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3 马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3 马说

23*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导语】有了伯乐,能让⼈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遂⾃荐,努⼒展⽰⾃⼰,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马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新课导⼊ 请学⽣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在⽺肠⼩道上,它⽤⼒挣扎,汗⽔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马,泪流满⾯,并脱下⾃⼰的⾐服盖在千⾥马⾝上。

千⾥马低下头吐⽓,⼜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马的关系有进⼀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议论⽂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整体感知 1、听课⽂录⾳;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齐读课⽂。

三、翻译理解 1、学⽣⾃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对。

⑵⼀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A、⾷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不饱:吃。

其: A、其真⽆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也:能够。

B、虽有千⾥之能:才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1. 引言《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马的形象与品质。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供给教师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参考。

2. 课文内容《马说》是一篇描写马的诗歌,采用了马的视角,通过马的语言来揭示马的品质和感受。

课文分为三个节段,分别描绘了野马奔腾、马在田间吃草和马拉车奔跑的情景。

通过马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马的自由与热情、马的贪食和饱食以及马的勤劳和坚韧。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的形象与品质,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4.2 教学难点•理解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5. 教学过程与方法5.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与马相关的知识。

例如,“大家能说出与马有关的词语吗?”、“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马吗?”第二步:整体阅读(10分钟)让学生阅读全文,并理解整个课文的基本意思。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马的视角和对应的场景。

第三步:分段阅读(20分钟)分为三个节段,让学生分组阅读,每组负责一个节段,并理解、总结节段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围绕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等话题展开讨论,与课文中马的特点相联系,加深对马说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思考与探究(20分钟)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如“为什么用马的视角来描写?”、“这篇诗歌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步: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 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古文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马啊!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懂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同“(只)”,只、仅。
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赏识人才的人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容次量有单时位能,吃十下斗一为石一粮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
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同“现”,表现。 犹,尚且。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写
景 《马说》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 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 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3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 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字音】
骈(pián )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cáo lì(槽枥) sù(粟)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古今异义】
1.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 古义:奴仆。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2.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方法。

今义:道路。

3.是.
马也 古义:这,这样。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一词多义】
1.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同 “饲”,喂)
2.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执策.
而临之(马鞭)。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马说》一文。

该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是古代圣贤庄子对于马的品性、用途及其与人类关系的阐述。

详细内容涉及对马的本质、特点的描述,以及马与其他动物、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马说》一文的主旨,体会庄子对马的赞美及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学会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内容。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把握庄子对马的赞美及其深层含义,学会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马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马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马说》一文,了解庄子对马的描述和赞美。

3. 课文解析:a. 分析词语:讲解重点词语,如“骐骥”、“驽马”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b. 句子翻译: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等。

c. 内容理解:讨论庄子对马的赞美,引导学生体会马的品性、用途及其与人类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马说》的文言文阅读题,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马说》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1. 《马说》2. 主要内容:a. 马的特点:善跑、忠诚、勇敢等。

b. 马与其他动物、人类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等。

3. 重点词语:骐骥、驽马、千里马等。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马说》一文,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其内容。

答案: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会吃掉一石粮食。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选取一个主题,用文言文风格进行描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马说》,让学生了解了马的品性、用途及其与人类关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词语释义: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⑦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A: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 马说》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简短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出《马说》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在你们的印象中,马是怎样的动物?它有哪些特性?”3.引导学生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作者韩愈和《马说》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马”的问题,分享自己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尝试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引导学生对“马”的形象进行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马说》,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作者通过写马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千里马”和“伯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即使)有名马,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要求)其能千里(日行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耶(通“耶”,吗)?其(恐怕)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一、重点字词相(xiàng)马祗(zhǐ) 骈(pián)死槽枥(l ì) 不外见(xiàn)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精选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精选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局部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初中八年级下语文 【拓展阅读】 第23课《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语文 【拓展阅读】 第23课《马说》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拓展阅读拓展阅读(一)塞翁失马故事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事译文: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

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

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拓展阅读(二)马价十倍故事原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故事译文: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人才,多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平时,几个人在一起聊天,七嘴八舌,你说,我说,大家说。

这里“说”的意思是什么?(说话),那题目《马说》中的“说”是不是马也说话呢?(不是),题目《马说》中的“说”又该怎么理解?
【投影展示】“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马说”即谈谈马。

二、介绍“伯乐相马”的故事
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马”应该了解。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字的成语。

例如:一马当先、快马加鞭、马到成功、马马虎虎等。

同学们知道出自本课的带“马”字的成语是哪个吗?伯乐相马,下面我们来了解“伯乐相马”的故事。

(交互式白板的成语词典出示“伯乐相马”的意思、出处。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投影展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四、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投影展示】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 食马者 外见 邪 
3.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投影展示】(1)策之/ 不以其道。

(2)虽/有千里之能。

4.边看边听《马说》朗读视频,学生有节奏朗读课文。

(鸿合媒体软件播放《马说》朗读视频)
五、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读注释,理解文意。

(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

)2.老师让每个组的一两名学生翻译负责的自然段。

学生翻译时,教师适当插问重点字词意思。

如:翻译第二段时,请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这样”(是)、“即使”(虽)、“一样” (等)?学生一一回答。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

【投影展示】
(1)通假字:A、食马者;而食;食之
B、才美不外见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
六、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不”是《马说》一文中的关键词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投影展示】关键词“不”(11个)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七、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
么样的人?作者有什么写作意图?
【投影展示】
伯乐比喻人才
千里马比喻发现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的统治者
写作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八、延伸拓展
【投影展示】
在韩愈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该怎么办?
九、学生诵读课文(提示:抓住关键词“不”去识记背诵)
【投影展示】世有伯乐,()。

(),()不常有。

故(),祇(),骈(),不以()。

马(),一食()。

()不知()。

是马也,(),( )不饱,( )不足,( )不外见,( )不可得,安( )?
策之不( ),( )不( ),( )不( ),执( ),曰:( )呜呼!( )?( )不知马也。

十、小结
如果现在是中考在即,你最希望别人对你说哪个带“马”字的成语?(马到成功)祝同学们能驰骋中考考场,马到成功!今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一、课堂检测
【投影展示】1、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之不能尽其材。

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1)体现食马者愚昧无知的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
十二、板书设计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发现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的统治者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
千里马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写法:托物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