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十三四岁正是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概念很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的感受和想法而忽略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自己对自己却没有正确而合理的评价。这就容易导致其会过多的关注老师对其不好的评语,甚至夸大某些话语的严重程度,导致和老师之间发生误会,产生摩擦。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审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又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会作出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儿时小骞的“重要他人”是父亲,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很粗暴,他的自我概念都是反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因此他的行为方式也是暴力的。青春期,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过程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这个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时期其自尊心格外强烈,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他都会认为伤到了其自尊心。因此,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伤害,也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小骞就是因为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没有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感受,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老师从此以后会对他有成见了,这时他对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误会,过多的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有些话语或是方式认
为是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他和老师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深,导致最终的暴力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错位
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少年期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多的批评、指责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极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
了他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接受的准备。
2、效应偏差的影响
首因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由于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近因效应偏差;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地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
他感效应偏差;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
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教师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光环效应偏差;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突出的一点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这个人身上,故称为光环效应。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他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泛化效应偏差;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特征之中,这就是泛化效应。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
3、社会的不良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和网络游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多次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强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