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
•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 律诗。它的特点是: (1) 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 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 (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 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 同特点。 (2)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 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 讲究平仄。 (4) 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 1、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 仄和对仗。 • 2、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 平仄和对仗。
古体诗特点 —不大讲究格律
•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 (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 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 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 卿妻作》共357句。 (2) 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 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 不讲平仄。 (4) 不讲对仗。 如《古诗十九首》、唐代及以后的诗人仍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 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 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 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3、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福高高二12班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近代的诗。

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

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

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

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

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

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的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

诗句的每一字称一言。

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①字句上的区别: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

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于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

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言古诗”这一类,如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类。

至于少数三字一句的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古体诗和格律诗

古体诗和格律诗

古体诗和格律诗广义的格律诗包含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与排律。

狭义的格律诗则专指近体诗。

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 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初学古诗的人往往有一种困惑,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实,“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古诗,所谓的“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唐人的一种说法。

下面我们就加以详细的说明:1、什么是“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咏怀【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近体诗的形式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请注意:在唐以前的诗自然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具体的格律要求我们在后面还要讲到。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别是什么?总的来说,古体诗与近体诗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
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1,字数和句式:字数分五言,六言,七言。

绝句是四句,分古绝和律绝,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的是长律(排律)。

2,平仄,也就是四声的声调,平为平直(一二声),仄为曲折(三四),合称平仄,
句式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四种。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3,对仗,分工对和宽对,就是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相互映衬,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和
韵味的对偶。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4,押韵,绝句是二四句和一二四句,必须押韵两种,律诗是绝句韵律的延伸,只是律
诗相对来说宽松一些。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楚辞》的骚体诗,及先秦两汉的
赋体,乐府,民歌等统称古体诗。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多种形式。

古体诗不
拘泥于平仄,不强求于押韵,不刻意于对仗,可长则长,可短则短,皆以诗意而为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体诗近体诗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分类摘要: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定义及区别二、古体诗的发展历程三、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四、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特点五、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影响和传承正文: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定义及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是指我国古代诗歌在唐诗之前的形式,其特点是用韵自由,句式多变,表现手法较为豪放。

近体诗,又称近体诗,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句式整齐,用韵规范,表现手法更为严谨。

二、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代,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如楚辞、汉赋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体诗的风格开始趋向华丽,如曹植、陶渊明等人的作品。

三、近体诗的发展历程近体诗的形成主要在唐代,其规范的句式和用韵方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人是近体诗的代表人物。

在宋代,近体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如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

明清时期,近体诗仍然有着极高的地位,如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人的作品。

四、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体诗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将进酒》等,特点是用韵自由,句式多变,表现手法豪放。

近体诗的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静夜思》等,特点是句式整齐,用韵规范,表现手法严谨。

五、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影响和传承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古体诗的豪放,还是近体诗的严谨,都为我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同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创作方式,也为我国的诗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古体诗和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简单地说是指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诗。

看到这里大家就可能会问到“古代的诗体”的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古体诗就是唐代以后指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不同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也叫“古诗”或“古风”。

在唐人看来。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庾信”,准确来说庾信是著名的诗人,他与徐陵创造了“徐庾体”是一种诗歌形式。

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

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

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

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

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

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

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都属于古风的范围;唐代以后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跟“古体诗”相区别,句数、字数和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就叫近体诗。

即使是近代,甚至现代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也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一般只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而首等,不过数量很少。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另外还有一种一首四句的诗,叫做绝句。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声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与近体诗平仄规则不同。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要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绝句有的属于古体,有的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大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会。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联系与区别(新浪爱问)2011-05-14 20:33:25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什么是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简单的说,近体诗即律诗绝句,对格律的要求严格。

古体诗格律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