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整理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整理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整理《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喜爱大草原,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把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展同学的制造思维力量,提高同学制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力量。

二、教学内容1、完整演唱学校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

把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心情,为其次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完整演唱学校课文《草原上》四、教学难点: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五、教学预备: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1、老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揭示“草原”图画,放学校课文《草原上》的音乐,老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洁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三)学习歌曲学校课文《草原上》1、学习歌谱(1)倾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学校课文《草原上》的音乐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把握音高师:“听到同学们悦耳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

——(黑板上两个大圆圈)……——放学校课文《草原上》的音乐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1)老师根据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同学倾听师……出示歌词(2)同学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留意把握节奏师:“同学们情愿一起念念吗?”(老师带领同学边念,边做动作)3、完整地演唱歌曲(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师……(2)完整地演唱全曲4、艺术处理(1)师:……生回答)……钢琴伴奏……——放学校课文《草原上》的.歌曲(2)熟悉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B、实践练习师:……C、再唱歌曲……放学校课文《草原上》的歌曲(四)课外延长,创作表现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2、分小组合作创编师……(生回答)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五)课堂小结师:……在饱览了漂亮的草原风光,和热忱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辞了!今日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感谢,最终……【《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感受草原自然风光。

2、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教学难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草原景美、人美。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勒、涩”,摘抄、积累描写草原景美的句子。

3、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的美景,并习得抓住特点细致描写景物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序观察和抓住特点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引导交流:看到“草原”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谈话导入: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草原之行后,写下了一篇题为《草原》的优美散文。

文章开头便是这样一句话(出示):“这次,我来到了草原。

”这句话浓缩了老舍先生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散文。

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草原》,不知你们自学得怎么样,谁愿接受老师的挑战,读读字词呢?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由”草原“这两个字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成一幅幅画,既可以激起学生探究作者笔下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欲望,又可以为后续的学习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做铺垫。

】二、字词检查,再次激趣1、师:同学们都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相信生字词语的自学难不倒大家。

我现在找两名同学,分别听写一组词语,听写完之后,我有问题请教大家。

2、听写词语。

两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写。

听写后集体订正,练习书写容易出错的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勒、涩”。

第一组: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第二组:襟飘带舞响成一片礼貌羞涩两名同学一起听写:舒服【设计意图:进入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通过听写检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2011版课标指出每天的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重点指导学生将容易出错的字规范工整地写到田格里,力求美观。

】3、师:仔细观察者两组词语,回顾一下预习时课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你有什么发现?(一组是写草原之景的,一组是写草原之人的。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第1 课。

本课以简洁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

(二)教学对象分析1. 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即头脑中已储存了认识事物的图式、样例或产生式系统,抽象思维能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初步具备了自觉接收、存储、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五年级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作为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已初步具备了把握文章关键的语言文字体会事物特点及人物情感的能力。

3. 存在的困难:同样,基于生活和情感积累的不够丰富,部分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一碧千里、渲染、勾勒、中国画”等词句缺乏感性认识,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会读、会写、能理解及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及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 文章表达的情感;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领略草原美丽风光的同时产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2•由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民族团结的情感。

3•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

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

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

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1、谈话引入: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⑴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⑵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1、草原的美景:⑴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

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生背)⑷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案例:主题:草原学科:地理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的概念及其特征;2.了解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草原的意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草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在这张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东西?Step 2:讲解(15分钟)1.通过展示ppt或黑板板书,向学生介绍草原的概念和特征,如广阔、绿茵茵的草地、动植物丰富等。

2.解释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Step 3:展示(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草原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觉的感受更直观地了解草原的实际情况。

Step 4: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展示一组草原图片,并配以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问题可包括:你看到的草原有哪些特征?你认为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Step 5: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如何保护草原。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图片展示、讲解、视频播放和小组合作,以培养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草原。

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草原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同时,本课还能够培养学生保护草原的意识,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草原相关的素材,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草原。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及时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还要注意时间控制,保持教学进度。

最后,在反思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爱护草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模板)《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模板)《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__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__,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__,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设计理念】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

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渲、勒”两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导言,板书课题:草原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⑴带拼音开火开读。

⑵去拼音指名领读。

3、指导写字:⑴教师范写,强调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⑵学生仿写。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由读文,把自己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品悟:⑴汇报。

⑵朗读指导:①出示草原美景图,教师配乐范读。

②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看一组草原被破坏的图,与草原的美景对比谈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草原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草原》第一课时教案2教学目标1。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模板13套)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模板13套)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模板13套)《草原》教学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心、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一定环境当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心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

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

并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图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草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的特点及生态环境。

2.了解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并学习它们的特征。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图片、PPT、音频、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草原风光的PPT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草原的了解程度,并积极引导学生讨论。

二、呈现(15分钟)1.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谈谈对草原的第一印象。

2.播放音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草原的声音,再逐步引导学生对草原进行描述。

三、学习(35分钟)1.分享草原的特点:广袤无垠、青翠欲滴、风吹草低、牛马羊群等。

2.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文字说明,介绍草原上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如羚羊、狼、黄鼠狼、黑蒿等。

并展示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3.分小组进行小研究,探究草原生物链的关系,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巩固(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复习草原的特点、动植物种类等知识点。

2.设计一道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草原的美好愿景。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积极表达。

五、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要保护草原?2.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从细微之处保护草原?3.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你会选择哪些方式来保护草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听取声音,对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及它们的特征。

通过小组探究和互动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草原知识的理解。

通过巩固和拓展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保护意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保护草原。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3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1教养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板:风景美人情美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板:开阔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2)指导朗读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时教案分析教学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学时:二时第一时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题。

2、同学们到过草原吗?谁来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

生活的距离,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自读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补充:拨转马头中“转”读三声迂回中“迂”读一声玻璃中“璃”读轻声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板书景美人美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草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先讲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见到草原美景高兴、愉快的心情,接着一行人受到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最后在夕阳西下时依依惜别。

课文赞美了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

本单元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是最能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课文,即描绘了草原美景,又表达了作者爱草原美景、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中重点课文。

2、编者意图编者编排这节课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插图,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悟到祖国美景与蒙古族人民心灵美,进而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中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在品读课文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教学理念新课标中言,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

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是感知、理解、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加强阅读实践。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要求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文本进而让学生感知、理解、感悟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本学习字词、交流感悟理解文本,感受并体会文本中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感悟到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情感。

在阅读中,结合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按序观察、感知、想象画面场面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联想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以及夕阳西下依依惜别时的场景。

最新-《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精品

最新-《草原》教学案例分析 精品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草原》教学案例分析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郭庙小学教师:穆永强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2

《草原》教学案例分析2

《草原》第一课时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语句优美、清新。

我认为: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一)理请文章思路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热闹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草原的印象和向往。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精读课文(1)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理解其含义。

4.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谈谈对草原美景的感受。

(2)讨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珍惜自然资源。

四、作业设计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本课的生字词造句。

(3)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资料,与同学分享。

(2)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尝试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

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

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
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

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

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