 EDTA 的大. Br 0 氧化污染物反应后, 自身被还原成了 Br −, 后者再与 Ag +结合生成 AgBr, 从而维持其稳定性.20406080100M B d e g r a d a t i o n (%)EDTA IsopropanolNo scavenger图 11 捕获剂对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反应的影响Fig. 11. Effect of scavengers o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visi-ble-light illumination.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 mg/L;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pH = 9.8; irradiation time: 12 min. EDTA—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2.3 光催化机理有关 Ag/AgX 的光催化机理仍未统一. Wang 等[14]认为, Ag/AgCl 具有高可见光活性的原因在于 Ag 纳米粒子因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产生的可见光吸收; 同时 AgCl 粒子表面可能主要以 Cl −为主, 这种不均匀的电荷分布, 使得 AgCl 粒子表面带负电荷, 从而会形成一个极化的电场, 该电场将极大地提0.00.20.40.60.81.0 C /C 0Irradiation time (min)图 10 Ag@AgBr 多次循环使用可见光催化降解 MB 曲线Fig. 10. Cycling runs i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MB by Ag@AgBr catalyst under visible-light illumination.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10mg/L; catalyst concentration: 1 g/L; pH = 9.8. 聂龙辉 等: Ag@AgBr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性能 1215高纳米 Ag 颗粒在光照下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同时空穴与 Cl −反应生成的 Cl 0 自由基是强氧化剂, 是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主要活性物种. Hu 等[35]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 Ag@AgBr/Al 2O 3 等离子诱导电荷的转移过程, 发现其中 O 2−·和 h +是降解氯代苯酚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 Wang 等[25]认为, Br 0, ·O 2−, HOO −· 和 H 2O 2 是 Ag@AgBr 降解甲基橙的主要活性物种; 而 Pourahmad 等[30]认为, Br 0 和·OH 是 AgBr/nanoAlMCM-41 降解 MB 的主要活性物种. 本文结合 TiO 2[34], Ag/AgCl [9,14], Ag@TiO 2[40], Ag/AgBr [15~17,25] 和 AgBr [30]的催化机理, 提出 Ag@ AgBr 光催化降解 MB 的机理, 如式 (1)~(12) 所示.Ag NPs + hv → Ag NPs +· + e −(1) AgBr + hv →AgBr (e cb − + h vb +) (2)e cb −/e − + Ag NPs +· → Ag NPs(3) e cb −/e − +O 2 → ·O 2−(4) ·O 2− + H + → HOO −· (5) 2HOO −· → H 2O 2 + O 2(6) h vb + (Ag NPs +·) + AgBr → Ag + + Br 0( + Ag NPs) (7)h vb +(Ag NPs +·) + OH − → ·OH (+ Ag NPs)(8) H 2O 2 + e cb −/ e − → ·OH + OH −(9) Br 0 + MB → CO 2 + H 2O + Br −(10)·OH (or h +, ·O 2−, HOO −·, H 2O 2) + MB → CO 2 + H 2O(11)Ag + + Br − → AgBr (12)首先, 在可见光照射下, AgBr 表面的 Ag 纳米粒子 (Ag NPs) 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产生可见光吸收, 并产生电子和空穴对 (e −和 Ag NPs +·, 如式 (1) 所示). 其次, AgBr 纳米粒子在可见光照射下形成光生电子-空穴对 (e cb − 和 h vb +, 如式 (2) 所示). 这二个过程中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在极化电场的作用下能得到有效的分离. 当然, 在迁移的过程中部分 AgBr 产生的光生电子 e cb −/ e −可能与 Ag NPs +·复合 (如式 (3) 所示); e −/e cb −与溶液中的 O 2 分子反应形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并进一步反应生成其他含氧物种 (HOO −·, H 2O 2, 如式 (4~6) 所示). 第三, 纳米 Ag 粒子及 AgBr 价带上产生的空穴可与 Ag@ AgBr 界面上的 AgBr 反应生成 Ag + 和 Br 0 (如式 (7) 所示), 同时一部分空穴也会与表面吸附的 OH −反应形成·OH (如式 (8) 所示). H 2O 2 与光生电子反应生成·OH (如式 (9) 所示). 第四, Br 0和·OH, h +, ·O 2−,HOO −·, H 2O 2 活性物种可以与 MB 发生反应 (如式 (10~11) 所示). 最后, Ag +与 Br −相结合形成 AgBr(如式 (12) 所示). 由式 (7), (10) 和 (12) 可见, 光催化过程中 Ag@ AgBr 应该是稳定的. 但 XRD 结果表明, 部分的 AgBr 在光催化氧化过程中还是分解产生了纳米 Ag 粒子. 这可能是由于 Ag +与 e −的结合能力强于 O 2 (见式 (3) 和 (4)),从而造成 Ag +的过量消耗, 促进了 AgBr 的分解 (见式 (7)).3 结论采用沉积-沉淀及光还原法制备了 Ag@AgBr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结果表明, 与 AgBr 相比, Ag@AgBr 因其中纳米 Ag 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产生明显的可见光吸收. 可见光降解 MB 实验表明, 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 1 g/L; 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 MB 的光催化降解, 而添加 H 2O 2 对 Ag@AgBr 光催化剂降解 MB 无明显促进作用. 尽管重复使用5 次后, 催化剂中部分 AgBr 分解成 Ag, 但活性变化不大, MB 降解率仍保持在 85% 以上. 在 Ag@AgBr 可见光降解 MB 过程中, Br 0, ·OH, h +, ·O 2−, HOO −· 和 H 2O 2 可能是主要的活性物种, 其中空穴在 Br 0 和·OH 的形成及光催化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g@AgBr 自身稳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参 考 文 献1 董振海, 胥维昌. 染料与染色 (Dong Zh H, Xu W Ch. Dyestuffs Coloration ), 2003, 60: 1752 Khalil A M, El-Nazer H A H, Badr M M, Nada A A. J Vinyl Add Technol , 2010, 16: 2723 Bayati M R, Golestanl-Fard F, Moshfegh A Z. Appl Catal A , 2010, 382: 3224 马明远, 李佑稷, 陈伟, 李雷勇. 催化学报 (Ma M Y, Li Y J, Chen W, Li L Y. Chin J Catal ), 2010, 31: 12215 候亚奇, 庄大明, 张弓, 方玲, 吴敏生. 催化学报 (Hou Y Q, Zhuang D M, Zhang G, Fang L, Wu M Sh. Chin J Catal ), 2004, 25: 966 金辰, 邱顺晨, 朱月香, 谢有畅. 催化学报 (Jin Ch, Qiu Sh Ch, Zhu Y X, Xie Y Ch. Chin J Catal ), 2011, 32: 11737 Kumbhar A S, Kinnan M K, Chumanov G. J Am Chem Soc , 2005, 127: 124448 Zhou J B, Cheng Y, Yu J G.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 2011, 223: 829 Yu J G, Dai G P, Huang B B. J Phys Chem C , 2009, 113: 1639410Hu Ch, Lan Y Q, Qu J H, Hu X X, Wang A M. J Phys Chem B , 2006, 110: 40661216 催化学报Chin. J. Catal., 2012, 33: 1209–121611Zang Y J, Farnood R. Appl Catal B, 2008, 79: 33412Wu D H, You H, Jin D R, Li X Ch.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11, 217: 17713王恩华, 刘素文, 李堂刚, 宋灵君. 无机化学学报 (WangE H, Liu S W, Li T G, Song L J. Chin J Inorg Chem), 2011,27: 53714Wang P, Huang B B, Qin X Y, Zhang X Y, Dai Y, Wei J Y, Whangbo M H.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793115Wang P, Huang B B, Zhang X Y, Qin X Y, Jin H, Dai Y, Wang Z Y, Wei J Y, Zhan J, Wang S Y, Wang J P, Whangbo M H. Chem Eur J, 2009, 15: 182116聂龙辉, 胡瑶, 张旺喜. 物理化学学报(Nie L H, Hu Y, Zhang W X. Acta Phys-Chim Sin), 2012, 28: 15417Wang P, Huang B B, Zhang Q Q, Zhang X Y, Qin X Y, Dai Y, Zhan J, Yu J X, Liu H X, Lou Z Zh. Chem Eur J, 2010, 16: 1004218Zhu M Sh, Chen P L, Liu M H. ACS Nano, 2011, 5: 4529 19Kuai L, Geng B Y, Chen X T, Zhao Y Y, Luo Y Ch. Lang-muir, 2010, 26: 1872320Chen X, Zhu H Y, Zhao J C, Zheng Zh T, Gao X P.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535321Qu Y Q, Cheng R, Su Q, Duan X F.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673022Sun H Q, Ullah R, Chong S H, Ang H M, Tade M O, Wang Sh B. Appl Catal B, 2011, 108-109: 12723温艳媛, 丁旵明. 催化学报 (Wen Y Y, Ding C M. Chin J Catal), 2011, 32: 3624Zhang L Sh, Wong K H, Chen Zh G, Yu J C, Zhao J C, Hu Ch, Chan C Y, Wong P K. Appl Catal A, 2009, 363: 22125Wang D S, Duan Y D, Luo Q Zh, Li X Y, Bao L L. Desali-nation, 2011, 270: 17426Yu J G, Wang W G, Cheng B, Su B L, J Phys Chem C, 2009, 113: 674327Xiang Q J, Yu J G, Wong P K. J Colloid Interf Sci, 2011, 357: 16328Pouretedal H R, Kadkhodaie A. 催化学报 (Chin J Catal), 2010, 31: 132829Xiao Q, Zhang J, Xiao Ch, Si Zh Ch, Tan X K. Solar En-ergy, 2008, 82: 70630Pourahmad A, Sohrabnezhad Sh, Kashefian E. Spectrochim Acta A, 2010, 77: 110831Kamat P V, Meisel D. Curr Opin Collied Interface Sci, 2002, 7: 28232Konstantinou I K, Albanis T A. Appl Catal B, 2004, 49: 1 33Xiao Q, Zhang J, Xiao Ch, Tan X K. Catal Commun, 2008, 9: 124734Linsebigler A L, Lu G Q, Yates J T. Chem Rev, 1995, 95: 73535Hu Ch, Peng T W, Hu X X, Nie Y L, Zhou X F, Qu J H, HeH. J Am Chem Soc, 2010, 132: 85736Zang Y J, Farnood R, Currie J. Chem Eng Sci, 2009, 64: 288137Cao J, Luo B D, Lin H L, Chen Sh F. J Hazard Mater, 2011, 190: 70038Minero C, Mariella G, Maurino V, Vione D, Pelizzetti E.Langmuir, 2000, 16: 896439Chen Y X, Yang Sh Y, Wang K, Lou L P.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5, 172: 4740Shang L, Li B J, Dong W J, Chen B Y, Li Ch R, Tang W H, Wang G, Wu J, Ying Y B. J Hazard Mater, 2010, 178: 1109。

Ag染色的应用

Ag染色的应用

网状纤维染色网状纤维是非常细而短的纤维,大量堆积时则形成致密的网状,故有网状纤维之称。

疏松组织中网状纤维比较少,它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在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交界处的基膜内,毛细血管周围以及造血器官,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团索和外分泌腺的腺末房周围等处均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意义。

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紧密、疏松或断裂,都是病理检验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可根据其存在和分布来鉴别癌与肉瘤。

而在HE染色标本上,网状纤维不易显色。

所以网状纤维的组织化学染色,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染色方法:Gordon-Sweet染色法1.Gordon-Sweet双氨氢氧化银液:10%硝酸银水溶液5ml于锥形量杯内,逐滴加浓氨水并随时摇荡。

硝酸银遇到氨水后立即产生沉淀,当加到沉淀物被溶解时,再加入3%氢氧化钠水溶液5ml。

溶液重新产生沉淀,此时再滴加氨水。

当沉淀恰好溶解后加蒸馏水至50ml。

过虑,贮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2.核固红液:核固红0.5 g,5%硫酸铝液,100 ml,加热溶解,冷却后过虑。

Gordon-Sweet染色步骤(1)蜡切片脱蜡至水。

(2) 0.5%酸化高锰酸钾液5 min。

(3)蒸馏水洗。

(4)2%草酸漂白2min。

(5)流水充分冲洗后蒸馏水洗。

(6)2 %硫酸铁胺液媒染10 min。

(7)蒸馏水洗3次。

(8)双氨氢氧化银液30秒-1 min。

(9)蒸馏水洗3次。

(10)10%甲醛1 min。

(11)流水充分冲洗后蒸馏水洗。

(12)0.2%氯化金液调色 2 min。

(13)蒸馏水洗。

(14)5%硫代硫酸钠液固定 2 min。

(15)流水充分冲洗。

(16)核固红液染10-12 min或1%中性红染5min。

(17)流水冲洗。

(18)95%、无水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网状纤维呈黑色,胶原纤维灰红色,核呈红色。

ag和agcl电极的原理

ag和agcl电极的原理

ag和agcl电极的原理AG和AgCl电极的原理引言:电极作为电化学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电子和离子的桥梁作用。

AG和AgCl电极作为常见的电极类型,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AG和AgCl电极的原理出发,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一、AG电极的原理AG电极,即银电极,是指由纯银制成的电极。

纯银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领域。

AG电极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子传导和离子传导两个方面。

1.1 电子传导AG电极的电子传导是通过金属银实现的。

金属银中的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当外加电压作用于AG电极时,自由电子会在电势梯度的驱动下从高电势区向低电势区移动。

这种电子的移动形成了电子流,实现了电荷的传递。

1.2 离子传导AG电极的离子传导是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实现的。

在水溶液中,AG电极表面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Ag+和e-。

Ag+离子会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AgCl沉淀,而e-则在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

这种离子的移动形成了离子流,实现了电荷的传递。

二、AgCl电极的原理AgCl电极,即氯化银电极,是指银电极在氯化钠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产物。

AgCl电极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子传导和离子传导两个方面,与AG电极类似。

2.1 电子传导AgCl电极的电子传导同样是通过金属银实现的。

当外加电压作用于AgCl电极时,金属银中的自由电子会在电势梯度的驱动下从高电势区向低电势区移动,形成电子流,实现电荷的传递。

2.2 离子传导AgCl电极的离子传导是通过氯离子实现的。

在氯化钠溶液中,AgCl会发生溶解平衡反应,生成Ag+和Cl-离子。

Ag+离子会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沉淀,而Cl-离子则在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

这种离子的移动形成了离子流,实现了电荷的传递。

三、AG和AgCl电极的应用AG和AgCl电极作为常见的电极类型,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AG曲线——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

AG曲线——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

。25℃时,用 0.100 mol/L 盐酸溶液滴定 10mL0.1 mol/L MOH 溶液,滴定曲线如下图所
A.该流定过程可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溶液中由水电离的 c(H+): C 点>D 点 C.C 点时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等于 10 mL D.若 B 点加入的盐酸溶液体积为 5 mL,所得榕液中: c(M+) +c(H+)= c(MOH)+ c(OH-)
4
15、25℃时,向浓度均为 0.1mol/L、体积均为 100mL 的两种一元酸 HX、HY 溶液中分别加入 NaOH 固体,溶液中 lg

n( NaO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X 为强酸,HY 为弱酸 B. b 点时溶液呈中性
C. 水的电离程度:d>c D. c 点时溶液的 pH=4
溶液,滴定过程中加入氨水的体积(V) 与溶液中 lg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A 的电离方程式为 H2A H++A2C.P 点时加入氨水的体积为 10 mL
B.25℃时,Kb(NH3·H2O)=1.8×10-5 D.向 H2A 溶液中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4、已知在溶液中
C.水的电离程度:A<C<D
D.MOH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1×10-17
2、化学上常用 AG 表示溶液中的
。25℃时,用 0.100 mol/L 的 NaOH 溶液滴定 20.00 mL 0.100mol/L 的 HNO2 溶液,AG
与所加 NaOH 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着 NaOH 溶液的加入,
增大

hcl与ag反应

hcl与ag反应

hcl与ag反应
HCL与Ag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其中HCL代表氯化氢,而Ag代表银。

当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会生成一种叫做氯化银(AgCl)的化合物。

这个反应不仅在化学实验室中有重要意义,还在工业生产和一些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作用。

首先,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反应的过程。

当氯化氢(HCL)与银(Ag)接触时,氯化氢的氯离子(Cl-)会与银的阳离子(Ag+)结合,形成氯化银(AgCl)。

这个反应是一个典型的离子交换反应,其中氯化氢的氢离子(H+)并不直接参与反应,而是保持了其原有的状态。

氯化银(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物,不溶于水,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沉淀生成。

这个特性使得氯化银在化学分析中常常被用作指示剂,例如用于检测银离子或氯离子的存在。

此外,氯化银在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的用途。

虽然它本身并不具有导电性,但由于其高稳定性和良好的光学性质,氯化银被广泛应用于摄影术中,作为感光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摄影过程中,氯化银可以在光线的作用下分解,形成银粒子和氯离子,从而实现图像的记录。

除了摄影术外,氯化银还被用于制备其他银化合物、催化剂以及电子工业等领域。

同时,由于其不溶于水的特性,氯化银也被用作净水剂,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和异味。

总之,HCL与Ag的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化学原理,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利用这个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相关的化学技术和产品,推动科学和工业的发展。

ag离子选择电极

ag离子选择电极

ag离子选择电极
银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用于检测溶液中银离子浓度的电化学传感器。

它基于膜电位原理,通过测量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确定银离子的浓度。

银离子选择电极通常由一个敏感膜、内部电解液和电极体组成。

敏感膜是电极的核心部分,它对银离子具有选择性响应。

当电极浸入含有银离子的溶液中时,银离子会通过敏感膜进入电极内部,并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导致电极电位发生变化。

银离子选择电极常用于环境监测、水质分析、生物医药等领域中银离子的检测。

它具有快速、灵敏、准确、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电极的保养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Ag抗原介绍

Ag抗原介绍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蛋白最好。 分子量: 结构复杂性: 分子构象: 易接近性: 物理状态:聚合与单体;颗粒与可溶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
MHC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轻壮年,女性,有无免疫抑制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A. 超抗原与T细胞的耐受诱导 B. 超抗原与疾病 a. 急性毒素性休克综合征 b. 风湿性关节炎 c. 艾滋病
非特异免疫刺激剂
佐剂(adjuvant)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有效增强 免疫应答的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佐剂种类
1. 微生物及其产物 分枝杆菌、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脂多糖 2. 多聚核苷酸---(po1y1:C),(po1y A:U) 3. 无机物----明矾及氢氧化铝 4. 脂质体,ISCOMs及CpG
弗氏佐剂(Freund adjuvant)
1. 不完全弗氏佐剂: 抗原与石蜡油或植物油等量混合,再加 羊毛脂或吐温80制成油包水抗原乳剂。
2. 完全弗氏佐剂: 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分枝杆菌(死卡介苗)
佐剂作用机制
➢ 改变抗原物理状态,增加体内储留时间 ➢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抗原处理提呈能力 ➢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免疫
非特异免疫刺激剂
丝裂原(mitogen)
多克隆激活剂,诱导细胞有丝分裂 分类
❖T细胞丝裂原: PHA, ConA ❖B细胞丝裂原: PWM, LPS, SPA
抗原表面能够与抗体结合的最 小单位
具有构象依赖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的抗原结 合部位在形状上互补才能保证 抗原与抗体的紧密结合。

AG化疗方案

AG化疗方案

AG化疗方案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一大挑战,对于许多患者和家庭来说,它代表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和个体化。

就是其中之一。

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案,它主要包括A组和G组两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A组药物一般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来抑制其生长,如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等。

而G组药物则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或直接作用于细胞核内部来实现抗肿瘤作用,如顺铂和紫杉醇等。

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同时靶向多个肿瘤相关的靶点,从而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靶向范围,通过联合应用可以综合发挥它们的优势,对肿瘤细胞进行多方位的打击。

这种综合治疗策略可以减少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提高治疗的持续效果。

其次,在肿瘤治疗中也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AG方案中的药物通常具有不同的副作用谱,通过选择性应用和适当的剂量调整,可以降低整体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另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通过合理地搭配药物,可以减轻不必要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最后,还能够根据肿瘤的类型和个体化特征进行调整和定制化治疗。

肿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的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通过合理评估患者的肿瘤特征,如基因表达、突变情况等,可以选择性地应用特定的药物组合,从而增加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这种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预后效果,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当然,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不能完全解决肿瘤治疗的所有问题。

尽管AG方案能够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减轻患者症状的目的,但不能完全根除肿瘤,存在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其次,AG方案在长期使用和大剂量应用时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副作用,如永久性的骨髓抑制等。

ag1概念

ag1概念

ag1概念
AG1小绿粉是AG研发出的核心产品,通过多合一营养,即一个核心配方取代复杂的产品组合,一天一勺便捷、高效、易吸收,且通过成分高效协同作用,解决消费者在营养均衡上的选择难题。

AG1小绿粉关注人体所需的5大类关键营养,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益生元及数十种源自天然食物和超级食物的微量营养萃取,旨在支持能量物质代谢,有效促进营养吸收运输,以及滋养身体关键机能,满足多重健康需求。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前往AG官网或咨询专业营养师。

ag和ar af的工艺流程

ag和ar af的工艺流程

ag和ar af的工艺流程
AG和AR AF是两种常见的玻璃工艺,主要用于改善玻璃的光学性能和耐磨性。

下面是它们的工艺流程:
AG工艺流程(Anti-Glare):
1. 玻璃基板清洗:将玻璃基板浸泡在清洗溶液中,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2. 喷洒AG涂料:将AG涂料喷洒在玻璃表面,然后用刮刀均匀涂抹,形成一层微细的凹凸结构。

3. 干燥:将涂抹好的涂料的玻璃基板送入烘干装置,加热并干燥涂层。

4. 包装:将干燥完全的AG玻璃进行包装和分类。

AR AF工艺流程(Anti-Reflective/ Anti-Fingerprint):
1. 玻璃基板清洗:将玻璃基板浸泡在清洗溶液中,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2. 喷涂AR涂料:将AR涂料喷涂在玻璃表面,然后用刮刀均匀涂抹,并形成一层透明的抗反射和抗指纹的薄膜。

3. 烘干:将涂抹好的涂料的玻璃基板送入烘干装置,加热并干燥涂层。

4. 离子交换:通过离子交换过程,将AR涂层与玻璃基板结合更加牢固。

5. 包装:将干燥完全的AR AF玻璃进行包装和分类。

以上是AG和AR AF的基本工艺流程,具体的制造过程可能会因厂家和应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ag无损刷水方案

ag无损刷水方案

AG无损刷水方案简介AG无损刷水方案是一种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同时保持水质的稳定。

该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领域,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

在AG无损刷水方案中,AG是指活性炭颗粒,通过将水与活性炭接触,吸附杂质和污染物,并实现对水质的净化。

该方案具有高效、无毒、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AG无损刷水方案的工作原理、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工作原理AG无损刷水方案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吸附和再生。

吸附过程吸附是指活性炭颗粒将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吸附到表面上的过程。

AG活性炭颗粒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良好的吸附效果。

当水通过AG床层时,杂质和污染物会被活性炭吸附,从而净化水质。

再生过程再生是指将吸附了杂质和污染物的活性炭进行处理,还原其吸附能力的过程。

再生过程通常采用高温脱附、化学洗涤等方法,将活性炭表面的吸附物去除,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再生后的活性炭可以继续使用,延长使用寿命。

应用案例AG无损刷水方案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水作为重要的原料和冷却介质,需要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

AG 无损刷水方案通过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净化水质,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该方案还能对一些特定的有机物进行吸附,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浓度,减轻环境负荷。

生活用水在生活用水方面,AG无损刷水方案可以去除水中的异味、余氯等不良物质,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特别是在地表水和井水等水源质量较差的地区,该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水质,保护居民的健康。

农业灌溉农业灌溉水质的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AG无损刷水方案通过去除灌溉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保证了农作物的供水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AG无损刷水方案在未来的发展中仍有许多潜力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技术改进未来,可以进一步改进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和表面改性技术,进一步提高吸附性能和再生效率。

ag 晶格常数

ag 晶格常数

ag 晶格常数
ag常数是物理学中描述外界环境与物体内部晶格结构之间的对比的量。

它表示物体周围空间的尺寸,也就是物体形状。

ag常数也称为晶体间距或类似晶格常数,是指在晶体结构中,相邻原子的最小距离。

它值的分布反映了物质的固态结构,因此通常用来表示物质的性质。

ag常数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微观上表现为各种物体密度的一种指数化表示。

ag常数描述了各种晶体结构中原子运动的限度,是晶体结构性质和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它描述了晶体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是晶体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此外,ag常数也用于衡量晶体的热性质和光谱特性,以及晶体的变形和拉伸力学性质。

在具体的物质中,ag常数的值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温度的低降可以使ag常数变小,而压力的升高可以使ag常数变大。

在极端情况下,ag常数也会发生变化,使物质发生相变,形成新的晶体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

除了物质本身的性质,ag常数还与晶体问题和物理学有关。

ag 常数是晶体结构的基础,物理学家可以利用它研究晶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物理学家可以使用ag常数来计算晶体的尖峰一致性、拉伸弹性、扭转弹性以及晶体中的各种电子性质。

总而言之,ag常数是物理学和晶体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它提供了研究晶体物理性质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揭示外部环境与晶体结构内部之间的关系,还是表征晶体结构的性质,ag常数都是不可
或缺的参数。

ag防眩雾化标准

ag防眩雾化标准

ag防眩雾化标准
AG防眩雾化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防眩光效果的标准。

它通常涉及到对光线的散射和反射效果的测量和评估,以确保达到一定的防眩效果。

具体来说,AG防眩雾化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线散射效果:通过测量光线在表面上的散射程度,评估AG防眩膜对光线的散射效果。

2. 反射效果:通过测量光线在表面上的反射程度,评估AG防眩膜对光线的反射效果。

3. 清晰度:通过测量AG防眩膜表面的清晰度,评估其对光线的透射和反射效果。

这些标准的设定通常基于行业内的实践和经验,以确保防眩光效果满足一定的要求。

具体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产品和应用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规格。

ag热分解温度

ag热分解温度

ag热分解温度AG热分解温度AG是指银(Ag)元素,它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反射性。

在许多领域中,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化学等方面。

然而,AG在高温环境下会发生热分解现象,这对于一些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AG的热分解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AG的热分解温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AG开始发生热分解的温度。

热分解是指在高温下,化合物分子中的键被断裂,产生新的物质。

对于AG来说,其热分解温度是指在高温环境下,AG开始分解为银氧化物(Ag2O)和氧气(O2)的温度。

AG的热分解温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首先,AG的纯度对于热分解温度起着重要影响。

纯度越高的AG,其热分解温度越高。

这是因为杂质会影响AG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使得热分解反应更容易发生。

其次,加热速率也会影响AG的热分解温度。

加热速率越快,AG分解的温度也会相应提高。

这是因为加热速率越快,AG分子之间的键会更容易断裂。

此外,AG的晶体结构也会影响其热分解温度。

晶体结构越紧密的AG,其热分解温度越高。

这是因为紧密的晶体结构会增加AG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解反应更加困难。

除了上述因素外,AG的热分解温度还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氛下,AG的热分解温度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氧气氛中,AG的热分解温度会较低,因为氧气会促进AG与氧气的反应。

而在惰性气体氛围下,AG的热分解温度会较高,因为惰性气体不会与AG发生反应,使得热分解反应更加困难。

AG的热分解温度对于其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电子领域中,AG 常用于制备导电材料,如导电胶。

在高温环境下,AG的热分解温度决定了导电胶的稳定性。

如果导电胶的热分解温度较低,它在高温环境下会发生分解,导致导电性能下降。

因此,了解AG的热分解温度可以帮助选择适合的导电胶材料。

在光学和化学领域中,AG的热分解温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温环境下,AG的热分解温度决定了其在光学和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如果AG的热分解温度较低,它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为其他物质,影响光学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ag 晶格常数

ag 晶格常数

ag 晶格常数
ag晶格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它可以用来评估晶体的结构和晶格常数。

它也可以用来计算晶体本质处理温度的最低温度。

ag晶格常数的计算对于研究晶体的晶格结构和形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晶格常数由六个称为质量中心的点组成,它们在一个立体晶体中由两个连接网格组成,在这个连接网格中,每个质量中心由垂直于它们的实心轴所连接。

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被称为ag晶格常数。

ag 晶格常数的值越大,晶体的结构就越密,而越小的ag晶格常数意味着晶体结构越松散。

除了用来衡量晶体结构外,ag晶格常数也可以用来计算晶体的本质处理温度。

这个温度是晶体中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的温度,这种变化可能会使晶体的性质,特别是电子属性发生变化。

计算ag晶格常数的值可以用来计算晶体的本质处理温度。

此外,ag晶格常数还可以用来研究有价金属晶体的电学性质。

ag晶格常数可以通过修正晶体结构变得更加非线性来评估晶体的电学性质。

例如,ag晶格常数可以通过改变晶体原子间距来影响电阻率,从而调节晶体的电学性质。

ag晶格常数也可以用来评估晶体的振动性能。

ag晶格常数与晶体原子之间的性能有关,当这些原子间的距离改变时,晶体的振动性能也会发生变化。

在控制晶体的振动性能时,ag晶格常数都可以用来提供诊断数据。

总之,ag晶格常数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它在研究晶体结构
和形态,以及晶体的晶体本质处理温度,电学性质和振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g+-HPLC测定共轭亚油酸的研究Determination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with Ag+-HPLC余迎利邓泽元曹树稳YU Ying-li DENG Ze-yuan CAO Shu-wen(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育部食品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 (The Key Lab of Food Science,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7,China)摘要:将经TLC鉴定为游离脂肪酸的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甲基化,用Ag+-HPLC来测定共轭亚油酸(CLA)的组成。

用GC和HPLC这二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但各有特色。

Ag+-HPLC可以将t,t-CLA异构体8t10t-、9t11t-和10t12t-CLA等分离,也可以很好地分离11c13t-CLA、10t12c-CLA、9c11t-CLA 和8t10c-CLA。

结果显示Ag+-HPLC是测定CLA较好的一种方法,测定的二种样品CLA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其合成工艺有较大的不同。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Ag+-HPLC;测定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with GC.The samples identified as free fatty acids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m(TLC) were methylated with trimethylsilyldiazomethane(TMS-DZM),and then determined by Ag+-HPLC.he results of determining CLA with GC and HPLC were similar to each other,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Ag+-HPLC could separate8t10t-,9t11t-and10t12t-CLA,also well11c13t-CLA from 10t12c-CLA,and8t10c-CLA from9c11t-CLA.Ag+-HPLC is an eligib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LA.The results also illuminated that two samples of CLA were 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methods from their different composition. Keywords:CLA;Ag+-HPLC;Determination脂肪酸对营养和健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饱和脂肪酸的过量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不饱和脂肪酸对营养和健康却有很重要的意义,营养学上要求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1:1。

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不同,影响到共轭体是否形成,同时双键存在顺、反结构,这些不同结构将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和动物的功能作用。

9c,11t和10t,12c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具有减少各种癌症[1]、降低人体内储存的脂肪含量而增加蛋白质的合成[2],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3],预防胆固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4],预防和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5](但尚未证实其他共轭体是否有效或有害);因此有些国家将其作为保健食品、营养补充剂和药品的重要成分。

天然存在的共轭亚油酸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牛、羊)的奶和肉,而且主要为9c,11t-CLA(称为天然CLA),植物中不存在。

目前国内外竞相研究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方法,且大都使用亚油酸来转化,但反应的条件不同,合成的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含量有很大的差别,提高9c,11t-CLA含量是产品的关键。

——————————作者简介:余迎利(1967-),女,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E-mail:yuyingli1231@收稿日期:2005-09-111材料与方法1.1试剂与标准4种主要CLA(9c11t-CLA、10c8t-CLA、11c13t-CLA、12c10t-CLA)的标准:购自NuChek-Prep公司;氯仿、甲醇:色谱纯,Fisher产品;三甲基硅重氮甲烷((CH3)3SiCHN2):购自加拿大TCI;正已烷:购自Caledon公司;乙醚和乙酸:Fisher产品;待测样品A和B:国外某公司合成的CLA产品。

1.2样品的甲基化待测样品经过薄层色谱(硅胶G板,TLC18:4A作标准,正已烷:乙醚:乙酸=85:15:1为展开剂)鉴定为游离脂肪酸[6]。

取0.5mL的甲醇,0.5mL的苯,加入100μL的待测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CH3)3SiCHN2,即TMS-DZM)在常温下甲基化30min[7]。

1.3甲基酯的纯化甲基化结束后,加入2mL水,并用2mL的正已烷萃取甲基酯;用氮气吹干除去正已烷,加入2~3滴的氯仿溶解甲基酯,用薄层层析纯化甲基酯(用已除脂的硅胶G板,正已烷:乙醚:乙酸=85:15:1为展开剂);通过2′,7′-二氯荧光试剂(2′,7′-dichlorofluoroscein)显色,在紫外下割下显色带,用正已烷洗出甲基酯,使甲基酯的含量为约1~2μg/μL待测。

1.4HPLC的测定用配备了DAD和紫外检测器(用233nm)的HP1100型Ag+-HPLC(Agilent,Hewlett-Packard)测定,分离柱为3支串联的Ag+柱,流动相为含0.1%乙氰和0.5%叔丁基甲基乙酯的正已烷,测定时间为110min。

2结果与讨论HPLC测定CLA结果见图1。

根据各峰面积,可以计算出各代表的脂肪酸(CLA)的含量,其结果见表1。

图1HPLC测定的二种样品CLA区域图谱表1HPLC测定的二种样品CLA结果共轭亚油酸异构体样品1样品211t13t0.130.1313t15t0.720.1812t14t0.00 1.7110t12t 1.050.809t11t 1.0618.618t10t0.137.867t9t0.03 3.706t8t0.09 1.2513t15c0.080.1713c15t0.040.1611c13t 6.34 3.8910t12c41.8310.019c11t39.5521.838t10c 6.3613.377c9t0.000.6511c13c0.180.2510c12c0.93 1.159c11c 1.3612.818c10c0.14 1.47反,反共轭亚油酸 3.2034.25反,顺共轭亚油酸94.1950.08顺,顺共轭亚油酸 2.6115.682.1Ag+-HPLC是测定CLA较好的方法。

图1中Ag+-HPLC可以将10t12c-CLA从11c13t-CLA中分离,也可以将8t10c-CLA从9c11t-CLA;同时该法还可以将t,t-CLA异构体8t10t-、9t11t-和10t12t-CLA(GC则不能)等分离,因此Ag+-HPLC是测定CLA较好的方法。

但该法不能测定没有UV吸收的饱和脂肪酸、在233nm没有吸收的单不饱和非共轭脂肪酸。

2.2样品1和2合成CLA工艺有所不同,产品质量也有较大的差异从图1中可知,样品1和样品2CLA有较大的差异,样品2含有较高的t,t-CLA,样品1中9c11t-CLA和10t12c-CLA,8t10c-CLA和11c13t-CLA有几乎相等的峰。

表明样品1CLA产品是通过亚油酸碱异构化产生的。

样品2的CLA与样品1的不同还在于样品2可以分离出许多种c/t-CLA的异构体,图1与Yang等(2002)报道相近[8],该种产品可能是用蓖麻酸(12-羟基油酸)脱氢产生的。

从图谱中计算出cis,cis-CLA和trans,trans-CLA各占15.68%和34.25%,因此该产品不宜作为CLA销售。

参考文献1 C.Liew,H.A.J.Schut,S.F.Chin,M.W.Pariza,and R.H.Dashwood.Protection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against 2-amino-3-methylimidazo[4,5-f]quinoline-induced colon carcinogenesis in the F344rat:A study of inhibitory methanisms[J].Carcinogenesis,1995(16):3037~3043.2Y.Park,K.J.Albright,J.M.Storkson,W.Liu,and.M.W.Pariza.Evidence that the trans-10,cis-12isomer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nduces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in mice[J].Lipids,1999(34):235~241.3M.Yang,and M.E.Cook.Dietary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decreased cachexia,macrophage,TNF-αproduction and modifies splenocyte cytokines production[J].Exp.Bio.Med.,2003(228):51~58.4K.N.Lee,D.Kritchevsky and M.W.Pariz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and atherosclerosis in rabbits[J].Atherosclerosis,1994(108):19~25. 5K.L.Houseknecht,J.P.Vanden Heuvel,S.Y.Moya-Camarena,C.P.Portocarrero,L.W.Peck.K.P.Nickel,and M. A.Belury.Dietary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normaliz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Zucker diabetic fatty fa/fa rat[J].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98(244):678~682.6J.K.G.Kramer,C.Cruz-Hernandez,and J.Zhou,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and Octadecenoic Acids:Analysis by GC[J].Eur.J.Lipid Sci.Technol,2001(103):600~609.7N.Sehat,M.P.Yurawecz,J.A.G.Roach,M.M.Mossoba,J.K.G.Kramer, and Y.Ku,Silver-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somers[J].Lipids,1998(33):217~221.8L.Yang,Y.Huang,H.Q.Wang,and Z.-Y.Chen,Production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Through KOH-Catalyzed Dehydration of Ricinoleic Acid[J].Chem.Phys.Lipids,2002(119):2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