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 文化自信心。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 变过程。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体诗的语言更加古朴自然,不拘泥 于形式,更注重语言的内在意蕴和表 现力。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规 范和严谨,追求语言的和谐统一。
文化内涵的体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两者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人文 精神。
古体诗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更多地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事件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而近体诗则更加关注宫廷文化、文人雅集等题材,表现出 更为细腻的文化气息。
内容广泛
近体诗内容广泛,涉 及政治、历史、哲学、 人生等各个领域。
语言精练
近体诗语言简练,表 达含蓄,意境深远。
近体诗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 律严谨的诗歌形式, 是对古体诗的继承和 发展。
格律严谨
近体诗在字数、韵脚、 平仄、对仗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规定。
讲究意境
近体诗强调意境的创 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 绘。
研究成果总结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韵律和意境 上存在显著差异。
古体诗意境深远,注重自然和人生哲 理,而近体诗则更注重社会现实和政 治主题。
古体诗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而 近体诗则严格遵循平仄和韵律规则。
两者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和情感表 达上也有所不同,古体诗更质朴自然, 近体诗则更精致细腻。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个人收集整理-ZQ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地字数不一,每首诗地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地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地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地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地.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地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地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地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地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地,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地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地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地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地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地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地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地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地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地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地.而有地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地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地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地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地事迹分散在不同地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地方,而以一个地方地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地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地材料安排到别地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地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地可信性,又有了文学地可读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就是苏洵所说地“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地方法互见法1 / 1。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近体诗古体诗区别PPT课件

近体诗古体诗区别PPT课件

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 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 讲究平仄。(1声、2声为平,3声、4声为仄)
(4) 讲究对仗。(字数、词性、结构)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律诗和绝句
1、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 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 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 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3、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一三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 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 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 律诗。它的特点是:
(1)句数、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
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
都的很少见。所以,字数
古体诗特点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不大讲究 格律 (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 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 作》共357句。 (2) 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 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 不讲平仄。 (4) 不讲对仗。 如《古诗十九首》、唐代及以后的诗人仍有 写古体诗的,如《蜀道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

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

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

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