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组织理论4
第4章现代企业组织理论
第四章现代组织理论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种群、部落、发展到现在非常复杂的各种组织形式,走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
但至今人们对组织的形成、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作用、具体的组织管理技术却仍无统一认识。
组织是管理的手段,应根据管理的需要任意设计?还是组织无法设计,只能随环境的变化,自然形成?目标、管理、组织、环境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管理的角度看,人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些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说人对组织的合理作用可以推进人类目标的实现,人们怎样设计组织、利用组织?这些问题有的很大,不是下面内容能够回答的,有的也许现在还没有答案。
写在本章的前面,目的是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
第一节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一、传统组织理论传统组织理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罗、韦伯、法约尔、古利可、厄威克、穆尼和雷利等人。
由于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普遍推广,市场扩大,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的产品总是能推销出去,因此根本不考虑企业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等状况,组织被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
其中心思想是:从管理对象来说,他们只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对工作者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从考虑工作者的需要来说,他们认为工作者只是有经济需求的机械人,而忽视了工作者的社会,心理需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美国人泰罗(Frederick W .Taylor)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德国人韦伯(Max Weber)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以及法国人法约尔(Henri Fayol)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才一般管理》。
传统组织理论的理论原则和依据是:①分工原理;②专业化原则;③统一指挥原则;④控制幅度原则。
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考虑人的心理需要,将人看成“机器人”,是一种封闭系统观点。
二、行为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60年代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麦格雷戈、巴纳德、西蒙和塞尔兹尼克。
现代组织理论课程
五、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
本尼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组织理论家,他比较早地对机械、刻板的组 织结构与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组织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指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内协调” 外适应” 指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 内协调 ”和 “ 外适应” , 率先提出了组织发展理论,是倡导组织发展理论的先驱者,主 要观点体现在其代表作《组织发展与管制体系命运》中,基本 观点是: 他认为组织要生存下去,必须要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一是要 协调成员之间的活动,维持内部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要协调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前者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在组织 内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种“内协调”,后者则是将组 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外部协调双方关系,这是一种“外适 应”。 他认为官僚制体系之所以在当时来说是最有效、最成功和最流行的 组织形式,就是因为它既适应于这一时期的内部环境,又适应 于这一时期的外部环境。但官僚制体系不会一直存在下去,它 必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被重塑。
他认为组织的领导方式有两种,一种类型的组织领导 是“以关系为动因”,即在领导的情境中是凭借良好 的人际关系完成任务并以此来获得自我尊重的。另一 种类型的组织领导是“以任务为动因”的,即领导力 图通过证明自己的才干来得到尊重和满足。 菲德勒并不认为存在着最好的方式,认为应当选择与 所面临的环境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不过他指出如果一 个组织的环境因素最好或最坏,则选择“以任务为动 因”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反之则应选择“以关系为 动因”的领导方式。 提高组织领导的有效性主要有两种方法——要么改变 组织领导的环境,要么改变组织领导的领导方式。 (如果不能改变别人,那就只能改变你自己)
第三,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理论。 霍桑实验——只是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巴纳德——真正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是由组织中的个人接触、交互 影响、自由结合形成的联合体,是由无意识的社会过程产生的, 没有共同的组织目的,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起到补充、限制的作用。首先,它具有 促进信息传递的功能,可以沟通不便由正式组织的正式渠道沟 通的信息和意见。能够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主管人员 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做出合乎实际的抉择。其次,它能够影响 和激发成员为整体服务的愿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再次,正 式组织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组织控制 过多过滥,有利于保持个人的尊严。但如果引导得不好,非正 式组织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影响,妨碍正式组织功能的发挥, 导致组织的僵化和衰退。
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与理论
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与理论引言:组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对于一个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组织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详细介绍现代组织管理的步骤。
一、组织管理的实践1. 目标设定与规划- 确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 制定详细的规划,包括资源分配、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2. 组织架构设计- 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职能、层级、职权划分等。
-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便协调和控制各个部门的工作。
3. 人才招聘与培养- 根据组织的需求,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 通过培训和培养措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4. 组织沟通与协调- 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流动。
- 通过协调和合作,解决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5. 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和考核。
-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发挥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1.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工作分析和工作优化,提高效率。
- 福特制造业理论:强调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行为管理理论- 埃尔顿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的理论X和理论Y:强调管理者对员工行为的不同预期和态度。
3. 环境管理理论- 哈维纽士的地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环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维斯特rom的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现代组织管理的步骤1. 分析组织现状- 了解组织的发展历程、资源情况、人员结构等。
- 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找出需要改进和强化的问题。
2. 设定目标与规划- 确定组织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
- 确定目标的具体指标和时间节点,以便监督和评估目标的实现进度。
现代组织理论4
(三)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1孔茨(Harold Koontz)的管理过程组织理论2、帕森斯的系统组织理论系统概念的内涵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自20世纪30年代巴纳德率先用系统观表述组织并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以及美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在三四十年代对系统概念进行了比较完整、明确的界定,并建立起一门独立的“系统论”科学后,系统方法的影响不断扩大,运用系统方法对组织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系统方法不仅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个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看待组织的途径,也为研究组织内部各个部分即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同时,系统理论还为组织及其管理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提供了基础。
最早将一般系统理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他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他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内又包括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
作为社会系统的组织,一般由三个层级(即教小的系统)所组成:一是决策层;二是管理层级(又称协调层);三是技术层级。
帕森斯的系统组织思想为美国学者卡斯特(Fremonr E.Kast)和罗森茨维克(Jsmes E.Rosengweig)等人所继承,他们于1963年合著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提出了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人员、机器、金钱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
后来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于1970年又合著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1)组织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它必定要消耗来自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又向环境输出各种产品、服务等资源;同时,组织又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
现代组织理论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组织理论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如下是有关现代组织理论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权变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和组织开发理论三种类型。
具体内容如下:(1)权变组织理论权变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结构及各种组织特性与组织的技术条件、环境因素的变量关系。
"权变"有"随具体情况而变"、"依具体情况血定"的意思,这种理论认为不能用单一的组织模式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哪一种组织结构或模式最好,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J.伍德沃德、T.伯恩斯、P.R.劳伦斯和J.W.洛尔施等。
(2)系统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把组织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赫伯特·西蒙、乔治·霍曼斯、弗里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等。
与组织和管理有关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M.P.福莱特、切斯特·巴纳德,他们是第一批运用系统方法的管理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出来的,他们把组织看作是决策过程的复杂系统。
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使用系统观念作为他对社会群体经验研究的基础,他制定了一个可作为小群体也可作为大型组织的适当基础的社会系统模型。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对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方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概括,从而成为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系统理论和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
系统组织理论试图将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同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从"开放系统"的角度研究组织及其管理。
系统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权变组织理论有密切的联系。
(3)组织发展理论组织发展理论,又称组织开发理论,主要是从动态过程研究组织系统的发展和变革,它试图通过对组织的现行活动方式进行适当干预以适应环境和内部变化,提高组织效率,这种干预建立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
现代组织
• 三、性别和组织
• 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组织和科层制职业的出现有赖于 某种特定的性别结构。 • 1、以性别隔离为特征的科层制。 • 2、科层制的理念以男性的事业为主,女性只起辅助 作用。 • 3、问题是权力而非性别。
• 四、对科层制的反思和超越
• (一)组织变革:日本模式 • 日本公司的组织特点: • 1、由下而上的的决策 • 2、弱化的专业区分 • 3、工作保障 • 4、群体取向的生产 • 5、工作和个人生活相连
第九讲现代组织 一、组织与现代生活
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以公务关系为基础,为 了完成特定目标的一大群人的结合。 2、组织的例子:公司、政府机构、学校、医院、 监狱、走私集团等。 3、组织在生活中的意义(双重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城镇生活--组织占据 着中心位置,影响方方面面,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 跟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二、组织理论
• (一)马克斯·韦伯 • 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 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一种手段。它 的特点是富于等级性,权力倾向于集中在上层。
• 1、科层制:这一术语最初是指政府官员及官员的统 治,后来就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 • 韦伯认为,传统文明中存在有限的科层组织,只有到 了当代,科层制才得以充分发展。它是社会理性化的 一个核心部分。是处理大规模社会系统管理要求的惟 一方式。
• (二)管理的转型
• 1、人力资源管理 • 2、创造一种独特的公司文化 • (三)技术与现代组织 • 新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组织的工作方式。现在有 许多的工作可以通过电子形式来完成,这使组织可以 跨越时空。组织的物理边界正在被新技术的能力所侵 蚀。许多组织作为松散的网络开展工作,而不再是自 我封闭的独立单位。 • (四)网络组织
现代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一、学派名称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英文名为Empirical management school。
二、产生背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德鲁克创立的经验主义学派的产生首先可以回溯到美国的《系统杂志》(现已更名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出版商A·W·Shaw于1911年应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之邀第一次讲授《经营方针》课程。
HBS的初衷是想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帮助学生整合在各门具体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A·W·Shaw一反之前商学院教学理论远胜于实践的常规,邀请了大批的公司总裁参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让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知道高层管理者在过去管理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应的常见解决措施。
与此同时,HBS的教授们对这些实际管理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试图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估方法,他们从这些总裁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发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企业强项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对选择能使企业实现重大价值的战略等负有重大责任的个体,这与之后德鲁克的管理者任务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研究方法对德鲁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集中研究高层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从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的研究方法。
而当德鲁克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竭力想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正式的研究,但却一直事与愿违,屡遭拒绝,正在这时,由于他于1942年写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引起了时任通用汽车(GM)总裁的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Allred Sloan)的注意并且为之深深折服,于是邀请德鲁克到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随后德鲁克受聘为GM顾问,让他有机会深入到了一家公司对其内部结构、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奠定了组织学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观点的基础,而在1950年,德鲁克进入纽约商学院(NBS)学习,那年元旦,他探望了自己的老师、着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熊彼特,此时熊彼特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现代组织管理的理论(ppt 85页)
组织理论的发展路径
现代组织理论的确立
人际关系理论 有效的协作
有关的批判 正式组织关系
巴纳德 协同理论
4、巴纳德的“正式组织”
每个加入协同体系的人,将不得不接受“协同 上的制约”;协同体系中特定的“社会因素” 也将对每个成员产生影响,使个人独立人格有 了“新”的侧面,这就是按照协同体系,或协 同成果的要求,重新塑造“人格”。
6、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
各自愿意作出贡献 (贡献的意愿—社会性惰化—诱因不足)
有共同的非个性化的协作目标 (共同的目标—组织与个人目标—环境)
彼此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 (信息的交流—共同经历—心灵的沟
通)
7、组织的核心命题
组织的核心命题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 ;谁创造价值,谁就应该获得价值,以此激励员工 多做贡献、创造价值;
人的情感本质上不具有合理性;人们往往受感 情因素的影响,不能合理估量个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必须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
决不允许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产生对立,必须 使两者的目标达到一致等等。
组织理论的发展路径
传统组织理论的终结
组织的 可持续发展
泰勒四原则 要素与工具
对传统组织理论的修正
第二讲
1、差异心理学
组织理论的发展路径
对传统组织理论的修正
泰勒四原则 要素与工具
差异心理学 任职“适应性”
产业心理学 提高业绩技巧
本能心理学 激发本能欲望
人事管理产生 尊重个人动机
现代组织理论的产生
第三讲
1、霍桑试验的过程
公司的社会地位
工作条件 人际关系 技术变化 公司制度
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地位
满意/不满
社会的要求 引引起起不不满满的的因因素素及及关关系系
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引言
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运作以及组织内外部关系等组织
现象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组织理论逐渐为现代组织
理论所取代。
本文将讨论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并分
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二、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以科学管
理和行政管理学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流派。
传统组织理论以理性为基础,注重组织的任务分工、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
1.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
提高工作效率。
该理论注重工人劳动的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劳动者与
工作之间的合理匹配,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科学管理在实践中存
在忽略人性和工人参与的问题,导致工人对组织的反抗和不满。
2.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根据组织内部的行政程序和决策过程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该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架构和管理过程。
由亨利·费奥尔和利昂纳德·乌里克提出的行政管理学,强调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通过权威、规则和程序来控制组织。
然而,行政管理学存在过于官僚化、通。
4现代管理主要理论
3 .各类组织经营的“边界条件”变
了
政府、分销商和顾客、股东、竞争对 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人力和人才 市场,工会组织和组织内的各种社会群 体等八个相关的环境要素建立复杂而积
极的联系。
4 .各种环境力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变
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具有扰动性
上述八种要素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和
互相依存的。
社会的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如法律、
( 9 )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
和提升的制度; (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 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
道路;
( 11 )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
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 12 )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 ,实行参与管理;
( 13 )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
关系。
五.发展中的管理理 论
。 A 型组织管理在 50 年代辉煌, 70 年代
以后就不灵了。大内在七个维度对 A 型
和J型管理进行比较。
A型组织和J型组织特点比 A型组织 J型组织 较
雇佣关 系 绩效考 核 分工经 历 控制手 段 短期雇佣 迅速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 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 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 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明确的控制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 与企业同甘共苦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 度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合各 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 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 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 极的启发诱导 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
以工作集体为管理单元的组织,强调
集体负责、集体决策和整体利益。领导
者以支持态度对待下属,领导者与下属
现代组织理论
三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1
现代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工作和组织 运转以及组织中管理主体的行为,并揭示其规律性的 逻辑知识体系。
在分析管理学、现代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三 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小组认为管理学包 含了现代组织理论的范畴,而现代组织理论包含了人 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2
直线人员学会倾听 直线人员提供必要条件
14
四、组织运行
组织制度 的构建
动力机制 决策机制 信息机制 竞争机制
约束机制
运行机制 的健全
运行过程 的调控
组织的运行
15
五、组织变革
结构层面
组
部门化、指挥连、管理幅度、 集权化、及组织整体结构设计
织
变
技术层面
革
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及设备
的
类
人员层面
型
成员的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等
一、管理学包含现代组织理论
1.组织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要素之一
物力
财力
人力
组织
管理学的 研究要素
3
一、管理学包含现代组织理论
2.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近代西方管19理世思纪想末~发2展0世以纪来初,组织理论是作为相关管 理理论的一部分而古行存典政在组 管织 理。理 理例论 论如作 的,为 组科科 成学 部学管 分管理 而理理 存理论 在论、;一、般一般行政 管理理论不仅包含古典组织理论,还包括科学管理、管理 职能分析等内容。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组织体系,是指 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 的所正式确定的使工 作任务得以分解、组 合和协调的权责结构 和系统集合。
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 组织内存在分工与合作 组织有不同的权责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们在组织内部的行为的学问。
其研究内容为个体的行为在组织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很多现代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大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下面将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现代理论做一些探讨。
第一,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在组织行为学中被广泛地研究,这种理论表述了不同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内部员工的影响。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的历史、结构、工作类型、行为和风格及其所处环境、市场条件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一些组织内部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通常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
而一些组织内部工作环境较差的企业,则会有一个不良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理论在组织管理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第二,领导力理论。
领导力理论认为,在每一种组织类型中都有一个时刻,其员工需要一个领导人来提供方向、指导和支持。
领导力理论重视领导者与其追随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蛊惑力、榜样力和激励力等方法将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从而使组织能够实现持续的成功。
领导力理论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三,员工参与度理论。
这是一种企业管理者极力推崇的理论,员工参与度理论认为,只有在员工参与程度很高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生产力和效率。
员工参与的确是表明组织是否好运转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理论中,组织内部员工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作为组织的参与者,积极进的的调整组织策略,携手打造更好的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四,系统思维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的系统思维理论强调整个组织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这个理论强调分析整个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比单纯地理解其中的一项或一部分要更加重要,也需要关注被排除在外的因素。
这种理论告诉管理人员,要经常进行系统分析,不能只关注一个部分,而需要思考系统中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
第五,学习型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
二现代组织理论的演进(一)古典组织理论1.泰罗的组织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年)被西方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正如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指出的:“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国、美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的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试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他的中心问题,他对一切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展开的。
他主要研究的是工厂内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泰罗时代,组织理论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分去学科,因此,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罗并没有专门讨论组织理论问题.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没有组织就谈不上管理。
因此,泰罗在研究科学管理时,不可能不涉及到组织问题,他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组织中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组织中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组织中的计划职能;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 (1) 工作定额原理 (2) 标准化原理 (3)管理职能专门化原理泰罗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改变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①根据劳动分工原理,提出单独设置职能机构。
管理部门的的控制和监督. ② 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制泰罗不仅提出要单独设置职能管理机构,而且在职能管理机构内部,各管理职能要实行专业化.标准化.使所有的职能人员只承担一两种管理职能。
泰罗提出了“职能工长”的设想.这同只按是一个系统上级领导的等个人或组织不同,每一职能工和都可以在专业范围内直接指挥工人。
按泰罗这一设想,必然造成多头指挥,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但职能管理专门化和部门化的思索则得到后来者的继承和发展。
(4)组织的例外原理即在上下级之间实行合理分工,上级把一切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保留对例外的、特殊事务的决策权,以及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权。
现代组织理论
Y理论
• Y理论的人性假设 • 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 • 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 担责任 • 个人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需要没有矛盾 • 人对于自己新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 与自我控制 • 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Y理论的管理要点
• 管理要通过有效地综合运用人、财、物等生 产要素来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 • 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 工作 • 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要,鼓励人们参 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规定 • 把责任最大限度的交给工作者 • 要用信任取代监督,以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 与服从 • 总之,管理过程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挖掘 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的帮助引导的过 程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 • • • Ⅰ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Ⅱ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Ⅲ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Ⅳ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 验”
Ⅰ照明实验
• 关于生产效率问题:认为也许工人生产 效率低的原因是疲劳和单调感等 • 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 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 结果是: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 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Ⅱ福利实验
• 实验目的;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 关系。 • 结果: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 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 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 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 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 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 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管理者以经济目的----获得利润为出发点, 来组织人、财、物等生产要素 • 管理是一个指挥他人的工作、控制他人 的活动、调整他人的行为以满足组织需 要的过程 • 管理的手段或者是奖惩、严格的管理制 度、权威、严密的控制体系,或者是采 用松弛的管理办法,宽容和满足人的各 种要求,求的相安无事
第4章现代企业组织理论
第四章现代组织理论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种群、部落、发展到现在非常复杂的各种组织形式,走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
但至今人们对组织的形成、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作用、具体的组织管理技术却仍无统一认识。
组织是管理的手段,应根据管理的需要任意设计?还是组织无法设计,只能随环境的变化,自然形成?目标、管理、组织、环境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管理的角度看,人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些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说人对组织的合理作用可以推进人类目标的实现,人们怎样设计组织、利用组织?这些问题有的很大,不是下面内容能够回答的,有的也许现在还没有答案。
写在本章的前面,目的是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
第一节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一、传统组织理论传统组织理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罗、韦伯、法约尔、古利可、厄威克、穆尼和雷利等人。
由于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普遍推广,市场扩大,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的产品总是能推销出去,因此根本不考虑企业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等状况,组织被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
其中心思想是:从管理对象来说,他们只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对工作者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从考虑工作者的需要来说,他们认为工作者只是有经济需求的机械人,而忽视了工作者的社会,心理需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美国人泰罗(Frederick W .Taylor)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德国人韦伯(Max Weber)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以及法国人法约尔(Henri Fayol)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才一般管理》。
传统组织理论的理论原则和依据是:①分工原理;②专业化原则;③统一指挥原则;④控制幅度原则。
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考虑人的心理需要,将人看成“机器人”,是一种封闭系统观点。
二、行为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60年代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麦格雷戈、巴纳德、西蒙和塞尔兹尼克。
现代组织中的领导力_L4
Positive or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power?
• Negative destructive power • Domination and control over submissive others • Power for the sake of it - serving own agenda
something
used by leaders
The right (legal or positional) Comes with formal positions of
to determine, control, assign leadership within an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solve organisational hierarchy; a
• Coercive power • based on force, coercion, threat of punishment
Power Bases (Etzioni, 1961)
• Coercive • Threats; sanctions; force; intimidation (alienation).
“I would say that people who get those jobs only get to that level because, first, they are reasonably good at playing these games, and second, actually enjoy playing them. The people who fail at that level are, by-and-large, people who aren’t particularly good at playing and don’t understand”
四级组织结构部分知识点
组织结构-矩阵型
总经理
市场部
技术部
生产部
客服部
项目组一
项目组二
项目组三
11
组织结构
5
(五)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 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机构。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目前正在流行的一种新形式的组织 设计,它使管理当局对于新技术、时尚,或者来自海外 的低成本竞争能具有更大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网络结构 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 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 “购买”,这给管理当局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并使组 织集中精力做他们最擅长的事。
1.优点: 1.优点: 优点 (1)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 (2)责权关系明确; (3)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 (4)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较高。 2.缺点 缺点: 2.缺点:缺乏专业化分工,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全才, 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重大问题 3.适合范围 适合范围: 3.适合范围: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缺点: 2.缺点: 缺点
⑴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 ⑵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往往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3.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3.适用范围:规模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 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8
组织结构-事业部型
总经理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事业部
事业部
事业部
研发
1
古典组织理论开创了组织结构研究的先河, 古典组织理论开创了组织结构研究的先河,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组织管理的重点 放在组织内部,重视基层操作。 放在组织内部,重视基层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1孔茨(Harold Koontz)的管理过程组织理论2、帕森斯的系统组织理论系统概念的内涵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自20世纪30年代巴纳德率先用系统观表述组织并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以及美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在三四十年代对系统概念进行了比较完整、明确的界定,并建立起一门独立的“系统论”科学后,系统方法的影响不断扩大,运用系统方法对组织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系统方法不仅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个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看待组织的途径,也为研究组织内部各个部分即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同时,系统理论还为组织及其管理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提供了基础。
最早将一般系统理论运用于组织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他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他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内又包括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
作为社会系统的组织,一般由三个层级(即教小的系统)所组成:一是决策层;二是管理层级(又称协调层);三是技术层级。
帕森斯的系统组织思想为美国学者卡斯特(Fremonr E.Kast)和罗森茨维克(Jsmes E.Rosengweig)等人所继承,他们于1963年合著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提出了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人员、机器、金钱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
后来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于1970年又合著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1)组织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它必定要消耗来自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又向环境输出各种产品、服务等资源;同时,组织又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
能够不断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开放系统的一般模型如图(1——1)外部环境(1-1)企业系统物、能、资投生产产情报、人力入过程出顾客内部信息反馈网络外部信息反馈网络2)组织本身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系而组成的一个系统。
组织内各个子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从各个系统的性质划分:①目标与价值子系统。
企业的许多价值观从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取得的,有些则是根据组织自身的需要而塑造的。
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目标各部门策略目标。
职工个人目标②技术子系统——包括为实现目标和任务所需的机器、工具、程序、方法、专业技术知识。
③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和角色的关系、群体动力、影响力。
④结构子系统——包括职能结构,职务和岗位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工作规范、协调系统等。
⑤管理子系统——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用人、控制等管理职能。
管理子系统在上述5个子系统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它负责指导和协调其他各子系统的活动。
第二、根据各子系统在组织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划分为:①传感子系统——用来度量和传感企业系统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②信息处理子系统——如会计和数据处理子系统。
③决策子系统——接受输入的信息,作出决策并向下传达。
④加工子系统——利用信息、能量和物资等完成一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
①控制子系统——保证加工按原计划进行,一般都有反馈控制。
②信息存储子系统——可采用记录、手册、工艺规程、电子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第三、根据各个子系统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来分,可以有:战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及作业子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战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作业子系统外部信息反馈网络(1-2)协调子系统对系统向环境作业子系统的投入 的产出战略子系统环境因素的干扰 界线3、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组织理论是在系统和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侧重于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以往的组织理论存在着两种缺陷:一是认为组织是封闭的、稳定的、机械的、只注意对组织内部管理而忽略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是在组织中不注重具体管理方法的实际运作,许多理论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但在解决实际组织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是由若干不同层级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仅孤立地研究组织自身,不可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权变组织理论提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必须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变化。
这个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权变理论学派也十分重视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研究,从这一意义上讲,它也可以作为经验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
但二者也有区别。
经验主义学派中的一些人,侧重于个别管理实例的总结和研究研究,为它们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而权变理论学派则侧重于从大量的实际事例中概括、归纳为几种基本模式,并致力于寻找造成这些模式差异的条件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最早运用权变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的,一般认为是美国的劳伦斯和洛尔斯,他们于1967年合作发表了《组织与环境》一书,认述了外部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这一派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是:(1)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组织设计。
(2) 强调了外部环境对组织机构设计的影响。
美国的劳伦斯指出,企业的市场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战略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求企业的组织机构,不仅要有稳定性,而且要有适应性,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高稳定性① ② ③④ ⑤低适应性高①表示稳定性高和适应性差的企业,形势不稳定就难发展。
④稳低、适低的企业,无法发展。
②稳高、适中,能有一定发展,但无法大发展。
③稳高、适高,如鱼得水,能大发展。
①适高稳低,终归失败。
(3)从组织机构设计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分类方法和主要因素企业工艺技术复杂程度,企业规模,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影响①英国的伍德沃德分类法a单件小批生产——主要根据定货进行生产,要求组织结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
b大批和大量生产——品种单一和标准化,由于生产不需要作出迅速反应,因而要求有更正规的组织结构。
c长时期的流水生产——也要求组织结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
②英国的希克森和皮尤认为,伍所研究的主要是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工艺技术的复杂程度的影响。
而对大企业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工业技术因素主要对低级生产起影响作用,对管理较高的阶层则影响很小。
她的研究还表明:——③英国的劳伦斯和洛希——主要研究了外界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外部环境——企业的市场;技术——经济情况;科技的发展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比较可靠的企业——内部各部门划分可以比较细一些(组织结构刚性多)较多地运用正规手段(如正式的权力等级、计划、规章等)来实现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其组织结构集权性强一些。
外部环境变化大,预测不准的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划分则比较粗一些,较多采用灵活的手段来实现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如运用临时工作小组。
更自由的信息。
较多依靠知识和专长而不是权力。
其组织结构也可分权多一些。
④美国的赫里格尔和斯洛坎姆1978年发表的《组织设计:一般权变方法》综合外部环境和工艺技术条件两方面因素,把企业分成四类模式,并指出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成。
a.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
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组织设计为按产品划分各事业部。
各事业部内部整体化和计划化程度较高,部与部之间联系较高。
只是通过财务,行政等经理协商会议及一些政策小组来制定某些共同战略。
b.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较快,内部产品品种较多,但工艺技术上差别不大的企业如美国的休斯飞机公司。
其组织设计采用的是矩阵结构。
公司下设7个分部,但各新产品系统的研制和生产都由各分部有关科研和生产人员参加协商。
所以各水平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和协调。
c.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较为稳定,产品品种较简单,工艺技术较稳定的企业。
如:美国大陆包装品公司——其组织设计采用直线——参谋组织结构。
由最高管理层集中掌握生产和技术政策的决策权。
d.外部环境十分稳定和产品非常单一的企业。
如美国麦当劳快餐公司——其组织设计采用高度集权式的组织结构。
它制定,颁发了各个部门必须遵守的《公司服务手册》长达385页。
对产品的规格标准、工艺、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保管和使用,整个公司请示汇报制度;职工的定期轮训等都作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整个公司的核复和监督都由总部集中进行。
4、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是以总结企业管理,特别是大型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为主要任务,从中概括出一些理论和原则,或者给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以某些有用的建议。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鲁克(Peter F·Drucker)戴尔(Ernest Dale)斯隆(Alfred P·sloan·Jr)等。
属于这一学派的人,不仅有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其中许多人当过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管理顾问。
例如斯隆就曾经长期担任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德鲁克和戴尔曾经担任过数家美国大公司的管理顾问。
因此,这一学派的管理思想和观点,大都侧重于从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等)的角度提出和研究问题,着重总结经理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的经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经验主义学派。
这一学派很重视组织问题的研究。
在德鲁克和戴尔的著作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论述企业的组织问题,斯隆则是事业部制的首创者。
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①古典管理学派和人际关系管理学派都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单纯运用一派的学说,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组织理论方面来说,古典管理学派是以工作为中心;而人际关系学派则是以人为中心;经验主义学派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验,将古典和人际关系学派的长处结合起来(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加上以人为中心相结合)。
②归纳出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总结出一些适合与高层管理和创新工作的组织结构,德鲁克把现今企业出现的各种组织结构,概括为五种类型:a集权的职能结构;b分权的“联邦式”结构;c模拟式分权结构;d矩阵结构;e系统结构。
德鲁克分析了这些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这些组织结构形式,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3)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最早是德鲁克于1956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
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综合起来,既能调动职工对工作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能沟通上下左右的意见,从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一起来了。
后来,奥迪奥恩进一步发展了目标管理的方法,把目标管理的范围从各级管理人员扩大到全体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