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剖析教学文稿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作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旨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达标情况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上市银行达标情况的数据分析,探讨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和作用。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央行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制度和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以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偿付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根据央行的要求,上市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以确保其在面临不利经济情况时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
数据显示,自央行推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以来,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整体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流动性管理是指银行对自身资金流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在面临资金缺口时能够及时调控。
负债管理则是指银行通过控制负债结构来降低金融风险和提升偿付能力。
数据显示,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要求明显提高,上市银行普遍加强了对流动性的管理,并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负债投入,从而提升了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
除了单一指标的达标情况,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合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综合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 (4)一、宏观审慎发展历程 (4)二、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 (6)三、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梳理 (7)1、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7)2、加大金融数据披露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7)(1)发布社会融资规模 (7)(2)压力测试 (7)(3)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 (7)3、逆周期调控工具 (7)(1)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 (7)(2)动态拨备制度 (8)4、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8)(1)《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8)(2)《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 (8)5、建立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框架 (8)第二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7大指标考核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和指导约束银行经营行为 (10)一、MPA考核体系覆盖7大类指标 (10)二、通过MPA体系考核评级给予相应的奖惩 (10)第三节一票否决考核的核心指标: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 (12)一、资本与杠杆—现存指标略有调整,预计压力不大 (12)二、定价行为—约束高息揽储,基本都会达标 (15)三、核心指标执行一票否决考核,预计都会达标 (15)第四节其他5大类评分标准—重点关注广义信贷和资产质量 (16)一、资产负债表情况—广义信贷增速成为银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16)二、流动性—基本都均达标 (17)三、资产质量—目前基本达标后续压力将有所加大 (19)四、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基本达标 (21)五、MPA考核对商业银行基本不构成硬性约束 (22)第五节MPA考核对促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23)一、负债端:同业负债被压缩,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发行带动债券融资快速上升 (23)二、资产端:同业资产被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显著增长导致部分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偏高 (25)三、MPA广义信贷考核中,国有行经营稳健基本符合A档要求,城商行可能面临较大压力28图表目录图表1:16Q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市银行都达标 (13)图表2:16Q1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14)图表3:16Q1资本充足率: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14)图表4:16Q1杠杆率: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15)图表5:2015年上市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 (18)图表6: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不良贷款率 (19)图表7: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拨备覆盖率 (20)图表8:其他存款性机构外债风险加权余额不超过上限 (21)图表9:16Q1同业负债增速下滑明显,债券融资增速快速提升 (24)图表10:16Q1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较多,债券融资、吸收存款占比提升 (24)图表11:16Q1同业资产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速略有提升 (26)图表12:16Q1同业资产占比下滑,债券投资和贷款占比有所提升 (27)表格目录表格1: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历程 (5)表格2: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 (6)表格3:MPA考核体系指标分类与分值(7大类各100分) (10)表格4:MPA考核指标分类与分值 (11)表格5: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评分标准 (12)表格6: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年度资本充足率要求 (13)表格7:资产负债表评分标准 (16)表格8:流动性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17)表格9: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流动性覆盖率要求 (18)表格10:资产质量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19)表格11: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21)表格12:2015/2016Q1上市银行负债增速:同业负债增速大幅下滑,吸收存款增速缓慢提升,债券融资增速提升 (23)表格13:2015/2016Q1上市银行负债占比: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较多,债券融资、吸收存款占比提升 (23)表格14:2015/2016Q1上市银行资产增速:同业资产被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显著增长导致广义信贷增速偏高 (25)表格15:2015/2016Q1上市银行资产占比:同业资产占比下降,债券投资及贷款占比提升 . 26第一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2022年,在全球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时,一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将经济由高峰拉下。
这场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利率、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现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还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并驾护航。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它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
国外的很多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两种监管形式的目的、关注范围和所注重的风险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得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的文献宏观审慎监管一个较明确的定义。
总体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都是通过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兼管做比较并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果。
这样使定义更精炼和明了。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存在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在历经繁荣之后必定会经历衰退。
在经济回升阶段,利润增多,作为实际经济市场上有限理性的人们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向好。
这时,消费者会提高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银行则会降低信贷标准,这些会进一步的推动金融泡沫的增长。
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也会形成很多的不良资产。
周小川认为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来源于信用评级问题和来自外包的羊群现象,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
黄亭亭则认为个体行为有限理性和市场行为短期性是导致顺周期性的根源。
许多国外学者也对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进行了论述,其观点都大致相同。
(二)现有的对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运行的衡量指标存在缺陷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来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但是,从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并不可靠。
mpa 宏观审慎 准备金

mpa 宏观审慎准备金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的思路进行组织:1.1 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MPA(宏观审慎政策评估)和准备金政策的基本概念,并简单概述它们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1.1 MPA的基本概念MPA,宏观审慎政策评估,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旨在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弹性,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MPA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和分析金融机构的数据,评估和监测其风险敏感性、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以及相关政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1.1.2 准备金政策的基本概念准备金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在其一定存款基础上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从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
准备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并为政府提供货币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手段。
1.1.3 宏观审慎政策与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MPA和准备金政策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监测和识别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准备金政策的实施可以调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防止过度扩张和风险暴露,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MPA和准备金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了解和研究这些政策的定义和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MPA宏观审慎准备金政策的重要性和实施效果。
为了全面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述:引言部分将提供对MPA宏观审慎准备金政策的概述,介绍其背景和出台的目的。
同时,也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明确分析的目标和内容。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
第一个章节将阐述MPA的定义和背景。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第三,从时点管理到日常管理。人民银行 不再设立信贷额度,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按照季度进行事后评估,但同时按月进行 事中监测和引导。这意味着此前银行机构 季度末时点调整指标的意义就大大淡化了, 需要更加平稳真实地维持相关监管指标的 稳定性。
2017/4/21
11
第四,从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到市场化利 率定价。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特 别是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使得存贷款基 准利率的基准性弱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 的能力就成为风险管理和经营发展最为核 心的竞争力。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要提 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 理性定价行为,防范其潜在的系统风险。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2017/4/21
1
MPA------提升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效率,更 好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向 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同时更有力的防范 系统性金融风险。简称MPA 央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 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 审慎评估体系(MPA)
20
四是银行业发展模式面临重新选择问题。 此前,以同业业务作为支撑的金融市场业 务发展成为银行业的重要模式选择,但是, 随着广义信贷的宏观审慎管理实施之后, 同业业务的规模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 是依靠短期同业负债来进行长期资产配置 的发展模式将面临重大的约束。
2017/4/21
21
三、银行如何应对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社会融资总规模相似,主要是对 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一种制度性适应,对于提高政策有效 性,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对于银行业而言,这个评估体系整体是一个审慎政 策框架,更多是为了让银行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真实风险, 更加注重充足资本金,更加注重强化非传统信贷管控,更 加注重日常信贷管理,也更加注重全国性重要机构的风险 管理,但是,银行业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强化的趋势上 如何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创新发展、稳健经营等是未来的 重要任务,表内外资产轻、资本消耗少、中间业务多、资 产证券化程度高或将成为银行发展的模式选择。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解读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解读⼀、MPA的评估内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等七⼤类16项指标。
根据宏观调控需要,⼈民银⾏总⾏可对指标构成、权重和相关参数、评分⽅法等进⾏调整。
各项指标满分均为100分,优秀线为90分,达标线为60分。
七⼤类指标均为优秀为A档机构,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为任意⼀者不达标,或剩余五⼤类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为C档机构,剩余为B档机构。
央⾏对A类和C类机构实⾏⼀定的奖惩措施,即在正常情况下,启⽤±10%的幅度,即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法定准备⾦率×1.1),对B档机构继续保持法定准备⾦率,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法定准备⾦利率×0.9)。
需要增加宏观调控⼒度的情况下,启⽤±20%的幅度,较为极端的情况下,启⽤±30%的幅度。
A档 1.1-1.3倍的法定存款准备⾦利率;优先发放⽀农⽀⼩再贷款再贴现;优先⾦融市场准⼊及各类⾦融债券发⾏审批;⾦融创新产品先⾏先试等。
B档不享受任何激励,也不受更多的约束。
C档0.9-0.7倍的法定存款准备⾦利率;单独提⾼SLF利率;⾦融市场准⼊及各类⾦融债券发⾏受控;在合格审慎评估中被扣分;在“执⾏⼈民银⾏政策评价”中被扣分;被调出⼀级交易商等等惩戒措施。
⼆、MPA的评估对象MPA⽤于评估银⾏业存款类⾦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型商业银⾏、股份制银⾏、城商⾏、农村⾦融机构、财务公司、村镇银⾏和外资银⾏;银⾏业⾮存款类⾦融机构包括⾦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消费⾦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汽车⾦融公司、贷款公司。
其中,开业不满三年的存款类⾦融机构暂不参与评估;对⾮存款类⾦融机构不适⽤的指标也不纳⼊⾮存款⾦融机构的评估。
央⾏将存款类⾦融机构分为三类:第⼀类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主要为类似于⼯农中建交的⼤型商业银⾏;第⼆类为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CIFIs),主要为各省资产规模最⼤的城商⾏;第三类为普通机构(CIFIs),主要为全国性股份制银⾏或各省⾮资产规模最⼤的机构。
央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简评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央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简评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赵建平安银行战略部宏观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均衡博弈公共研究学术合伙人、央行观察专栏作家摘要在国内外风险进入深水区、银行事实上已准混业经营、监管框架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央行建立MPA框架,可以起到“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能,以更有效的防范日益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MPA可以从“综合评估、逆周期调节、评估激励”等三个方面实施,实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宏观风险的可控性提高、监管约束得到结构性改善和银行经营自主性增强。
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MPA指标体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获取最大化的监管收益。
事件12月2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6年起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背景风险深水区、银行混业经营、监管框架滞后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进入深水区。
从外部形势来看,美元加息引致全球资本板块漂移重构,大宗、货币、风险资产的波动性都在加大。
从内部环境来看,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越来越敏感,汇率风险的冲击链条拉长;另一方面,资产荒继续蔓延,实体经济创造有效资产的能力明显不足,大量的货币囤积在金融市场进行杠杆配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隐患又在加大,宏观风险愈加复杂。
承接宏观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从过去单一的表内存贷款向表外、表表外多元化资产负债配置转变,自营投资、资金交易、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跨境结算等经营行为已经将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打通,银行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同时也面对着多重风险交织叠加的环境,需要更加综合化的金融监管框架。
但由于监管部门之间还存在体制隔阂和利益博弈,混业监管的框架一直建立不起来,使得银行综合经营只能以影子银行的形式出现,很多银信、银证和银保业务处于监管真空,凸显了监管体系的滞后。
目的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日益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协议+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化框架,将微观层面的资本监管与宏观层面的综合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以较好的限制单个金融机构风险向宏观体系的溢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较小的个体风险加总后酿成宏观大危机的“合成谬误”问题。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解决对策论文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解决对策论文宏观审慎评估(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体系是指通过系统性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性、流动性以及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经营风险与金融稳定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的解决对策。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
市场风险管理包括固定收益证券投资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对冲交易。
信用风险管理则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担保物品评估、信用风险定价和分散化投资等策略,以确保信贷质量的稳健。
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强调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即资本充足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指标的符合度。
商业银行应通过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如股权融资和定向资本增发等方式增加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
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资本管理,通过合理的风险权重计算和经营策略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
第三,商业银行应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资金缺口时无法及时兑付债务或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导致经营风险的增加。
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包括确定合理的流动性风险容忍度、建立流动性缓冲资金、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措施来应对流动性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盈利能力管理。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鼓励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以应对风险的冲击。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寻找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的机会。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业务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管理。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经营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持合规性,并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

130139 银行管理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一、引言20xx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将20xx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从20xx年1季度开始试评估。
二、 MPA概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项共15个指标来?范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配置,促进银行转型发展。
七大项指标中资本和杠杆、定价行为为“一票否决项”,这两项只要任意一项达不到60分,则该行MPA考核为C档;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资产质量情况、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五项指标中有两项及以上达不到60分,被考核机构落入C档。
人民银行对考核为C档的银行执行约束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正常情况下浮10%),对A档执行奖励性利率(上浮10%),对B档保持正常利率。
MPA评估体系指标及达标B档的简要标准见表1。
三、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的比较银监会金融监管评级(微观审慎监管),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监督银行经营个体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指标来保持个体机构的经营稳健。
而人民银行MPA是通过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以资本要求为核心来防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总量风险。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主要的不同为:1. MPA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除了对广义信贷增速有要求外,还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对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远高于银监会监管评级二级行标准。
银监会二级行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
总资本要求与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额同比例增加。
2. 广义信贷增速的实际控制目标等于目标GDP与CPI 增速之和,再加上逆周期调整速度。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介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稳定金融体系,并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发展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和背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由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预防和控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出现主要源于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反思金融监管和监管机制的不足,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传统金融监管的补充,更是一种更加预防性和综合性的监管模式。
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监管、流动性监管、储备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
1. 资本充足监管:资本充足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其具备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充足监管的核心要素是风险权重和资本计量。
风险权重体现了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程度,资本计量则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能够适应风险水平变化。
2. 流动性监管:流动性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监管涉及到流动性缺口的监测、流动性管理的规定和流动性工具的使用等问题。
3. 储备政策:储备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资金,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冲击。
储备政策的目的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4.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手段。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利率工具、准备金要求、资产质量要求、审慎借贷政策等。
《宏观审慎评估(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

《宏观审慎评估(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系统性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宏观审慎评估(MPA)作为一种新的监管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对MPA的评估体系、运作机制及其在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宏观审慎评估(MPA)的评估体系与运作机制1. 评估体系宏观审慎评估(MPA)是一种综合性的监管工具,主要从资本、信贷、流动性、利率等多个方面对银行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部分,通过设定一系列指标,对银行的业务行为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 运作机制MPA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对银行进行定期评估;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对银行进行分类监管;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约束,促使银行改善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MPA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分析1. 抑制银行信用风险MPA通过设立信贷指标,对银行的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行监管,有效抑制了银行信用风险的积累。
在MPA的引导下,银行更加注重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2. 提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MPA通过设立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促使银行更加关注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流动性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
在市场波动较大时,银行能够及时调整流动性策略,降低因流动性问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 引导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MPA通过设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引导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这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产风险暴露,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MPA的引导下,银行更加注重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发展。
4. 强化市场约束机制MPA不仅依靠政策引导,还强调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通过公开评估结果和信息披露,增强市场对银行的监督作用。
这有助于提高银行的透明度,促使银行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解读

银监会
根据成绩和听话程度
好孩子
A档机构
准生证
乖孩子
B档机构
熊孩子
C档机构
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
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开业不满三年
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部分指标不适用
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 银行、股份制银行、城 商行、农村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村镇银行和 外资银行;
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 司、消费金融公司、资 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 公司、贷款公司。
不满三年的小BB在央妈 眼中都是乖宝宝,暂时 也不评估。
金融租赁公司定价行为 不适用,信托公司资本 和杠杆情况及定价行为 不适用,不适用的指标 就不纳入评估了。
央妈
指标构成、权重和相关参数、评分方法等进行调整
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 MPA
7大维度
资本和杠杆 资产负债
14个核心指标
资本充足率(80分),杠杆率(20分) 广义信贷(60分),委托贷款(15分),同业负 债(25分) 流动性覆盖率(40分),净稳定资金比(40分), 遵守准备金制度(20) 利率定价(100分) 不良贷款率(50分),拨备覆盖率(50分) 外债风险加权余额(100分) 信贷执行情况(70分), 央行资金运用情况(30 分)
好孩子听话有糖吃
优先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
优先金融市场准入及各类金融债券发行审批 金融创新产品先行先试 在“执行人民银行政策评价”中加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 率现在是1.62%, 假如一年的平均法 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是100亿元,那么 每年会多1620万 利润,看来很美好。 熊孩子
C档机构
好孩子
A档机构
央妈
N-SIFIs │ 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目前为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
【政策板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解读(正式版PPT)

N-SIFIs
│ M2=13%,即控制在33%
R-SIFIs
│ M2=13%,即控制在35%
CFIs
│ M2=13%,即控制在37%
2. MPA核心指标分析
ANALYSIS OF MPA CORE INDICATORS
2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 资本与杠杆情况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其下设分项指标资本充足率占80分
MPA
在这背景发展演变而来
2.新旧框架对比
COMPARISON OF OLD AND NEW FRAMEWORKS
1
从关注狭义信贷转到广义信贷管 理,人行可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2
加强了利率定价行为的评估
MPA
原有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3
从时点管理到日常管理
4
指标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
02
MPA如何实施
1. MPA体系的主要内容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
【政策板块】
解读
DIRECTORY 目录
01
02 03 04
为什么要实施MPA
MPA如何实施 MPA实施对银行影响 启示与展望
01
为什么要实施MPA
1.出台背景
introduced background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除A档、C档以外的机构
│ 执行正常档激励
B档 机构
C档 机构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大类不 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 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大类 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60分)
│ 执行最低档激励
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一、宏观审慎政策评估概述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评估方法、传导机制和治理架构等要素的总称。
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各成员国对宏观审慎的定义达成共识,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指利用审慎性工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实体经济遭受冲击的政策。
201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发布报告①,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目标、政策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将宏观审慎政策定义为: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目标是减缓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该报告指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八大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明确授权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制定的主体、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合法性、政策出台前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政策出台后进行有效性评估和及时研究政策工具的退出问题等。
宏观审慎政策评估贯穿于宏观审慎管理过程,主要是运用评估分析方法和评估模型等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价,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目标。
IMF、FSB和BIS(2016)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各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大多是在2008年金融危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研究与实践辛晶晶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危机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评估对提升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概念和对象,梳理了评估方法、评估模型及评估数据运用的已有研究和实践,以期对开展宏观审慎政策评估提供进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宏观审慎 政策工具 事前评估 事后评估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19)12 - 0067 - 06①IMF, FSB, BIS. Elements of Effective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R/OL ]. https:/// external/index.htm, 2016-08-31.机之后才出台的,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广泛的经验,其实施效果必须通过事后评估加以检验。
【最新推荐】浅析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稳定-实用word文档 (8页)

【最新推荐】浅析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稳定-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浅析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稳定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监管的缺陷。
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总结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经验教训后,提出要以微观审慎监管为基础、重视宏观审慎监管。
201X 年G20 峰会发布《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报告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重要补充。
我国在人民银行公布的201X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宏观审慎一词,并指出要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201X 年9 月,指导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相互补充的体制机制。
中国央行为了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自201X 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通过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的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由此可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继次贷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向。
金融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子系统,在金融领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吕劲松,201X)。
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应是政府金融审计在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国家治理的现实选择。
本文基于金融稳定分析框架,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优势,据此提出政府金融审计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选择。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特征微观审慎监管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但这并不足以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捉襟见肘,因为金融系统的运行存在一个合成谬误的问题,即假设其他的金融机构都采取同样的行动,这时向单独一个金融机构推荐的看起来正确的东西,可能会使整个体系更为恶化(威廉怀特,201X)。
关于开展宏观审慎评估(MPA)内部审计的构想

关于开展宏观审慎评估(MPA)内部审计的构想车大维;乔云龙【摘要】201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MPA).MPA管理框架共涉及7个方面,14个分项指标,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为核心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人民银行根据MPA指标体系各项的加权实际评估结果将金融机构划分为ABC三档,分别执行最优档、正常档和最低档的激励政策.与原有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MPA更有利于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截止到2017年6月,全国共开展5次宏观审慎评估,但对宏观审慎评估的实际效果尚未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进行实际检验.【期刊名称】《吉林金融研究》【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内部审计【作者】车大维;乔云龙【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沈阳 110000;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1.符合“加强对新常态、新规定审计关注”的总体要求。
如果顺利开展关于MPA 的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MPA相关风险的常态化,即通过内部审计尽早发现问题,通过督促现场整改、审计建议、向行领导汇报等方式对已经产生的风险迅速进行解决,防止在进行宏观审慎评估中的不规范操作成为日后工作的常态。
另一方面可以对《关于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操作指引》的健全性进行有效评判,通过开展人民银行主要分支机构MPA的审计,将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深入探究造成问题的制度原因,对《关于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操作指引》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适度修补,防止各分支机构长期在缺陷的制度下开展宏观审慎评估。
2.推动货币信贷业务的审计理念从“保安全”向“重效率”转化。
过去对货币信贷业务的审计,主要是侧重于资金的安全性角度,即审计内容主要为再贷款的限额管理审计,再贴现的限额管理审计,存款准备金交存管理的审计等。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分析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分析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分析 本⽂基于当前监管格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的影响,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以央⾏做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由央⾏来主导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具,并在此框架下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具的分⼯,当然建⽴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引⾔ 当前,我国的⾦融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了中国⼈民银⾏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三会”的基本格局。
在此格局下,如何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并应当由哪个机构作为具体的主体来实施则存在争议。
如果不尽快明确⼀个清晰的负责主体,则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就可能停留在分散状态。
⼆、“⼀⾏三会”的监管格局对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
根据2003 年修订的《中国⼈民银⾏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前在我国实⾏的是“⼀⾏三会”分业监管制度。
中国⼈民银⾏作为中央银⾏,具体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防范和化解⾦融风险,维护⾦融稳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对银⾏、证券和保险业实施具体的分业监管。
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部门应同时具备宏观视野和微观⼯具。
从⽬前的“⼀⾏三会”格局来看,⼈民银⾏具有货币发⾏和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汇率等多项调控⼿段;但其只有相对较为零散的涉及⾦融服务领域的监管权,没有较为系统性的监管职权,所以很难实现对银⾏、证券和保险业⾦融机构内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监控。
另外从银、证、保“三会”的⾓度来看,这些监管机构虽然拥有微观⽅⾯的监管职权,并具有成体系的强有⼒的防范、控制风险的监控⼿段以及监管⼯具,但其在宏观政策的⼿段和⼯具⽅⾯均还有所⽋缺。
尽管在2003 年,由⼈民银⾏牵头,联合“三会”、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等部门组成了跨部门的⼩组,着⼿对我国的⾦融体系开始进⾏⾦融稳定⽅⾯的评估。
“三会”之间也签订了关于⾦融监管分⼯与合作的备忘录。
但从实际来看,成效并不很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根本⽆法替代宏观层⾯上的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10
7
2020/6/10
8
▪ 第二,强化资本充足率标准。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一共7类指标,分别是资本和杠杆情 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 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 但是,资本充足率是核心指标,一旦资本 充足率不达标,该机构宏观审慎评估就不 合格,资本充足率指标具有“一票否决” 的性质。
2020/6/10
16
▪ 三是资本金成为银行部门宏观审慎的核心约束。资本 金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最为核心的指标,也是人民银行进
行逆周期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最为核心的变化是将以广 义信贷的口径来要求资本金。
▪ ▪ 人民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 一是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指标,这是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 资本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来计算的,所有机构基本是同样的 标准,亦不受MPA的影响;
2020/6/10
11
▪ 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的影响
▪ 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 理机制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政策变化中, 对于银行业机构的影响将是较为深远的, 特别是对于资产配置、资产腾挪、资本金、 发展模式等将带来较为重大的影响。
2020/6/10
12
▪ 一是“大资管”模式的资产配置方式面临 重大约束。最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不断深 化,金融创新日益凸显,影子银行体系和 创新性资产不断膨胀,这给银行等金融机 构的资产配置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 业业务、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 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业务发 展较为迅猛。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剖析
▪ MPA体系的主要构成: ▪ 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 ▪ 资产负债情况、 ▪ 流动性、 ▪ 定价行为、 ▪ 资产质量、 ▪ 外债风险、 ▪ 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 ▪ 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2020/6/10
2
▪ 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 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其中,以引导 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 控的做法。同时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 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
2020/6/10
6
▪ 第一,从狭义信贷管理到广义信贷管理。
▪ 人民银行将此前狭义信贷的管理转为广义信贷的管理,将 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存放非存款类金 融机构款项等新型资产端组成部分悉数纳入到管理体系之 中。过去几年,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增长迅猛,截 止2016年2月,该款项已达21万亿元,这说明相对宽松的 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释放可能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而是流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表内。随后,一种情况资金在 此类金融机构短暂停留,随后发挥通道作用,部分进入实 体经济,此类规模可能较少;另一种情况是较多资金在进 行期限和利率置换,可能存在资金空转问题。
2020/6/10
9
▪ 第三,从时点管理到日常管理。人民银行 不再设立信贷额度,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按照季度进行事后评估,但同时按月进行 事中监测和引导。这意味着此前银行机构 季度末时点调整指标的意义就大大淡化了, 需要更加平稳真实地维持相关监管指标的 稳定性。
2020/6பைடு நூலகம்10
10
▪ 第四,从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到市场化利 率定价。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特 别是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使得存贷款基 准利率的基准性弱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 的能力就成为风险管理和经营发展最为核 心的竞争力。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要提 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 理性定价行为,防范其潜在的系统风险。
2020/6/10
4
▪ 总体来看,MPA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 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效率,更好的降低社会 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 导效果,同时更有力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 险。
2020/6/10
5
▪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核心转变
▪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一套更为全面、 更具针对性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反映了 监管当局对于金融体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 控的能动应对。相对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 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而言,其核心举措 有四个重大的变化:
2020/6/10
13
▪ 在MPA的框架下,广义信贷将涵盖五个领域: ▪ 一是各项贷款, ▪ 二是债券投资, ▪ 三是股权及其他投资, ▪ 四是买入返售资产,
▪ 五是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这样,此前 银行等金融机构十分盛行的“大资管”资产配置 模式将被纳入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之中,接受广 义信贷指标的约束。这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 产配置将带来实质性的挑战,特别是2015年开始 飙升的股权投资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 二是逆周期调解的缓冲资本指标,银监会规定逆周期缓冲 资本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且进入核心一级资本,而 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则需要根据广义信贷的口径来进行 要求。
2020/6/10
17
▪ 对于传统信贷之外的资产配置增长较快的 机构,逆周期缓冲资本金的要求有可能超 过2.5%,甚至可能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资 本金水平。当然,对于MPA体系和商业银 行资本金管理办法可能出现的缓冲资本监
2020/6/10
14
2020/6/10
15
▪ 二是表内资产腾挪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降低。MPA 在资产端的第二个影响在于对资产腾挪的约束。 此前,每个季度末前后资产大腾挪是较为普遍的 现象,当然,这和存贷比等监管指标不适应金融 发展的需要相关之外,主要还是银行等机构能动 规避监管指标行为所引致的。在广义信贷管理模 式下和日常监测体系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 腾挪将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代持、同业投资、 特殊目的主体(SPV)投资等都较难规避广义信 贷和日常监测的约束。
▪ MPA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 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
2020/6/10
3
▪ 当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使得现有的一 行三会监管模式显得捉襟见肘,无论是今 年股市的大调整以及2013年钱荒,实质都 有监管不力的因素。次贷危机的爆发实际 上也是监管者不重视宏观审慎监管而引发 的。
▪ 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区域性及系统性金融 风险上升,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更 要加大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MPA体系的 建立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