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细胞MLN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s

合集下载

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与肠道黏膜免疫

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与肠道黏膜免疫

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第25卷第21期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器官。

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 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1]。

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入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 ,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淋巴组织,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2]。

1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1.1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 ,PP )是小肠的黏膜滤泡组织,主要位于远端小肠的黏膜固有层,在回肠末端最为明显。

PP 是一种白色椭圆型微微隆起的结构,凸现在小肠系膜对向部,与肠腔仅隔一层上皮细胞。

PP 由许多淋巴滤泡聚集而成,每个PP 约含淋巴滤泡5~900个,此数目随年龄而有变化。

根据T 细胞和B 细胞的分布特点,可将PP 划分为三个区,即滤泡区(follicular area ),上皮下圆顶区(subep thelial dome area )及滤泡间区(interfollicular area )。

滤泡区靠近浆膜面,主要由B 细胞组成。

无菌动物的滤泡无明显的生发中心,受抗原刺激后,或肠道受感染后,滤泡内可出现明显的生发中心[3]。

生发中心是抗原诱导T 细胞依赖性增殖、前间B 细胞分化以及B 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前体的位点。

PP 结生发中心的大多数淋巴细胞是产生表面IgA 的细胞,它们是构成PP 中分泌IgA 细胞的主要部分。

这是与一般淋巴器官的生发中心不同所在。

滤泡间区(interfolliculararea ),也称滤泡旁区(parafollicular area )是T 细胞所在区,占PP 结内细胞数量25%~35%,称胸腺依赖区。

消化道免疫系统

消化道免疫系统

小结: 消化道免疫系统是粘膜特殊防御 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全身免疫系统网络 中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激发机体对病 原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和 调节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儿童免疫学 免疫学 pediatric
2.免疫性防御 胃肠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或抗原 分子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1)肠道局部免疫反应 肠道局部免疫反应对维护其正常生理功能和抗致病因 子侵入有重要作用。 参与肠道局部细胞免疫有T细胞和NK细胞,在抗肠道 参与肠道局部细胞免疫有T细胞和NK细胞,在抗肠道 寄生虫感染和调节肠道体液免疫中有重要作用。辅助 性T细胞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如IL—1、4、5可促进B 细胞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如IL— 可促进B 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 参与肠道局部体液免疫的浆细胞主要为IgA型。 参与肠道局部体液免疫的浆细胞主要为IgA型。
三、肠道防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进入肠腔的病原微生物和抗原分子可渗入肠粘 膜表面,在肠道防御系统作用下降解、转化、 灭活或排出。
1.非免疫性防御 经酵解、蠕动、肠道粘膜屏障、粘液屏障、细胞间紧 密连接和肠道正常菌群等在消化道防御机制中起重要 作用。一些非特异性抗感染因子也在肠道粘膜中发挥 保护作用。
三、肠道防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包括存在于肠道内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具有 tissue,GALT)包括存在于肠道内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具有 免疫活性的细胞,可分为两个部分: 1.器官粘膜相关淋巴组织(the organized mucosa器官粘膜相关淋巴组织(the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 其组成包括肠系膜淋巴结、Peyer淋巴小结和M细胞。 肠系膜淋巴结可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 Peyer淋巴小结 肠系膜淋巴结可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 Peyer淋巴小结 几乎仅见于回肠。覆于Peyer小结上的M 几乎仅见于回肠。覆于Peyer小结上的M细胞能将肠内 抗原摄入后转运给T 抗原摄入后转运给T、B淋巴细胞,使其进一步转化为 效应细胞和浆细胞,发挥局部和全身性免疫作用。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医学免疫学(myx讲义11-19)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医学免疫学(myx讲义11-19)

第十一单元黏膜免疫系统一、基本概念1.黏膜免疫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构成了一道免疫屏障,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也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二、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1.细胞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肠集合淋巴滤泡内的M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如γδT细胞等),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分子粘膜免疫的主要分子是大量分泌型IgA(sIgA),执行黏膜免疫应答功能。

三、黏膜免疫的功能1.诱导免疫耐受黏膜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可在局部引起黏膜免疫应答,但在全身往往引起免疫耐受,称为耐受分离的现象,因此口服抗原是最容易引起免疫耐受的途径之一。

2.抗感染MALT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构成了一道免疫屏障,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B细胞在黏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大量SIgA,经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至黏膜表面,成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

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一、基本概念1.免疫耐受在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进行“免疫正应答”,以清除病原,对体内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不应答”或“免疫负应答”。

这种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2.中枢免疫耐受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发育过程中,TCR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合力结合时,可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

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抗原呈高亲合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形成中枢免疫耐受。

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相信大家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这种疾病肯定比较陌生吧,肠系膜淋巴结炎我们也叫做是咽喉病毒感染伴肠系膜或者叫做是
腹膜后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出现不但会令我们出现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而且还会导致我们出现腹痛,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一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知识才行,一起看看下文关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详细介绍。

Brenneman综合征于1921年由Brenneman首先报道。

又名咽喉病毒感染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

是指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肠及结直肠区急性肠系膜淋巴
结炎。

病毒性感染,主要由Coxsackie 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
引起,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及结直肠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炎。

常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呈阵发性发作,有压痛和反跳痛,痛点不固定。

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增加,偶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加。

诊断: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阑尾炎、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

治疗:若不能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应手术探查;若已确诊,可保守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支持疗法,有些患者可能并发肠套叠,应注意观察,一般可自然恢复。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那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我们知道肠系膜淋巴结炎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no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发烧、急性腹痛为其临床特点,一般病例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则需外科治疗。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常见感染病原有:1.柯萨基B病毒(Coxsackie B病毒) 临床资料已证实,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Coxsackie B病毒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产物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2.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

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1.好发部位非特异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的肠系膜淋巴结内,空肠系膜淋巴结也可发生急性炎症,但临床上少见。

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回肠末端肠壁各层内含有极为丰富的淋巴管网,末端回肠系膜内淋巴结,特别是中间群淋巴结的数量,远远多于空肠系膜的淋巴结,常成群分布,数目高达数百个,这是感染好发于此的基础。

(2)生理因素:由于回盲瓣的影响,食糜在回肠末端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这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是也增加了肠道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吸收量和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的机会。

2.病理特征炎症的早期,可见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相互不粘连,触之尚软,可以活动。

后期淋巴结逐渐变硬,灰白色外观,同时腹腔内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液。

镜下主要发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充血及水肿。

少数病例,淋巴结呈化脓性改变,可形成脓肿,甚至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脓肿,溃破后导致化脓性腹膜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怎么办

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怎么办

/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怎么办肠系膜淋巴结炎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西医1 治疗原则1、1 若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广泛,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

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el憩室炎等疾病相鉴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

1、2 沙门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疾病以胃肠炎最多见,也有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报道。

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或少年。

细菌侵及健康搜索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应先行保守治疗,若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时,则行手术引流。

2 治疗方式2、1 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

治疗方法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0.1g/(kg?d)加0.9%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次静脉滴注。

对发热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3日。

2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周。

肠系膜淋巴结炎手术治疗经过2~3天的治疗后发热大多消退,白细胞明显下降,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经过1周的抗感染治疗多痊愈出院。

2、2 手术的选择由于该病有时与儿童急性阑尾炎颇难鉴别,因此,对诊断不能肯定者,宁可开腹探查,否则让已有急性炎症的阑尾留在腹腔内可能贻误治疗。

B超检查是以阑尾的影像为直接依据,还可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是二者鉴别的有效方法。

若病情尚稳定或发病在6h以内,可继续观察,急性阑尾炎病情常进行性加重,应手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可缓解。

若病情较重或发病在12h以上仍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时,应行剖腹探查,行阑尾切除术。

如果经抗感染治疗仍持续腹痛6h,体温不降,腹肌较前紧张者,就应果断手术,避免阑尾穿孔,一般观察时间不超过24h。

你了解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吗

你了解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吗

你了解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吗作者:任红雁刘琴马亚来源:《家庭医学》2024年第05期冬春季节,很多儿童因为发热、腹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经常会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淋巴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人体内有很多淋巴结,其任务就是“监视”身体的安全问题。

当有细菌或病毒入侵时,淋巴细胞便出动,清除外来病原,同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淋巴结是人体的哨兵,一方面御敌,一方面报警。

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

淋巴结肿大是指淋巴结发生炎症时,因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刺激而肿大,常伴有疼痛。

其发病原因较多,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侵入,随淋巴液经过淋巴结时,相应地引起淋巴结群的肿大和疼痛。

淋巴结肿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属区范围内的器官有炎症或其他病变。

淋巴结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

浅表淋巴结多分布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区,深部淋巴结多位于腹腔器官周围。

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一般摸不到,当淋巴结肿大时,浅表淋巴结就能被摸到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甚。

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段长时间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胃肠道炎症时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胃肠道黏膜,经邻近的淋巴管侵入肠系膜淋巴结。

此外,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当炎症消除后,肿大的淋巴结多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腹痛可在腹腔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犯末段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七岁以下儿童,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

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

2024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024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024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一、概述肠系膜脂膜炎(MP)是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Ju1a 在1924年首次描述其为"回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1emesenteritis,Ogden等在1965年将其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脂肪坏死和纤维化形成为典型特征,主要累及小肠系膜,空肠最为常见。

有研究称该病的发病率在0.16%~0.34%,男女比例约2~3:1,50岁以上多发,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体重减轻等,肠梗阻较少见。

该病的其他命名包括Pfeiffer-Weber-Christian病、黄色肉芽肿性肠系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瘤病和肠系膜脂肪肉芽肿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M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以独立发生,也可能与腹部手术或夕M 灯、胆结石、恶性肿瘤、血管疾病、肿块、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

1 .腹部夕M灯及手术:Mahafza等的一项研究纳入了4758例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例,其中90例诊断为MP,其中的49%既往有腹部手术史。

该研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MP患病率为9.2%(44/476),明显高于无腹盆部手术史患者的1.1%(46/4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提示其可能与腹盆部手术或创伤相关,可能存在的MP遗传易感者在经过腹盆部手术或创伤后,结缔组织的愈合及修复反应异常,进而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生。

2 .恶性肿瘤:MP与潜在的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尚不清楚,目前很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与MP之间有一定联系。

vanPutte-katier等对94例MP患者(48.9%合并恶性肿瘤)的五年随访研究显示,MP患者既往发生恶性肿瘤和/或并发恶性肿瘤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Scheer等对143例MP患者(74.8%合并恶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MP在恶性肿瘤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恶性肿瘤组。

肠系膜淋巴结细胞MLN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s

肠系膜淋巴结细胞MLN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s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3.1.4.2密度梯度分离从肘静脉无菌采集外周EDTA抗凝血5ml,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将稀释血液按1:1比例小心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室温800xg离心30rain,离心后分四层,上层为血浆、血液稀释液和大部分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和粒细胞,中间层是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液和血浆交界部位的乳白色混浊液体就是单个核细胞层,小心吸取该层,加入10.15ml生理盐水洗涤,室温250xg离心10min,弃上清;再重复洗涤两次,弃上清。

3。

1.4.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品RNA的抽提和纯化将分离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品的迅速加入lml trizol,冰浴匀浆使细胞样品充分裂解。

转移到一1.5ml DEPC处理的无菌离心管中,加入400ul氯仿,剧烈震荡混匀,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剧烈震荡混匀,4度12000rpm离心10ra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剧烈震荡混匀,4 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异丙醇,震荡混匀,室温放置2min,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轻轻移弃上清,防止吸去沉淀,加入lml 70%乙醇,悬浮沉淀,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轻轻移弃上清,防止吸去沉淀,4度12000rpm离心lmin,用移液器吸干残余酒精,室温空气干燥,使酒精挥发,加入50ul DEPC处理的灭菌水,溶解RNA。

电泳察看RNA的浓度和完整性。

在微量Tube中配制下列反应液,全量50ul全RNA 20ug1 0xDnase I Buffer 5ulDnase I(Rnase-free,5U/u1) 2ulRnase Inhibitor(40U/u1) 0.5ulDEPC处理水 upto 50ul37℃反应20.30分钟。

加入50ul的DEPC处理水。

淋巴造血PPT描述

淋巴造血PPT描述

(三)病理学分类:
1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镜下:
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受累,病灶结 节状分布。
背景 — 小淋巴细胞 散布 — 上皮样细胞和爆米花细胞 免疫表型、基因重排——B细胞肿瘤
2 经典型 :
(1)结节硬化型:
镜下:
由胶原纤维带分割为多个细胞结节, 细胞构成多样,以陷窝细胞为主。
多见于年轻女性,预后很好。
Cat-scratch disease is caused by a gram-negative, pleomorphic, extra-cellular coccobacillary pathogen Bartonella henselae汉赛巴通体. With Warthin-Starry silver
• Late signs: malaise不适, pruritus瘙痒, anemia贫血
• Involvement of spleen, lungs, GI tract胃肠道
• One of most curable cancers
(二)病理变化
部位: 早期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最为常见 , 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
•霍奇金淋巴瘤(陷窝细胞)
(3)多形性或未分化的R-S细胞:
胞体大,形态不规则,核大,核膜厚,染色 质粗,大核仁。核分裂相多见。病理性核分 裂相常见
非肿瘤成分
淋巴细胞,浆细胞 1 炎性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随病情变 化逐渐减 少
组织细胞
上皮样细胞
2纤维间质 纤维组织
随病情的变化
嗜酸性无定形物质 逐渐增多
weight loss • GI: abdominal pain, nausea恶心, vomiting呕吐 • CNS: neurological signs, headache Collaborative Care: • Treatment includes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 Investigative treatments include monoclonal antibodies,

淋巴系统_精品文档

淋巴系统_精品文档
髓索 髓窦 小梁
淋巴结的功能
滤过淋巴:正常淋巴结对细菌的滤过 清除率可达 99. 5% 。
免疫应答: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 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结副皮质 区的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淋巴 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再循环
动脉
心脏
静脉
淋巴组织
Cap
Cap后微静脉 深层皮质单位 髓窦
1.4淋巴生成和淋巴循环
血液经动脉输送到毛细血管时,其中一部分 液体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进入组织间隙 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 质交换后,大部分渗入毛细血管静脉端,少 部分则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 液在淋巴管内流动(只能向心流动),最后注 入静脉。淋巴管周围的动脉搏动\肌肉收缩、 呼吸时胸腔压力变化对淋巴管的影响和新淋 巴的不断产生,可促使淋巴管内的淋巴向心 流动,最后经淋巴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形成 淋巴循环,以协助体液回流。因此,可将淋 巴循环看做血液循环静脉体系的辅助部分。
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 恢复造血功能。 调节循环血量
扁桃体
未角化的 复层扁平 上皮
隐窝
淋巴小结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组成: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肝内的 Kupffer细胞、肺内的尘细胞、神经组织 内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内的破骨细胞、 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以及表皮内的 郎格罕细胞等 。
红髓
脾索 脾血窦
脾血窦
脾血通路
(脾门) (白髓) (红 髓)
脾A→→小梁A→→中央A→→→笔 毛 A
↓ ↓↓
毛细血管 脾索→脾血窦
↓↓

边缘区→边缘窦 ↓
脾V←←小梁V←←←←←←←←←髓微V

isolation of LPMC 小鼠肠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isolation of LPMC 小鼠肠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小鼠肠粘膜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纯化一.材料:(一)试剂:1×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1×HBSS、FBS、100 U/ ml青霉素, 100 U/ ml链霉素、细胞分离液(Percoll)(二)器材:剪刀、镊子、培养皿、40um和100um的细胞筛、15ml和50ml离心管、巴氏管(三)试剂配制:1)预消化液--HBSS (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s):5mM EDTA (100*)和1mM DTT(2000*)。

2)消化液:将0.05 g collagenase D (Roche)、0.05 g DNase I (Sigma)和0.3 g dispase II (Roche)溶解于100ml 1*PBS中。

临用临配,配制后37℃孵育几分钟。

3)FACS缓冲液:1*PBS+3% FBS (vol/vol)。

4)40% Percoll(vol/vol)(100mL):42.01 ml Percoll分离液(Sigma,密度为1.124 g/ml)+57.99ml 1*PBS。

5)80% Percoll(vol/vol)(100mL):79.83 ml Percoll分离液(密度为1.124 g/ml)+20.17 ml 1*PBS。

二.操作步骤:(一)获取小鼠结肠组织:1. 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75%酒精消毒2min,然后转移至无菌工作台。

2. 仰卧位固定小鼠四肢,剪开腹部皮肤,分离肌肉,将肠管从肠系膜脂肪组织上剥离下来。

3. 将肠道组织放入预冷的1*PBS中,并切成4-5cm的节段。

4. 用镊子夹住肠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用吸满无菌1*PBS的注射器进行冲洗。

并去除肠管上粘附的脂肪组织和Payer’s结。

(二)获取肠粘膜单个核细胞:1. 将肠管纵行切开,并切成1cm左右的片段,在预冷的1*PBS中冲洗2. 将肠道组织片段放入50ml离心管中,并加入5ml预消化液,孵育40g*37℃*20min。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

结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表型分析*刘小方 欧阳钦 黄丽彬 马洪升 胡仁伟 张 燕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成都610041) 内容摘要 为改进从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固有层单个核细胞的方法,并行初步表型分析,从8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正常人和22例大肠癌患者各取10块结肠粘膜进行活检,比较消化分离各因素对细胞产量的影响,并以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

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产量达106个,为正常人组及大肠癌组的2倍,各组细胞活力均>95%;其中T、B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而溃疡性结肠炎组CD3+CD4+、CD3+CD8+T细胞百分比与后两组比较则有显著不同(P<0.01)。

本研究结果提示,从活检标本中可分离出足够数量的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进行表型或功能研究,这将有助于阐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

关键词 固有层单个核细胞 粘膜活检 溃疡性结肠炎 流式细胞术Isolat ion and Phenotypic Analysis of 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 from Colonoscopic Biopsy Specimens Liu Xiaofang,Ouyang Qin,Huang Li bin,Ma Hongsheng,Hu R enwei,Zhang Yan. Department ofG 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 f iliated Hospital,W CU MS,Ch eng du610041Abstract This study w as dir ec ted to the me tho d of isolation o f lamina pro pria mo no nuclea r cells(L PM C) fr om mucosal biopsy specimens a nd the pheno typic analy sis of the cells.T en biopsy specimens,taken individually fr om8pa tients with ulcerativ e co litis(U C),5no rmal co nt ro ls and22patients with colo rectal cancer,w ere collected to compar e the facto rs that influence iso la tio n and cell yield a nd to analy ze the lymph ocy te subsets by means of tw o-color flo w cy tome try.LPM C yield av erag ed106w ith a viability of mo re than95%in U C,tw ice the yields in o the r tw o g ro ups.Th e percentag es o f to tal T,B cells in thr ee g ro ups we re similar(P>0.05).W hen the U C g r oup w as co mpa red with the o ther tw o g ro ups,a sig nificantly highe r propo rtion of CD3+-CD4+-T cell(49.98%v s37.54%and37.25%,P<0.01)w as no ted,wh ereas a lo wer pro po r tio n of CD3+-CD8+-T cell(23.64%v s31.52%and31.07%,P<0.01)w as o bserv ed.These da ta show ed that the yield a nd viability ofL PM C isolated fro m bio psy specimens w ere g oo d eno ugh fo r a pheno typic o r functio na l a na ly sis,w hich mig ht be helpful to mucosal immune resear ch o n g ut disor de rs,such a s U C.Key words L amina pro pria mo nonuclear cells M ucosal biopsy U lcer ativ e colitis Flo w cy tomet ry 近年来,随着免疫活性细胞分离方法的进步,国外在肠粘膜免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内这方面则十分欠缺。

肠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

肠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

分离肠道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试剂RPMI-5 Medium (R-5)500ml RPMI-16405% FCS100 IU/ml 双抗2 mM 谷氨酰胺10 mM HEPESHBSS-EDTA Buffer (HE)Hanks’ 平衡盐溶液0.75 m M EDTA 300分子量称取4g溶于100ml水中,0.2ul过滤---4ml/500ml100 IU/ml 双抗25 m M Hepes5% FCSCell Release Medium (CRM)400 ml:完全 RPMI-1640----------------------------------------------------------------------- 500 ml25 m M Hepes--------------------------------------------------------------------------- 12.5Beta-巯基乙醇, 0.005 M ------------------------------------------------------------- 4 ml15 u/ml 胶原酶 ( type II, Sigma)---------------------------------------------------- 200mg盐酸环丙沙星 (Cipro), 4mg/ml------------------------------------------------------- 2ml5% 胎牛血清 ----------------------------------------------------------------------------细胞计数用血细胞计数器对收集到的细胞进行计数,1:20 稀释 (5 ul 细胞, 95 ul 台盼蓝) 加10 ul入细胞计数板所数细胞数 x 20(稀释倍数)细胞数/ml = 所记方格数 x 104 cell/ml总细胞数 = 细胞数/ml x 细胞重悬体积存活度 = 活细胞数/ (活细胞数 + 死细胞数)1.置组织于预冷的R-5中,并在冰上操作,直至细胞分出。

(肠系膜)淋巴结Castleman病

(肠系膜)淋巴结Castleman病

(肠系膜)淋巴结Castleman病病理报告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

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

CD病理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透明血管型:占80%~90%。

淋巴结内显示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呈散在分布。

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血管内皮明显肿胀,管壁增厚,后期呈玻璃样改变。

血管周围有数量不一的嗜酸性或透明状物质分布。

滤泡周围由多层环心排列的淋巴细胞,形成特殊的洋葱皮样结构或帽状带。

滤泡间有较多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淋巴窦消失,或呈纤维化。

(2)浆细胞型:占10%~20%。

淋巴结内也显示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及滤泡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一般无典型的洋葱皮样结构。

本型的主要特征为滤泡间各级浆细胞成片增生,可见Russell小体,同时仍有少量淋巴细胞及免疫母细胞。

有人称本型为透明血管型的活动期,可有TCRβ或IgH基因重排。

少数患者病变累及多部位淋巴结,并伴结外多器官侵犯,(3)混合型:病理上同时有上述两型的特点。

CD的CT表现1.病灶多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病灶形态和大小可因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2.CT平扫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较少发生明显囊变、坏死,部分病灶中央可见小斑片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3.LCD病灶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仍持续强化,病灶周围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血管和引流血管。

MCD增强扫描均匀中等程度强化;4.LCD病灶周边可见“卫星灶”。

鉴别诊断1.淋巴瘤;2.转移瘤;3.神经源性肿瘤;4.间质瘤等感谢东莞沙医郝志勇主持读片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意义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意义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意义王静怡;石运涛;周静芳;马天恒;严伟;谭跃进;吴尚农;王宏刚【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9)011【摘要】目的评估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and lymphocyte ratio,MLR)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诊治的UC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06例不同严重程度的UC.依据Truelove-Witts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轻度和中重度UC两组,其中轻度UC为157例,中重度UC为14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MLR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中的差异.结果轻度和中重度UC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N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重度UC组的MLR显著高于轻度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轻度UC相比,中重度UC的血沉(ESR)和C 反应蛋白(CRP)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LR和NLR均与CRP呈正相关(P<0.05),而与ESR无显著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示MLR对判断患者为中重度UC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为0.62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高MLR组患者为中重度UC的风险是轻度UC的2.32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轻度UC相比,MLR在中重度UC患者中显著升高.UC患者MLR升高是判断其为中重度UC的危险因素.【总页数】3页(P1351-1353)【作者】王静怡;石运涛;周静芳;马天恒;严伟;谭跃进;吴尚农;王宏刚【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初发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 [J], 周正宇;高谦;景丽玲;岳展伊;孟洁;刘善荣2.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定的临床意义分析 [J], 景丽玲;高谦;周正宇;孟洁;何莹;刘善荣3.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意义 [J], 严伟;王宏刚;石运涛;马天恒;谭跃进;吴尚农;周静芳4.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J], 王熙智;秦海燕5.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J], 王松;刘流;张开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3.1.4.2密度梯度分离
从肘静脉无菌采集外周EDTA抗凝血5ml,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将稀释血液按1:1比例小心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室温800xg离心30rain,离心后分四层,上层为血浆、血液稀释液和大部分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和粒细胞,中间层是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液和血浆交界部位的乳白色混浊液体就是单个核细胞层,小心吸取该层,加入10.15ml生理盐水洗涤,室温250xg离心10min,弃上清;再重复洗涤两次,弃上清。

3。

1.4.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品RNA的抽提和纯化
将分离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品的迅速加入lml trizol,冰浴匀浆使细胞样品充分裂解。

转移到一1.5ml DEPC处理的无菌离心管中,加入400ul氯仿,剧烈震荡混匀,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剧烈震荡混匀,4度12000rpm离心10ra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剧烈震荡混匀,4 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异丙醇,震荡混匀,室温放置2min,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轻轻移弃上清,防止吸去沉淀,加入lml 70%乙醇,悬浮沉淀,4度12000rpm离心10min。

轻轻移弃上清,防止吸去沉淀,4度12000rpm离心lmin,用移液器吸干残余酒精,室温空气干燥,使酒精挥发,加入50ul DEPC处理的灭菌水,溶解RNA。

电泳察看RNA的浓度和完整性。

在微量Tube中配制下列反应液,全量50ul
全RNA 20ug
1 0xDnase I Buffer 5ul
Dnase I(Rnase-free,5U/u1) 2ul
Rnase Inhibitor(40U/u1) 0.5ul
DEPC处理水 upto 50ul
37℃反应20.30分钟。

加入50ul的DEPC处理水。

加入100ul(等量)的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充分混匀。

离心,取上层(水层)移至另一微量离心管中。

加入10ul(1/10量)的3 M NaOAC(pH5.2)。

加入250ul(2.5 倍量)的冷无水乙醇,.20。

C放置30.60分钟。

离心回收沉淀,用70%的冷乙
醇清洗沉淀,真空干燥。

用适量的DEPC处理水溶解后,进行Agarose电泳确认是否除去基因组DNA。

3.1.4.4 RNA反转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RNA(2u曲xul
Primer(oligo dT)lul
RNase抑制剂0.5ul
补DEPC水至终体积lOul。

轻轻混匀并在微量离心机低速将混合液收集在
底部。

75"C水浴5 min,迅速冰浴2rain。

离心收集混合液至管底。

每个反应管中顺序加入以下试剂:
5×RT Buffer 4ul
dNTP Mix(10 mM each) 1 ul
RNase抑制剂 O.5ul
DEPC H20 3.5 ul
MMLV ReverseTranscriptase(1 00 units/u1)1 ul
42℃空气浴孵育l hr,95C 5min。

3.1.4.5 cDNA的荧光定量PCR扩增(20ul体系)
荧光定量Master MIX(含SYBR荧光染料) 10ul
Forward Primer l ul
Reverse Primer 1 ul
Template 1 ul
补DEPC水至终体积20ul。

引物序列见表10。

肠系膜淋巴结细胞MLN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s
1.在无菌的条件下分离MLNs,在HBSS液中轻轻压碎为单个细胞悬液。

2.清洗细胞悬液并将细胞重新分散在完全RPMI1640培养液中。

(RPMI 1640
containing 10% 胎牛血清, 2mmol/L谷氨酰胺, 25mmol/L HEPES buffer, and 100 U/mL 盘尼西林, 100 mg/mL链霉素).
自新鲜的结肠组织中分离LPMCs。

1.简而言之,结肠样本用无钙镁离子的HBSS液清洗。

2.然后再在含有0.75mM EDTA (Sigma) and 1mM DTT (Sigma) 的HBSS中at
37℃孵育30 min,从而分离上皮细胞。

3.将组织放于含有400 U/mL胶原酶IV (Sigma) and 0.01mg/m L 脱氧核糖
核酸酶DNase I (Sigma)的RPMI中37℃震荡孵育,进一步消化。

4.上一步重复2-3次。

5.用40-100%不同梯度的percoll将释放出来的细胞纯化。

将LPMCs在培养
皿中37℃孵育3h,从而分理处粘连细胞,之后,LPMCs中充满T细胞。

将106的MLNs和富含T细胞的LPMCs放于含有完全培养基的96孔平板中,加入或者不加plate-coated 鼠抗CD3抗体(8 mg/mL,R&D Systems)和可溶性的抗CD28抗体(1 mg/mL, R&D Systems),孵育48h。

The colonic mucosa was dissected within one
hour of resection and lamina propria mononuc-
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using the DTT-EDTA-
collagenase method.7 15 Strips of the mucosa
(8-9 g total weight) were washed in Hanks's
balanced salt solution free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HBSS-CMF) (Flow Lab). They
were then washed in HBSS-CMF containing
1 mM of dithiothreitol (DDT) (Sigma Chem)
and antibiotics (penicillin 100 U/ml, strepto-
mycin 100 [tg/ml, gentamicin 50 [ig/ml, and
amphotericin 25 ,ug/ml) for 15 minutes at room
temperature. After three washings in HBSS-
CMF the mucosal strips were chopped into
pieces of approximately 3x3 mm. These tiny
pieces were then incubated four or five times in
HBSS-CMF containing 0 75 mM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10 mM Hepes buffer, and antibiotics for 45 min at 37°C in a
humid 5% CO2 atmosphere to remove epithelial
cells. After two washes the pieces were incubated
for 10-13 hours at 37°C in a humid 5% CO2
atmosphere in complete medium containing
25 U/ml purified collagenase (CLSPA,
Worthington).
The supernatant was then collected and
washed twice in HBSS-CMF and the pellet
resuspended in complete medium and layered on
a Ficoll-Paque density gradient. The resulting
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 were counted
and checked for viability using 0a 1% trypan blue
(viability ranged from 85-95%).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venous heparinised blood layered
on a Ficoll-Paque density gradient.
来自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