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
扩展资料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
(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同时,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 文化自信心。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 变过程。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体诗的语言更加古朴自然,不拘泥 于形式,更注重语言的内在意蕴和表 现力。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规 范和严谨,追求语言的和谐统一。
文化内涵的体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两者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人文 精神。
古体诗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更多地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事件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而近体诗则更加关注宫廷文化、文人雅集等题材,表现出 更为细腻的文化气息。
内容广泛
近体诗内容广泛,涉 及政治、历史、哲学、 人生等各个领域。
语言精练
近体诗语言简练,表 达含蓄,意境深远。
近体诗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 律严谨的诗歌形式, 是对古体诗的继承和 发展。
格律严谨
近体诗在字数、韵脚、 平仄、对仗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规定。
讲究意境
近体诗强调意境的创 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 绘。
研究成果总结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韵律和意境 上存在显著差异。
古体诗意境深远,注重自然和人生哲 理,而近体诗则更注重社会现实和政 治主题。
古体诗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而 近体诗则严格遵循平仄和韵律规则。
两者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和情感表 达上也有所不同,古体诗更质朴自然, 近体诗则更精致细腻。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
•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 律诗。它的特点是: (1) 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 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 (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 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 同特点。 (2)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 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 讲究平仄。 (4) 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 1、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 仄和对仗。 • 2、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 平仄和对仗。
古体诗特点 —不大讲究格律
•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 (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 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 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 卿妻作》共357句。 (2) 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 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 不讲平仄。 (4) 不讲对仗。 如《古诗十九首》、唐代及以后的诗人仍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 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 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 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3、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是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较为
古老的一种诗歌,而近体诗则是指近现代形式的诗歌,对于两种诗歌的韵律、格律、格式
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韵律
古体诗的韵律比较古老,一般采用古韵,如平水韵、上声韵等。
同时古体诗的韵律较
为简单,多采用七言、五言等韵脚。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韵律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随意组
合不同的韵脚,常见的有押韵、缀韵、凌虚韵等。
二、格律
古体诗的格律也比较古老,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短句等。
此外,古体诗
的格律还强调对仗、平仄等。
而近体诗的格律则更加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格式,可以选择
不同的结构和长度,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三、格式
古体诗的格式也比较固定,通常采用四行或八行的形式,并且每行的字数也有固定之处。
例如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格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格式,例如自由诗格式、对话格式、环形格式等。
四、诗歌主题
古体诗多以情感、哲理、景物为主要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则更加多样化,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生活、社会、人性、自然等
多个方面,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北国之春》等。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韵律、格律、
格式和主题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
诗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 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2021-09-14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二者在字数、句数、格律、用韵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具体区别如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
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第一看押韵,望岳押韵是仄声,了、晓、鸟、小,近体诗一定是押平声韵,所以望岳是古体诗;另外近体诗押韵除了首句不可以用邻韵。
第二看句式,是不是律句,岱宗夫如何,仄平平平平,这不是近体诗的句式。
如果有一句不是近体诗的句式,整首诗都是古体诗。
第三看黏连,《春望》的第二句第二字“春”是平,第三句的第二字“时”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别”是仄声,第五句第二字“火”是仄声;要么同时平要么同时仄,这就是黏连,否则叫做失黏,就不是标准的格律诗。
第四看对仗,标准的格律诗中,绝句不需要对仗,八句以上的格
律诗无论中间多少联,都需要对仗,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体诗与近体诗
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
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
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律上。
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尽句和律诗两种。
律诗格律极严,每句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楚辞体是一种诗歌形式,它是战国期间楚国___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楚辞》是东汉___编辑的一部诗集,全书十七篇,以___作品为主,而___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治理音乐机构,___期间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虽然有一些学者认为乐府诗的起源不是___期间,但是乐府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尽句和律诗两种。
尽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尽,七言的简称七尽;而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格,每句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3)词,也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具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的特点。
根据字数可以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还可以分为单调和双调,双调分为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而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称为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分为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分为后阕、下阕、下片。
4)曲,也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朝,兴盛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的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由两曲组成,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初学古诗的人往往有一种困惑,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实,“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古诗,所谓的“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唐人的一种说法。
下面我们就加以详细的说明:1、什么是“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咏怀【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近体诗的形式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请注意:在唐以前的诗自然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具体的格律要求我们在后面还要讲到。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别是什么?总的来说,古体诗与近体诗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
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1,字数和句式:字数分五言,六言,七言。
绝句是四句,分古绝和律绝,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的是长律(排律)。
2,平仄,也就是四声的声调,平为平直(一二声),仄为曲折(三四),合称平仄,
句式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四种。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3,对仗,分工对和宽对,就是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相互映衬,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和
韵味的对偶。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4,押韵,绝句是二四句和一二四句,必须押韵两种,律诗是绝句韵律的延伸,只是律
诗相对来说宽松一些。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楚辞》的骚体诗,及先秦两汉的
赋体,乐府,民歌等统称古体诗。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多种形式。
古体诗不
拘泥于平仄,不强求于押韵,不刻意于对仗,可长则长,可短则短,皆以诗意而为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汉语诗歌发展历史中的两种主要诗体,它们在形式、格律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和特点:
古体诗:
古体诗是指古代汉诗,主要包括骈文、风雅、赋、比兴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古体诗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演变。
古体诗的特点包括:
1.格律自由:古体诗的格律相对宽松,多种字数和韵脚的诗歌形式都被接受,例如五言、七言、九言等。
2.字数不固定:在古体诗中,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固定,但通常保持平衡,以求抑扬顿挫。
3.比兴修辞:古体诗常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4.主题广泛:古体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
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以及后续文人的创作。
近体诗对古体诗的格律要求更为严格,有着更固定的字数和韵脚,特点包括:
1.固定字数和韵脚:近体诗的字数和韵脚格律要求更加严格,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2.形式规范: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使得每句的字数、声脚、韵脚都需要符合规定,具有更高的形式规范性。
3.情感抒发:近体诗注重情感抒发,往往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感悟。
4.意境深远:尽管有严格的形式限制,近体诗仍追求表达深刻的意境,借助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意义。
古体诗和近体诗各有其特点和魅力,代表了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和发展趋势。
古体诗注重修辞的华丽和主题的广泛,而近体诗则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和情感的凝练。
[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近体诗篇(1):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导语: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近体诗之前的诗歌一般为古体诗,那么两种诗有什么区别呢?一起了解一下吧!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之杨若古兰创作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含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之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含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当前分歧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纷歧,每首诗的句数也能够纷歧样.而近体诗只要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出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能够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成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压韵,也能够在奇数句偶数句都压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压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普通只可用平声韵.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绝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绝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构成之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在,不拘对仗、平仄.压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压韵外,普通都是隔句压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是非不限.句子可以划一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是非句,随意变更,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普通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气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分歧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之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分歧,也属古体诗一种.2、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构成完好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方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以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很多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认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明,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盲目留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景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因而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讨古诗声调.他们的研讨,对于诗歌创作时盲目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因为忽视古诗实以天然音节为主,是以颇有牵强,以致被讥为“不见觉得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古体诗和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简单地说是指按照古代的诗体写的诗.看到这里大家就可能会问到“古代的诗体”的成绩.按照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古体诗就是唐代当前指和近体诗(律诗、绝句)分歧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方式,句数没无限制,每句的字数也能够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在.也叫“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这里有须要说明一下“庾信”,精确来说庾信是闻名的诗人,他与徐陵创造了“徐庾体”是一种诗歌方式.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出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更,显得凄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类似的地方.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因为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词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都属于古风的范围;唐代当前构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跟“古体诗”相区别,句数、字数和用韵等都有比较严酷的请求,就叫近体诗.即使是近代,甚至古代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也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在压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很多讲究.因为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制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普通只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地位也有规定.有一种超出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天然也是近体诗.长律普通是五言的,常常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而首等,不过数量很少.这类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概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另外还有一种一首四句的诗,叫做绝句.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要二十字,七言绝句只要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声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与近体诗平仄规则分歧.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单押平声韵,而且要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方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说,普通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含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有的属于古体,有的属于近体.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以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是非句杂在一路,主如果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和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普通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好没有七字句,只如果是非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气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大家可以在进修的过程中本人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
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
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
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也是后人根据现存的资料推断出来的,没有见到古书的详细记载。
历史上的依据也就是《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至(唐代)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
”沈宋体就是格律诗,所谓沈宋就是唐代格律诗确立的人物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格律诗写定的方式当然就是唐代格律诗统一的范式了。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唐代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我们说唐代格律诗定型,有着诸方面的历史因素:首先,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与音韵就有天然的关系。
通过第一节课我们知道,所谓诗歌,诗与歌一体,才有了诗歌之名,入乐歌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夏商周三代便是如此;即使是现在,歌词仍然具有诗的特征。
三代以前,最早的时候,乐、舞、诗三位一体,逐渐舞蹈与诗乐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据钟嵘《诗品序》,建安以后,诗乐开始分离。
具体地说就是三曹以后,诗可以入乐,也可以不入乐,不舞不唱,逐渐声乐又从诗歌中分离出来,但是诗歌的音乐性、音律性却保留下来。
其次,是南北朝时期音韵学的发展。
魏晋時期虽有人从事声韵的研究,但一直到南北朝齐梁始大为盛行,这还与佛教有关。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思想开始零星地经过西域的商队传入,东汉时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
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佛教开始盛行。
我们知道,佛经需要念诵,而且声调抑扬。
如何把大家都不认识的梵语,能够让老百姓念诵出来呢?这时候就出现了佛经的“转读”——要把佛经念成大家能记住的语音,佛教的诵经对汉语声韵学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像现代人学英语先标上汉字一样,这时候出现了二字反切;因为中国语音既不适宜于佛经的转读与歌赞,欲转读佛经必须参照梵语的拼音,而求汉语适应与转变,这时候就出现了声音分析,汉语四声得以成立。
关于四声成立的经过,陈寅恪说得最清楚。
他说:“中国入声,较易分别,平上去三声,乃摹拟当时『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成。
『转读』佛经之三声,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
于是创为四声之说。
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四声乃盛行。
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一大事,故四声音之成立,适值永明之世。
而周颙([yóng])、沈约为此新学说之代表人也”。
周颙、沈约都是南朝齐永明年间人士,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讲“四声八病”的要求用于五言诗歌的创作中,就产生了“永明体”,格律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粘式格体,一类是对式格体,要求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也就是粘对交错成律,粘对规则作为构律的规则,平仄字声交互配合,加上五言节拍,注意音调和谐,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种有别于古体诗的新诗体,就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近体诗得以形成和成熟的母体。
这时的五言体粘式格律已与唐律一致,说明近体诗的基本构律规则在这时已经产生了。
由于永明体对格律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反而不利于诗歌创作,因此没有兴盛起来。
到隋代和初唐,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例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就是粘对合律的七律了。
这时候格律诗就形成了。
其三,是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成熟。
诗至唐代,经过几千年历代民歌和诗人的创作,特别是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朓、鲍照、庾信等文人诗歌的创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诗歌固有的音乐性、音韵学的发展与诗歌艺术发展的相结合,使得格律诗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一)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