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一)灰土或素土垫层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到预计的深度, 然后用灰土(石灰与土的体积比为3:7)或素土分层 夯实回填,垫层厚度及尺寸计算方法同砂砾垫层, 压力扩散角θ对灰土采用30度,对素土采用22度。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 土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附加应力产生的湿 陷,如果将地基持力层内的湿陷性黄土部分挖除采 用垫层,可以使地基的非自重湿陷消除。 它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湿 陷性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方法。
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 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在同一地区,土的湿 陷性又与其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 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压力大小。
1.根据对黄土的微结构的研究,黄土中 骨架颗粒的大小、含量和胶结物的聚集形 式,对于黄土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 响。 骨架颗粒愈多,彼此接触,则粒间孔隙大, 胶结物含量较少,成薄膜状包围颗粒,粒 间连结脆弱,因而湿陷性愈强; 相反,骨架颗粒较细,胶结物丰富,颗粒 被完全胶结,则粒间连结牢固,结构致密, 湿陷性弱或无湿陷性。
(二)重锤夯实法及强夯法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4~40 kN 的重锤,落高2.5~4.5 m,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可 消除在1.0~1.5 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根据国内 使用记录,强夯法也能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并可提 高承载力。当锤重100~200 kN,自由下落高度为 10~20 m,锤击两遍,可消除4~6m深度范围内黄 土的湿陷性。 重锤夯实法起吊设备简单,易于解决,施工速度快, 造价低。20世纪60年代曾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广 泛采用,但近年来则基本上已被强夯法所替代,很 少采用了。
桥梁工程中,对较高的墩、台和超静定结构, 应采用刚性扩大基础、桩基础或沉井等形式, 并将底面设置到非湿陷性土层中。对一般结 构的大中桥梁、重要道路人工构造物,如属 Ⅱ级非自重湿陷性地基或各级自重湿陷性黄 土地基,也应将基础置于非湿陷性黄土层或 对全部湿陷性黄土层进行处理并加强结构措 施。小桥涵及其附属工程和一般道路人工构 造物视地基湿陷程度,可对全部湿陷性土层 进行处理,也可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性或仅 采取结构措施。
判定
实验温室湿陷系数的垂直压力,自基础底面 (如基底高程不确定是,自地面下1.5米)算起:
基底下10米以内的土层压力用200Kpa;10米以下至 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当大于300Kpa时,仍用300KPa)。 当基底压力大于300Kpa时,宜按实际压力测定的湿 陷系数来判定黄土的湿陷性。 对压缩性较高的新近堆积黄土,基底下5m以内的土 层宜用100---150kPa压力,5—10m和10m以下至非 湿陷性黄土层顶面 ,应分别用200kPa和上覆土的 饱和自重压力
s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si hi
i 1
n
式中: si
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第i层土的厚度;
hi
考虑地基土的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 向挤出的浸水机会等因素的修正系数(见规 范)。
总湿陷量愈大,湿陷等级愈高,地基浸水后建筑物 和地面的变形愈严重,对建筑物的危害也愈大。因 此,对不同的湿陷等级,应采取相应不同的设计措 施。而要确定湿陷等级,则首先要解决可能被水浸 湿和产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以及湿陷等级 界限值的合理确定。 应该指出:总湿陷量是假定建筑物地基在规定的压 力作用下充分浸水时的湿陷变形,它没有考虑地基 与建筑物的共同作用。而且建筑物地基可能发生的 湿陷变形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浸水机率、浸水方式、 浸水时间、浸入地基的水量、基础面积、基础形式 和基底压力大小等,所以总湿陷量只是近似地反映 了地基土的湿陷程度,而并非是建筑物地基的实际 可能湿陷量。
黄土发生湿陷的原因与主要影响因素
发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 黄土的结构是在形成黄土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造成 的,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 黄土在干燥时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后表现出 明显的湿陷性,这是由黄土本身特殊的成分和结 构所决定的。 外部条件: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zs(cm) 非自重湿陷性 地基 ≤7 自重湿陷性地基
s(cm)
7<zs≤35
>35
≤30 30<s≤60
Ⅰ(轻微) Ⅱ(中等)
Ⅱ(中等) Ⅱ或Ⅲ
—— Ⅲ(严重)
>60
——
Ⅲ(严重)
Ⅳ(很严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性质 和结构,减小土的渗水性、压缩性,控制其 湿陷性的发生,部分或全部消除湿陷性。 在黄土地区修筑建(构)筑物,应首先考虑 选用非湿陷性黄土地基,它比较经济和可靠。 如确定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尽量利 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因为这种地基的 处理要求比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低。
h0 --第i个土样的原始高度。 第i层土的厚度(cm); h0 --因地区而异的土质修正系数。查规 范。 自重湿陷量小于7cm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 性黄土场地; 自重湿陷量大于7cm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湿 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判定
由若干个具有不同湿陷系数的黄土层所组成 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它的湿陷程度是由这些 土层被水浸湿后可能发生湿陷量的总和来衡 量 黄土地基总湿陷量 s
s
hp h hp
/ p
或
s
ep e 1 ep
/ p
其中: 、 hp --分别是保持天然含水量和结 ep 构的土样,在侧限条件下加压到规定压力P(KPa) 时,压缩稳定后的高度(cm)和孔隙比; / / 分别是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 hp , e p 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高度(cm)和孔隙比; 分别是土样的原始高度(cm)和原始孔隙 ho , e 比; o
特殊土分布的区域性:
各种天然或人为形成的特殊土的分布,都有其一 定的规律,表现一定的区域性
特殊土的分布
沿海及内陆地区各种成因的软土: 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 黄土; 主要分布于南方和中南地区的膨胀土;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多年冻土。
湿陷性黄土
在我国,黄土分布的面积约有64万平方公里,主
5.在一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 量情况下,黄土的湿陷变形量将随 浸湿程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 当压力增加到某一个定值以后,湿 陷量却又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 6.黄土的湿陷性从根本上与其堆积 年代和成因有密切关系。充分反映 了我国黄土的地层年代划分及其湿 陷性特征。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多用室内侧限压缩试验 所得的湿陷系数来判定,试验方法基本同一 般土,所不同的是在规定压力作用下并压缩 稳定后开始浸水,计算土样在浸水前后并压 缩稳定后的高度或孔隙比,求出湿陷系数, 用来判定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黄土的湿陷 系数按下式计算:
2.黄土中粘土粒的含量愈多,并均 匀分布在骨架颗粒之间,则具有较 大的胶结作用,土的湿陷性愈弱。 3.黄土中的盐类,如以较难溶解的 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用时,湿 陷性减弱,而石膏及易溶盐含量愈 大,土的湿陷性愈强。
4.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 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 当其它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 隙比愈大,则湿陷性愈强。实际资 料表明;西安地区的黄土,如e<0.9, 则一般不具湿陷性或湿陷性很小; 兰州地区的黄土,如e<0.86,则湿 陷性一般不明显。 黄土的湿陷性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 加而减弱。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类型的划分
湿陷类型按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来 判定
zs
=
0 zsi hi
i 1
n
式中: zsi 第i层土在上覆土的饱合自重压 力下的自重湿陷系数 /
zsi
hz hz h0
其中:hz 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第i个土 样,加压至土的饱合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 后的高度。 / hz --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 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要分布在秦岭以北的黄河中游地区。
湿陷性: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被水浸湿 后土的结构受到破坏而发生突然下沉的现象。
非湿陷性黄土
黄土 湿陷性黄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
公路工程中 特别注意!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黄土的结构由骨架颗粒、黏胶粒及碳酸盐 组合而成,结构强度明显 孔隙比变化在0.85—1.24之间,孔隙愈大, 湿陷性愈强 天然含水量低是,结构强度较高,湿陷性 强烈,随着含水量增大,结构强度降低, 湿陷性减弱 压缩细说一般介于0.1—1.0MPa-1之间,新 近堆积黄土一般具有高压缩性
(五)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单液硅化法是硅化加固法的一种,是指将硅 酸钠溶液(Na2O· SiO2)(常称为液体水 n 玻璃)灌入土中,当溶液和含有大量水溶性 盐类的土相互作用时,产生硅胶将土颗粒胶 结,提高水的稳定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提高土的强度。
碱液法是将具有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经加热到 90~100°C,通过有孔铁管在其自重作用下灌入土 中,利用NaOH溶液来加固粘性土,使土颗粒表面 相互溶合粘结。对于钙质饱和的粘性土(如湿陷性 黄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软土需同时使用氯化 钙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注入土中后,土粒 表层会逐渐发生膨胀和软化,进而发生表面的相互 溶合和胶结,但这种溶合胶结是非水稳性的,只有 在土粒周围存在有Ca(OH)2和Mg(OH)2的条件下, 才能使这种胶结构成为强度高且具有水硬性的钙铝 硅酸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的生成将使土粒牢固胶 结,强度大大提高,并且具有充分的水稳性。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
特殊土
我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复杂,分布土类繁多,工 程性质各异。有些土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地质成因、物质成分及次生变化等原因而各具有与 一般土类显著不同的特殊工程性质,当其作为建筑 场地、地基及建筑环境时,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 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就会造成工程事故。
结构措施是指结构形式尽可能采用简支梁等 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加大基础刚度 使受力较均匀;对长度较大和体形复杂的结 构物,采用沉降缝将其分为若干独立单元等。 全部消除湿陷性的办法即自基底处理至非湿 陷性土层的顶面。 部分消除湿陷性的办法即只处理基础底面以 下适当深度的土层,因这部分土层的湿陷量 一般占总湿陷量的大部分。一般对非自重湿 陷性黄土为1~3m,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为 2~5m
(三)石灰土挤密桩法、二灰(石灰 与粉煤灰)挤密桩法
用打入桩、冲钻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孔, 然后用素土、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混合 分层夯填桩孔而成桩,用挤密的方法破坏黄 土地基的松散、大孔结构,以消除或减轻地 基的湿陷性。此方法适用于消除5~10m深度 内地基土的湿陷性。
(四)预浸水处理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利用其自重湿陷性的特性,可在建(构) 筑物修筑前,先将地基充分浸水,使其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湿 陷,然后再修筑建(构)筑物。 预浸水适用于处理厚度大于10 m而自重湿陷量大于50 cm的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坑的边长不小于湿陷性土层的厚 度,坑内水位不应小于30 cm,浸水时间以湿陷变形稳定为 准。工程实践表明,这样一般可以消除地表下5 m以内黄土 的自重湿陷性和它下部土层的湿陷性,效果较好。但预浸水 后,地面下5 m内的土层还不能消除因外荷所引起的湿陷变 形,还需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配合采用土垫层、重锤夯 实法或强夯法等措施进行处理。由于此方法耗水量大,处理 时间长(约3~6月),所以在推广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也应考虑预浸水对邻近建(构)筑物和场地边坡稳定 性的影响,附近地表可能产生开裂、下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